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教案1(新人教选修5)
- 格式:doc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2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有机合成的实质是对分子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得到所需的产物。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有机物——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基础上进行,是一节承载了多重目标的课程,不仅要加深对常见有机物转化关系的理解,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设计创造出合成路线,更需要对可能的多条合成路线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利用“认知地图”来总结归纳纷繁知识的方法,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会认识到有机合成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等有机物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方面的知识,为有机合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初步涉及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利用“认知地图”帮助学生复习再现归纳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图,初步学会有机合成的方法——正向分析法和逆向分析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认知地图”归纳有机物的转化关系2、会用正、逆合成法设计简单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并能用流程图表示这一过程3、能列举有机合成遵循的一般原则,并对已给定的合成路线进行简要评价(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途径提高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2、初步学习如何从已给条件中提取相关有用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有机合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赞赏有机化学家们为人类社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2、形成绿色合成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四、教学重难点有机合成是高考难点题型之一,实质是利用有机物的性质进行相关的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反应。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1、利用“认知地图”法总结归纳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2、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本节课的难点为:逆合成分析的思维方法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流程图2.教学进程烯烃和卤代烃是有机合成中节点性的重要物质六、教学反思我将本节课设计定位为一节复习提升课。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基本说明: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选修5教材的第三章第四节,适合具有理科倾向高二学生。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及其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与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官能团转化的方法的归纳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如群学、对学、对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受有机合成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学会相互欣赏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新闻背景资料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素养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官能团衍变的方法的归纳,有机合成基本思路的培养。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第二课时:逆向合成法内容分析:本节是新增部分的内容,在本章的最后一节。
教材在必修2教材第三章,选修5教材第二、三章介绍了烃及其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的结构特点、性质等方面知识。
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的转化关系,以及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知识。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会认识到有机合成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通过逆向合成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信息迁移能力,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
学生分析:本节是理科倾向的学生选修的内容之一。
通过高一、高二的螺旋式学习过程,学生对有机物的性质有了较熟悉的了解,逻辑思维与信息迁移能力有了提高。
但对教材中隐性知识学习能力较弱,对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设计思路:1、独立预习:课前独立完成学案预习内容2、交流展示:通过对学或群学方式交流预习成果并展示(约10分钟)3、合作探究:通过课内问题的探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学习能力,形成有机合成的基本思路。
(约20分钟)4、点拨提高:解决自我感知中发现的问题,达到知识的升华、拓展(约5分钟)5、检测达能:巩固学习内容,训练解题技巧,初步形成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约5分钟)学案设计1、现以乙烯、乙烷、乙酸乙酯、淀粉为原料,有哪些方法可以制备乙醇?指出反应类型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四节有机合成教材分析: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是新增加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前三章的概括性总结。
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
在前三节中,教科书以乙醇、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为例,介绍了醇、酚、醛、羧酸、酯等含氧衍生物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复习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反应类型、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时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教育;通过有机物逆合成法的推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在课时分配上,“有机合成的过程”“逆合成分析法”各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2.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3.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熟悉有机合成中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2.