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
- 格式:docx
- 大小:11.03 KB
- 文档页数:1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摘要】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为人们打开了认知世界的新视角。
在视觉方面,多模态隐喻通过图像和符号的结合,引导人们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言语方面的隐喻则激发了人们对言辞背后的深层含义的思考。
动作隐喻则在身体行为中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和意义。
在感知隐喻中,人们通过感官的共鸣来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
情感隐喻则让人们用情感的触觉来认知世界。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让我们以更多元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而多样的视角。
通过不同模态的隐喻转喻,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世界,打破传统认知模式的束缚,拓展我们的认知视野。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转喻、认知方式、视觉隐喻、言语隐喻、动作隐喻、感知隐喻、情感隐喻、丰富、多样、视角1. 引言1.1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是指通过多种感官和符号形式来表达和理解抽象概念和情感。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语言和思维中常见的认知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以及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而多模态则是指同时利用多种感官和符号形式,如视觉、言语、动作、感知和情感等,来构建并理解隐喻和转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来交流和表达。
通过视觉上的比喻图像来表达抽象概念,通过言语和语言来描述情感和思维,通过动作和姿势来传递信息和意义,通过感知和直觉来感知世界的本质,通过情感和情绪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通过多种感官和符号形式的结合,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知世界,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获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视角和体验。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为人们理解和认知世界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视角,使得人类交流和思维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通过不同感官和符号形式的综合运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促进思维和沟通的畅通和深入。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在人类语言和思维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理解和认知世界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作者:于梦初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9年第14期摘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为根基,选取一则多模态环保海报为语料,探讨隐喻性和转喻性多模态海报语篇中整体意义的构建机制。
通过细节分析发现,施喻者为体现婉转之意,使用从低等级源域向高等级目标域的隐喻且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在转喻的使用中,部分代指整体的手法使用频繁,以达到在有限的篇幅内实现意义最大化的效果。
关键词:转喻,隐喻,多模态,海报1. 引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影像等技术的发展,视觉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盛。
与此同时,语言学研究也不再拘泥于文字研究,而是将图像、声音、体姿等更加广阔的交际符号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在传统的隐喻、转喻理论基础上,多模态隐喻、转喻研究逐渐成为语言认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一则公益广告为依托做具体分析。
2.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概念隐喻研究正式拉开序幕。
概念隐喻可以视作是一种人类认知的“思维工具”或认知机制,它由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建立,幫助我们通过源域的结构、关系和相关知识等去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随后,Kövecses(2010)细分了存在链隐喻体系和事件结构隐喻体系。
与反映出两个平行域之间相互映射的概念隐喻不同,概念转喻则是在单个域内的映射,Radden & Kövecses(1999)认为,“转喻发生在理想认知模式(ICM)里,即一概念实体(借体)为另一概念实体(目标)提供思维通道”。
因此,在传统的认知语言学领域里,尽管隐喻和转喻都被认作是重要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是依靠相似性而产生的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而概念转喻则更多的依据“联想”,以达到单一语域之内的映射。
3.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转喻理论在成熟的理论基础之上,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在该领域研究中的不全面性。
作为反映人类思维的载体,语言仅仅是人类交际符号的其中之一,而在实际运用当中,图像、声音、空间、肢体动作等其他方式都可以作为传播媒介和交际手段基于这样的认知转向,Forceville在Pr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一书中,首次从视觉层面探讨了广告图片的隐喻性,揭开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新开端。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
多模态隐喻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它涉及到多种媒体和语言形式,例如图像、文字和
声音等。
这种认知方式通过比喻和转喻将不同的概念与语言、图像等符号相联系,从而帮
助人们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
隐喻是一种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
比如,“他是我的太阳”,这句话就用太阳的形象来描述这个人对说话人的重要性。
在这种比喻中,人和太阳之间并没有真正的联系,但是这种比喻可以帮助说话人更好地理解这个人对
自己的意义。
转喻则是将一个事物的特点用来描述另一个事物。
转喻和隐喻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隐喻是对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而转喻是将一个事物的特征用来描述另一个事物。
比如,“她的声音像天使一样”,在这里,女人的声音被形容成像天使的声音,从而增强了她的
美感。
多模态隐喻转喻则是将比喻和转喻应用于多种媒体中,例如图像、文字和声音等。
比如,在一个广告中,一张画面上有一位男演员,在一个沙漏里,流动的沙子代表他的时间。
这种图像是一个隐喻,因为演员和沙漏之间并没有真正的联系。
但通过这个隐喻,观众可
以理解演员的时间是如何流逝的。
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个音频广告中,一个女孩的声音让听众感到快乐和轻松。
这里的
声音就是一个转喻,因为她的声音被描述成能让人感到快乐和轻松的特点。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语言和认知中常见的现象,它们通过比喻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世界。
