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48.92 KB
- 文档页数:3
官方网站:091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部分学者尝试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部分学者尝试将多模态的手段和视角应用于大学层面的英语教学,但研究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
本文将多模态隐喻置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分析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听、说、读、写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阐述多模态隐喻对大学英语各方面、多角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现如今大学层面的英语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其特点如下:强调知识讲解。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侧重词汇、语法或者理论知识的讲解;为应试服务。
从大学英语四、六级到专业英语四、八级,乃至商务英语的一系列考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弱化英语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弱化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
多模态隐喻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是人们利用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
隐喻研究经历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基础的传统隐喻研究和认知领域研究。
就认知领域的研究而言,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以语言形式为载体的概念隐喻 。
但越来越多的语篇,不再单一地依赖语言这一表现形式,而是延伸到非语言多模态的表现形式。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再局限于纯语言领域的隐喻研究,而是将其拓展到了跨学科的多模态平台上,运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源域或者目标域。
多模态隐喻主要借助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进行隐喻意义的表达,这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篇教学、交际互动、网络视频及图片教学资源等帮助学生获得认知信息的途径有所交叉,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隐喻的应用研究有一定的指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隐喻的应用多模态隐喻主要借助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进行隐喻意义的表达,这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篇教学、交际互动、网络视频及图片教学资源等帮助学生获得认知信息的途径有所交叉,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隐喻的应用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引言隐喻(metaphors)是指在语言中通过比喻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不同事物或概念相比较的一种修辞性的说法。
如果这种比喻是通过使用多种感觉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则被称为“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s)。
英语、特别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其应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多模态隐喻可以加强学习者对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学到的词汇。
本文将探讨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多模态隐喻是指使用多种感官语言和符号传达的隐喻表达方式。
这种包含了多种语言形式的表达形式比单一形式更完整、更准确地呈现了事物的特点、概念和感受。
多模态隐喻可以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语言符号。
这样的复杂符号对学习者进行各种文本分析时,可以更完整地理解和使用文本中的词汇。
意象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的比较在英语教学中,意象隐喻是指通过想像来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说法。
虽然意象隐喻可以很生动地描述新词汇,但它们通常无法通过多种感觉机制有效地激发学习者记忆新单词。
相比之下,多模态隐喻能够更加全方位地理解新单词。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在词汇的教学中,多模态隐喻可以以一种非常有趣简单地方式介绍和理解单词的含义.举个例子,在介绍词汇“literal(字面的)”时,可以使用这样的一个多模态隐喻:用一只手放在桌子上,摆出字面意义并念出“literal”,用另一只手拍打桌面并说“figuratively speaking(意喻地说)”。
这样的隐喻不仅通过使用视觉、声音、触觉等多种感觉方式来表达其含义,而且通过学习者自身参与到隐喻解读中,深化了学习者对单词含义的记忆和理解。
多模态隐喻的优点多模态隐喻是一种更生动、更可靠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有以下优点: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多模态隐喻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形式,更好地刺激大学生的学习者兴趣,在掌握新词汇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词汇的热爱和追求。
隐喻功能视阙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隐喻,隐喻功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英语的阅读教材里。
目前,鲜有教材用专门的篇幅介绍它,只有个别单元的课后练习题里粗略地提到这种修辞手法,没有相对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详细介绍隐喻的认知机制,也没有大量的练习题和补充性的材料帮助学生加强和巩固这部分知识。
如果老师不讲解,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渠道或意识去了解和掌握它。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经常被人们有意或无意识地运用到话语或语篇中,来间接地表达所思所想。
因此,如果不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的功能以及其在语篇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很难深度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地从隐喻功能的角度探究其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驱动作用,以期为促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供一个视角和方法。
课题界定:本课题的名称是“隐喻功能视阙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
本研究探讨的是隐喻的5大功能:修辞功能、认知功能、语篇功能、语用功能和文化功能。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指的是,大一、大二期间大学英语作为必修课的教学。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的学者就隐喻和阅读的研究更关注于隐喻在专门用途英语(ESP)方面的应用。
Marisol Velasco Sacristán (2005)表明隐喻在第二语言商务英语学习者的教学中是一种有用的手段:有助于提高二语学习者技术和半技术词汇的意识和专业阅读水平。
Frank Boers (2000)通过一个小规模的实验证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对他们的专业阅读是有好处的。
