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介入现代社区管理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案例研究在当今社会,非营利组织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实践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探讨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实践经验和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案例一:环保组织的资金筹集和利用某环保组织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资金的不足,该组织的工作受到了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组织采取了多种筹款方式,如募捐活动、赞助商和政府拨款。
同时,他们也努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确保每一笔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然而,在资金筹集和利用过程中,该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募捐活动的效果不稳定,有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其次,赞助商和政府拨款的依赖度过高,一旦出现问题,将对组织的运作造成严重影响。
最后,资金利用的透明度和效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确保捐款人和赞助商对资金使用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组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稳定的捐款渠道,如与企业合作开展长期合作项目,以确保资金的持续性。
其次,加强对捐款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的透明度和效率。
最后,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如与其他组织合作开展联合项目,以减少对赞助商和政府拨款的依赖。
二、案例二:教育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某教育机构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善,该机构面临着教师流失率高、员工士气低下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建立激励机制等。
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该机构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培训和发展计划的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的改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机构的财务状况造成了一定压力。
最后,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培训和发展体系,根据员工的需求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
非营利组织的社区发展与资源整合随着社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非营利组织的社区发展与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如何有效整合资源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非营利组织的社区发展作用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非营利组织可以发挥社区动员的作用,促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
通过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活动,非营利组织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发展。
其次,非营利组织可以提供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例如,一些非营利组织提供教育、医疗、扶贫等服务,帮助社区居民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非营利组织还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二、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资源整合是非营利组织实现社区发展的关键。
社区发展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等。
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整合社区内外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提高社区的综合发展水平。
资源整合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三、资源整合的途径资源整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首先,非营利组织可以与政府合作,共同开展社区发展项目。
政府拥有丰富的资源,通过与政府合作,非营利组织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其次,非营利组织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社区发展项目。
企业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非营利组织可以获得企业的资源支持,推动社区的发展。
此外,非营利组织还可以与其他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同开展社区发展项目。
通过合作,非营利组织可以共享资源,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
四、资源整合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资源整合面临一些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合作难度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非营利组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流通性。
通过信息共享,非营利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的需求和资源,从而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
其次,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综述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社会服务的方式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一些社区建立了居民委员会、业委会等机构,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为社区提供各类服务,如居民健康体检、老年人日间照料、文化娱乐活动等。
通过提供社会服务,非营利组织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福利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参与社区规划和决策的方式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非营利组织作为社群参与者,能够为规划和决策提供专业建议和意见。
环保组织可以就环保措施提供专业意见,文化组织可以就文化活动提供专业建议。
通过参与社区规划和决策,非营利组织能够保障社区治理的公平和民主性。
非营利组织还可以通过社区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在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教育和培训起着重要作用。
非营利组织可以组织各类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如社区小学、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能力,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社会监督的方式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需要不断监督和反馈,非营利组织作为独立的社会力量,可以发挥监督作用,推动社区治理的透明和公正。
公益组织可以组织社会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和需求,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社会监督,非营利组织能够推动社区治理的改善和进步。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多种多样。
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区规划和决策、社区教育和培训,以及社会监督等方式,非营利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随着城市社区治理的继续深化和发展,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还会不断创新和完善。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综述【摘要】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的实践经验。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下的作用被归纳总结,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总结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城市社区治理、发展历程、模式探讨、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案例分析、作用、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非营利组织逐渐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非营利组织具有灵活性强、服务对象广泛、资源整合能力强等优势,可以为城市社区治理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尚不明确,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政府引导下的参与方式、市场机制下的参与模式以及具体的案例分析。
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以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提供参考,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1.2 研究意义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其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不足,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非营利组织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共识。
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可以促进政府和市场的改革和完善,推动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升级和优化。
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可以促进公民参与和民主治理的发展,增强社会的包容性和公正性。
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中的第一部门--创造先进的生产力与社会财富部门和第二部门--通过纳税和财政支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平与秩序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
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蛹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
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
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
但是,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
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
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
