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一、题目背景小学一年级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学习的起点,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但学生在这个阶段容易受到思维定势、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基础题目的错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一年级数学易错题及其分析。
二、易错题目及分析1. 题目:5个苹果,小明吃了2个,还剩几个?错误答案:3个分析:部分学生在做减法时,没有正确理解“还剩”的含义,误将5个苹果减去小明吃的2个,得到3个,实际上应该是5-2=3(个),所以还剩3个苹果。
2. 题目:小明有8个橘子,妈妈又给了他3个,小明现在有多少个橘子?错误答案:11个分析:学生在做加法时,可能将8个橘子加上妈妈给的3个橘子,直接写成11个,忽略了题目中的“又”字,实际上应该是8+3=11(个),所以小明现在有11个橘子。
3. 题目:小华有5个红球,7个蓝球,她一共有几个球?错误答案:12个分析:学生在做加法时,可能将红球和蓝球的数量分别加起来,得到12个,但实际上应该是5+7=12(个),所以小华一共有12个球。
4. 题目:小猫有4条腿,小鸟有2条腿,小猪有4条腿,小兔子有4条腿,小猴子有2条腿,一共有几条腿?错误答案:20条分析:学生在做加法时,可能将每种动物的腿数都加起来,得到20条,但实际上应该分别计算每种动物的腿数,然后相加。
4+2+4+4+2=16(条),所以一共有16条腿。
5. 题目:一个苹果2元,一个香蕉3元,小丽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她一共花了多少钱?错误答案:9元分析:学生在做乘法和加法时,可能先计算3个苹果的总价,得到6元,然后计算2个香蕉的总价,得到6元,最后将两者相加,得到12元。
实际上应该是3个苹果的总价加上2个香蕉的总价,即2×3+3×2=6+6=12(元),所以小丽一共花了12元。
三、总结以上列举的一年级数学易错题,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错误,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易错题分析及对策在数学作业中,学生题目做错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清楚而做错;有的因为知识负迁移而做错;有的因为粗心大意而做错;有的因为基础不扎实而做错;下面结合小学高段数学里错误率较高的几个典型错题,从概念不清、知识负迁移、粗心大意三方面来进行易错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
一、概念理解不清楚(一)、计算题。
500 ÷25×4 34-16+14=500 ÷(25×4) =34—30=500÷ 100错误率:46.43%; 35.71%;错题原因分析:学生在学了简便运算定律后但还不太理解的基础上,就乱套用定律,一看到题目,受数字干扰,只想到凑整,而忽略了简便方法在这两题中是否可行。
例如第1题学生就先算了25×4等于100;第2题先算16+14等于30;从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错题解决对策:(1)明确在乘除混合运算或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不具备简便运算的因素,就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强调混合运算的计算步骤:a仔细观察题目;b明确计算方法:能简便的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能简便的按正确的计算方法计算。
并会说运算顺序。
(3)在理解运算定律及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达到目的。
对应练习题:14.4-4.4÷0.5;7.5÷1.25×8;36.4-7.2+2.8;(二)、判断题。
1. 3/100吨=3%吨(√)错误率:71.43% 错题原因分析: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
而学生正是由于对百分数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所以导致这题判断错误。
错题解决对策:(1)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找一找生活中哪儿见到过用百分数来表示的,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错误率:64.29% 错题原因分析: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四年级学生数学易错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做错题,这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主动思维产生的结果之一,是学生经历了分析、对比、理解、调整等学习方式后对问题的一种反馈。
四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并不成熟,并且自我反思能力还未形成,作为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作业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题,有时某一类题的错误率还比较高,这是值得老师在教学中格外注意的典型错题。
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教师如何冷静地对待呢?现就一些典型错题做以下分析及反思:解决问题方面知识。
错例:四年级上学生错题:全校523人参加植树活动,如果 70人分一组,那么够分成几组?学生错解:523÷70=7(组)……33(人)7+1=8(组)错题分析:(1)学生思维的定势。
由于在课堂及作业本中类似的题目出现频率过高,而且往往采用的都是“进一法”,因此在学生脑海中就构建了该类似的模型,只要一看到这样类似的题,也不仔细看完题目,就迅速地完成了。
(2)学生关键词区分不清。
本例是对“最多够分”与“至少分成”两个词语意思区分不清。
教师在教学当中,若忽略关键词的详细对比,学生就会盲目的去做。
解决策略:教师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把重要的字勾划出来。
二、空间与图形几何知识的问题错例:两个面积一样大的平行四边形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错题分析:这是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的题目,在认识时,已经实践操作过两个完全一样平行四边形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操作懂了,但是这道题目出示的是两个面积一样大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并不理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于是就简单的理解为了完全一样的含义。
解决策略:在黑板上将完全一样和面积一样两个词写在黑板上,画两个面积一样但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认识到所谓面积是指平行四边形面的大小,所以面积一样但是形状不一定会一样,如果形状不同则是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
