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反应病例
- 格式:docx
- 大小:37.89 KB
- 文档页数:4
皮肤过敏反应病例分析
背景
皮肤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包括接触过敏原、食物过敏或药物过敏等。
本文旨在分析一例皮肤
过敏反应病例。
病例描述
患者为一名26岁女性,平时身体健康,无过敏史。
最近几天,她开始出现紫红色疹子和剧烈瘙痒的症状。
疹子分布在躯干、四肢
和面部皮肤上。
她回忆起先前24小时内接触了一种新的皮肤护理
产品。
病例病历显示她未同时使用其他药物。
检查和评估
患者接受了皮肤过敏测试以确定过敏原。
结果显示她对新使用
的皮肤护理产品中的某种成分过敏。
皮肤病理学检查也表明发生了
过敏反应。
治疗和建议
鉴于患者的过敏反应症状和检查结果,诊断为皮肤过敏反应。
医生建议患者停止使用引起过敏反应的皮肤护理产品,并给予抗过敏药物以缓解症状。
此外,她被告知避免接触任何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并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监测病情。
结论
通过分析这个病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皮肤过敏反应的病因可以是外界物质的过敏原。
在病例分析中,通过皮肤过敏测试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过敏原并诊断皮肤过敏反应。
在治疗方面,停止接触过敏原、给予抗过敏药物以缓解症状以及避免接触其他潜在过敏物质是常见的临床实践。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致迟发型过敏反应1例报告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致迟发型过敏反应1例报告摘要:背景:头孢呋辛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感染疾病。
然而,头孢呋辛钠注射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包括迟发型过敏反应。
本文报告了一例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后出现迟发型过敏反应的病例。
方法:通过回顾该患者的病历,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
结果:一名32岁的女性患者因左上呼吸道感染被入院治疗。
经过详细检查后,医生决定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治疗。
在使用药物第7天后,患者出现皮疹,并伴有瘙痒和轻度发热。
血液检查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经过停用头孢呋辛钠后,皮疹逐渐消退,瘙痒和发热也减轻。
结论:该病例提示,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可能会引发迟发型过敏反应。
在使用这一药物时,医生应仔细监测患者的反应,及时停药并给予适当的治疗。
关键词:头孢呋辛钠;迟发型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病例报告引言:头孢呋辛钠是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疾病。
它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酶来发挥抗菌作用。
尽管头孢呋辛钠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并且多为轻度过敏反应。
然而,迟发型过敏反应较为罕见,报道较少。
本文报告了一例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后出现迟发型过敏反应的病例,以提醒临床医生注意该病例的可能性。
病例报告:患者基本信息:一名32岁的女性患者因左上呼吸道感染入院治疗。
她没有过敏史,同时没有其他明显疾病。
治疗过程:经过详细检查,医生确定给予患者头孢呋辛钠注射剂治疗。
首次给予头孢呋辛钠注射剂后,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然而,在使用药物第7天后,患者开始出现皮疹,并伴有瘙痒和轻度发热。
皮疹主要出现在胸部和四肢。
患者症状逐渐加重,她注意到皮疹数量增多并逐渐扩展。
出于对过敏反应的担忧,医生决定停用头孢呋辛钠,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实验室检查:患者停药后第二天,进行了血液检查。
结果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转归:停用头孢呋辛钠后,患者的皮疹逐渐消退,瘙痒和发热也减轻。
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迟发性过敏致全身药疹一例陈明【摘要】@@ 1病例介绍rn患者,男,7岁,体质量42 kg,以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来院后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查体:T 39.2℃,咽部红肿,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脓点.查血常规:WBC11.9×109/L,NL0.86.考虑为急性扁桃体炎,皮试阴性后给予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葡萄糖250mL+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g静滴,2次/d; 质量浓度为0.05g/mL的葡萄糖250mL+VC1.0g+VB6 200mg静滴,2次/d,治疗3d后体温恢复正常,症状缓解.第4天出现密集、形状大小不一的暗红色全身性皮疹,累及躯干、四肢,部分融合成斑丘疹,伴瘙痒.考虑为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迟发性过敏导致的全身药疹.给予口服赛庚啶4mg,3次/d,炉甘石洗剂外用,2次/d治疗,3d后皮疹消失.【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年(卷),期】2012(021)003【总页数】1页(P270-270)【关键词】阿莫西林棒酸钾;过敏反应;药疹【作者】陈明【作者单位】南京军区鼓浪屿疗养院,361002【正文语种】中文1 病例介绍患者,男,7岁,体质量42 kg,以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来院后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
