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与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6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方向培养方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MTI)笔译方向培养方案)笔译方向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一.学科简介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MTI)英语笔译专业于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提供全日制二年制的专业学位教育。
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修满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获得翻译专业硕士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本专业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拥有良好的学科条件,由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支撑。
师资力量雄厚,专兼职任课教师共有30余人,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口笔译实践经验,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笔译成果丰富。
此外,还聘请了外文局、高等教育出版社、科普出版社、清华出版社等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学位层次较高、能胜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学条件先进,拥有设备先进的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机器翻译实验室和同声传译教室等。
与校外实践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设有3个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为培养高层次的翻译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二.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本专业招收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
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培养应用型、专业性笔译人才。
该硕士点的培养目标是,注重翻译理论的掌握和探究,注重在翻译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技能,依托学校的理、工、管等学科优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好的口语翻译技能和较强的文字笔译技能的专门人才,并在科技外语翻译上体现人才培养特色,以满足社会对实践型、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三.三.培养方式培养方式本专业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主要通过大量笔译实践,掌握文学、文化、经贸、新闻、传媒等领域的英汉及汉英翻译技巧及规律,主要研究方向是各类文体的英汉汉英双向笔译。
在大力拓宽主要英语国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如何熟练地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转换,掌握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原则和技巧。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引言隐喻(metaphors)是指在语言中通过比喻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不同事物或概念相比较的一种修辞性的说法。
如果这种比喻是通过使用多种感觉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则被称为“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s)。
英语、特别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其应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多模态隐喻可以加强学习者对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学到的词汇。
本文将探讨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多模态隐喻是指使用多种感官语言和符号传达的隐喻表达方式。
这种包含了多种语言形式的表达形式比单一形式更完整、更准确地呈现了事物的特点、概念和感受。
多模态隐喻可以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语言符号。
这样的复杂符号对学习者进行各种文本分析时,可以更完整地理解和使用文本中的词汇。
意象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的比较在英语教学中,意象隐喻是指通过想像来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说法。
虽然意象隐喻可以很生动地描述新词汇,但它们通常无法通过多种感觉机制有效地激发学习者记忆新单词。
相比之下,多模态隐喻能够更加全方位地理解新单词。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在词汇的教学中,多模态隐喻可以以一种非常有趣简单地方式介绍和理解单词的含义.举个例子,在介绍词汇“literal(字面的)”时,可以使用这样的一个多模态隐喻:用一只手放在桌子上,摆出字面意义并念出“literal”,用另一只手拍打桌面并说“figuratively speaking(意喻地说)”。
这样的隐喻不仅通过使用视觉、声音、触觉等多种感觉方式来表达其含义,而且通过学习者自身参与到隐喻解读中,深化了学习者对单词含义的记忆和理解。
多模态隐喻的优点多模态隐喻是一种更生动、更可靠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有以下优点: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多模态隐喻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形式,更好地刺激大学生的学习者兴趣,在掌握新词汇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词汇的热爱和追求。
MTI(翻译硕士)教学特点与方案研究摘要:从2007年以来,我国已有40多所大学设置了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这与传统的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工作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需要制订有别于培养传统外语人才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MTI与传统的外语专业人才差异MTI教学理念教学特点与方案1、研究意义。
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从2007年以来,我国已有40多所大学设置了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实践证明,MTI的设置非常成功,首期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所以教育部鼓励有教学科研能力的院校积极申请MTI的办学工作。
这就意味着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将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其教学工作作为核心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MTI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口译和笔译两个方向,旨在培养专业翻译人才,这与传统的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重点培养学员过硬的口笔译技能、娴熟的译者能力、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人文素养。