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
FASB对非营利组织描述的特征①和③基本上说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当然特征①中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和机构,因此FASB描述的非营利组织也具“民间性”特征,特征②说的即是“非营利性”。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
在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时,不少人常常谈到事业单位,比如医院、红十字会、妇联、养老院、医学会等。
从经营目的来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但其具有国有属性,且多是由财政拨款的。
因此,不宜将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混为一谈。
非营利组织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即:(1).动员资源型。
非营利组织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
2011年第10卷第9期美国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与社区管理模式的启示□金辉【摘要】美国的经济极其发达,但是其政府并没有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管理,而是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来承担许多具体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工作。
中美虽在国情和制度上存在差异,但这种政府管理模式,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管理的改革,乃至细化到社区管理的改革,都是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社区管理;非营利组织;居民参与【作者简介】金辉,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级MPA研究生一、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均指除政府与企业部门以外的正式组织团体。
非营利性组织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具有合法免税地位;二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正式组织;三是不属于政府的民间组织,应为民间人士所组成;四是具有公共利益的属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五是限制利益分配,获取利润不得分配个人或是董事;六是具有志愿性;七是自我管理。
由此可知,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中包含了非营利和非政府的特性。
因此,“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两者名称虽有不同但其含义则相去不远,主要是指民间部门中非以牟利为宗旨之各类组织,本文统一使用“非营利组织”这一表述。
非营利组织在理论界被称之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各种场合越来越多的被提及。
很多人和机构将非营利组织看作其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特别是看作国际事务中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大潜力的新因素。
二、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美国的经济极其发达,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管理,而是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来承担许多具体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工作。
在其舞台上,活跃着三大主角,即政府、营利组织(企业公司)和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政府是在这两者之间,站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政策调节、法律制定和财政支持,来实施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综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城市社区治理成为了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发展和社区监督等多个方面。
在社区服务方面,一些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为社区提供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类服务。
在社区管理方面,一些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管理,与政府合作,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
在社区发展方面,一些非营利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提升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在社区监督方面,一些非营利组织通过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方式,积极监督社区公共事务。
1. 服务型模式在服务型模式中,非营利组织以提供各类社区服务为主要任务,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多个领域。
非营利组织通过自身资源和专业能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
这种模式下,非营利组织通常与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完善。
在参与型模式中,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与政府部门共同管理社区事务。
非营利组织通过吸纳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参与社区规划、决策和执行过程,实现了社区治理的民主化和多元化。
这种模式下,非营利组织成为了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为社区居民发声并维护他们的权益。
在建设型模式中,非营利组织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非营利组织通常会组织各类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帮助社区居民改善生活品质。
这种模式下,非营利组织成为了社区的建设引导者和推动者,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挑战在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治理视角下非营利性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作者:赵曼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当今政府依靠自身力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区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倡导治理理念,鼓励多中心治理,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社区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非营利性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参与社区服务,是社区居民和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在社区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治理理念;社区服务;非营利性组织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32-02一、治理理念对社区服务的要求治理理念强调治理主体的多中心秩序和治理权力的多向度,强调自下而上的对话、协商与合作,而不是单纯的命令与服从,它强调政府、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公民的互动与协作,强调目标导向的治理理念,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民间组织兴起的必然要求。
对社区服务的要求如下:1.社区所有居民平等享受社区提供的服务,而且服务质量和费用标准一样。
其中包含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社区居民享受的社区服务质量不因其社会地位、种族、性别和信仰的不同而不同。
二是社区服务主体提供的服务是非营利性的,制定的服务价格标准是服务对象所能承受的。
2.多元化的服务主体,政府之前是公共产品唯一的提供者,虽然提供具有普遍性的服务,但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性需求,迫切需要其他服务主体的参与来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
多中心治理在协调利益和化解冲突方面优势明显,能有效化解各方利益冲突,促进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良性发展,为建立和谐安定的社区提供保障。
3.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治理理论注重以人为本,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首要目标。
为了让居民满意,在服务的方式上力求创新,提供多样化服务。
二、非营利性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非营利性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作为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具有组织规模小、责任感强、贴近服务对象、能对服务对象的多层次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优点。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非营利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参与社区事务、服务社区居民、维护社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强改进和完善。
目前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服务性为主,缺乏更深层次的参与和合作。
政府在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引导和支持还不够充分,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社会各界对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与合作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深入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探索其发展规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和模式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更加完善和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在城市社区治理中,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营利组织可以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整合者和运用者,通过其专业化的服务和资源优势,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非营利组织具有相对独立的立场和资源来源,可以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更为客观和公正的意见和建议,避免政府和商业机构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非营利组织还能够促进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治能力,从而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研究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意义,有助于深化对城市治理模式的认识、探索更加合理和高效的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分析其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总结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进一步推动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各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特点和优劣,并为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提供借鉴和启示。