查体:T 39.2℃,咽部红肿,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脓点。
查血常规:WBC 11.9×109/L,N 0.86。
考虑为急性扁桃体炎,皮试阴性后给予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葡萄糖250 mL+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 g静滴,2次/d;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葡萄糖250 mL+VC 1.0 g+VB6200 mg静滴,2次/d,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症状缓解。
第4天出现密集、形状大小不一的暗红色全身性皮疹,累及躯干、四肢,部分融合成斑丘疹,伴瘙痒。
考虑为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迟发性过敏导致的全身药疹。
克林霉素致过敏反应1例报告自查报告:
近日,我在使用克林霉素治疗感染时,出现了过敏反应。
在服
用克林霉素后不久,我开始出现皮疹、瘙痒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这
些症状持续了一段时间。
经过就医后,医生确认了这是克林霉素引
起的过敏反应。
在此次过敏反应发生后,我深刻意识到了过敏反应的严重性。
过敏反应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我
决定在以后的用药过程中,更加注意药物的成分和可能的过敏反应。
同时,我也会及时向医生咨询,以确保自己的用药安全。
通过这次过敏反应的经历,我意识到了药物过敏反应的危害性,也更加重视了个人用药安全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这篇报告,提醒大
家在用药过程中要警惕药物过敏反应,及时求医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药物过敏病例模板
以下是药物过敏病例模板,仅供参考: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联系方式:
主诉:
患者因接触某种药物后出现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喉咙肿痛、呼吸困难等。
病史:
患者过去有无过敏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曾经使用过哪些药品?是否出现过药物过敏反应?
体格检查:
皮肤挺红、瘙痒、疹子,有些地方开始起水泡,体温正常,呼吸有些急促,听诊没发现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
IgE水平、过敏原检测等
诊断:
药物过敏反应,具体过敏药物待进一步确认。
治疗:
考虑进行过敏原检测,避免接触药物,进行药物替代治疗。
口服或注射抗过敏药物等。
注意事项:
患者需告知医生自己具体的过敏状况,包括哪些药品过敏、症状严重程度,以便接受准确诊断和治疗。
在接受任何药物治疗之前,要告诉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和使用过哪些药品。
2015-05-03 10:40分首次病程记录患者杨细花,女,57岁,**县五府山镇甘溪村人,因输液后胸闷、气紧1天余于2015年5月3日10:30分入院。
一、病例特点:1、老年女性,急性发病,病程短2、输液后胸闷、气紧1天余。
患者缘于1天前因静脉输液(丹参、左氧氟沙星)后出现胸闷、气紧、恶心不适,并伴有大汗淋漓,急诊来我科就诊,门诊予以地塞米松10mg 静滴、异丙嗪25mg肌注及补液治疗后症状缓解,查电解质提示:K:2.48mmol/L,予以补钾治疗后,复查K:4.58mmol/L,患者仍诉胸闷、气紧不适,查血常规提示:18.5×10^9/L,N:91%,胸部CT提示:双侧后胸壁下见弧形高密度影,考虑肺坠积效应可能,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拟诊:“药物过敏反应、支气管炎”收入住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食欲可,体重未减轻。
3、既往体健。
4、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7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0mmHg;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紫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79次/分,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见胃肠型,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5、辅助检查:本院血常规提示:18.5×10^9/L,N:91%,胸部CT提示(CT号:58156):双侧后胸壁下见弧形高密度影,考虑肺坠积效应可能。
二、拟诊讨论初步诊断:1、药物过敏反应2、肺部感染诊断依据:1、药物过敏反应①输液后胸闷、气紧1天余。
②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好转。
2、肺部感染①胸闷、气紧1天余②双肺呼吸音粗③本院血常规提示:18.5×10^9/L,N:91%,胸部CT提示(CT号:58156):双侧后胸壁下见弧形高密度影,考虑肺坠积效应可能。
鉴别诊断:1、中暑:支持点:患者有胸闷气紧,不支持点:患者无高温作业史,无高热抽搐痉挛等表现,根据患者表现及辅助检查要与中暑鉴别。