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有机合成的训练感受有机合成的实际意义②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教学难点: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第1课时【引入】: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很多有机物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如何得到这些有用的有机化合物呢?一、有机合成的过程1.烃和烃的衍生物的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醇羧酸酯加H2氧化氧化酯化(1)各类烃及衍生物的主要化学性质:通式官能团代表性物质R—X —X溴乙烷C2H5BrR—OH —OH乙醇C2H5OH—OH乙醛乙酸(2)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1)取代反应:甲烷、苯、卤代烃的水解,醇的卤代,苯的硝化、磺化,醇的分子间脱水,酯化反应,酯的水解反应等。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两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有机合成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五第三章最后一节,安排在学生学完基本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知识后,通过复习再现、资料给予、课题探究等形式进行学习。
既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深化巩固烃及烃的衍生物相关知识,又能学以致用,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
通过有机物逆合成法的推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主人翁意识。
2.学情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已经学完基本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等相关知识。
在进行本节课学习之前,应对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能熟练基本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转化过程中化学键和官能团的变化,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2)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3)初步学习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并能设计简单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整理、归纳,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2)通过创设情境,展现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体会有机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有梯度地学习生活中的有机合成,启发学生探讨逆合成法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生活中的有机合成产物的选择和使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归纳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提高表达沟通水平。
(3)学习逆合成法,培养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端正的科学研究态度,感受化学学科独特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基本说明: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选修5教材的第三章第四节,适合具有理科倾向高二学生。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及其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与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官能团转化的方法的归纳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如群学、对学、对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受有机合成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学会相互欣赏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新闻背景资料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素养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官能团衍变的方法的归纳,有机合成基本思路的培养。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第二课时:逆向合成法内容分析:本节是新增部分的内容,在本章的最后一节。
教材在必修2教材第三章,选修5教材第二、三章介绍了烃及其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的结构特点、性质等方面知识。
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的转化关系,以及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知识。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会认识到有机合成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通过逆向合成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信息迁移能力,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
学生分析:本节是理科倾向的学生选修的内容之一。
通过高一、高二的螺旋式学习过程,学生对有机物的性质有了较熟悉的了解,逻辑思维与信息迁移能力有了提高。
但对教材中隐性知识学习能力较弱,对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设计思路:1、独立预习:课前独立完成学案预习内容2、交流展示:通过对学或群学方式交流预习成果并展示(约10分钟)3、合作探究:通过课内问题的探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学习能力,形成有机合成的基本思路。
(约20分钟)4、点拨提高:解决自我感知中发现的问题,达到知识的升华、拓展(约5分钟)5、检测达能:巩固学习内容,训练解题技巧,初步形成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约5分钟)学案设计1、现以乙烯、乙烷、乙酸乙酯、淀粉为原料,有哪些方法可以制备乙醇?指出反应类型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有机合成》是化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内容涵盖了有机分子的合成方法、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其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为日后从事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下面我将介绍一份针对《有机合成》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让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有机反应的机理和条件,培养学生分析有机合成问题的能力。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合成有机化合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应用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药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内容1.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条件3.有机合成的实验操作技能4.有机合成在各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各种有机反应的机理和条件。
2.实验操作:设计一系列有机合成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合成有机化合物,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有机合成在药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第一阶段:介绍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这个阶段,首先要为学生介绍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反应的机理和条件等内容。