国内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隐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刘祥云(2011)指出,运用隐喻研究成果来指导外语教学,已经成为目前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综述【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多模态教学理论,探讨了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然后详细分析了多模态教学在听力、口语和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讨论了其优势和挑战。
最后展望了多模态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模态的结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同时也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教学将会成为未来英语教学的重要趋势,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适应和发展。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优势、挑战、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出现,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路。
通过多种感官传输信息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多模态教学不仅让学生可以通过听力、口语、阅读等多种方式学习英语,还可以更好地将英语与生活、文化等内容相结合,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深入研究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其优势和挑战,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部分将从多模态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兴起和应用价值入手,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结合多种模态优势,提高大学生在英语听力、口语和阅读方面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梳理和总结,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教师们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为学生们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途径,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进一步探索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价值,为未来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多模态教学理论概述多模态教学理论是指通过多种感官和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传达信息的理论。
浅谈多模态手段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多模态手段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多模态就是对不同的交际模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所进行的研究,不管是书面还是口头的,视觉还是听觉的。
除了语言之外,图像、颜色、字体、音乐、舞蹈、手势、姿态等非语言符号与语言共同生成意义,即多模态话语。
多模态教学所倡导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模态的同时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以便强化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多模态的教学手段运用在词汇教学中,能全方位地调动学习者感官,激发其学习和记忆兴趣、充分提高词汇的听力能力。
多模态手段下,结合合理的肢体语言的使用,还能有效巩固词汇的输出应用。
多模态手段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有多种。
例如:(一)各种手段配合看图描述教师利用图片等为学生进行直观展示,引入词汇学习。
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要求学生看图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许多与该篇课内容主题相关的词汇自然而然被用上。
很多学生的描述生动有趣,让大家加深了对单词的理解,对于不会使用的词汇,教师在点评学生描述过程中引入,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将其写到黑板上。
这样,除了能从视觉上直接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还结合口语表达练习,巩固词汇,加深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看图描述还可以辅之以音频、视频、肢体语言和必要的字配合,做到声情并茂,为词汇记忆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在情景任务教学中增强互动多模态教学法强调身体和大脑通过多模态多感官共同交际,教师应设计任务让学生用多模态完成[4]。
例如,教师根据所学课的内容进行场景设置,根据需要,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展开情景对话,可以是两人对话,也可以在多人间进行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的主题进行角色扮演,在互动中调动学生的大脑和身体动作以及表情等,协同语言进行交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反复操练相关的词汇,加深对词汇的印象;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你表演我猜”的游戏环节,学生在游戏中只能用英语描述任务所提供的词汇,配合身体语言完成,在轻松活跃的合作与互动中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积极投入到词汇的练习中,既提高了词汇的记忆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听的能力,多管齐下,强化词汇学习。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指运用多种感官模式并通过图像、声音和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的模式,运用领域广泛。
本文将以阅读课等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体现。
标签: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英语教学;大学英语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阅读课中的应用1.应用于阅读课的话题讨论中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在进入阅读课学习文本前,都会先引入相关的话题,这样的方式相当于体育锻炼中的“热身”,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课堂的阅读引入部分加入图片和影像资料,不仅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模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学生学习此类话题背景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小组活动中深入理解和锻炼英语听说能力。
因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教学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灵活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能够有效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2.应用于阅读课的讲解环节中阅读课的文本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甚至常常会出现大学生并不熟悉的概念和理论,所以把这些概念和理论讲解清楚是大学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而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把抽象知识化为具象知识方面有很大作用。
