中医基础理论 病因
- 格式:ppt
- 大小:414.50 KB
- 文档页数:59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讲义1病因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劳逸损伤、痰饮、瘀血、结石,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
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即“辨证求因”。
一、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而且,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它们的变化特点,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
只有当气候变化发生异常,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同时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
此种情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
(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种性质的转化等方面。
如:1.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2.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地区方域、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久居湿地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燥热或火热为病等。
3.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亦可两种以上兼邪侵袭而致病。
4.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三)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善动而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六淫)1.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 或喘息胸痛等症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易伤人血分,可会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的邪气是A.风B.湿C.寒D.火E.燥答案:E D第十一单元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劳伤、跌仆外伤及中毒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
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医、药失当及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病因。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内经》还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类,如《灵枢.百病始生》说: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陈言在《三因方》中将病因分为外所因、内所因和不内外因三类,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
中医探求病因,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这种方法称为“辨症求因”,又称“审症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细目一六淫1.六淫的概念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
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称为“六气”。
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六淫,又称为“六邪”。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人,或两者同时受邪。
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等。
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学习目标 1.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3.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4.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病因(致病因素):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
病因范围:原发病因: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临床表现的理论。
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依据 1.贯穿整体观念 2.应用类比方法方法 1.询问病史2.审证求因《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分三类(《金匮要略》)陶弘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原则上提出了“三因学说”。
(《肘后百一方??三因论》)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具体阐明了“三因学说”。
1.六淫:外感病因 2.疠气:外感病因 3.七情内伤 4.饮食失宜 5.劳逸失度 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
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外感病:发病急骤,从口鼻、肌表侵入、先见表证。
六淫: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病邪的统称。
正常情况:风、寒、暑、湿、燥、热(火)六气不致病。
异常情况: 六气发生太过非其时有其气人体正气不足发病气候变化急骤 1.外感性:六淫致病都是人体从外感受而发病。
2.季节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
3.地域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居处环境密切相关。
4.相兼性:六淫之邪可单一或兼夹而致病。
5.转化性: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应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总结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风邪的基本概念: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1.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
病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疗法源远流长,对人们健康的治疗和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
病因是中医的一个基础理论,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问题,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因的含义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
人体内部环境主要指身体的气、血、津液、营养物质等物质和能量的平衡状态,而人体外部环境主要指气候、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方面的环境因素。
病因的不同,导致了疾病的不同表现和治疗方法,因此病因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内因主要指在人体内部环境中形成的致病因素,包括情志、气血、津液、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湿热、瘀血、寒湿、火毒等。
这些内在的放射性物质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等不同病理变化。
外因外因主要指来自人体外部环境的致病因素,包括寒热、湿燥、风、燥温、暴食、饮食不当等。
这些外来的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部作用,导致人体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病因的作用了解病因有助于中医工作者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使早期的疾病得到及早诊治,为人们身体健康的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病因治疗病因治疗即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重视审病明因,即因病因治,通过找到病因,才能使治疗的效果更好。
例如寒湿具邪,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此时应使用温热解湿的药物治疗;而湿邪外入,会导致头痛、肢体不适等症状,此时应使用清热燥湿的药物治疗。
因此,了解病因对于中医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病因是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在中医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