这道题表面上是学生审题不细,实际上是思维的周密性差,这这提醒我们,教学中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审题教学,全面地理解题意,并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周密思考的。
一、易错题类型分析1. 基础知识易错题(1)整数加减乘除法例题:345 + 678 = ?错误答案:1023分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正确掌握数位对齐的原则,导致个位、十位、百位相加出现错误。
(2)分数加减乘除法例题:$\frac{2}{3} + \frac{1}{6} = $错误答案:$\frac{3}{2}$分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正确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导致分子相加后没有化简。
2. 基本技能易错题(1)应用题例题:小明有10个苹果,给了小红5个,还剩几个?错误答案:5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导致解题思路错误。
(2)几何图形例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求周长。
错误答案:40厘米分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正确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导致计算错误。
3. 分析与解决能力易错题(1)数学推理例题:如果2 + 3 = 5,那么3 + 4 = ?错误答案:7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正确运用数学推理能力,导致解题错误。
(2)解决问题例题:一个班级有40人,其中有20人喜欢数学,求不喜欢数学的人数。
错误答案:20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导致解题错误。
二、易错题原因分析1. 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在做题时出现错误。
2. 解题方法不正确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导致解题错误。
3. 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解题错误。
三、改进措施1.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学生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
2. 提高解题技巧学生应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技巧。
3.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通过做练习题、参加竞赛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对小学数学试卷易错题的分析,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提高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易错题分析与对策在数学作业中,学生题目做错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清楚而做错;有的因为知识负迁移而做错;有的因为粗心大意而做错;有的因为基础不扎实而做错;下面小编就结合小学高段数学里错误率较高的几个典型错题,从概念不清、知识负迁移、粗心大意三方面来进行易错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
一、概念理解不清楚(一)计算题500÷25×4 34-16+14 =500÷(25×4)=34—30 =500÷100 =4=5错误率:46.43%;35.71%;错题原因分析:学生在学了简便运算定律后但还不太理解的基础上,就乱套用定律,一看到题目,受数字干扰,只想到凑整,而忽略了简便方法在这两题中是否可行。
例如第1题学生就先算了25×4等于100;第2题先算16+14等于30;从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错题解决对策:(1)明确在乘除混合运算或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不具备简便运算的因素,就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强调混合运算的计算步骤:a仔细观察题目;b明确计算方法:能简便的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能简便的按正确的计算方法计算。
并会说运算顺序。
(3)在理解运算定律及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达到目的。
对应练习题:14.4-4.4÷0.5;7.5÷1.25×8;36.4-7.2+2.8;(二)判断题1 、3/100吨=3%吨⋯⋯(√ )错误率:71.43%错题原因分析: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
而学生正是由于对百分数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所以导致这题判断错误。
错题解决对策:(1)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找一找生活中哪儿见到过用百分数来表示的,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 )错误率:64.29%错题原因分析: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初二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易错题分析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是一门让人又爱又恨的学科。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易错题,这些题目看似简单,却往往容易让学生犯错。
本文将对初二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易错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这些题目。
一、整数的绝对值问题整数的绝对值题目属于初二数学中一个常见的易错点。
很多同学在解这类题目时容易混淆绝对值的概念。
例如,有一道题目如下:|-5| + |3| = ?在解这道题时,很多同学会将|-5|和|3|的值分别计算出来,然后进行相加,得出答案为8。
然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绝对值符号的作用是将其内部的值变为正数。
所以,正确的解题步骤应该是先计算|-5|和|3|的值,得到5和3,然后再进行相加,得到答案为8。
二、分数与小数的比较分数与小数的比较题目在初二数学中也很常见。
例如,有一道题目如下:将以下四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0.5,1/4,0.3,2/5很多同学在解这类题目时容易混淆分数和小数的大小关系。
一种常见的错误做法是将分数转换成小数后再进行比较。
例如,将1/4转换成小数后是0.25,将2/5转换成小数后是0.4,然后再进行比较。
然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小数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带来计算误差。