如他者化(othering),就能運用多模态方式把其抽象化的概念解释清楚,且能做到生动有趣,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赏析英语文章时,如果遇到他者化内容,就可以使用图像、声音及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讲解中,了解、剖析和掌握相关概念,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3.应用于阅读课的解析文本中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灵活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有利于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具象记忆。
教师在阅读课的文本解析过程中,如果涉及角色对话,就能随机点名,让学生来扮演角色和进行对话,在实际阅读中纠正语法错误及增强语气的正确性,让学生能体会和表达出原对话的思想感情。
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综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多模态教学是指通过多种感官和媒体来传达信息和知识,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从多模态教学的概念和特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一、多模态教学的概念和特点多模态教学是指通过多种感官和媒体来传达信息和知识,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
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多模态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多模态教学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知识,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
2. 互动性:多模态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通过多种媒体的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趣味性:多模态教学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4. 实用性:多模态教学能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往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课堂讲授和书写作业的形式进行。
而现在,随着多模态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开始尝试将多种媒体形式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图像与视频在听力和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大学英语听力和口语教学中,多模态教学的应用尤为明显。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电影、英语新闻等多种视频和图像形式来进行听力材料的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听力技巧。
通过观看英语情景剧、英语歌曲等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动画与图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3. 音频和录音在语音和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三、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带来很多积极的效果。
多模态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词汇教学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因此,多模态教学应运而生。
多模态教学旨在通过多种感官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
本文将探讨多模态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教学是指通过多种不同的感官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多模态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以及互动式教学模式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多模态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英语词汇与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通道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授水果类单词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包含水果图片和发音的多媒体课件,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单词。
互动式教学模式也是多模态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来加深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授职业类单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职业的人物,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关单词的用法。
为了了解多模态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评估和作业评估等方式来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评估包括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和参与互动的情况等。
作业评估则包括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以及通过测试来评估学生的词汇量和词汇运用能力。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模态教学将会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多模态教学将会朝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未来多模态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风格制定更为定制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刘超张靖昱李英杰杨明春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21年第09期一、引言近几年,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创新性地将纯语言学领域隐喻的探索拓展到多学科的多模态研究领域,并根据该探索,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该理论一推出就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重视。
本文欲借助多模态信息设备将隐喻理论引入大學英语教学,意在探索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多模态隐喻教学的接受程度。
二、多模态隐喻1. 隐喻与多模态隐喻。
20世纪80年代,两位美国语言学家拉考夫和约翰逊首次提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将隐喻引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于是,隐喻学习和隐喻理解成为众多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研究对象。
拉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种事物。
”语言学界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验证,已普遍认同隐喻的思维和概念性质。
然而,拉考夫和约翰逊也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是语言”。
Forceville认为,只是由语言符号为基础的概念隐喻有“以偏概全”的感觉,因为语言只是诸多交际形式中的一种,另外的传播媒介或手段,如声音、颜色、线条和空间布局也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观点。
此外,约翰逊还提出,仅关注语言表示的经典隐喻认知研究暗示了这种偏见,即含义仅存在于语言符号中。