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示例,让学生建立起对有机合成的基本认识。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和技能培养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机合成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成有机化合物。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动手合成的能力。
3.第三阶段:案例分析和应用讨论选取一些有机合成在药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
《有机合成(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有机合成的过程和逆合成分析法,第一课时主要讲有机合成的过程。
还包括引入碳碳双键的方法,引入卤原子的方法及引入羟基的方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教材的新增内容,它是在学习了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基础上,探究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烃及烃的衍生物,对于这两类物质的结构及化学性质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可为学习有机合成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对这两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还是欠缺融汇贯通的能力,而有机合成这节课正是为解决这一矛盾而设置的,因而有很大的必要性。
有机化学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合成一些新的物质,所以本节课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好处,同时,有机合成的掌握与否更是衡量一个学生有机化学是否学好的重要标志。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设计如下的教学顺序,首先介绍一下有机合成的概念和有机合成的重要作用,接下来为了突出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把已经学过的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以箭头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完成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变,复习旧知识,为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奠定基础,同时为下节课有机合成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5.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机合成的概念,知道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框图复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进而为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做铺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体验旧知对新知的学习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复习探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而本节课的特点不同于以前的有机课,它是一节综合的课程,需要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本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将来大学学习有机化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设计K新课导入U通过ppt图片展示有机材料引入新课K学习目标U通过ppt展示K基础知识回顾M通过复习再现的形式,回顾有关官能团的性质K有机合成的过程U通过阅读教材,探究活动,讲解等活动完成木部分知识1>有机合成的概念2、有机合成的任务3、官能团的引入方法4、官能团的转化5、碳骨架的构建K有机合成的方法U1、正向合成分析法2、逆向合成分析法K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1、尽量选择步骤最少的合成路线一一以保证较高的产率。
2、起始原料要廉价、易得、低毒、低污染一一通常采用4个C以下的单官能团化合物和单取代苯。
3、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
4、操作简单、条件温和、能耗低、易实现5、尊重客观事实,按一定顺序反应。
K课堂达标』K课堂小结》第四节有机合成K学习目标』1.了解有机合成的定义、意义和基本过程2.掌握常见有机官能团的性质和特征反应3.常握怪及矩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4.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木过程和基木原则5.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自主预习1、什么是有机合成?2、有机合成的意义?3、有机合成的任务有哪些?预习检测下列有机合成的说法错误的是()A.有机合成是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B.有机合成能对天然有机物进行局部的结构改造和修饰,使其性能更加完美C.有机合成的任务是对目标化合物分子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D.有机合成的目的是合成具有特定性质的、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有机物,以满足人类的特殊需要知识回顾:完成下面的表格苯环轻基醛基竣基酯基一、有机合成的过程探究活动一:官能团的转化或引入1>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 、_2^ —X卤原子的引入 _____________3^ —0H的弓|入____________ 、_探究活动二、碳骨架的构建1、碳链增长的方法有哪些?2、碳链减短的方法有哪些?3、形成环状化合物的方法有哪些?归纳整理:主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二、有机合成的方法1、正向合成分析法副产物副产物基础原料中间体匚二>1中间体|匚二>|目标化合物辅助原料1辅助原料2辅助原料32、逆向合成分析法探究活动三:应用逆合成分析法合成有机物一一草酸二乙酯思维过程的分析思考交流教材66页学与问有关产率的计算。
《有机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有机合成中常见的反应类型和机理;3.掌握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合成试剂和条件;4.能够根据给定的化合物合成路线进行合成实验。
二、教学内容:1.有机合成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有机合成中常见的反应类型和机理;3.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合成试剂和条件;4.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重点:1.有机合成中常见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合成试剂和条件;3.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四、教学难点:1.有机合成中反应机理的理解和掌握;2.有机合成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来介绍有机合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来巩固学生对有机合成的理解和掌握;3.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例子介绍有机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理论讲解: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反应类型、机理以及常用的合成试剂和条件;3.实验操作:设计一些有机合成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锻炼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4.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机合成的相关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七、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表现态度、回答问题的能力等;2.实验操作表现:实验操作技能、安全意识、结果分析能力等;3.作业成绩:作业的完成情况、答题正确率、出题角度等;4.综合评价:将以上几个方面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有机合成的概念和原理还不够清晰,对有机合成中的一些反应类型和机理理解也不够深入。