所以,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工作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需要制订有别于培养传统外语人才的教学方案。
本研究打算致力于MTI教学特点与实施方案的研究,旨在为MTI 的具体教学工作找到科学而有效的指导途径,提高办学成效,更好地促进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科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翻译专业人才。
2、本研究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在我国大陆只是近三年以来的新生事物,目前还鲜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地研究,对其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案的研究更是不多。
2013年第6期(总第19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No.6,2013Total No.19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翻译硕士(MTI )课程设置与解析白婧婷,张长颉,马恒芬(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00)[摘要]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隐喻化的活动,伴随隐喻研究发展的多模态性,翻译本身也呈现出多模态发展趋势,尤其是本地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下的翻译硕士(MTI )学科的设立与发展,对于译者在翻译产业链条中多模态能力的要求可见一斑。
文章通过引入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概念,提出多模态性对于译者多元能力培养的重要指示意义,通过进一步解析国内外部分院校构建翻译硕士(MTI )专业的特点和成绩,逐步呈现并发掘多模态化理念对于各类高校进行MTI 学科建设在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航标性与创新性,力争培养具有高校品牌专业特色的高层次翻译人才。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翻译;翻译硕士;翻译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6-0195-05[收稿日期]2013-09-06[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第二语言多模态隐喻实证研究”(TJWY12-064)[作者简介]白婧婷,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张长颉,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商务英语;马恒芬,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有关语言的产生、发展及后期演变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修辞学、语言学、哲学等层出不穷的学科纷纷延续着语言发掘的魅力(李毅、石磊,2010)。
同时,语言也伴随着不同语言学流派的研究被语言学家们重新诠释和完善着。
20世纪上半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对于语言的定义开始了现代语言学研究时代,而索绪尔的伟大之处更在于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翻译硕士(MTI)(英语笔译)(学科专业代码:580100)一、学位名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语笔译)二、培养目标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要求学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有理想,遵纪守法,有敬业精神,有职业道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智。
2.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培养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和创新意识的具有坚实的双语基础、专业知识和口笔译技能,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笔译人才。
三、学习年限2年四、培养方式1.实行学分制。
学生须通过学校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及格即取得相应学分;修满规定学分后可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2.实行导师组集体指导制。
导师组由校内导师及社会翻译专家共同构成。
3.试行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及课余完成大约十万字的笔译实践。
五、课程类型及学分总学分:30 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 3门课 6学分专业必修程: 4门课 8学分专业选修课: 7门课 14学分社会实践与学术会议:提交4篇相关论文 2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国家人事部II级或教育部中级笔译资格证书考试,获证书者计2学分。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各科成绩合格,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准予毕业并发给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论文形式二选一:研究论文或实践报告,二者均要求用英语写作,前者字数一万至一万五,后者八千左右。
七、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安排6月答辩时间安排12月答辩时间安排八、课程设置九、必读书目I.专著类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周兆祥.《翻译与人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3.段连城.《怎样对外介绍中国》.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4.琼〃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5.金圣华.《齐向译道行》.(《英语世界》2004年至今连载).6.方梦之.《实用文本汉译英》.青岛出版社.2004.7.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张健.《报刊语言翻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0.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教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11.常玉田.《经贸汉译英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2.王颖.《公示语汉英翻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3.方梦之、范武邱.《科技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4.Nid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5.William, Jenny & Andrew Chesterman.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II.报刊类1.《中国翻译》2.《上海翻译》3.《东方翻译》4.《中国科技翻译》5.《中国科技术语》6.《英语世界》7.《译神》(电子杂志)8.《语言桥之声》9.China Daily10.Beijing ReviewIII.工具书类1.《汉英外事工作常用词汇》编篡委员会.《汉英外事工作常用词汇》外文出版社.2000.2.中国日报网站.《汉英最新特色词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3.张健.《报刊新词英译词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4.方凡泉.《新汉英分类口译词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5.杨全红.《简明汉英时事用语手册》.知识出版社.2002.。