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社区治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自主组织共同参与、管理和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社区治理的目的是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治理需要多方参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社会组织是指在社区内部或跨越社区界限的一些非营利组织,包括公益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社团、民间组织等。
社会组织不但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福利,如健康、教育、文化、安全保障等服务,还帮助居民建立互信和医疗等社会网络。
此外,社会组织还能够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促进社区文明、和谐发展。
二、社会组织的作用1. 桥梁功能社会组织可以作为一个桥梁,使政府和居民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得以交流和共享。
社会组织具有接触居民的优势,可以及时反映社区居民的诉求和需求,向政府传递居民的信息和建议。
同时,社会组织也可以向居民传递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民主监督。
2. 培训教育功能社会组织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培训、教育等各种服务。
比如说,社会组织可以开设各种培训班,为居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心理健康辅导、文化课程等服务。
这些服务有利于提升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居民的社会参与意识,促进社区内部的文明和谐发展。
3. 社区服务功能社会组织可以为社区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比如说,社会组织可以开设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社会组织还可以提供敬老院、儿童托管、文艺晚会等公共服务,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三、社会组织的实践案例1. 北京市弘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北京市弘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一个致力于推进社会组织优化、提升和服务的专业化自治组织。
该中心协调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的互动,促进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以及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声望,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综述作者:尹欣雨来源:《市场观察》2019年第05期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以“新公共管理”模式为特征的改革运动和公民社会的觉醒及大地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非营利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的视野,随着社区自治的发展,21世纪初期,国内学者开始将非营利组织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相结合进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区治理;文献综述目前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事务中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一些建议过于理论化、理想化。
这需要通过借鉴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经验的基础上,明确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及角色定位,深度挖掘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求解决途径,才能够使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城市的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一、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特点的探讨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非营利组织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掀起了对非营利组织研究的高潮。
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较晚,受西方影响较大。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非营利组织概念的界定有以下几种角度:一是剩余说,将非营利组织归结到“第三部门”之中。
“第三部门”的概念由美国学者T·列维特提出,是区别于政府部门与私人市场部门并处于二者之间的社会组织的总称。
该定义虽然涵盖的范围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直接说明非营利组织具有的性质。
二是从非营利组织的共同特征入手进行阐释,以莱斯特.萨拉蒙提出的五特征法为代表的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定义较为权威,即具有正规性、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这6个特征的組织可被界定为非营利组织。
这种观点突出了非营利组织具有的性质,然而不是所有的非营利组织都具备以上条件,缺乏通用性。
于燕燕在《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发展》中表示,尽管非营利组织在各国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不同,社区服务和发展没有一定之规但都拥有自治民间性、利润不分配性、公益性、志愿者参与的特征。
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性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主体在趋向多元化的同时,治理的重心也往社区等基层转移。
公民和社会组织充分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来,其中,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作用。
当然,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滞,正确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功能定位,积极破解这些困难,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社区治理;功能作用;功能阻滞源自于西方的非政府组织概念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各种社区志愿者组织的成立。
与此同时,过去单位包办一切的体制已经被社会、社区管理所取代,社区逐渐成为城市管理的细胞,规范与协调公民之间关系。
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经历了一个从自发随意到规范有序的发展过程,并在完善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一、社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功能作用社区治理的过程就是政府放权于社会与公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社会不断发育,民主体制得以健全。
非政府组织作为西方社会利益集团高度发达的必然产物,它是公民社会自发形成的结果,也是连接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
在当今政府职能转变、公民政治意识提高的时代,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通常具有五个特性,即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非政府组织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社区治理中将以公民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催化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满足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现实利益要求。
1.非政府组织的自治性、组织性功能非政府组织本质上就是在离开政府的直接管理情况下,由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自我规范、自我管理。
这与政治过程中倡导的公民参与、公民社会的构建不谋而合。
我国现实的政治状况是全能型政府对于社会的无缝隙管理,政府的政策意见形成对于公民来说基本都是“自上而下”的下行式输出渠道,老百姓缺乏一种切实的政治参与方式,即使有参与途径,也往往因为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而导致参与的形式化现象相当严重。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其意义在于通过引入社会组织的参与,实现社区治理的民主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时期,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已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尚不充分,相关理论研究也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以期为促进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的明确,有助于梳理当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把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论文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可以促进社区自治,提高社区民主参与和决策的程度,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和进步。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可以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提升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深入研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情况和效果,深入分析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和影响因素,旨在揭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区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总结,提出未来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参考,促进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更有效参与,推动社区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社会化进程。
通过本文研究,旨在为学术界和社会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路径,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指导。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综述随着城市社区治理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逐渐加入了这一领域。
城市社区治理与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密不可分,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通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成为对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丰富多样。