隐喻是通过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意义,而转喻则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替换为另一个概念或事物来传达新的意义。
当隐喻和转喻以多种感官形式出现时,就形成了多模态的隐喻转喻。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不仅涉及到语言和图像,还包括其他感官输入,如声音、触觉和味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并分析其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涉及到多个感官通道的同时参与。
当我们接收到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时,大脑会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并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更加丰富、全面的认知体验。
当我们听到某个声音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某种形状、颜色或者情感。
而当我们看到某个图像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某种声音、味道或者触觉。
这种多模态的感知和联想过程,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生动、深入地理解和表达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随处可见。
当我们谈论某种食物时,我们不仅会描述其外观和味道,还会使用转喻来比喻其口感和营养价值。
我们可能会说某种食物“口感像丝绸般柔滑”,或者“味道像暖暖的阳光”。
这种将口感、味道和情感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进行联想和表达,使得我们的食物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又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常常会运用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段,如音乐、绘画、舞蹈等,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这些艺术作品往往会通过多模态隐喻转喻的方式触发观众的感官和情感,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和情感连接。
除了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外,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还对教育和心理治疗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模态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图像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来教授历史和文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在心理治疗领域,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也被广泛运用。
儿童科学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用研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为我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的其中一环,对儿童个体成长以及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科学绘本,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亦逐渐被大众认可和采纳。
为使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科学绘本往往会使用丰富的隐喻手法。
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即应如何正确解读儿童科学绘本中图文模态共同表达的隐喻表征。
本文从认知隐喻视角出发,重点探究儿童科学绘本中隐喻表征的意义构建,将具体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儿童科学绘本中隐喻表征的类型及其频率、特点是什么?(2)儿童科学绘本中不同类型的隐喻是如何构建隐喻意义的?(3)儿童科学绘本中隐喻的认知语用功能是什么?为探究上述问题,本文选取25本经典学龄前(3-5岁)儿童科学绘本,其内容主要涵盖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以及社会科学。
以Pragglejaz Group(2007)的隐喻识别步骤和视觉隐喻修辞分类(Processes of visual rhetoric)为依据,对儿童科学绘本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和分类。
为提高研究有效性,采用数据分析软件NVivo11对所筛选样本进行编码与定量分析,在数据统计后,根据认知隐喻理论以及语用视角的关联理论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即探究隐喻类型特点、意义构建过程及其认知语用功能。
研究发现:(1)根据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特点,儿童科学绘本的隐喻主要包括四种:拟人化隐喻、怪兽化隐喻、归化隐喻以及交感化隐喻。
其中拟人化隐喻在儿童科学绘本中使用最为广泛,占比达52.0%;其次分别为交感化隐喻(21.3%),怪兽化隐喻(14.0%)和归化隐喻(12.7%)。
隐喻的使用频率与其源域的抽象程度呈反相关分布。
此外,儿童科学绘本中隐喻大多呈现为多模态表征,其中图像模态是呈现源域的主要模态,文字模态则用于呈现目标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筛选研究数据中,32.0%的隐喻映射过程中都有转喻参与,部分-整体(whole-part metonymy)和结果-原因(causation metonymy)是儿童科学绘本中常用的两种转喻形式。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隐喻(metaphor)是一种认知方式,通过将一种概念或对象与另一种概念或对象相比较,来传达一种意义。
隐喻通常被视为是基于语言的,但事实上,它也可以跨越多种感官模态(modalities)进行表达。
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涉及到将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感官模态结合起来,来传达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多模态隐喻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实现,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组合来表达。
例如,一张图片中的人物可以被隐喻为一个特定的概念,而图像中的背景则可以传达另一个概念。
这种组合可以进一步丰富隐喻所传达的意义,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对比。
除了图像外,声音和其他感官模态也可以用于多模态隐喻。
例如,一段音乐可以传达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可以与语言中的概念相对应,从而形成多模态隐喻。
声音和图像的结合也可以产生强大的效果,例如电影中的音效和配乐可以帮助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多模态隐喻的另一个例子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的应用,它提供了一个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虚拟现实可以通过图像、声音、触觉等多种方式模拟真实情境,并与语言和文本结合使用。
这种组合可以产生更加深刻和真实的认知体验,从而更加有效地传达隐喻所携带的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教育领域,特别是在较弱的受众中,例如孩子和认知障碍者中。
多模态隐喻可以通过组合多种感官模态来促进学习和理解。
例如,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组合来解释一个概念,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它。
此外,多模态隐喻还可以帮助记忆,因为它们提供了多个感官通道来回忆和记忆。
