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应分析电子教案

对应分析电子教案

对应分析电子教案
对应分析电子教案

实验五对应分析

姓名:陈科

学号:111414077

班级:11级统计2班

对应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对应分析方法在spss软件中的实现。

(2) 熟悉对应分析的用途及操作方法。

二准备知识:

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称关联分析、R-Q型因子分析,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作到同一张图解上,将样品的大类及其属性在图上直观而又明了地表示出来,具有直观性。另外,它还省去了因子选择和因子轴旋转等复杂的数学运算及中间过程,可以从因子载荷图上对样品进行直观的分类,而且能够指示分类的主要参数(主因子)以及分类的依据,是一种直观、简单、方便的多元统计方法。

三实验思想:

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首先编制两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将交叉列联表中的每个数据单元看成两变量在相应类别上的对应点;然后,对应分析将变量及变量之间的联系同时反映在一张二维或三维的散点图;最后,通过观察对应分布图就能直接地把握变量之间的类别联系。

四实验内容:

五实验步骤:

(1)数据录入。打开SPSS数据编辑器,建立“对应分析.sav”文件。在变量视窗中录入3个变量,用A表示“地区”,用B表示“死因”,用C表示“频数”,对A 变量和B变量输入对应的标签和值,C变量输入对应的标签。然后在数据视图中将数

据对应录入。

(2)进行对应分析。依次点击“Data→Weight Cases →”再将“频数”导入“频率变量”,依次点击“analyze-data reduction→correspondence→将地区导入行→定义全距→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12。将死因导入列→定义全距→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10,。点击更新→点击继续”。

六实验结果:

对应表

对应表:是地区与死因的交叉列联表,表中的数据为相应的频数,有效边际是相应的合计数据。可以看到,某省12个地区10种恶性肿瘤的死亡率的数据,可以看出八,十一地区的死亡率较高,而在所有地区中肠癌,肺癌的死亡率最高。尽管通过对应表发现消地区与死因的某些联系,但没有揭示出具体的规律。

摘要表

若将“对应表”中的数据看为一个矩阵A ,则“摘要”中的惯量为AA ’的特征值i λ,奇异值为对应特征值开根所得的结果,“Inertia ”为惯量,是度量行列关系的强度。惯量比例中的“解释”为各特征值所占特征值总和的百分比,即方差贡献率9

1

/

i i i

λλ=∑。在“摘要”中,由对应分析的基本原理可知,提取的特征根个数为1},min{-c r ,这里,由于地区有12个水平(r =12),死因有10种(c=10),因此惯量,也即特征值。其中第一个特征根的值最大,意味着它解释各别差异的能力最强,地位最重要,其他特征根的重要性依次下降,特征根的总和为0.272;第四、第五列是对交叉列联表作卡方检验的卡方观测值(308.376)和相应的小p 值(0.000),由于小p=0.000<0.05α=,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行变量和列变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关系;第六列是各个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第一个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为0.425,方差贡献率是最高的;第七列是各特征根的累计方差贡献率,由于前两个特征根就已经解释了各类别差异的75.7%,因此最终提取2个因子是可行的,信息丢失少。

概述行点

概述行点:显示了行变量各分类降维的情况,表中的“Mass”表示行变量占各变量总和的百分比,“维中的得分”为各变量在各公共因子上的得分。第二列是行变量各类别的百分比;第三、第四列是行变量各类别在第1、第2个因子上的因子载荷,它们将成为分布图中的数据点的坐标;第五列为各特征根;第六、第七列是行变量各分类对第1、第2个因子值差异的影响程度;五地区对第1个因子值的差异影响最大(21.5%),一地区对第2个因子值的差异影响最大(35.7%),第八、第九、第十列是第1、第2因子对行变量各分类差异的解释程度。一地区对第1个因子解释了1.3%的差异,第2个因子解释了93.4%的差异,两因子共解释了94.7%的差异。七地区的信息丢失较为严重。

概述列点

概述列点:显示了列变量各分类降维的情况,表中的“Mass”表示列变量占各变量总和的百分比,“维中的得分”为各变量在各公共因子上的得分。第二列是列变量各类别的百分比;第三、第四列是列变量各类别在第1、第2个因子上的因子载荷,它们将成为分布图中的数据点的坐标;第五列为各特征根;第六、第七列是列变量各分类对第1、第2个因子值差异的影响程度;食道癌对第1个因子值的差异影响最大(63.7%),胃癌对第2个因子值的差异影响最大(69.6%),第八、第九、第十列是第1、第2因子对列变量各分类差异的解释程度。食道癌对第1个因子解释了88.5%的差异,第2个因子解释了9.7%的差异,两因子共

解释了98.2%的差异。鼻咽癌的信息丢失较为严重。

行和列点

对称的标准化

四地区地区偏向于鼻咽癌;五地区偏向于食道癌;六地区偏向于癌肠;七地区偏向于肝癌;八地区比较孤立,相对偏向于鼻咽癌;九地区偏向于白血病;十地区比较孤立,相对偏向于食道癌;十一地区偏向于肠癌,肝癌;十二地区偏向于肺癌,白血病。