本文将就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进行综述。
非营利组织可以直接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非营利组织开展短期项目非营利组织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优势,开展城市社区治理相关的短期项目,例如社区环境整治、社区服务改善等。
这种模式通常由政府向非营利组织委托,并提供一定的经费和事务支持。
2.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非营利组织通过参与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这种模式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例如营造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培养和激发非营利组织的创新能力。
3.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共同治理政府可以将非营利组织派往社区,协助社区居民进行治理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效能。
这种模式需要政府注重非营利组织的专业能力和能够发挥的作用,让其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
三、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1. 内部连结平台构建通过建立内部连结平台,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加强,从而有效地落实城市社区治理的目标。
2. 暂时的联合机构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力量共同组成暂时的联合机构,共同开展城市社区治理相关的工作,提升社区治理的水平和效能。
这种模式需要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力量之间合作的协调和管理能力。
综上述,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涉及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力量的不同合作方式,这些不同的合作方式彼此互补,为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非营利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参与作用,应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以提升其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综述随着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非营利组织(NPOs)在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NPOs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可以提高参与者的动力和意愿,促进治理效果的提升,实现城市社区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综述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以期为相关机构提供参考。
一、使用信息技术获取数据和资讯在城市社区治理中,NPOs可以使用信息技术获取数据和资讯,以便快速准确地了解社区状况和民意,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NPOs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移动应用程序和网站等方式与社区居民建立联系,获取居民的反馈和需求,并及时反馈信息至相关部门。
同时,NPOs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对社区治理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发挥志愿者力量作为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是NPOs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之一。
城市社区治理中,NPOs可以发挥志愿者的人力、物力和智力优势,为社区提供专业的服务。
志愿者可以承担社区义务监督、公共安全保障等工作,同时还可以协助社区开展环保、文化传承、健康教育等活动,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
三、建立社区合作网络建立社区合作网络是NPOs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社区合作网络可以将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种多方参与的方式进行社区治理。
NPOs可以牵头建立社区合作网络,并与政府部门、居民委员会、企业、学校等各方建立联系,协同治理社区问题。
四、参与公共决策NPOs可以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公共决策过程,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反馈,并促进居民的参与。
NPOs可以组织公民发起公共听证会,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政府的决策透明化,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民生效益。
五、教育和宣传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NPOs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对社区治理的认识和意愿。
NPOs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活动,或者开展社区普法教育、健康教育等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积极性,增进民主治理的效果。
治理视角下非营利性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当今政府依靠自身力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区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倡导治理理念,鼓励多中心治理,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社区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非营利性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参与社区服务,是社区居民和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在社区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治理理念;社区服务;非营利性组织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32-02一、治理理念对社区服务的要求治理理念强调治理主体的多中心秩序和治理权力的多向度,强调自下而上的对话、协商与合作,而不是单纯的命令与服从,它强调政府、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公民的互动与协作,强调目标导向的治理理念,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民间组织兴起的必然要求。
对社区服务的要求如下:1.社区所有居民平等享受社区提供的服务,而且服务质量和费用标准一样。
其中包含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社区居民享受的社区服务质量不因其社会地位、种族、性别和信仰的不同而不同。
二是社区服务主体提供的服务是非营利性的,制定的服务价格标准是服务对象所能承受的。
2.多元化的服务主体,政府之前是公共产品唯一的提供者,虽然提供具有普遍性的服务,但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性需求,迫切需要其他服务主体的参与来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
多中心治理在协调利益和化解冲突方面优势明显,能有效化解各方利益冲突,促进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良性发展,为建立和谐安定的社区提供保障。
3.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治理理论注重以人为本,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首要目标。
为了让居民满意,在服务的方式上力求创新,提供多样化服务。
二、非营利性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非营利性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作为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具有组织规模小、责任感强、贴近服务对象、能对服务对象的多层次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优点。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专业能力,为城市社区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社区自治和民主治理的进程。
本文将从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及其特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及特点1. 社会服务型模式社会服务型非营利组织以提供社会服务为主要职能,通过开展社区服务项目、组织社区活动和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和支持,如教育、医疗、环保、扶贫等。
这种模式下,非营利组织通过服务社区居民的方式,提高了自身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2. 社区自治型模式社区自治型非营利组织注重发挥社区自身的力量和资源,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制定社区规划、管理公共事务等方式,促进社区自治和民主治理。
这种模式下,非营利组织扮演着社区自治的推动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协助社区建立自治机制和规章制度,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共治。
3. 政策倡导型模式政策倡导型非营利组织以推动政策变革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主要任务,通过开展政策研究、提出政策建议、组织政策宣传和倡导活动等方式,推动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这种模式下,非营利组织通过政策倡导和舆论引导等方式,影响和引导政府政策决策,推动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发展随着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方式也趋向多元化,包括社会服务型、社区自治型、政策倡导型等不同模式的组织形式,以及社团、基金会、志愿者组织等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可能性。
非营利组织介入现代社区管理研究摘要:文章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冲突引起的问题做了反思,提出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一个新的个体——非营利组织来协助业主委员会对物业公司的有
效监督,有利于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益,针对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对非营利组织功能发挥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社区有指导意义。
abstract: the ess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nflict theory,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mmunity, and also, it proposed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individual——non-profit organization to help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effectively. this organization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ommunity service, to find ways to solve problems and will play a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function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vibrant modern community.