总之,多模态隐喻是一种强大的认知方式,它结合了多种感官模态来传达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隐喻的应用领域还会继续扩展。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是指在语言交流中,人们使用多种语言模态,如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模态来表达隐喻转喻意义,以达到更精准、更生动、更形象的表达和趣味性。
这种认知方式可以看做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交际和交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色彩、形状和空间隐喻转喻认知方式
在语言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色彩、形状和空间隐喻转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比如我们会用红色来表达愤怒、危险等情绪;用三角形来表示尖锐、危险等含义;用圆形来表达和谐、完整等含义;用“上”来表达权力、地位等概念,用“下”来表示贬低等含义。
音乐、节奏也是表达隐喻转喻意义的重要方式。
比如,我们常常会说某件事情“如此轻松自如”,这里的“轻松自如”就用了一个弹奏钢琴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含义。
再比如,我们可以用悲伤的音乐来表达悲伤、忧伤等情感。
体感和生动的隐喻转喻认知方式是通过运用动作、体感、感官和生物体的行为方式来表达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用“让我来说两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用“心灵手巧”来表示一个人工作能力高、创造力强等含义;用“腰杆子粗”来说明一个人身体素质好、有力量等含义。
总之,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在我们的日常交际和交流中非常重要。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增强交际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丰富人际交流的形式和内涵,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和进步。
208广告创意商业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分析——以苹果公司年度广告为例谷佩玲(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00)摘 要:从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视角,以苹果公司2018年年度广告为例,本研究通过分析视觉和语言模态分别解读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呈现方式,同时尝试探究其是如何对观众认知构建产生影响的。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商业广告;认知构建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3-0208-02一、引言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之一,“多模态”早已成为热门词,被大量地应用于宣传海报、影视化作品等创作上。
目前,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主要有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和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1]。
1996年,福尔切维尔首次提出了“多模态隐喻”,表示图像和文字有利于引导人们对于隐喻的构建。
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各类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其中对广告类语料的研究最为丰富,但大多数学者停留在平面广告上,研究视频类商业广告中动态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构建较少[2]。
事实上,商业广告融合了丰富的图像、色彩、表情、动作等多种模态,对于一个企业的形象宣传、产品展示等方面都有关键性作用。
鉴于此,本文以苹果公司的年度广告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如何发挥概念建构作用,以达到宣传和推销的目的,并对认知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提出启示。
二、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一)多模态隐喻的定义传统的修辞学研究把隐喻看作是一种对语言的修饰,即修辞手法,用以解释各类语言现象。
而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3]。
也就是说,隐喻是人类理解事物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由于人类的社会性,人们习惯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用熟悉的概念去理解相对陌生的概念,而隐喻就是建构这些概念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因素。
广告语篇中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构建——以华为形象广告《芭蕾脚》为例谢倩【摘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选取多模态平面广告语篇为语料,探讨隐喻性多模态广告语篇中整体意义的构建机制。
研究表明,在企业形象广告中存在从高等级源域向低等级目标域的隐喻,施喻者以此来简化认知思维过程;并使用高卷入度的认知强化企业与受众之间的直接联系,塑造积极的品牌联想。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3)003【总页数】4页(P116-119)【关键词】多模态隐喻企业形象广告认知构建【作者】谢倩【作者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阜阳236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的出版问世,语言学界正式拉开了“概念隐喻”研究的序幕。
这标志着该领域的纵深发展,也标志着隐喻研究走向成熟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地位的确立。
这本书使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改变: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1]。
如今多媒体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语篇呈现多模态化,更以其独特优势有力的推动了隐喻研究的发展。
这种学科间的相互借鉴催生了新的研究方向,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将概念隐喻研究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符号交际范畴,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大大拓展了隐喻的研究视野,开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
此后,多模态隐喻在语言学界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自己有关该领域的最新成果。
这些研究大多以广告、漫画等语料,围绕多模态隐喻语类的区别性特征、多模态隐喻相似性表征方式等焦点展开研究。
而对一种全新广告形式——企业形象广告涉及到的多模态隐转喻研究尚待进一步开掘。
企业形象广告是“以树立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为诉求目的”[2]。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多模态隐喻转喻是人类语言认知的一种方式,它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多种感官的隐喻手段,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的方式。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大脑是一台计算机”、“时间是一条河流”等比喻表达概念。
这些隐喻不仅能够增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时也帮助听众和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表达的内容。