全日制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翻译硕士055100)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年8月修订)的精神,本着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将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及教指委对MTI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使其掌握扎实的专业化、职业化技能,获得丰富的行业经验,成为符合国家翻译专业资格认证标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能热忱地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服务。
2.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后,能够胜任科技、经贸、商务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口笔译任务。
3.在外事、外企或合资企业中,能够胜任翻译和外联工作。
4.能够从事基础性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研究。
二、领域方向结合吉林省尤其是长春市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的中心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域特点、东北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以及我院翻译硕士指导教师队伍的研究特长,本专业还将以下三个领域作为翻译硕士培养的重点领域方向:1)商务翻译;2)教育翻译;3)文学翻译。
针对以上三个领域方向,特开设商务谈判与口译、商务交流、应用翻译、基础笔译和文学翻译等课程,并在口笔译工作坊、翻译实践和论文写作等方面均有所侧重,以期培养出能够充分胜任这三个领域翻译工作的口笔译人才。
三、学习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成绩优异者可按2年毕业)。
学生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规定的翻译量,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否则将视情况予以延期。
经批准延期毕业者,其修业年限不得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1.教学实行过程化、开放式、弹性化管理模式。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日语笔译(055105)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日语笔译人才。
具体要求为: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具有扎实的日语和汉语语言基础,能熟练进行双语转换,具备在特定领域内从事交替专业口笔译的能力。
了解专业翻译实务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高级翻译技巧,熟悉翻译业务,在专门领域的口笔译能力达到专业水平。
3.具有丰富的翻译相关的学科的理论基础,能把握翻译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学习和掌握翻译理论的能力。
4.具有严谨的知识结构、宽广的人文视野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翻译学、跨文化交际、文化、经贸、科技等相关专业知识,并在某专门领域如教师教育、东北民族与文化等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实际翻译工作的能力。
5.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进行翻译实践。
6.至少掌握一门第二外语。
二、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年限为2年。
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三、培养方式1.实行学分制。
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完成专业实习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方能申请硕士学位。
2.采用实践研讨式、职场模拟式教学。
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式授课,将职业翻译工作内容引入课堂,运用笔译实验室或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加强翻译技能训练的真实感和实用性;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
3.重视实践环节。
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导师组应以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译员参加;可以实行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专业人员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翻译硕士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翻译硕士课程中的核心理论知识,如翻译技巧、语言对比分析、文化差异等;2. 学生能够了解翻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掌握基本的翻译职业道德和规范;3.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两种外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翻译技巧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如文学、商务、科技等;2. 学生能够运用翻译软件和工具,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3. 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口译实践,如陪同翻译、会议翻译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翻译职业道德观,尊重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传递真实、准确、优美的信息;2. 学生能够积极面对翻译挑战,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 学生能够关注国内外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文化交流。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熟练翻译技巧和良好职业素养的翻译人才。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为未来从事翻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模块:- 翻译理论基础:包括翻译的定义、标准、过程等;- 语言对比分析:对比分析英汉/法汉/德汉等语言差异,提高翻译准确性;- 文化差异与翻译: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翻译职业道德与规范:介绍翻译职业道德、规范及翻译市场发展趋势。
2. 实践技能模块:- 翻译技巧:包括直译、意译、编译等,结合实例分析;- 口译实践:训练学生进行陪同翻译、会议翻译等;- 翻译工具应用:教授翻译软件、在线词典等工具的使用,提高翻译效率。
3.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学期: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翻译理论基础、语言对比分析、文化差异等;- 第二学期:实践技能训练,包括翻译技巧、口译实践、翻译工具应用等;- 学期结束:进行综合实训,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
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语言服务市场的不断发展,翻译硕士课程设置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翻译硕士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翻译硕士课程设置是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高质量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对于培养具有高水平双语转换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翻译人才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全面研究,为优化翻译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课程设置1、学科设置翻译硕士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语言学、文学、文化、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