基于上述观点,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先行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将一向局限于纯语言学领域的单模态隐喻研究扩展到多模态隐喻研究范畴。
想要区分单模态和多模态的区别,我们必须要从“模态”入手。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语言交流活动几乎都是多模态的。
多模态语言分析可以对语言和其他资源的结合效果产生影响,可以在语言系统的信息交流中发挥作用,如对图形、声音、色彩等多模态符号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对对话语义的理解更加详细、精准,进而探究人们利用多模态研究达到社会交集的目的。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张维1刘晓斌2【通讯作者】周榕2李曼娜3(1.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州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3.汕头市第一中学,广东汕头515041)摘要:近年来,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国外学者把原本仅限制于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研究领域,并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受到各个研究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
本研究在多模态话语课件的辅助下将隐喻理论引入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并结合教学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旨在探讨大学生对多模态隐喻教学模式在大学词汇教学应用的适应性。
通过协调多种模态,从多种视角来增强学生对隐喻的识别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多模态隐喻,词汇学习,隐喻能力【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7—0063—08【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7.009引言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是三大必备要素。
由于词汇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经确立,出现了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方法,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词汇问题看作语言的核心问题。
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gs[1]曾指出:“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
英国著名外语教育家Palme.Harold E[2]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的起点应该是词汇,而不是语法。
因此,词汇是语言学习的中心与关键,词汇学习也是大学英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是否能有效全面地掌握英语词汇,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教师只注重教授词汇的音、形、义,很少有教师从认知的角度对词汇进行深层次、系统地讲解[3];许多学习者也没有掌握高效学习词汇的方法,词汇学习动力不足,方法机械,死记硬背[4],因此费时长,收效少[5]。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作者:姜颖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2期【摘要】多模态隐喻的理论自产生以来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渐衍生出一套基于多模态隐喻的教学体系。
英语是大学教育的重点课程,想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能力,最基础的莫过于词汇教学。
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词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提升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
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多模态隐喻应如何应用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发展中,其思维性的特点得到了语言学以及教育学者的高度认同,认为其能够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作为让学生具备英语能力的主要手段,对多模态隐喻也应用地愈发广泛。
一、研究问题与方法1.研究主要问题。
本文选取我市的X大学为研究对象,在其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多模态隐喻的方法,主要解决以下几点问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多模态隐喻教学方法是否能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运用能力;学生对多模态隐喻教学方法存在怎样的态度。
2.研究对象。
选取X大学英语专业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命名为A班和B班。
这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一致、教学教师及教材相同,在研究前对多模态隐喻的方法毫不了解。
在研究过程中对A班应用多模态隐喻方法,B班应用单模态隐喻方法。
两个班级各有学生40人,一共80名学生。
3.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的研究工具有: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教材3套,包括视频、图片、音频课件等内容;四套调查问卷,分别为方法应用能力前、词汇能力前、方法应用后以及目标词汇后各一套。
得出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最大程度上了解学生对于英语词汇的掌握情况以及多模态隐喻方法在词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4.研究方法。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分析作者:刘爽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2期【摘要】多模态隐喻可以理解为一种思维认知模式,是语言的隐喻表现形式,可以让学生在某一类事物的基础上,深层次的理解另外一种事物,并扎根于头脑深层之处,尤其是在语言学习中,隐喻无处不在。
对此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实证进行分析,希望有助于学生词汇学习。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证英语教学主要由语音、词汇、语法三种元素组成,其中词汇最为基础,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与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有着直接联系。
但是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主要注重音、形、义方面的传授,很少从认知角度深层次剖析,而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词汇的延伸含义,是扩大学生词汇量掌握的重要手段。
一、多模态隐喻及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影响“隐喻”这一词最早是在上个世界八十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Johnson教授提出,其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认知模式,并且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将隐喻划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两种形式,其中单模态隐喻是目标域和源域只能取其一的隐喻呈现,而多模态隐喻恰好相反,多模态隐喻目标域和源域不是完全相同就是完全相反。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多模态隐喻的应用,就是利用多种感官刺激方式,让学生从语言面纱的表象中跳脱出来,从而理解深层次的理解词汇,这样可以将词汇扎根于学生心中,实现强化词汇记忆的教学效果。
