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脑室常见肿瘤[知识浅析]
- 格式:ppt
- 大小:7.48 MB
- 文档页数:31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短篇论著·第四脑室肿瘤的入路探讨及显微手术治疗王辉李文胜叶卓鹏粱朝峰龚瑾罗伦陈川郭英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2.22.080作者单位: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通讯作者:王辉,Email :doctorwanghui@126.com 【摘要】目的探讨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提高手术效果。
方法22例第四脑室肿瘤分别于显微镜下采用小脑蚓部切开(4例)、小脑延髓裂膜髓帆入路(16例)、联合入路(2例)显露第四脑室,将病变切除,缝合硬膜,骨瓣复位。
结果本组病变全切除20例(91%),次全切除2例(9%),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
15例患者获得随访1 48个月,均生活、学习良好,随访期内3例复发。
结论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术中良好的显微技巧、恰当的切除程度是影响第四脑室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脑室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第四脑室肿瘤是指原发于第四脑室内的肿瘤,也包括原发于邻近部位的脑瘤侵及第四脑室者。
由于位置特殊,术中容易损伤后组颅神经、脑干呼吸循环中枢,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挑战之一。
我科从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第四脑室肿瘤2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其中男6例,女16例。
年龄4 66岁,平均25.6岁。
病程3d 至5年,平均8.5个月。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16例,呕吐5例,步态不稳9例,声嘶2例,饮水呛咳2例,枕颈部痛1例,肢体乏力1例,视力下降1例。
3.影像学检查:术前15例患者行CT 检查,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均位于颅后窝中线小脑蚓部或第四脑室,肿瘤直径3.2 5.8cm ,绝大多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4例有囊变,1例有钙化;6例有明显的强化,而3例强化不明显;8例合并脑室明显扩大。
所有22例患者行头颅MRI 检查,T1WI 上19例为等、稍低信号,3例为混杂信号;T2WI 上20例为混杂信号,2例为高信号影,5例伴有明显的水肿;增强扫描14例为明显强化,6例为不均匀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脑干受压前移12例,与脑干分界不清8例;16例患者合并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