3、有機合成過程。
投影]有機合成過程示意圖:講]有機合成的過程是利用簡單的試劑作為基礎原料,通過有機反應鏈上官能團或一段碳鏈,得到一個中間體;在此基礎上利用中間體上的官能團,加上輔助原料,進行第二步反應,合成第二個中間體,經過多步反應,按照目標化合物的要求,合成具有一定碳原子數目、一定結構的目標化合物。
4、有機合成的思路:就是通過有機反應構建目標分子的骨架,並引入或轉化所需的官能團。
思考與交流]官能團的引入方法投影]學生彙報,評價,總結:官能團的引入引入-OH 烯烴與水加成,醛/酮加氫,鹵代烴水解,酯的水解引入-X 烴與X2取代,不飽和烴與HX或X2加成,醇與HX取代引入C=C 某些醇和鹵代烴的消去,炔烴加氫引入-CHO 某些醇氧化,烯氧化,炔水化,糖類水解引入-COOH 醛氧化,苯的同系物被強氧化劑氧化,羧酸鹽酸化,酯酸性水解引入-COO- 酯化反應講]除了官能團的引入,也可通過反應消除官能團,主要包括以下方法:通過有機物加成可消除不飽和鍵;通過消去、氧化或酯化可消除羧基;通過消去或取代可消除鹵原子。
5、有機合成的關鍵—碳骨架的構建。
問]如何增長碳鏈?(1)加成反應: (2)鹵代烴+NaCN: CH3CH2Br+NaCN CH3CH2CN + Na Br問]如何縮短碳鏈?1、脫羧反應。
如:RCOONa+NaOH RH+Na2CO32、氧化反應,包括燃燒,烯、炔的部分氧化,丁烷的直接氧化成乙酸,苯的同系物氧化成苯甲酸等。
如:3、水解反應。
主要包括酯的水解,蛋白質的水解和多糖的水解。
如:二、逆合成分析法1、合成設計思路:講]有機合成的解題思路是:首先要正確判斷需合成的有機物的類別,它含有哪種官能團,與哪些知識資訊有關;其次是根據現在的原料、資訊和有關反應規律,盡可能合理地把目標化合物分成若干片段,或尋找官能團的引入、轉換、保護方法,或設法將各片段拼湊衍變,儘快找出合成目標化合物的關鍵;最後將正向推導和逆向推導得出的若干個合成路線加以綜合比較,選擇出最佳的合成方案。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第四节 有机合成[课标要求]1.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取代、加成、消去反应)、原理及应用,初步学会引入各种官能团的方法。
2.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3.初步学会使用逆向合成法合理地设计有机合成的路线。
4.了解有机合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引入碳碳双键的三方法:卤代烃,醇的消去,炔烃的不完全加成。
2.引入卤素原子的三方法:醇的取代,烯烃(炔烃)的加成,烷烃(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取代。
3.引入羟基的四方法:烯烃与水的加成,卤代烃的水解,酯的水解,醛、酮与H 2的加成。
4.官能团之间的转化:R —CH===CH 2――→HCl 加成RCH 2CH 2Cl ――→NaOH/水水解RCH 2CH 2OH ――→氧化RCH 2CHO ――→氧化 RCH 2COOH ――→R′CH 2OH 酯化5.有机合成路线要求各步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基础原料和辅助原料低毒性、低污染, 易得而廉价。
有机合成的过程1.有机合成的概念有机合成指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2.有机合成的任务通过有机反应构建目标化合物的分子骨架,并引入或转化所需的官能团。
3.有机合成的过程4.官能团的引入 (1)引入碳碳双键的方法①卤代烃的消去,②醇的消去,③炔烃的不完全加成。
(2)引入卤素原子的方法①醇(酚)的取代,②烯烃(炔烃)的加成, ③烷烃(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取代。
(3)引入羟基的方法①烯烃与水的加成,②卤代烃的水解,③酯的水解,④醛的还原。
[特别提醒](1)有机合成要按一定的反应顺序和规律引入官能团,不能臆造不存在的反应。
(2)有机合成过程中要注意官能团的保护。
1.如何由溴乙烷制取乙二醇?提示:由溴乙烷制取乙二醇的转化流程为CH 3CH 2Br ――→消去 CH 2===CH 2――→Br 2加成CH 2Br —CH 2Br ――→水解HOCH 2CH 2OH 。
《有机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合成、合成方法、合成途径。
2.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碳原子成键特点、有机反应类型。
3. 有机合成的常用技术:催化、氧化、还原、卤代、硝化等。
4. 有机合成的应用:药物合成、材料合成、天然产物合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有机合成为例,讲解其原理和技术。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有机合成的反应过程和实验操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有机合成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有机合成的实例,讲解其原理和技术。
4. 实验操作:展示有机合成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提出等。
4. 课程考试:通过课程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有机合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有机化学》2. 多媒体课件:有机合成反应过程、实验操作等。
3. 案例资料:有机合成实例及相关论文。
4. 实验器材:有机合成实验所需仪器和试剂。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高中化学3.4有机合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典型例题】[例1]从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二醇的二醋酸酯。
下面是有关的8步反应:(1)其中有3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
反应①、和_______属于取代反应. (2)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是:B 、C. (3)反应④所用试剂和条件是. 答案:(1)⑥、⑦ (2)、(3)[例2]已知烯烃中C=C 双键在某些强氧化剂作用下易发生断裂,因而在有机合成中有时需要对其保护。
保护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右图:又知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但烯烃中双键在酸性条件下才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
现用石油产品丙烯及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丙烯酸,设计的合成流程如下:CH 3CH=CH 2→→→→→丙烯酸 请写出②、③、④三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由CH 3CH=CH 2→CH 2=CH —COOH 可知合成的关键在于双键如何保护,—CH 3如何逐步转化成—COOH 。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本题的知识主线为不饱和烃→不饱和卤代烃→不饱和醇→饱和卤代醇→饱和卤代醛→饱和卤代羧酸→不饱和卤代羧酸。
答案:②CH 2=CH —CH 2Cl+H 2OCH 2=CH —CH 2OH+HCl③CH 2=CH —CH 2OH+Br 2 ④【解题思路】1、正确判断所合成的有机物的类别及所带官能团,找出所关联的知识和信息及官能团所处的位子。
2、根据所给原料、信息及有关反应规律尽可能将合成的有机物解刨成若干片段并将各片段有机的拼接和衍变,并寻找官能团的引入、转换和保护方法。
【方法归纳】※合成有机物要以反应物、生成物的官能团为核心,在知识网中找到官能团与其它有机物的转化关系,从而尽快找到合成目标与反应物之间的中间产物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主要思维方法:A B CD E Cl 2(300℃) ②③ ④ ① NaOH △A.顺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反应物→中间产物→最终产物B.逆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最终产物→中间产物→反应物 实际解题过程中往往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需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