本文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介绍多模态隐喻转喻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多模态隐喻转喻依赖人类大脑对于语言和感官体验的深度理解和互动。
人类大脑是一种高度整合的、多感官的认知系统,能够对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储存。
在隐喻表达中,人们将不同感官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概念,从而使听众或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表达的内容。
多模态隐喻转喻不仅限于语言的表达,还包括肢体语言和非语言性行为的表达,如插图、图片、音响等等。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的方式,把听者或读者的理解涵盖到多个感官范畴中,可以更好地激发感受和想象的力量。
比如,我们使用“大脑是一台计算机”这个隐喻,可以把听者或读者的大脑信息和计算机信息整合起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大脑的思维过程和输入输出机制。
同样,我们使用“时间是一条河流”这个隐喻,可以把听者或读者的时间信息和河流信息结合起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流动和变迁。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抽象出概念,同时也能够增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在教学、演讲、文学创作、广告宣传等方面,多模态隐喻转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和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
总之,多模态隐喻转喻是人们在语言表达中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在增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听众或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表达的内容。
中国风动漫中情感多模态隐㊁转喻的认知研究以动漫短片‘相思“为例吕 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广州 510400)*摘 要:隐喻和转喻是概念性的,除了以语言符号来表示外,还可以通过图像㊁声音㊁手势等模态来传达,从而形成多模态隐喻和转喻㊂在中国风动漫短片‘相思“中,影像画面㊁配乐和语言互相协同,共同呈现了两位主人公相思 悲伤 高兴 等情感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㊂由此发现,在动漫语类中,图像是多模态隐㊁转喻的主要表征;多模态隐㊁转喻具有明显的文化规约性㊂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转喻;中国风动漫;情感d o i :10.3969/j.i s s n .2095-5642.2018.07.040中图分类号:H 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18)07-0040-061引言在A n d r e w O r t o n y 编辑的论文集‘隐喻和思维“(1979)和L a k o f f &J o h n s o n 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问世之后,人们对隐喻和转喻有了新的认识㊂转喻和隐喻不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而是两种思维认知方式,从本质上说是概念性的㊂自概念隐喻理论(c o n c e p t u a lm e t a p h o r t h e o r y )提出以来,大量的隐喻研究围绕着体验哲学㊁隐喻识解㊁转喻㊁语篇分析等方面,以语言文字作为主要的研究关注点㊂但是既然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方式,就不会仅以语言文字来表述㊂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传统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㊁颜色㊁声音㊁手势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1]㊂多种符号资源在协同㊁整合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实现交际功能,促生了多模态话语,多模态性也成为人们交际使用的各类语篇的重要特征㊂在此背景下,多模态隐喻研究应运而生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一大研究热点㊂本文以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作品中的古典动漫短片‘相思“为语料,从认知角度探究片中如何运用图像㊁声音和语言三种模态来协同呈现人物的 悲伤 欢喜 相思 等情感的多模态转㊁隐喻,分析情感的多模态表征方式以及多模态转㊁隐喻所具有的文化规约性㊂2概念隐喻和转喻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它由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建立,帮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㊁关系和相关知识等去构建和理解目标域[2]㊂一般来说,隐喻是用具体㊁熟悉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㊁不熟悉的概念[3]㊂和隐喻一样,转喻也是形成概念系统的重要认知手段和工具㊂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在同一领域内用某一实体去指代另一实体,由相对突显原则提供理据,转喻词语所表达的实体往往是认知上突显的实体,从而激活目标概念实体[4]㊂关于隐喻和转喻的关系,现在许多学者认同转喻是比隐喻更基础的认知现象,隐喻经常是由转喻诱发的,并且二者可相互作用㊂G o o s s e n (1990)在动作表达式中分析了它们的互动并创造了 m e t a p h t o n y m y (隐转喻)一词来指称这种现象[5]㊂J a k o b s o n (1971)指出转喻和隐喻是认知过程的两端[6],R a d d e n (2000)认为二者不是分04第34卷 第7期V o l .34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C H E N G D U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2018年7月J u l .2018*收稿日期:2018-03-8 作者简介:吕桥(1982 ),女,湖北黄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㊁应用语言学㊁英语教学㊂离或相对的两端,而是构成一个连续体,典型的转喻和隐喻分居两端,中间地带则是包含转喻的隐喻[7]㊂3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研究多模态隐喻是相对于单模态隐喻而言的㊂单模态隐喻是目标域和始源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而多模态隐喻指始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8]㊂这些不同的模态包括视觉㊁听觉㊁嗅觉㊁味觉和触觉模态等㊂多模态隐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㊂狭义的多模态隐喻要求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模态来呈现;广义上的多模态隐喻则是由两种以上模态共同参与构建的隐喻[9],这也是在实际情况中较为常见的㊂多模态隐喻研究带有鲜明的语类性特征,广告㊁漫画㊁口语-手势语是颇受关注的语类㊂Y u(2009)[10],K o l l e r(2009)[11],蓝纯等(2013)[12],张辉等(2011)[13]聚焦平面和电视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E lR e f a i e(2009)[14],Y u s(2009)[15],T e n g(2009)[16],S h i n o h a r a&M a t s u n a k a(2009)[17],赵秀凤等(2013)[18],俞燕明(2013)[19],赵秀凤等(2016)[20]探讨了漫画类(包括新闻漫画㊁绘本㊁日漫㊁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M i t t e l b e r g&W a u g h(2009)[21],M u l l e r&C i e n k