最终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地区对应的死因分别为:

一地区<——> 胃癌;

二地区<——> 鼻咽癌;

三地区<——> 白血病,宫颈癌;

四地区<——> 鼻咽癌;

五地区<——> 食道癌;

六地区<——> 癌肠;

七地区<——> 肝癌;

八地区<——> 鼻咽癌;

九地区<——> 白血病;

十地区<——> 食道癌;

十一地区<——> 肠癌,肝癌;

十二地区<——> 肺癌,白血病;

符号<——>表示这种关系是相互的。

电气14级四个班级虚拟仪器课程设计题目2015秋季2016.1.18-22

12级《虚拟仪器》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及任务 学生按分组组别从以下对应题目号中选择一题进行设计。 1.粮仓管理系统设计(利用labVIEW)(3-4人) 1)一个粮仓系统有五个独立的粮仓,假设粮仓中各有一个控制节点,用来测量其内部温度及湿度,并有两个执行机构,分别用于打开通气窗口及打开风扇。 2)假设五个粮仓的数据都汇聚在一个集中节点,该节点将数据传至上位监控计算机(串行口)。(数据协议自定,要将五个节点区分开) 3)设计一个监控界面,用于实时监控五个粮仓的实时数据。并保留每天的数据。可以按日期及指定的粮仓来查询数据,并显示历史曲线。 4)用户可以设置报警线,当温度超过报警线时,要求下传数据,启动相应的执行机构。 并在控制面板中有所显示。 5)要求用实际串口完成。(可以在另一个电脑上用串口调试助手,模拟集中节点) 2.利用声卡的数据采集与输出(LabVIEW)(3-4人) 1)通过话筒,利用声卡采集一段声音 2)显示该段声音的频率分析,分析特点,并存储起来。 3)试着根据存储的声音特色,区别不同的人。 4)存储不同的声音,利用声卡实现回放。 3.虚拟仪器的网络控制(3-4人) 1)设计一个程序控制8个外设小灯的点亮方式,要求两种方式A:每个小灯间隔时间T,依次亮,时间T可调,并循环。B:先1.3.5.7.9亮隔时间T,2.4.6.8.10亮,并循环,T 可调。 2)要求主面板与硬件的8个小灯同步。 3)通过网络在另一台计算机上控制此程序的运行(利用LabVIEW的DateSocket技术) 4.基于NI数据采集卡的虚拟示波器(3-4人) 1):波形来自外来的信号发生器(可以外接,也可以仿真) 2:通过采集此信号(波形采集) 3):主界面要求为一个典型的示波器界面,各个调节按钮的功能应该均具备。 4):要求显示波形的特征量。 5:)存储并回放波形。 5.动态分析仪(3-4人) 1):设计一个典型系统的动态响应的过度过程的分析仪。 2):输入为:单位阶跃、单位斜坡、单位加速度、脉冲输入、正弦。 3):系统为典型的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相关参数可调 4):当用户在主界面输入不同的输入及系统时,要求输出其动态响应的时域及频域分析。 5):如果在上述系统中加入延时环节(延时时间可调),对应的动态响应应如何? 6.基于NI数据采集卡的虚拟信号放生器(3-4人)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电子教案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 路

1主电路的原理 1.1主电路 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三相桥式全控整理电路原理图 习惯将其中阴极连接在一起的3个晶闸管(VT1、VT3、VT5)称为共阴极组;阳极连接在一起的3个晶闸管(VT4、VT6、VT2)称为共阳极组。此外,习惯上希望晶闸管按从1至6的顺序导通,为此将晶闸管按图示的顺序编号,即共阴极组中与a、b、c三相电源相接的3个晶闸管分别为VT1、VT3、VT5,共阳极组中与a、b、c三相电源相接的3个晶闸管分别为VT4、VT6、VT2。从后面的分析可知,按此编号,晶闸管的导通顺序为VT1-VT2-VT3-VT4-VT5-VT6。 1.2主电路原理说明 整流电路的负载为带反电动势的阻感负载。假设将电路中的晶闸管换作二极管,这种情况也就相当于晶闸管触发角α=0o时的情况。此时,对于共阴极组的3个晶闸管,阳极所接交流电压值最高的一个导通。而对于共阳极组的3个晶闸管,则是阴极所接交流电压值最低(或者说负得最多)的一个导通。这样,任意时刻共阳极组和共阴极组中各有1个晶闸管处于导通状态,施加于负载上的电压为某一线电压。此时电路工作波形如图2所示。

