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法的渊源、形式与效力
- 格式:ppt
- 大小:622.50 KB
- 文档页数:40
第七章伊斯兰法一、伊斯兰法的含义、产生与发展,Δ伊斯兰法的渊源以及主要特点。
伊斯兰法、伊斯兰国家法、伊斯兰法学。
二、伊斯兰法的基本制度。
Δ五大宗教义务。
伊斯兰民、商法。
Δ婚姻家庭和继承法。
刑法,法院组织、诉讼程序。
三、伊斯兰法的历史地位。
思考题:1、说明伊斯兰法的含义,渊源和主要特点。
2、伊斯兰法规定的五大宗教义务是什么?3、试比较伊斯兰婚姻家庭法与基督教教会法,我国古代法中的有关规定。
附八:古代伊斯兰法律制度伊斯兰法是一种封建性的宗教法,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伊斯兰国家法律、伊斯兰法系有密切的联系。
伊斯兰法是在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6-7世纪阿拉伯人处于氏族制度解体时期,战争不断,社会混乱。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人原始宗教基础上,借鉴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某些因素,创立了伊斯兰教,对规范当时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伊斯兰教不仅建立在信仰基础上,而且还建立在行为基础上,要求穆斯林按真正规定的方式生活。
随着伊斯兰国家的出现,伊斯兰教就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伊斯兰法的渊源包括《古兰经》圣训、公议、类比等形式,另外,哈里发的行政命令,世俗的习惯法,外来法律因素也是伊斯兰国家的法律形式。
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密切联系,宗教教义与法律高度合一。
形成了法律宗教化和宗教法律化;伊斯兰法具有特殊的发展道路,教法学家在其中作用重大,造就了法律学说化和学说法律化的特点;伊斯法的神启性质决定了它的原则上的严格性,但要适应丰富多变的生活,又必需在实践中保持灵活性,这就使伊斯兰法具有了在理论上的排他性和实践中的非排他性;伊斯兰法适用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差异很大,渊源形式又多种多样,从而形成了伊斯兰法内容的多样性与适用中的分散性。
宗教义务在伊斯兰法中占首要地位,基本义务是独信真主,绝不崇拜其它神灵,只有认真履行念功、拜功、斋功、朝功、课功五种义务,才能从内心和行动上证明自己是合格的穆斯林,即信仰真主、服从先知的人。
简述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法的形式是指法律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形式。
在世界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习惯法、宗教法、判例、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惯例、国际条约等。
我国法的形式是制定法形式,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几类。
一、法的形式法的形式,以往也被称为法的渊源,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形成了以成文法为主的法形式体系。
1.宪法。
宪法是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和修改非基本法律。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执行法律或者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规范体系中效力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此外,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特别授权决定,在某一尚未有法律规范的事项上制定行政法规,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国家立法。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可以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也可以为解决地方性事务需要而制定。
根据《立法法》第63条的规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主体包括两大类:一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二是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较大的市包括以下三种: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简称省会(首府)城市;②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③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依据自治权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全面调整本自治地方事务的综合性规范性文件。
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1.法的基本特征:第一,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第二,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
第三,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作用,主要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和强制作用。
3.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这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核心)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法、通讯法、科学技术法、医疗卫生法)的作用。
4.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假定是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这一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处理是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内容的部分,实际上也就是行为模式,它是法律规范的核心部分。
制裁是指法律规范中对于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规定,也就是法律后果。
5.法律规范的种类:(1)授权性规范。
它是规定人们可以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2)义务性规范。
它是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义务性规范主要为人们设定义务,包括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3)复合性规范。
它是指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相互重合的法律规范。
它既授予人们权利,同时也设定义务。
6.法律关系的特征。
(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4)法律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7.法律关系的构成:主体: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和智力成果。
内容: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8.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依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模拟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法律语言、法律适用、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 )(司考.2007.1.6)A.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此法律没有确定性B.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C.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有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判断D.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可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正确答案:A解析:关于A,由于法具有物质制约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法律语言也应具有开放性.但法作为调整人们生活的社会规范,必须具有确定性,它是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因此A错误。
关于B,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律适用所适用的是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而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是由法律条文所表述的,它们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因此,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
因此B正确。
关于C,由于法律规则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因此在法的适用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但同时,有关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之时,要对案件作出公正的判决,就必然会对秩序、自由、利益或正义等价值进行判断,因此C正确。
关于D,法的渊源可分为正式的渊源和非正式的渊源,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
社会风俗习惯是非正式法律渊源的一种,它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俗成或约定所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在这些地区实行法律,必须考虑到其特殊的风俗、习惯。
因此D正确。
知识模块: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2.( )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