i(2009)[22],江桂英等(2013)[23]对口语-手势语多模态隐喻进行了研究㊂这些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多模态隐喻与传统语言文字隐喻的区别性特征㊁隐喻和转喻相互作用关系㊁隐喻相似性表征方式几大方面[9]㊂不难发现,现有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中对于本文选取的动漫短片这类语料的关注较少,而且相对于隐喻,多模态转喻的研究也偏少,未能得到足够重视㊂4动漫短片‘相思“中情感的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相思“是中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借咏物(红豆)而寄相思的五言绝句,全诗语浅情深,脍炙人口,传诵度很广,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㊂中国唱诗班制作的这部动漫短片正是以这首家喻户晓的古诗来命名,讲述了清朝嘉定名士王初桐与大家闺秀六娘之间一段凄婉的感情㊂‘相思“的诗句一路贯穿全片,奠定了整部动漫相思忧愁的基调和浓郁的古典中国风韵㊂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片中两位主人公经历了高兴㊁相思㊁悲伤等情感的交替更迭㊂4.1 相思 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正如这部短片的题目所示,片中传达的人物情感主线之一便是 相思之情 ㊂古人表达此种情感通常较为含蓄,一般不会直白地传达出来,这一特点在片中也得以体现㊂ 相思是红豆 的隐喻出现在王维的诗句里,也贯穿于整部动漫㊂L a k o f f&J o h n s o n(1999)把概念隐喻理论加以扩展,区分了两种概念隐喻:基础隐喻和复杂隐喻㊂基础隐喻直接源自身体或日常感官运动体验,具有普适性;复杂隐喻是基础隐喻和文化信仰㊁文化预设的合体,更具文化特殊性[10]㊂红豆在中国又称 相思子 ,来源于古代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相思之情㊂因此 相思是红豆 的隐喻无疑是带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复杂隐喻㊂此片中,男女主人公对彼此的想念相思之情从未通过言语来表达,创作者充分利用图像这种视觉模态让观众领会其中人物的情感㊂图1 相思 的情感隐喻和转喻14第34卷(总第305期)吕桥:中国风动漫中情感多模态隐㊁转喻的认知研究 以动漫短片‘相思“为例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7月图1呈现了短片中出现该隐喻和隐转喻的主要镜头㊂镜头1出现在片头部分,人到中年的王初桐在街市小摊上无意中看到镶嵌着红豆的发簪,拿起端详㊂ 相思是红豆 的隐喻显现,而发簪是中国古代女性必用的饰品,拿饰品来指代用饰品的人是常见的转喻㊂所以当王初桐看到这枚发簪的时候,便回忆起与六娘在一起的旧时光,触发了他对六娘的思念之情㊂镜头2㊁3是王初桐小时候在家里看到红豆时想到把红豆送给六娘,并以王维的‘相思“来表达心中情感㊂镜头4㊁5㊁6是王初桐边看书边被母亲催着吃饭,本来他专注于书本,但是尝到吃的是红豆粥时,视线从书本移开,看向红豆粥㊂红豆熬成了粥,事物的形态发生变化, 相思是红豆 的隐喻扩展成 相思是红豆粥 ㊂在前情中,六娘给他吃了红豆粥,所以红豆粥在此特定情境下又可以指代六娘,形成 食物代人 的转喻㊂王初桐的视线转向红豆粥的画面再次体现了他的相思之情㊂镜头7是六娘绣手帕,手帕的图案是红豆未成熟时的豆荚㊁绿叶和一蓝一粉两只一起飞舞的蝴蝶㊂观众从手帕的图案便可了解六娘在绣手帕时必定心中思念着王初桐㊂除了 相思是红豆 的隐喻以外,该图案还蕴含了 相爱的人是双宿双飞的蝴蝶 的隐喻㊂这个隐喻也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源自在中国广为流传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传说㊂显然,六娘绣的两只蝴蝶代表着她和王初桐,双宿双飞的蝴蝶寄予了她对两人未来能结为夫妻长相厮守的美好希望㊂镜头8是王初桐中举后乘舟离家去远方履职,手里握着六娘绣的手帕,同时画外音响起了‘相思“诗句的诵读㊂ 作品代制作者 的转喻在此画面中体现出来㊂王初桐望着手帕,对六娘的相思情绪又涌上心头㊂另外,画外音这种听觉模态的配合也进一步渲染和传达了人物此时的情感㊂4.2 悲伤 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因为短片讲述的是一个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的故事,所以除了 相思 之外,全片另一种突显的情感便是 悲伤 ㊂ 悲伤 的传递也没有直白地用语言表达,而是运用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来呈现㊂短片里一直是阴雨天,从头至尾,淅淅沥沥的江南小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㊂在中国的诗学传统中,诗人的情感㊁意念㊁欲望等经常借助自然物景来传达,借景言情,情景交融,便形成了 情感是围绕在人周围的外界气象或自然现象 的隐喻㊂这与S h i n o h a r a&Y o s h i h i r o(2009)的研究是一致的,他们在日语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并且认为这样的隐喻不是世界性的,而是具有文化特殊性㊂其实在中文里,这种隐喻的例子比比皆是㊂表达高兴的情绪一般是阳光灿烂㊁春风和煦,而连绵的阴雨在古诗词里则时常用来抒发悲伤的情绪, 悲伤是阴雨 的跨域映射关系成立㊂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㊂ 杜牧‘清明“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㊂ 周紫芝‘鹧鸪天㊃一点残红欲尽时“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㊂ 秦观‘浣溪沙㊃漠漠轻寒上小楼“风淅淅,雨纤纤㊂难怪春愁细细添㊂ 纳兰性德‘赤枣子㊃风淅淅“‘相思“中正是运用了 情感是围绕在人周围的自然气象或现象 的隐喻,通过贯穿全片的连绵阴雨来表达人物的悲伤与忧愁,即 悲伤是绵绵阴雨 ㊂此外, 悲伤 的情感在短片中还用人类共同体验的 用身体体征代情感 的多模态转喻体现了出来㊂ 悲伤 时最常见的体征有哭泣,留泪,紧皱的眉头,下撇的嘴角等㊂如下图2所示㊂24图2 悲伤 的情感隐喻和转喻镜头1㊁2是六娘在被提亲后,绣手帕时手指扎破流血,然后扑在母亲怀中哭泣,镜头3是王初桐听闻六娘被人提亲后,在六娘家后门外痛哭,而门内六娘也在哭泣,镜头4是六娘出嫁当日,坐在花轿里,眼泪从红盖头里滑落滴在裙袍上㊂这些画面都没有任何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但通过图像将人物情感鲜明地传达出来了㊂除此之外,在听觉模态上,上述几处镜头发生的时候,短片的配乐也是悲情的曲调,听起来非常凄婉,音乐与画面的配合让观众充分感受到片中渲染的悲伤情感㊂4.3 高兴 的多模态转喻如前文所述,相对 相思 和 悲伤 , 高兴 的情感在‘相思“中表现得较少,只出现在起初部分,男女主人公在孩提时代的互动中㊂使用的图像表征方式是具有人类普遍体验性㊁伴随着高兴的情绪出现的身体体征,用 身体体征代情感本身 ,视为转喻,例如大笑咧开的嘴巴,笑眯眯的眼睛等㊂图3截取的镜头图像很好地反映了 高兴 的情感转喻㊂图3 高兴 的情感转喻镜头1㊁2是六娘看到王初桐滑稽的样子,开心地笑;镜头3是王初桐被六娘喂了红豆粥吃,开心地笑;镜头5㊁6是长大一些后两人在小街上相遇,受礼教约束,彼此不能说话,但是 微笑上扬的嘴角 等面部表情已经传达出见面时的高兴情绪㊂听觉模态上,片中的音乐在此段是十分欢快㊁跳跃的,加上六娘呵呵的笑声,共同营造出欢乐㊁高兴的情感氛围㊂34第34卷(总第305期) 吕 桥:中国风动漫中情感多模态隐㊁转喻的认知研究 以动漫短片‘相思“为例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7月5结语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的基础认知思维方式,不仅只表现于语言符号中,图像㊁声音㊁手势等多种模态都可以或单一或协同来呈现隐喻和转喻㊂随着多模态话语的普及和发展,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广泛可见,成为学界研究热点㊂在对中国风动漫短片‘相思“中 相思 悲伤 高兴 三种主要情感的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的分析解读中,我们发现这些情感的传达在短片里几乎都没有直白地使用语言文字,而是充分运用或动态或静态的影像或图画,以及不同节奏的配乐来表达,并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㊂短片中,对于不同的情感,采用了不同的隐喻和转喻表征方式㊂既有 悲伤是哭泣 高兴是笑眯眯的眼睛 等基于人类普遍体验性的基础转㊁隐喻,又有 相思是红豆 恋人是双宿双飞的蝴蝶 情绪是围绕在人周围的自然现象或天气现象 的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在特定的中国文化背景下跨域映射而生成㊂ 红豆发簪 红豆粥 刺绣手帕 形成了 人的常用饰品代人 食物代人 制成品代制作者 的转喻,让片中男主人公寄予了睹物思人的情怀㊂在短片中,我们观察到中国风动漫中人物情感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表现出如下特点:(1)视觉和听觉模态相组合共同呈现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动漫中是非常常见的,语言文字仅起到辅助作用㊂这与动漫或漫画这一语类的特点不无关系㊂鲜活的画面能给人很直观的感受,并让人印象深刻,若再配上符合情境的音乐,情感的隐喻或转喻往往相较单纯的语言符号传达得更贴切,且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㊂(2)在多模态语境中,隐喻和转喻不仅是基于人类普遍经验所建立起来,更有依凭特定文化规约,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连接㊂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具有文化特殊性,这在本文的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㊂‘相思“是部充满着浓浓中国风的动漫作品,中国古典文化元素渗透于片中各处㊂因此,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化,想要建立并理解这些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㊂参考文献:[1]王炤.