图2 反电动势α=0o时波形 α=0o时,各晶闸管均在自然换相点处换相。由图中变压器二绕组相电压与线电压波形的对应关系看出,各自然换相点既是相电压的交点,同时也是线电压的交点。在分析ud的波形时,既可从相电压波形分析,也可以从线电压波形分析。从相电压波形看,以变压器二次侧的中点n为参考点,共阴极组晶闸管导通时,整流输出电压ud1为相电压在正半周的包络线;共阳极组导通时,整流输出电压ud2为相电压在负半周的包络线,总的整流输出电压ud = ud1-ud2是两条包络线间的差值,将其对应到线电压波形上,即为线电压在正半周的包络线。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 2.课程代码: 3.课程类别:实践教学环节 4.课程性质:必修课 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6.电子技术课程理论课总学时:256总学分:16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学时:3周课程设计学分:3 7.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各专业 8.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PCB电路设计一、课程设计简介 实验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是着眼于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实验技能;毕业设计是针对本专业的要求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训练;而课程设计则是针对某几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群中所学到的理论学以致用,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它包括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方案的论证、方案的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制板电路(即PCB)设计、元器件的选型、元器件在PCB板上的安装与焊接,电路的调试,撰写设计报告等实践内容。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讨论和研究相结合为辅的方式进行,着重就设计题目的要求对设计思路、设计方案的形成、电路调试和参数测量等展开讨论。 由指导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选题目需要通过指导教师和教研室共同审核批准),讲解示范的案例,指导学生各自对自己考虑到的多种可行的设计方案进行

比较,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并进行论证,制作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电子产品,撰写设计报告。需要注意是,设计方案的原理图须经Proteus软件仿真确信无误后,才能进行印刷电路图的制作,硬件电路的制作,以避免造成覆铜板、元器件等材料的浪费。电路系统经反复调试,完全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后,再完善设计报告。设计的整个过程在创新实验室或电子工艺实验室中完成。 二、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课程设计巩固、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升从事工程设计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思路、内容、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设计要求和性能参数,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类似电路的性能,并通过设计、安装、焊接、调试等实践过程,使电子产品达到设计任务书中要求的性能指标的能力。 3、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课程设计的着眼点是让学生开始从理论学习的轨道上逐渐转向实际运用,从已学过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的方法,逐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工程设计的程序和实施方法;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可以给毕业设计提供坚实的铺垫。 4、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协调工作能力。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为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撰写科技报告和技术文件打下基础。 5、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基本工程素质。 基本要求: 1、能够根据设计任务和指标要求,综合运用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独立完成一个设计课题的工程设计能力。 2、会根据课题需要选择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等有关文献资料。能独立思考、深入钻研课程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自己分析问韪、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结点电压法求解含源网络-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

用结点电压法求解含源网络 周全(5030309773) 结点电压法是一种运用范围较广的分析方法,用结点电压法分析含源网络时需要注意的是: 1.列方程前,应把实际电压源模型等效变换为实际电流模型; 2.理想电压源去路中的电流不能忽略 3.与理想电流源串联的元件应看成短路; 4.将受控源按独立源处理,并用结点电压表示其控制量 一、常规题: 例:列出图中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 解:取与理想电压源去路所连的两个结点之一的①为参考结点,这时结点②的 电压=1V ,可作为已知量,因此不必列写结点②的结点电压方程,对结点③,④的结点电压方程为: 2322341(11)330.5111(11)30.50.20.51n n n n n n u u u u u u ?+++=+??++++=???????? 2?4 补充方程 2n u u =? 把 u 2=1V 和 u 2=-u n4 代入方程组,整理即得 3434293 n n n n u u u u +=???+=??

二、用结点电压分析法求解电路时碰到的非常规情况: 用结点电压分析法求解的常规情况很多书上都有相应的题目,但我在做题时发现了一道用节点电压法解。 例:用结点电压法求解图示电路u 和u 3 解:选结点③为参考结点,对①,②列方程 121211(21)2(11)5n n n n n u u u u u u +?=???++=??=? 1u 0 整理以上方程可得 12123262n n n n u u u u ?=???+=? 可以看出,该方程无解,此题说明,当电路中含有受控源时,有可能解不存在,而对一个实际的物理系统来说,解应该是存在的,这道题当时做时很容易想为什么解不出,却没想到这题模型本来就是不合实际电路的,而答案正是要我们发现这一点,所以我觉得这道题还是很巧妙的。

华中师大分析化学教案

绪论 绪论,就是开篇,应回答大家四个问题: 为什么要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什么?(掌握学习主动权) 怎样学?(培养思维方法) 如何用?(倡导创新精神) 下面从四点阐述。 一、分析化学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品位越来越高; 各行各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举例说明(图表或多媒体展示) *“布料怎样?”(是全棉吗?是真丝吗?) 布料感官检验 棉柔软,吸湿易燃,烧纸味,灰散碎 丝柔软,光泽卷缩,臭味,灰颗粒合成纤维弹性,耐热卷缩,冒黑烟,灰小球 例2 “碘盐如何?”(含不含?含多少?) IO3-+5I-+6H+ →3I2+3H2O 用食醋,KI淀粉试纸检验(含不含碘) 用仪器分析测定碘的含量 例3 “哪种主粮营养高?” 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甘薯 蛋白质36.3 碳水化合物76 Vc 32