骨肽注射液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发表时间:2015-10-26T15:59:19.3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4期作者:宋潇潇[导读] 石棉县人民医院提高药物纯度及质量标准,增加用药安全,避免不溶性微粒所致过敏性反应的发生。
石棉县人民医院摘要:骨肽注射液为临床常用药,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现将我院1例患者使用骨肽注射液致严重过敏报告讨论如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骨肽注射液;过敏反应;讨论1 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因“腰臀部、左膝疼痛1年”予2014年6月6日入院。
既往体健,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体温:37°C,心率:91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85/58mmHg,门诊行腰椎间盘CT检查示:1.腰4-5椎间盘膨出并左侧后型突出;2.腰椎退行性改变、失稳。
入院后检查:随机血糖:7.8mmol/L,B超: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正常,尿常规、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肝肾功: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为:1、腰椎间盘突出症 2、左膝关节炎,予改善循环:红花注射液,调节骨代谢:骨肽注射液,理疗:电针、中频、灸法、超声波等治疗。
患者先行理疗后输液,第一组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患者未诉不适,第二组予骨肽注射液60mg(12ml)加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约滴至1/3时,患者诉周身皮肤瘙痒不适,伴刺激性咳嗽、喘息,查体:患者急性面容,面色苍白,呼吸浅快,30次/分,血氧饱和度88%,血压112/78mmHg,腹部见新发皮疹2个,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立即停该液体滴注,更换5%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予以心电监护、保暖、吸氧,静推地塞米松5mg,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静滴氨茶碱0.25g解痉,10分钟后患者上述症状好转。
2 讨论当天本科患者静脉滴注用药所用5%葡萄糖注射液、输液器均与该患者批号相同,其他患者均无类似反应,患者第二日继续予红花注射液也无类似反应发生,可以肯定是骨肽注射液所致。
头孢曲松钠致迟发性过敏反应1例发表时间:2012-06-18T13:49:48.2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缪武[导读] 头孢曲松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有很好的抗菌作用,是一种广谱抗生素。
缪武(湖北省浠水县人民医院湖北浠水438200)【关键词】头孢曲松钠迟发性过敏反应【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189-011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左侧阴囊处胀痛,诊断“慢性附睾炎”,在门诊注射室行头孢曲松钠皮试阴性后,静脉滴注5%糖盐500毫升,头孢曲松钠4.0克抗炎治疗。
用药第九天,患者下午3:30分输液毕,晚6时出现畏冷、低热,膝关节、肘关节酸软无力,以为“感冒”,自服一袋“三九感冒灵”,症状无缓解,晚10时体温38.5℃。
次日上午体温正常,继续静滴5%糖盐500毫升,头孢曲松钠4.0克。
下午1:40分输液毕,半小时后患者再次出现畏冷、发热,膝、肘关节酸软,症状较前一天重。
晚10时体温达39℃。
第二天上午7:00时,体温恢复正常。
发现全身皮肤出现红疹,瘙痒。
查血常规,正常范围。
考虑头孢曲松钠迟发性药物过敏反应。
予停药观察,未作其它处理,当天未出现畏冷、发热症状,停药第二天皮肤红疹明显减退,停药第三天皮肤红疹症状完全消退,膝、肘关节酸软等症状消失。
2 讨论头孢曲松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有很好的抗菌作用,是一种广谱抗生素。
由于抗炎效果好,价格较低廉,临床应用广泛。
头孢曲松钠药物过敏反应病例时有报道,过敏多为速发型,多在半小时内出现,症状大多较轻,但也有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头孢曲松钠药物过敏反应常见症状有心悸、头昏、胸闷、皮疹、药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也有罕见的特殊症状。
如:惊厥、低钾、牙痛、关节痛、腿痛、及外生殖器皮肤过敏。
但用药达一周后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少见。
药物过敏反应病例
药物过敏反应病例的论文
第一章:引言
药物过敏反应是目前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率在不同人群中均有所增加。
药物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不容忽视,且往往需要及时的医疗干预。
本研究将介绍一例药物过敏反应病例,并对其相关因素、类型、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以丰富我们对药物过敏反应的认识。
第二章:病例描述
患者为一名女性,年龄46岁,因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前往
医院就诊。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征,医生为其开具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而,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第二天,患者出现了皮疹、荨麻疹、畏寒和呼吸急促等过敏反应症状。