关键词:社区;社会冲突;业主委员会;非营利组织
key words: community;social conflict;owners’committee;non-profit organizations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90-02
0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社区管理无论是从政府改革还是经
济发展来看都显得更加重要。
本文从社会冲突的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非营利组织成为社区主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非营利组织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主体作用提出了建议。
社区治理的根本在于如何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这直接涉及到了公民自身利益和其权利的实现。
1 冲突理论
冲突,亦称为抵触、矛盾、争议,是在存在着对立条件的情况下,系统各个部分的对立目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冲突首先是互动的,巴克指出冲突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环境中,最有可能发生在人们相互沟通联系较多的地方,而且冲突在被组织化的环境中发生几率大大提升。
[1]其次冲突是对立的。
马克思、韦伯等冲突理论家认为,稀缺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是导致冲突的根源,如物质资源、符号资源、权力或权威等稀缺资源占有上的差异构成了冲突各方对立性“潜在利益”的存在;[2]再次,冲突是由事件促发的。
加里·科瑞普斯指出,对立的冲突通常是因为一件事情,特质偶然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这一事件关系到社会组织中两个或更多互动单元之间的“潜在利益”。
这三点为冲突的基本内涵,也是开展社区研究的基础理论。
[3]
2 产生社区冲突的原因
首先,政府角色越位,干预过多。
政府对社区的行政干预,影响社区自治功能的运作,有些理应大有作为的地方却显得有限。
社区基层组织成为社区建设的总设计者与总导航者。
政府干预导致社
区居委会负担过重,整日陷入下派的事务工作中而无暇顾及居民的生活水平,引起了业主的强烈不满。
其次,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
各级人民政府信访部门作为联系政府、社会、公民之间的一个桥梁,为群众的利益提供了表达渠道。
但是信访部门本身并没有实质的执行权,只能交办各职能部门解决,当业主的利益被侵害以后,没有一个部门负责出面对社区居民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冲突做出调整和协调。
[4] 再次,公民财产权利意识的觉醒。
当公民最重要的个人资产收到侵害,住宅环境收到威胁,公民就产生了强烈的动机捍卫自身财产。
虽然这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对私利的诉求,也起到了对公共利益捍卫的作用。
3 解决社区冲突的关键——非营利组织介入社区管理
首先,整合社区资源更好的服务社区现在的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组织的一个角色,通过沟通政府、市场、社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社区的非营利组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之下形成了一种新的整合。
政府拥有资金和权力,借助非营利组织的优势来弥补政府与企业这两种体制的不足。
[5]
其次,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管理的专业性。
市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完全不同,它的目的是最大化的获取利润,无法像非营利组织那样提供低偿或无偿的社区福利服务,一方面,“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要求政府回缩权力,这就需要在政府之外建立一种非营利的、基层群众性的组织来协调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行使部分社
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6]
再次,非营利组织为居民参与自治提供的平台。
当前,我国社区自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社区参与不足,社区居民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有了问题自然有人会出来处理,害怕出了事情连累到自身,非营利组织就为其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了平台。
4 小结
中国社区治理主体正处于从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型期,社区治理多元主体特征决定了它区别于一般的社区管理,多种主体并驾齐驱必然会在权力上产生冲突摩擦。
进一步完善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和谐社区的关键。
本文通过社区内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来分析多元治理主体的互动,对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总结经验。
最后提出构建非营利组织为主体的社区管理体制的建议,以此来提高我国社区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1]barker,larry.l, kathy j.whalers, kittle w.waston,robert j.kibler.groups in process: an introduction to 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j].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1987:75-81.
[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64-181.
[3]刘志昌.草根组织的生长与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型[j].社会主义研究,2007(4):94.
[4]刘伟.当前中国社会的自组织问题之思考[j].绿叶,2007(8).
[5]卜长莉.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矛盾冲突的新特点[j].新华文摘,2009(8):28-30.
[6]陈怡.论社区多元治理中的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j].理论文萃,20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