胡萝卜素 1.32 例4“这套新装修房子能住吗?”(指甲醛) 可用银镜反应或与新配制Cu(OH)2作用来检验。 用仪器分析测定甲醛含量 例5““非典”消毒液如何?“(指过氧乙酸) 用碘量法测定过氧乙酸含量 例6 电子产业 微电子技术生物计算机超导计算机 材料芯片有机物超导材料 需进行成分分析含量测定结构表征。 例7 现代农业(布局、高产、高效) 营养成分分析,有害、有毒物质测定。 *科学研究(如电氟化含氟药物中间体) 需进行氧谱、氢谱、质谱等结构分析。 定义: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测定、结构表征的一门学科。广义讲,是一门获取物质的组成及结构的信息科学。 二、分析方法 1. 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2. 对象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3. 原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4. 用量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 5. 含量常量成分分析微量成分分析痕量成分分析还有例行分析仲裁分析 环境分析食品分析药物分析 材料分析矿物分析等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案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案 一、前言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应用四种谱学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研究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相关知识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四种谱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提供的信息与化合物结构的对应关系进行相应的结构解析和信号归属。熟悉化合物结构解析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了解光谱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 理论课授课36学时。 教材选用常建华主编《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第三版),科学2011年出版教学目的 1.掌握四种谱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提供的信息与化合物结构的对应关系进行相应的结构解析和信号归属。 2.熟悉化合物结构解析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3.了解光谱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红外、紫外光谱的解析方法。 (2).质谱的解析方法。 (3).1H-NMR、13C-NMR的解析方法。 2.教学难点 (1).四种谱学的原理和规律。 (2).四种光谱学的综合解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能采用启发式,谈话式、讨论式等一些先进教学方法。并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全部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2.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幻灯、实物投影、分子模型模拟等辅助教学手段。 五、教学容与要求 第一章紫外光谱(第1-2节)课时安排:2学时 [基本容] 介绍课程性质,阐述波谱分析课程,了解其功能和作用,介绍波谱中各种技术在有机化合物监测分析中的角色,充分阐述多谱技术的联合应用的功能和价值。 [基本要求] 熟悉:波谱技术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检测与分析,尤其是立体结构鉴定中的主要应用。 了解:常规化学检测技术的特点,波谱技术的优缺点。

电路基础复习提纲电子教案

电路基础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不论是电能的传输和转换,还是信号的传递和处理,其中电源或信号源的电压或电流,被称为激励,而激励在电路各部分产生的电压和电流称为响应。 2、KCL是电流连续性原理的体现,KVL则是电位单值性原理的反映。 3、对一个实际电源来说,当没有电流流过,内部没有电能消耗时,其电 动势和端电压必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对于线性电阻元件,若它的电阻为无穷大,则当电压是有限值时,其电流总是零,这时就把它称为“开路”;若它的电导为无限大,则当电流是有限值时,其端电压总是零,这时就把它称为“短路”。 5、各种电器设备或元器件的电压、电流及功率都规定一个限额,这个限额就称为电器设备的额定值,包括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和额定功率。 6、电气设备可能有三种运行状态:当电气设备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实际值小于额定值时,称电气设备为欠载运行状态;当电气设备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实际值大于额定值时,称电气设备为过载运行状态;当电气设备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实际值等于额定值时,称电气设备为满载运行状态。 7、电路中,若某元件开路,则流过它的电流必为零。 8、电感元件也是一种储能元件,某一时刻t的储能只取决于电感L及这一时刻电感的电流值,并与其中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电感元件具有“阻交流、通直流”或“阻高频、通低频”的特性。 9、在线性电路叠加定理分析中,不作用的独立电压源应将其短路。 10、实际电压源的电路模型是理想电压源与电阻串联的组合。 11、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是振幅,频率,初相位。

12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电感电压的相位前电流相位90?。 13、星形连接的三相电源,每一相相电压为220V,则线电压为380V 。 14、工程上凡是谈到周期电压和电流或电动势时,若无特殊说明,都是指有效值。在交流测量仪表上指示的电压或电流都是有效值,在分析各种电子器件的击穿电压或电气设备绝缘耐压时,要按最大值考虑。 15、电路根据其基本功能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用来实现电能的传递和转换。它包括、电源、负载和中间环节。第二类是用来实现信号的传递和处理。 16、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动且平均值为零的电流称为交流,简称AC。 17、对一个实际电源来说,当没有电流流过,内部没有电能消耗时,其电动势和端电压正负极之间的电压必定是大小相,方向相反。 18、为了分析方便,常选定同一元件的电流参考方向与电压参考方向一致,即电流从电压的正极性端流入该元件,而从它的负极性端流出,称为关联参考方向。 19、电路中,若某元件开路,则流过它的电流必为零。 20、电容元件是一种储能元件,某一时刻t的储能只取决于电容C及这一时刻的电容电压,并与其上电压的平方成正比。电容元件在任何时刻不可能释放出多于它吸收的能量,因此,它是一种无源元件。 21、在线性电路叠加定理分析中,不作用的独立电流源应将其开路。 22、实际电流源的电路模型是理想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组合。 tπ+?,则它的周期T为2s。 23、若一个正弦电压的瞬时表达式为100cos(45)