为此笔者专门针对多模态隐喻及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影响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采用多模态隐喻教学的班级,学生词汇掌握能力明显提升,在满分为100分的试卷中,学生的平均成绩可以达到93.7分,而未利用多模态隐喻教学的班级,平均分大约只能达到75.8分,这证明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并成为词汇教学质量的保证。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一、引言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语音、词汇与语法是学习者必备三个基本要素,词汇学习在其中又起着至关重要、不可忽视作用。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指出:“没有语法,很多东西就无法传达,没有词汇则任何东西都无法传达。
”词汇可以看作是语言学习基础与核心,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也被视为一种重要因素。
换言之,学生对英语词汇掌握得扎实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其英语水平提高快慢。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非常注重对英语词汇“音、形、义”教授,但却很少从认知角度对词义进行深层次地剖析与讲解,导致学生更多地是以自己方式进行机械记忆,耗时长且成效小。
面对这种情况,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尝试以认知语言学为切入点,寻找更适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新方法,提出可以从隐喻角度来讲授词汇。
这当中,概念隐喻与词汇教学研究相结合,已经成为了外语教师关注一个方面。
Lazar认为:“能够了解、认识与使用词汇隐喻性延伸含义,是英语学习者扩大词汇量一个重要技巧。
”据此,是否也可以说,掌握词汇隐喻延伸意义同样也是学习与理解新词一个有效手段呢?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隐喻与词汇联想认知往往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语言教学者也恰好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阐述词汇多重含义与意义之间相互联系,进而强化学生对词汇认知与理解,甚至记忆。
这种做法本身,在笔者看来,可以被看作是帮助学习者掌握词汇,扩大词汇量一个更为有效途径,值得在实践中多多尝试。
“多模态隐喻”与词汇教学相结合,会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与拓展其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记忆与运用词汇。
采用“多模态隐喻”方式讲授词汇,可从多方面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习者在词汇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
二、隐喻、单模态隐喻与多模态隐喻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Lakoff与Johnson最先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与剖析隐喻,提出隐喻是人类一种“思维认知模式”。
他们认为,语言是隐喻表现形式,而隐喻又从属于人类认知范畴,这一点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家广泛关注。
多模态教学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实证研究多模态教学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实证研究引言: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学习与使用。
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然而,许多学习者常常在记单词方面遇到挑战,因为它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练习。
为了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果,研究者们常常尝试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而本文将探讨多模态教学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实证研究结果。
主体:一、定义多模态教学多模态教学是一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方法的教学方式。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多模态教学强调利用多种感官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并且结合语境来促进学习者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二、多模态教学与英语词汇习得效果2.1 视觉输入与习得效果多模态教学中,视觉输入可以通过图片、图表、动画等方式呈现。
研究表明,视觉输入对于英语词汇习得有着积极的影响。
图像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升他们对词汇的记忆。
另外,视觉输入也有助于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所处的语境,从而提高对词汇的使用能力。
2.2 听觉输入与习得效果听觉输入在多模态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媒体资源中的录音、音乐以及朗读等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记忆词汇。
研究表明,通过听觉输入,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的音标、发音和语调,并且提高他们对于词汇的发音准确度。
2.3 语境与习得效果多模态教学强调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语境因素。
在多模态教学中,语境可以通过故事、对话、实例等方式呈现。
学习者通过与真实生活场景中的语境结合,能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与用法。
这种习得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对词汇的记忆,还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结论:多模态教学通过创造多种感官通道的输入方式和语境环境,促进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习得。
在视觉、听觉和语境的协同作用下,学习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记忆和应用英语词汇。
多模态教学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更多的研究也需要进行,以便进一步探索多模态教学对于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机制,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最大化其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多模态教学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芦晶晶摘要:多模态隐喻的理论自产生以来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渐衍生出一套基于多模态隐喻的教学体系。
本文将多模态隐喻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通过阐述其定义、研究现状及意义和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来印证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大学英语教学一、引言隐喻经过近30年的研究,它的思维性和概念性本质已经得到了语言学家的认同,而语言文字只是人类众多交际符号中的一种,所以,近年来,以欧美学者为首的一些语言学家已经把隐喻的研究拓展到多种模态,即产生了多模态隐喻。
而在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中,多模态手段被用于教学也越来越盛行,本文将多模态隐喻置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及产生的意义与效果。
以此阐述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多模态隐喻定义隐喻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相关研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学者对其他相关学科(如修辞学、语言学、哲学等)进行了跨学科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Lakoff&Johnson隐喻理论的提出,隐喻研究开始备受学者的关注。