多媒体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多模态互动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10(11):14-18.[2] L A C O F FG,T U R N E R M..M o r e t h a n c o o l r e a s o n:a f i e l d g u i d e t o p o e t i cm e t a p h o r[M].C h i c a g o: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1989.[3]李雪.概念隐喻㊁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J].外语学刊,2012(4):58-61.[4] L A N G A C K E RR.R e f e r e n c e-p o i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J].C o g n i t i v eL i n g u i s t i c s,1993(4).[5] G O O S S E NL.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o fm e t a p h o ra n d m e t o n y m y i ne x p r e s s i o n s f o r l i n g u i s t i c s[J].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1990(3).[6] E D U A R D O U R I O S-A P A R I S I.I n t e r a c t i o no f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 a n dm e t o n y m y i nT Vc o mm e r c i a l s:f o u r c a s e s t u d-i e s[C]//F O R C E V I L L E,C&U R I O S-A P A R I S I,E.(e d s.).M u l t i m o d a l M e t a p h o r.B e r l i n/N e w Y o r k: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9:97.[7] R A D D E N G.H o w m e t o n y m i ca r em e t a p h o r s[A].I nB a r c e l o n a(e d.).M e t a p h o r a n d M e t o n y m y a t t h eC r o s s r o a d s:AC o g n i t i v eP e r s p e c t i v e[C].B e r l i n: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0.[8] F O R C E V I L L EC,U R I O S-A P A R I S IE.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C].B e r l i n/N e w Y o r k: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9.[9]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 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1(1):1-10.[10] Y U N.N o n v e r b a l a n dm u l t i m o d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o fm e t a p h o r s a n dm e t o n y m i e s:a c a s e s t u d y[C]//F O R C E V I L L E,C&U R I O S-A P A R I S I,E.(e d s.).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B e r l i n/N e w Y o r k: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9:119-143.[11] K O L L E R V.B r a n d i m a g e s: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 i n c o r p o r a t e b r a n d i n g m e s s a g e s[C]//F O R C E V I L L E,C&U R I O S-A P A R I S I,E.(e d s.).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B e r l i n/N e w Y o r k: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9:45-71.[12]蓝纯,蔡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以海飞丝广告为例[J].外语研究,2013(5):17-23.[13]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外语研究,2011(1):16-23.[14] R E F A I EE.M e t a p h o r s i n p o l i t i c a l c a r t o o n s:e x p l o r i n g a u d i e n c e r e s p o n s e s[C]//F O R C E V I L L E,C&U R I O S-A P A-R I S I,E.(e d s.).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B e r l i n/N e w Y o r k: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9:173-196.44第34卷(总第305期)吕桥:中国风动漫中情感多模态隐㊁转喻的认知研究 以动漫短片‘相思“为例[15] Y U SF.V i s u a lm e t a p h o r v e r s u s v e r b a lm e t a p h o r:a u n i f i e d a c c o u n t[C]//F O R C E V I L L E,C&U R I O S-A P A R I S I,E(e d s.).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B e r l i n/N e w Y o r k: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9:119-143.[16] T E N GN Y.I m a g e a l i g n m e n t i n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C]//F O R C E V I L L E,C&U R I O S-A P A R I S I,E.(e d s.).M u l-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B e r l i n/N e w Y o r k: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9:197-211.[17] S H I N OHA R A K,MA T S U N A K A Y.P i c t o r i a lm e t a p h o r so f e m o t i o n i nJ a p a n e s e c o m i c s.[C]//F O R C E V I L L E,C&U R I O S-A P A R I S I,E.