用矩阵方法使网孔分析法通解-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

用矩阵方法使网孔分析法通解 黄明康 5030309754 F0303025 在网络电路的学习中,我们一般使用结点分析法与网孔分析法。我们知道他们有各自的用途,但其实如果使用得当,只用其中的一个方法就可以解所有目前已经可解得网络电路。而在我看来这得当的使用就是巧妙运用数学。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是因为结点分析法的基础KCL与网孔分析法的基础KVL是相容的,即可以用结点分析法的地方就可以用网孔分析法解题。 先来看个例子,从网孔分析法说起,如图(1)所示,是一个非常适合用结点分析法与网孔分析法解题的网络。 正如上课时所做的,我们用网孔分析法解之,以im1、im2、im3为支路电流列出回路的矩阵方程,方程如式(2)。

最左边的矩阵是各回路的电阻矩阵,解出此方程,再根据VCR就能得出整个网路电路的各个参数。由于篇幅所限,也由于这已是大家皆知的常规方法,对于为何使用这种方法及其可用性、使用方法等在此不再冗述。 而我关心的是,这种方法是在这么一个可以说是完美的电路网络中运用的,所以一旦电路中的某个器件变了,可能使这种方法不可用。而其实上课时已经提出了这种问题,也给出了改进了的解题方法——运用网路电路的一些性质化解电路成可用网孔分析法的电路。 但这种方法在解题中会使不熟练的我不经意中掉入“陷阱”。我更愿意用以下的方法用数学解题,这样可以使我们不必太过计较概念。 对于我的方法,也请先看一个例子,如图(3): 这样,这个电路就不能单纯的运用网孔分析法了。那么按之前所述,运用网路电路的一些性质化解电路成可用网孔分析法的电路,然后解之,正如图(4)

a 和图(4) b 中所示过程。 然后得出电阻网络矩阵方程,解出所要的量。 对于以上的例题,也有所谓的虚网孔电流法如式(5): 其实,虚网孔电流法仅仅只是根据我们在网孔分析法的引出中得出的规律重新又列出了简单的方程组,这跟我们最初想要使用结点分析法和网孔分析法的初衷不符,初衷是按给出的网络电路图直接写出矩阵方程。这样就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应对复杂的网络。 当然,也正是虚网孔电流法使我想起了网孔分析法的一般矩阵解法。仍就看图(3):

分析化学电子教案 (1).doc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分析化学 上册第三版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Analytic Chemistry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表征和测量的科学,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测量有关组分的含量。 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按 分析任务分) 定性分析:其任务是鉴定物质所含的化学组 成,即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原 子团、官能团或化合物所组成;定量分析: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结构分析:研究所含组分的分子结构、晶体 结构或形态。

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按分析对象分) 三、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按测定原理分) 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 以被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仪器分析法。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按试样用量和被测组分的含量分) 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一、分析化学发展所经历的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化学由一门技术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典分析化学。 第二次变革:20世纪40年代以后,分析化学从经典分析化学发展成了现代分析

化学。 第三次变革: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现在,分析化学发展到了分析科学阶段。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分析仪器已成为分析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分析化学的主要应用领域正在向生命科学领域转移 ······ 主要参考书: 1.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 2. 彭崇慧等编: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 3. 何先莉等编:分析化学 4. 林树昌等编: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 使用教材: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四版 主讲教师: 第一章 绪 论 学习要求 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2.了解共价键理论,掌握共价键的键参数。 3.了解有机化合物按碳架和官能团分类的方法。 第一节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一.有机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s)与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的涵义 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is the study of carbon compounds and their derives. 二、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828年以前:有机物和无机物严格区分; 1828年:德国化学家魏勒(F. W?hler)制得尿素: 氰酸 异氰酸 (NH 4)2SO 4 + 2KOCN 2NH 4OCN + K 2SO 43 + HO C N 重排 NH 3 + O C “I must tell you that I can prepare Urea without requiring a kidney or an animal, either man or dog.” 1845年,柯尔伯(H. Kolber) 制得醋酸; 1854年,柏赛罗(M. Berthelot)合成油脂类化合物; 1857年,凯库勒(F. A. Kekulé)和库帕(A. S. Couper)分别提出提出四价的碳原子; 1861年,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化学结构观点; 1865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结构式; 1874年,范特霍夫(J. H. van ’t Hoff)和勒贝尔(J. A. Le Bel)分别提出碳四面体学说; 费歇尔(E. Fischer)开创了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新时代;……