因此,翻译硕士学科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发展空间。
2、课程内容翻译硕士课程内容应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涵盖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
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3、教学目标翻译硕士课程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
具体而言,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熟练掌握两种及以上语言,具有较高的双语转换能力;(2)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沟通方式;(3)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进步;(4)熟悉翻译行业标准和实践规范,了解翻译理论知识体系。
三、总结与展望本文对翻译硕士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研究,从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研究发现,高质量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或机构在翻译硕士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未进行深入比较分析。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比较样本范围,通过对比不同高校或机构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提炼出更为具体和细致的优点和不足。
此外,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问题,未能充分结合实地调查或个案研究等方法来支撑观点。
2009年7月第30卷第4期外语教学Fore i gn Language E du cati onJ u l y.2009V o.l30No.4翻译硕士(MT I)课程设置研究文军,穆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19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510420)摘要:通过对国内八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调查,本文分析了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并通过与国外两所高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对比,提出了国内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尚需加强的方面。
关键词: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必修课;选修课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09)04-0092-04Abstrac t:A ccordi ng to the i nvesti ga ti on into e i ghtM T I progra m s i n China,t h i s paper ana l y zes t he d i sti ngu ishi ng features o f the ir course offer i ng.A fter a com par i son w ith t w o M T I progra m s abroad,this paper pu ts for w ard s uggesti ons on how the M T I prog ram s i n Ch i na need to i m prove.K ey word s:M T I;course o ffer i ng;required courses;se l ec tive courses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0专业学位,使之成为继MBA等后的第十八种专业学位。
同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开始了在全国高校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设置的试点工作,后共批准15家单位试点,这些试点单位已开始招收第一届翻译硕士。
81和作用(Hutchinson&Waters,1987)、需求分析(Munby,1978)、ESP教学方法探索(Arani,2005)、ESP教材的研制与开发(Rah-man et al.,2008)以及ESP教师的素质和能力(Swales,1985)等多个方面。
ESP教学理念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兴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尽管受到了外语界的热切关注,但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不甚理想,在师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刘润清(1996)教授指出:“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主流。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对于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直线攀升,而探讨如何有效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章数量也开始激增。
秦秀白(2003)教授认为:“从长远角度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和主流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根据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定位在专用英语上。
”刘法公(2003)教授也对此表示赞同:“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我们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大量的专家学者提出ESP将是我国未来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蔡基刚,2004)。
笔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是培养医学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一门英语语言知识与特定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
医学院校应当开展与专业相关的ESP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都应逐渐从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转向专门用途英语,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国内针对医科院校ESP专门用途英语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对MTI医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更少。
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讨医学院校ESP视角下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丰富我国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理论。
2重庆医科大学MTI教育目标与特色重庆医科大学于2015年作为西部唯一专注医学领域的翻译硕士学位点开始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翻译硕士笔译研究生课程汇总翻译硕士(MTI)是我国专业硕士的一种,一般学制为2年,很多同学想要报考MTI,但不知道所谓的翻译专业硕士到底在学什么,其实每个开办MTI 的学校在2年的学期内开设的课程都会稍有不同,但大体上还是在规定的范围内的,笔者结合大部分学校情况给予总结笔译方向的,以帮助好奇的同学们。
翻译硕士(笔译)一般高校开设课程(包含实践)为五个部分:一是专业必修课(通常为5门)。
常见的开设的课程有文献查找与论文写作、英汉文本编译、近代翻译史与翻译理论、宏观经济学概论、语言服务项目管理;二是限制性选修课(常见8门选择4门)。