第三章:讨论
1. 过敏反应相关因素:药物过敏反应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患者个体差异、药物特性和免疫系统异常等。
本例患者可能存在个体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2. 过敏反应类型:药物过敏反应可分为即时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
即时型过敏反应常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而迟发型过敏反应则要在用药数天至数周后才会出现症状。
本例患
者的过敏反应属于即时型过敏反应。
3. 过敏反应的诊断:诊断过敏反应可以依靠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本例患者具有用药后迅速出现的典型过敏反应症状,且停药后症状迅速缓解,符合过敏反应的诊断标准。
4. 过敏反应的治疗:过敏反应的治疗一般包括停药、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和局部治疗等。
本例患者停药后症状迅速缓解,同时给予抗组胺药物和局部治疗可以进一步缓解相关症状。
第四章:结论
本病例为一例药物过敏反应的典型病例,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迅速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经过适时的治疗,患者症状缓解。
药物过敏反应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而治疗则需要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考虑。
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探讨药物过敏反应的机制和预防策略,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第四章:结论
本研究对一例药物过敏反应病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讨论,并对相关因素、类型、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析。
通过该病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不同,因此对同一种药物,有些人会产生过敏反应,而另一些人则不会。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和患者应充分了解个体差异的存在,避免使用已知对某种药
物具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其次,药物过敏反应可分为即时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
即时型过敏反应发生较快,往往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症状。
常见的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急促、眼部症状等。
而迟发型过敏反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发生,通常在用药数天至数周后出现,如药物热、皮疹、关节痛等。
本病例中的过敏反应属于即时型过敏反应,症状迅速出现,提示了患者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敏。
药物过敏反应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患者的病史中包括过去的药物使用史、过敏反应史以及家族过敏史等。
临床上,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关于过敏反应的症状和时间关系,以确定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体征方面,患者可能出现皮疹、荨麻疹、呼吸急促、眼部症状等,这些都是药物过敏反应的常见症状。
实验室检查方面,患者可以进行特定药物的过敏试验,如皮肤试验或血清学检查。
尽管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但仍然是诊断过敏反应的重要手段。
药物过敏反应的治疗主要包括停药、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和局部治疗等。
停药是首要措施,以避免进一步加重过敏反应。
同时,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如止痒、止咳、止痛等。
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需要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局部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皮肤症状,如擦药膏、涂抹药物等。
尽管本研究对一例药物过敏反应进行了深入分析,但仍然存在
一些限制。
首先,由于本病例为单个病例的研究,结果的推广性有限。
其次,药物过敏反应的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探索其发生的确切机制。
最后,在临床实践中如何预防和管理药物过敏反应仍然是一个挑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改进临床实践和医疗管理。
综上所述,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不容忽视。
本研究对一例药物过敏反应病例进行描述和讨论,强调了个体差异、类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病例,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药物过敏反应的认识,为预防和治疗药物过敏反应提供更好的临床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