简单的数据分析(一)教案

课题简单的数据分析(一) 课时1课时班级三编写 者 林晶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38例1,练习十第1、2题。 例1是让学生认识一种横向条形统计图,这种条形统计图[在统计表中经常出现,它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的内容,新教材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根据统计数据补充统计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预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节课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知道学习与引导探究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电脑课件、空白横向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过程X |k |B| 1 . c |O |m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 备

一、知识回 顾。 师:同学们,统计在我 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想想看,我们 已经学习了哪些关于统计 的知识? 师:我们运用统计知 识,把数据收集起来,整理 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这是为 什么呢?统计图和统计表 又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探讨相关统计 知识。 (揭示课题,板书:简单的 数据分析(一)) 请个别学生汇报 回顾已经掌握的知 识,留下疑问,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探究新知。1、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 活处处离不开水,我们人体 每天需要补充大量的水。那 么你们见过哪些品牌的矿 泉水呢? 2、出示P38例1情境图和 统计表。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画 面,从画面和统计表中你们 知道了哪些信息? 3、出示例1下面的统计图。 师:这是一张没有画完 的统计图,观察一下,你们 知道统计图上都画了些什 么吗? 师:其他三种品牌的矿 泉水在统计图应用多少格 来表示呢?请同学们用斜 线在教材上画出其他三种 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数。 师:请同学们用斜线在 教材上画出其他三种品牌 矿泉水的销售箱数。 (教师巡视,展示不同学生 的统计图,并做适当点评) 师:从统计图上,你们 发现,哪种条框最长?有多 少格?表示多少箱? 生根据生活知 识,个别汇报。 生可能回答: ①A品牌矿泉水 销售30箱。 ②B品牌矿泉水 销售45箱。 ③C品牌矿泉水 销售25箱。 ④D品牌矿泉水 销售10箱。 生可能回答: ①竖轴表示品牌 ABCD ②横轴表示箱 数。 生独立完成。 生可能回答:B 种品牌矿泉水的 条框最长,有9 格,表示45箱。 创设情境,让学生 感受生活中的数 学。 w W w .x K b 1.c o M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要求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要 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要求 (以数字电子钟为例) 1、封面(按以前的封面格式) 2、任务书 3、正文 一、数字电子钟总体设计方案 依据数字电子钟的任务要求,设计的总体方案如图1-1所示 图1-1 数字电子钟总体方案 (下面对总体原理进行说明)。。。。。。 二、各模块原理设计和分析 1、时基电路模块设计 本设计的时基电路模块由两个独立分模块组成,一个是由555定时器和RC 构成的秒脉冲电路;另一个是由的晶振和CD4060构成的振荡器,分频器构成的2Hz时基电路。 (1)555构成的秒脉冲电路 设计的555秒脉冲电路如图2-1所示 (电路工作原理阐述。。。。。。) (画出555振荡波形参考课件,给图标2-2) 参数计算 (列出振荡周期表达式,给定R80、R81和C10参数计 算周期) (2)晶振和CD4060构成的振荡分频电路 本设计采用频率为的晶振和CD4060构成精确的时基电路,见图2-3。 电路原理。。。。。。

由于晶振的频率为=215Hz,通过CD4060的14级分频输出为2Hz,必须再经过一次2分频才能实现秒脉冲,设计的2分频电路如图2-4所示。。。。。。。 图 2-4 晶振秒脉冲时基电 路 2、计时电路模块设计 该模块分别由” 秒”计数电路、”分”计 数电路和”小时”计数电路构成;秒和分都是60进制,小时是24进制,设计采用CD4518做计数器。 (1) CD4518计数器分析 CD4518是双8421-BCD编码同步加法计数 器如图2-5所示。 。。。。。。 列出CD4518的功能表和时序图(2-6)和 文字说明 (2)60进制电路设计 分和秒都是60进制,电路原理和 结构相同。60进制电路如图2-7所示。 电路原理。。。。。。 (3)24进制电路设计

高中有机化学推断题专题复习电子教案

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专题复习 一、考纲要求:(有机化学基础部分) 1.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2.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脂、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3.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4.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二、有机推断题题型分析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出题的一般形式是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写同分异构体、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及判断物质的性 质。 2、提供的条件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另一类则通过化学 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 3、很多试题还提供一些新知识,让学生现场学习再迁移应用,即所谓信息给予试题。 4、经常围绕乙烯、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等这些常见物质,为中心的转化和性质来考察。 5、面临的主要问题 (1)、要查缺补漏哪些方面的基础知识?如:掌握以官能团为中心的知识结构、掌握各类有机物间转化关系、梳理“题眼”,夯实基础 (2)、解题基本的分析思路是什么?(3)、逐步学会哪些解题技能技巧?(4)、要积累哪些方面的解题经验? 三、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 解有机推断题,主要是确定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从而得出是什么物质。首先必须全面地掌握有 机物的性质以及有机物间相互转化的网络,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把握以下三个推断的关 键: 1、审清题意(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来龙去脉,掌握意图) 2、用足信息(准确获取信息,并迁移应用) 3、积极思考(判断合理,综合推断) 根据以上的思维判断,从中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但有 机物的特征条件并非都有,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 系,类别条件可给出物质的范围和类别。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不但为解题缩小了推断的物质范围,形 成了解题的知识结构,而且几个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的组合就相当于特征条件。然后再从突破口向外 发散,通过正推法、逆推法、正逆综合法、假设法、知识迁移法等得出结论。最后作全面的检查,验 证结论是否符合题意。 四、有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解题的突破口也叫做题眼,题眼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反应、性质、用途或反应条件,或在框 图推断试题中,有几条线同时经过一种物质,往往这就是题眼。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案