正确的做法是将所有的数都转换成相同的形式进行比较。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将0.5转换成1/2,将0.3转换成3/10,然后再进行比较。
按照这种方法,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4,3/10,2/5,1/2。
三、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计算初二数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计算题目,而这也是一些同学容易出错的地方。
例如,有一道题目如下:√(16 - 9) = ?在解这道题时,很多同学容易将16-9的结果计算出来,然后再求它的平方根,得出答案为1。
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我们知道,平方根的运算优先于减法运算,所以正确的解题步骤应该是先计算√16和√9的值,得到4和3,然后再进行相减,得到答案为1。
初中数学易错题的分析及对策一、初中数学易错题的成因1. 概念理解不透彻。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就难以正确解答数学题目。
例如,在代数式中,学生可能会将同类项的概念混淆,导致解题错误。
2. 运算错误。
初中数学涉及到大量的运算,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运算规则,就容易在运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平方根的概念,就容易在运算中出现错误。
3. 审题不认真。
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时,往往存在审题不认真的情况,导致无法正确理解题意,从而出现解题错误。
例如,在求解函数的增减性时,学生可能会忽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导致答案错误。
4. 缺乏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题目越来越灵活,如果学生缺乏解题技巧,就难以正确解答一些较难的题目。
例如,在求解最值问题时,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函数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解题技巧,就难以正确解答题目。
二、初中数学易错题的对策1. 强化概念理解。
学生应该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多阅读教材、多做练习题等方式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将数学概念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
2. 掌握运算规则。
学生应该掌握好运算规则,可以通过多做练习题和总结归纳等方式来加深对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学生还应该注意在运算过程中细心认真,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导致的错误。
3. 认真审题。
学生应该认真审题,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确保正确理解题意后再进行解答。
同时,学生还应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例如先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根据条件进行推理和计算。
4. 培养解题技巧。
学生应该通过多做练习题和总结归纳等方式来培养解题技巧。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数学竞赛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初中数学易错题的实例分析下面以一个初中数学易错题为例进行分析:题目: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cm,则其外接圆的半径为多少?学生常见的错误有:1. 无法确定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位置;2. 计算外接圆半径时出现错误;3. 忽略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
专题13统计易错点一:统计用表中概念不清、识图不准致误(频率分布直方图、总体取值规律)频率分布直方图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①求极差:极差为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与组数将数据分组时,一般取等长组距,并且组距应力求“取整”,组数应力求合适,以使数据的分布规律能较清楚地呈现出来.③将数据分组④列频率分布表各小组的频率=小组频数样本容量.⑤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纵轴表示频率组距,频率组距实际上就是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高度,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率组距=频率.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性质①因为小矩形的面积=组距×频率组距=频率,所以各小矩形的面积表示相应各组的频率.这样,频率分布直方图就以面积的形式反映了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率大小.②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等于1.③频数相应的频率=样本容量.④频率分布直方图反映了样本在各个范围内取值的可能性,由抽样的代表性利用样本在某一范围内的频率,可近似地估计总体在这一范围内的可能性.易错提醒:频率分布条形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考生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虽然它们的横轴表示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是频率分布条形图的纵轴表示频率;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纵轴表示频率与组距的比值,其各小组的频率等于该小组上的矩形的面积.例:如图所示是某公司(共有员工300人)2021年员工年薪情况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由此可知,员工中年薪在1.4万元~1.6万元之间的共有______人.易错分析:解本题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审题不细,对所给图形观察不细心,认为员工中年薪在1.4万元~1.6万元之间的频率为()10.020.080.1020.60-++⨯=,从而得到员工中年薪在1.4万元~1.6万元之间的共有3000.60180⨯=(人)的错误结论.正解:由所给图形,可知员工中年薪在1.4万元~1.6万元之间的频率为()10.020.080.080.100.1020.24-++++⨯=,所以员工中年薪在1.4万元~1.6万元之间的共有3000.2472⨯=(人).故72.易错警示:考生误认为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纵轴表示的是频率,这是错误的,而是“频率/组距”,所以频率对应的是各矩形的面积.