他们将隐喻的定义从单纯的一种修辞手段提升到了概念层面,他们认为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行为和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以信息技术为主,其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多媒体信息化时代,文字在多维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优势慢慢被削弱,而图像、声音、构图等其他多种媒介符号开始更多地参与到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过程。
因此,多模态的优势逐渐凸显,作为多模态化交际手段之一的多模态隐喻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要了解多模态隐喻,首先要了解模态的定义。
Forceville认为,模态是指“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进行阐释的符号系统”,这个定义将模态与人的五个感官联系起来,因此,他将模态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模态。
英语教学主要由语音、词汇、语法三种元素组成,其中词汇最为基础,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与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有着直接联系。
但是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主要注重音、形、义方面的传授,很少从认知角度深层次剖析,而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词汇的延伸含义,是扩大学生词汇量掌握的重要手段。
一、多模态隐喻及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影响
“隐喻”这一词最早是在上个世界八十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Johnson教授提出,其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认知模式,并且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将隐喻划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两种形式,其中单模态隐喻是目标域和源域只能取其一的隐喻呈现,而多模态隐喻恰好相反,多模态隐喻目标域和源域不是完全相同就是完全相反。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多模态隐喻的应用,就是利用多种感官刺激方式,让学生从语言面纱的表象中跳脱出来,从而理解深层次的理解词汇,这样可以将词汇扎根于学生心中,实现强化词汇记忆的教学效果。
为此笔者专门针对多模态隐喻及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影响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采用多模态隐喻教学的班级,学生词汇掌握能力明显提升,在满分为100分的试卷中,学生的平均成绩可以达到93.7分,而未利用多模态隐喻教学的班级,平均分大约只能达到75.8分,这证明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并成为词汇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运用
1.多模态隐喻将词汇具体化。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对于学生而言有诸多益处,并且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法宝,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合理运用,找对方法,这样才能利用多模态隐喻将词汇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的词汇记忆。
如在学习“SnakeDetective”这节课程教学时,其中涉及了如sheikh、enclosure、slimy等词汇,这些词汇比较生僻,若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时间一过便会将单词抛诸脑后。
若是想让学生记得深、记得牢,教师就应该采用多模态隐喻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维拓展,这有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记忆效果。
如对于slimy这个词,这个词语词义较多,可以解释为虚伪、泥泞、献媚等多种意思,在进行这一词语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词义卡片,如一张是雨后,车辆行驶图片,另外一张是狐假
虎威的故事图片,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图片的寓意中,更好的理解词语含义,从而借助多模态隐喻,将词汇化抽象为体化,加深学生词语感官记忆。
2.多模态隐喻记忆相似词组。
在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易于混淆的词组,这些词组不但难以辨识,同时易出现记忆错乱,在教学中单依靠领读或者举例是远远不够的,而结合以往的实践教学发现,多模态隐喻方式在进行相似词组教学时,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如在学习“TheOrientExpress”这节课程教学中,教材之中出现了很多与take有关的词组,如takeafter、takein、takeup、takeout等,這些词组组成相似,但是词义却千差万别,学生在进行词组记忆时,很难不发生混淆。
针对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多模态隐喻出发,将这些词语串联在一起,为学生编写一个故事,并让学生针对这个故事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方式将词汇学习与学生的肢体动作相联系,调动了学生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不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词汇学习氛围,同时学生也会在多种感官刺激下,轻松的掌握词组记忆,这就是多模态隐喻教学的运用体现,有助于提升学生词汇掌握能力。
3.多模态隐喻理解词汇文化。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就如同汉字造字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一样,英语词汇也有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时,单纯的引领学生记忆单词,实现的教学效果往往微乎甚微,在教学中只有带领学生认识词汇背后的文化属性,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词汇掌握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这是很难做到,但是在多模态隐喻教学中却大为不同。
如在学习“TheVariedCulturesofChina”这节课程教学时,其中蕴含了很多具有文化色彩的词汇,如minority、heritage、tribal等,在进行这些词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多模态隐喻方法出发,将词汇背后的文化寓意讲解给学生。
如“tribal”有种族、部落的意思,在讲解这个词汇时,教师可以将国外的种族部落发展史用课件或者图片等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词汇的起源以及背后含有的深层次文化,这种文化属性意义为词汇赋予了更加庞大的支架,可以刺激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认知,帮助学生提升词汇知识掌握能力。
三、总结
词汇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基础,与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有着直接关联,而多模态隐喻为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教师能够适当的运用隐喻研究成果,
不但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思维知觉,也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知识记忆,这对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是有绝佳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