授课教案 班级:17计1班课程:office2010 授课教师:黄媚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及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 3分钟) 讲授新课 ( 20分 钟) 通过一个与该节相同的例子观看, 导入本次新课。 第七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 7、2 数据处理与分析 7.2.1 数据的查找与替换 1、数据查找 单击任意单元格-开始-【编辑】组-查 找和替换-查找-在“查找和替换”的对 话框输入查找内容-选择“查找全部” 2、数据替换 单击任意单元格-开始-【编辑】组-查 找和替换-替换-在“查找和替换”的“替 换”对话框输入查找内容和替换内容- 选择“全部替换” 教师示范操作 学生认真听课并回 答教师提出的问 题。 当堂的师生互动 能让学生更能加 深对操作步骤的 印象,对其中运用 到的按钮印象更 深刻

序 选 7.2.2 数据排序 1、使用排序按钮快速排序 开始-【编辑】组-排序和筛选 表示数据按递增顺序排列,使最小值位于列的顶端 表示数据按递减顺序排列,使最大值位于列的顶端 2、使用“排序”对话框进行排序 选择需要排序的单元格-数据-【排序和筛选】组-排序-确定 列——选择要排序的列 排序依据——选择排序类型 次序——选择排序方式 数据包含标题——排序时保留字段名称 通过学生自主练习,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7.2.3 数据筛选 1、自动筛选 按值列表、按格式、按条件 选择所需单元格-数据-【排序和筛选】组- “筛选”下拉按钮-选择所需值-确定 2、自定义筛选 选择所需的单元格区域或表-数据-【排序和筛选】组-筛选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

太原理工大学 《电路分析基础B》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有源低通滤波器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实验目的: 1. 掌握有源滤波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滤波电路的选频特性、通频带等概念,加深对有源滤波电路的认识和理解。 2. 在Electronics Workbench环境下用仿真的方法来研究滤波电路,了解元件参数对滤波效果的影响。 3. 根据给定的低通和高通滤波器结构和元件,分析其工作特点及滤波效果,分析电路的频率特性。 4.利用低通滤波器搭建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电路,观察和分析其输出波形特点,分析电路的频率特性。 实验仪器:双踪示波器、扫频仪、电路板、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电阻、电容、运算放大器、电脑 有源滤波器的概念: 滤波器是一种能够通过一定频率信号而阻止或衰减其他频率信号的装置。能通过的频率构成通带,而被衰减的频率则构成滤波器的阻带。无源滤波器是由电感、电容和电阻构成的。但是由于受到尺寸和实际性能的限制,电感在某些频率范围是不适用的;如果用能模拟电感的有源器件来代替电感,则构成了有源滤波器,用有源部件代替电感得到有源滤波器的方法有多种,我们所用的有源部件为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有源滤波器一般用电压转移函数来说明(s=jω)。在正弦稳态条件下,电压转移函数可写成H(jω)=▏H(j)▕ 其中▏H(j)▕是幅值或增益函数,是相位函数。 有源滤波器的分类: 按滤波器通带和阻带在频率内的位置,滤波器可分为: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等类别。 低通滤波器: 低通滤波器是一种能让从直流到到截止频率的低频分量通过,同时衰减或抑制高频分量的器件。其特性用幅频特性曲线表示,此处幅频特性指的是电压转移

有机全册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 【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偶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通过加热可以直接转变为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概念受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概念——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自身有着特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导致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殊性。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师:有机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3-CH2-CH2-CH2-CH3)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 【板书】二、按官能团分类 双键

数字电路电子教案(打印版)

《数字电路》教案 序言 1.课程性质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具入门性质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课程目标 获得适应信息时代的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及其相关学科和专业打好以下两方面的基础: 1、正确分析、设计数字电路,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基础; 2、为进一步学习设计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基础。 3. 课程研究内容 数字信号传输、变换、产生等。内容涉及相关器件、功能电路及系统。 硬件处理数字信号的电子电路及其逻辑功能 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 数字电路的设计方法 各种典型器件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