(e d s.).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B e r l i n/N e w Y o r k: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9:265-293. [18]赵秀凤,张卉.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批评隐喻策略 以 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 教研课题为例[J].外语教学,2013(7):61-64.[19]俞燕明.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研究 模态配置的类型㊁特点及理据[J].外语研究,2013(1):1-9.[20]赵秀凤,李晓巍.叙事绘本中 愤怒 情绪的多模态转 隐喻表征 认知诗学视角[J].外语教学,2016(1):10-14.[21] M I T T E L B E R GI,WA U G H LR.M e t o n y m y f i r s t,m e t a p h o r s e c o n d:a c o g n i t i v e-s e m i o t i c a p p r o a c h t om u l t i m o d a l f i g-u r e s o f t h o u g h t i n c o-s p e e c h g e s t u r e[C]//F O R C E V I L L E,C&U R I O S-A P A R I S I,E.(e d s.).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p h o r.B e r l i n/N e w Y o r k: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9:329-356.[22] MU L L E RC,C I E N K IA.W o r d s,g e s t u r e s,a n db e y o n d:f o r m so f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 i n t h eu s eo f s p o k e n l a n g u a g e[C]//F O R C E V I L L E,C&U R I O S-A P A R I S I,E.(e d s.).M u l t i m o d a l M e t a p h o r.B e r l i n/N e w Y o r k: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9:297-328.[23]江桂英,王容花.英语演讲中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的融合研究[J].外语研究,2013(5):9-16.AC o g n i t i v e S t u d y o n 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 s a n dM e t o n y m i e s o fE m o t i o n i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A n i m a t i o n:T a k i n g L o v e s i c k n e s s a s a nE x a m p l eL Y U Q i a o(S c h o o l o f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G u a n g z h o uC i v i lA v i a t i o nC o l l e g e,G u a n g z h o u5104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S i n c e m e t a p h o ra n d m e t o n y m y a r ec o n c e p t u a l,t h e y c a n n o to n l y b er e p r e s e n t e db y l a n-g u a g e,b u t a l s ob yp i c t u r e s,s o u n d,g e s t u r e s a n ds oo n.T h u s t h e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 s a n dm u l t i m o d a l m e t o n y m i e s a r e f o r m e d.I n L o v e s i c k n e s s,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a n i m a t i o n,p i c t u r e s,m u s i ca n dl a n g u a g e w o r k t o g e t h e r t o r e p r e s e n t t h e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 s a n dm e t o n y m i e s o f l o v e s i c k n e s s,s a d n e s s a n dh a p p i-n e s s.I n c o n c l u s i o n,i n t h e g e n r eo f a n i m a t i o n,p i c t u r e sa r e t h em a i n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p h o r s a n dm e t o n y m i e s.A n d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 s a n dm e t o n y m i e s a r e c u l t u r a l-s p e c i f i c.K e y w o r d s: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a p h o r;m u l t i m o d a lm e t o n y m y;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a l a n i m a t i o n;e m o t i o n(实习编辑:杨晓玲责任校对:曲比)54。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多模态隐喻与转喻是人类理解和表达概念的重要方式。
在语言中,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广泛,并且经常以多种方式出现,包括语音、语义、视觉和空间等多个维度。
这些不同的维度共同为人们构建了一个认知框架,用于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来探讨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
语音维度语义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它表达了词汇、短语或句子的意义。
当人们理解隐喻和转喻时,语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例如,当一个人说“她像一个天使一样善良”时,这个隐喻的含义是将这个女人的善良和天使联系起来,并通过这个联系来增强善良的品质。
同样,当一个人说“这个会议是一场闹剧”时,这个转喻的含义是将这个会议与一出荒诞的闹剧联系起来,从而暗示它的无效和无用性。
总的来说,语义是理解隐喻和转喻的必要基础。
视觉维度视觉信息是人类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视觉信息在多模态隐喻转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一个人描述他的工作状况“我像一只老鼠一样地爬行在这个大楼的角落里”时,这个绰号的意义来自于我们对老鼠爬行的形象的视觉印象,进而创造出一种比喻之间的类比关系。
同样,当一个人说“我们必须倾听每个组成部分的声音,以建立一个完整的和谐音乐”时,这个转喻可以通过视觉形象来表达。
我们可以将一个组成部分比作乐队中的一个乐器,然后通过视觉来想象它的声音和位置,从而形成转喻的含义。
空间维度总结多模态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世界和理解语言的重要方式。
在理解隐喻和转喻时,各种维度的信息都是相互作用的,不能单独考虑。
虽然我们可以从语音、语义、视觉和空间维度来分析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但这些维度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很难进行严格的分类。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注重将这些维度整合在一起来理解多模态隐喻转喻,才能对其真正理解并且从中受益。