常见的开设课程有译本比较与正误、翻译实践I :英汉笔译、翻译实践II :汉英笔译、企业社会责任及伦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古汉语阅读、英语口译基础等; 三是非限制性选修课(任选其中7门)。
常见的开设课程有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口语)、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史、研究生第二外语、文化心理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语言与文化、国际贸易、国际法基础;四是翻译实践IV(课程外英译汉翻译实践作业)。
五是综合实践(专业实习)。
综合实践一般要求选择撰写“项目研究报告”的研究生,要完成不少于20周的专业实习任务。
选择撰写“翻译研究报告”的研究生,要完成不少于12周的专业实习任务。
研究生通常经自己联系或中心安排,于第二学年到一家管理规范的大中型语言服务企业或本中心的语言服务机构,参加一项有一定规模的翻译项目的管理及部分翻译工作,并在完成实习任务后向中心提交一份2,000字左右的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及工作量做出具体描述,并对实习收获做出简单的总结。
实习报告后面须附上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实习报告的真实性及研究生实习表现的评语。
目前来看,由于项目研究报告要求太高(通常要满足三个主要条件:1、语言服务企业的运营与管理经验;2、独立或同企业项目经理共同完成20-30万字(以汉字计)的翻译项目;3、在全国范围内,或某一特定区域、领域内,通过互联网或实地作业等等)多数学校对此不做硬性要求,多数同学选择完成“翻译研究报告”。
翻译硕士( MTI)课程设置知识图谱分析( 2007-2020)[摘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自设立以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多番革新,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语言服务人才。
本文利用知识图谱计量工具CiteSpace软件,对2007至2020年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上MTI课程设置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主题聚类图谱分析、引用突现分析和时区图谱分析,以探讨上述时间段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为MTI课程设置文献的关键词研究提供深入的阶段性解读。
[关键词]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1引言中国翻译学科教育发展多年以来,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专业化翻译人才,并推动了语言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仲伟合,2017)。
自2007年至2020年,全国共有5个批次的院校获得了262个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MTI),各高校大多根据国家指导方案和自身学科的优势特点制定相应的MTI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语言服务人才。
其中,MTI的课程设置是实现该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教育部门和各大MTI院校不断探索改革的专业建设重点领域(赵倩,2021)。
不少机构和学者采用了不同研究方法对MTI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大方面:1)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讨论课程设置,主要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走向进行分析,如语言智能背景(胡开宝、田绪军,2020)、语言服务行业的技术转向(王华树,2013)以及“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王诺,2020);2)对比研究,主要对国内MTI 高校和国外翻译专业高校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史兴松、牛一琳,2020;赵倩,2021);3)案例分析,对国内高校MTI课程设置进行分析(赵军峰、穆雷,2013;梁瑞清、李昕冉,2015),或研究境外大学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MTI教育的启示,范围涉及香港、台湾、韩国、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贺显斌,2009;王志伟,2012;李红玉,2018;吴清月,2018);4)调研统计,如教育部门主导的相关质量统计报告、语言服务机构发布的行业发展报告(冯晞,2017)以及高校对该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所得的调研报告;5)综述型,如在相应时间段内自建论文语料库提取关键词进行分析,或对MTI的发展教育进行特点归纳和趋势分析,但这一类研究涉及的研究层面较为宏观,对MTI课程设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作为支撑的研究数据也相对薄弱。
2015.6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作者简介:姜毓锋(196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基于网络的多模态立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1253206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认知理论与多模态外语教学的整合与同构”(项目编号:11YJA740039)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国务院学院委员会于2007年1月23日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 )。
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置为我国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在翻译硕士专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何其莘教授在《翻译和外语教学》一文中曾指出,“在翻译专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校至今还存在一些缺憾,主要表现在:(1)没有把翻译技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能力来培养;(2)没有为翻译人才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培养规格”(何其莘,2007)。
本文以翻译硕士笔译教学为切入点,基于在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多模态理论,结合其优势,从不同层面探索翻译硕士笔译教学的发展模式,以期对翻译教学有实际指导意义。
1多模态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及优势多模态话语分析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国内,同样有大量学者展开了对多模态的研究,并将这一理论与教学相结合。
张德禄、王璐(2010)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各模态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极大的借鉴意义。
多模态教学集听觉、视觉、触觉多种感官体验于一体,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
多模态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受到普遍认可。
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态环境下,无论从教师的传授角度还是学生的接受角度而言,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相比之下,多模态教学的优势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体现:(1)师生有效互动,既激发了教师传授的激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2)通过多种现代化媒介设备,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使得教学活灵活现、声图并茂;(3)营造良好高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