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的软件工具——ABEL、VHDL、VerlogHDL、EDA工具软件QuartusII等 4.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 (1)课程特点 a、发展快 b、应用广 c、工程实践性强 摩尔定律:集成度按10倍/6年的速度发展。 (2)学习方法 打好基础、关注发展、主动更新、注重实践 a、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和基本分析、设计方法 b、能独立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数字电路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蔡惟铮主编《基础电子技术》《集成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家龙、王小海主编《集成电子技术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工程手册编委会等编.中外集成电路简明速查手册-TTL、CMOS.电子工业出版社 王金明,杨吉斌编.《数字系统设计与VerliogHDL 》电子工业出

版社 罗杰、谭力编.《数字ASIC设计》讲义 第一章数字逻辑基础 1.1 数字电路与数字信号 1.1.1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60~70代- IC技术迅速发展:SSI、MSI、LSI 、VLSI。10万个晶体管/片。 80年代后- ULSI ,1 0 亿个晶体管/片、ASIC 制作技术成熟 90年代后- 97年一片集成电路上有40亿个晶体管。 目前-- 芯片内部的布线细微到亚微米(0.13~0.09 m)量级,微处理器的时钟频率高达3GHz(109Hz) 将来- 高分子材料或生物材料制成密度更高、三维结构电路发展特点: 以电子器件的发展为基础 电子管时代 晶体管时代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稿件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课时教学设计 【总体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山东科技版的高中化学系列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为授课用教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是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有机化学选修模块中较为重要的一节,是为了帮学生树立一些学习有机化学必备的观念而设置的,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而有序的认识及研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学生在初中化学及《化学2(必修)》中学习过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但其认识的方式是一个个独立的典型代表物,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掌握这些代表物的性质,对它们结构的认识也比较浅显,还没有意识到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官能团的结构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不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产生影响”等观念,知道官能团中键的极性、碳原子的饱和程度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关系。 本节教材属于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内容,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键能、键长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比双键和三键的相似与区别,进而推断性质的相似与差异;组织学生回顾并讨论乙酸、乙醇的化学性质,结合球棍模型分析二者的结构,归纳官能团的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利用画概念图的方式启发学生讨论本节学习心得,总结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的多样性,能以此解释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现象。理解单键、双键和叁键的概念,知道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知道共价键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共价键的类型及性质等方面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案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数据分析,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理解统计图的另外一种形式横向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相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实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传播信息。 教学重点: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 教学准备:网络教室,多媒体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统计的知识,请看下面这些统计图(打开网页上的“我知道”栏目) 学生在网页上浏览学过的一些统计图,并简要地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评价。 二、过程 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分析 打开网页上的“我会调查”栏目,参与喜欢的牛奶口味调查,全部提交后,出示两种形式的统计图:竖向统计图和横向统计图,并向学生介绍横向统计图,与竖向统计图作简单的比较。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体会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作用。 小结根据统计图实行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一看,二想,三议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分析 提供两个分析的统计图并配有协助分析的问题: (1)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图书室要购买一批新书,你认为应该怎样购买? 1、打开“我会分析”栏目,小组合作分析; 2、全班交流分析结果,小组互相评价。 第三阶段:自主应用分析 只提供统计图,学生根据统计图自主设计问题实行分析。 学生能够从老师提供的三个统计图中选择,也能够是自己从网上、书上、报纸上

电路分析基础类(硬件实验)-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电路分析基础类(硬件实验)

实验1 基本元件伏安特性的测绘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线性、非线性电阻及理想、实际电压源的概念。 2. 掌握测试电压、电流的基本方法。 3. 掌握电阻元件及理想、实际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测试方法,学习利用逐点测试法绘制伏安特性曲线。 4. 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 1.电路分析综合实验箱 2.直流稳压电源 3.万用表 4.变阻箱 三、实验内容 1. 测绘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1.1 R=Ω。 1)测试电路如图1.1所示,图中U S为直流稳压电源,R为被测电阻,阻值200 2)调节直流稳压电源U S的输出电压,当伏特表的读数依次为表1.1中所列电压值时,读毫安表的读数,将相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 表1.1

3)在图1.3上绘制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并将测算电阻阻值标记在图上。 2. 测绘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1.2 1)测试电路如图1.2所示,图中D为二极管,型号为1N4007,R W为可调电位器。 2)缓慢调节R W,使伏特表的读数依次为表1.2中所列电压值时,读毫安表的读数,将相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 表1.2 3)在图1.4上绘制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1.3 图1.4 3. 测绘理想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

(a)(b) 图1.5 1)首先,连接电路如图1.5(a)所示,不加负载电路,直接用伏特表测试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将其设置为10V。 2)然后,测试电路如图1.5(b)所示,其中R L为变阻箱,R为限流保护电阻。 3)调节变阻箱R L,使毫安表的读数依次为表1.3中所列电流值时,读伏特表的读数,将相应的电压值记录在表格中。 表1.3 4)在图1.7上绘制理想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 4. 测绘实际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 1)首先,连接电路如图1.6(a)所示,不加负载电路,直接用伏特表测试实际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将其设置为10V。其中R S为实际电压源的内阻,阻值R S = 51Ω。 (a)(b) 图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