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隐喻是一个广泛存在于语言中的概念,它通过以一种方式暗示另一种意义,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对隐喻的认知和理解并不能只与语言单独存在,多模态语境对于隐喻的解析和意义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特别关注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的整合。
隐喻在传统语境中主要通过文字的暗示和隐晦表达。
而多模态语境则将多种感官信息融合,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对于隐喻的理解产生了新的影响。
多模态转喻是指通过两种或多种感官模态的转换来进行隐喻表达。
在多模态转喻中,不同的感官模态在表达隐喻时存在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
例如,在一幅画中,作者通过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将某个概念或情感以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转换不仅增强了隐喻的表达力,也为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提供了新的认知方式。
除了多模态转喻,隐喻互动也是构建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关键要素。
隐喻互动是指在一个语境中多个隐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多模态语境中,不同的感官模态可以同时激活隐喻元素,通过相互作用产生新的隐喻意义。
例如,在一场音乐会上,一段激昂的音乐配以精彩的舞蹈表演,观众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自由、激情或欢快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构建正是通过音乐和舞蹈这两个感官模态的互动来实现的。
隐喻互动使得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在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认知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在认知隐喻时往往依赖于大脑中的认知处理系统,这一系统是一个包括感知、记忆、语言理解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体。
当我们面对多模态隐喻时,大脑需要调动各种认知资源来理解并构建意义。
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的整合使得认知机制进一步复杂化和丰富化,使我们能够以多种感官模态的融合方式来理解和解读隐喻。
在多模态隐喻中,每个感官模态都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构建方式。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作为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对于人类语言和思维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多模态研究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入手,探讨其对人类认知过程的影响。
一、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或概念来指代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的修辞手法,通过暗示和比喻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转喻是指用本来具有某种含义的词语或短语,来指代与其相类似或相联系的新概念或新词语,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信息。
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则是指在多种感知模态下运用隐喻和转喻来传达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方式。
1. 视觉隐喻和转喻在视觉感知中,人们常常通过图像、图表和符号等形式来传达信息。
视觉隐喻和转喻通过视觉图像的比喻和暗示,来传达抽象概念和情感体验。
用火焰的形象来隐喻热情,用花朵的形象来转喻美丽。
在广告、设计和艺术作品中,视觉隐喻和转喻被广泛运用,通过视觉形象来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
这种形式的认知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情感,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对于人类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可以丰富人们的认知体验。
通过不同感知模态的运用,隐喻和转喻可以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传达信息,使人们从多种感知角度来理解和感受抽象概念和情感体验,促进认知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可以提高人们的信息处理效率。
通过多种感知方式的联合运用,隐喻和转喻可以使信息更加直观、生动和易于理解,促进信息的记忆和传播。
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可以促进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多种感知方式的结合运用,隐喻和转喻可以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促进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表达。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
多模态隐喻转喻是指将各种感官输入的信息进行转化和联想,形成新的隐喻意义的一种认知方式。
它通过将不同感官的输入进行联结和组合,创造出新的概念和理解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基本机制是通过将不同感官输入的信息进行交叉刺激和联结,形成隐喻意义。
它利用人们大脑中感觉、认知和情感的共性特征,将不同感官输入的信息进行类比和投射,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
当人们听到“厚重的音乐”时,会联想到“厚重的气氛”;当人们看到“炽热的火焰”时,会联想到“炽热的情感”。
这种联想和类比是通过多模态感知和认知的方式完成的,人们通过将不同感官输入的信息进行组合和融合,形成了新的隐喻意义。
多模态隐喻转喻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文化背景的认知方式。
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文化背景都不同,所以对于同一感官输入的信息,不同的人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转喻意义。
这也是多模态隐喻转喻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原因。
对于一幅画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人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进行解读。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幅画表达了孤独和失落的情感,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幅画表达了平静和宁静的感觉。
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幅画作品的理解和认知是基于各自的经验和文化背景而形成的。
多模态隐喻转喻在语言和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丰富了人们的思维和理解方式,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更加细致和准确的交流。
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创作领域,多模态隐喻转喻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不同感官输入的信息进行联结和组合,创作者能够表达出更加独特和深入的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不同的感官形象来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氛围和意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