变式1:某大学有男生2000名.为了解该校男生的身体体重情况,随机抽查了该校100名男生的体重,并将这100名男生的体重(单位:kg )分成以下六组:[)54,58、[)58,62、[)62,66、[)66,70、[)70,74、[]74,78,绘制成如下的频率分布直方图:70,78上的男生大约有人.该校体重(单位:kg)在区间[]变式2:现对某类文物进行某种物性指标检测,从1000件中随机抽取了200件,测量物性指标值,得到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据此估计这1000件文物中物性指标值不小于95的件数为.变式3:如图是根据我国部分城市某年6月份的平均气温数据得到的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平均气温的范围是[20,26],样本数据的分组为[20,21),[21,22),[22,23),[23,24),[24,25),[25,26].已知样本中平均气温低于22°C的城市个数为11,样本中平均气温不低于25°C的城市个数是.1.已知某班全体学生在某次数学考试中的成绩(单位:分)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图中a所代表的数值是.2.某校共有400名学生参加了趣味知识竞赛(满分:这40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分组如下: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这400名学生中竞赛成绩不低于3.从某小学所有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将他们的身高(单位:图),其中样本数据分组[100,110),[110,120),[120,130),[130,140),[140,150)4.某工厂抽取100件产品测其重量(单位:[[[[,42],据此绘制出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重量在40,40.5),40.5,41),41,41.5),41.5件数为.5.某研究小组经过研究发现某种疾病的患病者与未患病者的某项医学指标有明显差异,经过大量调查,得到如下的患病者和未患病者该指标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利用该指标制定一个检测标准,需要确定临界值c ,将该指标大于c 的人判定为阳性,小于或等于定为阴性,此检测标准的漏诊率是将患病者判定为阴性的概率,记为()p c ;误诊率是将未患病者判定为阳性的概率,记为()q c .假设数据在组内均匀分布,以事件发生的频率作为相应事件发生的概率.设函数()()()f c p c q c =+,则函数()f c 在区间[95,105]取得最小值时c =.6.某大学有男生10000名.为了解该校男生的身体体重情况,随机抽查了该校100100名男生的体重(单位:kg )分成以下六组:[)54,58、[)58,62、[)62,66、[66,70kg []7.某中学为了解高三男生的体能情况,通过随机抽样,获得了秒),将数据按照[)11.5,12,[)12,12.5,…8.某工厂对一批产品的长度(单位:mm)进行检验,将抽查的产品所得数据分为五组,整理后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若长度在20mm以下的产品有30个,9.某中学为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在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30,40成绩,将所得的数据分为7组:[)图,则在被抽取的学生中,该次数学考试成绩不低于10.某区为了解全区12000名高二学生的体能素质情况,测试,并将这1000名的体能测试成绩整理成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根据此频率分布直方图,这平均成绩的估计值为.11.将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为组号123456频数10161815若第6组的频率是第3组频率的12.节约用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某市政府希望在本市试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合理易错点二:统计中的数字特征的实际意义理解不清楚致误(频率分布直方图特征数考查)众数、中位数、平均数①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②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③平均数:如果n个数x1,x2,…,x n,那么()∑==+++=niinxnxxxnx12111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总体集中趋势的估计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都是刻画“中心位置”的量,它们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②一般地,对数值型数据(如用水量、身高、收入、产量等)集中趋势的描述,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而对分类型数据(如校服规格、性别、产品质量等级等)集中趋势的描述,可以用众数.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求法①样本平均数:可以用每个小矩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与小矩形面积的乘积之和近似代替.②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应相等.③将最高小矩形所在的区间中点作为众数的估计值.易错提醒: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求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时,易出错,应注意区分这三者.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1)最高的小长方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即是众数;(2)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小长方形的面积和是相等的;(3)平均数是频率分布直方图的“重心”,等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乘以小长方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之和.例.某班50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该班本次测试众数为.变式1:为响应自己城市倡导的低碳出行,小李上班可以选择自行车,他记录了100次骑车所用时间(单位:分钟),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则骑车时间的众数的估计值是分钟变式2:数学兴趣小组的四名同学各自抛掷骰子5次,分别记录每次骰子出现的点数,四名同学的部分统计结果如下:甲同学:中位数为3,方差为2.8;乙同学:平均数为3.4,方差为1.04;丙同学:中位数为3,众数为3;丁同学:平均数为3,中位数为2.根据统计结果,数据中肯定没有出现点数6的是同学.变式3:以下5个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有.①样本数据的数字特征中,与众数、中位数比较起来,平均数可以反映出更多的关于样本数据全体的信息;②若数据1x ,2x ,3x ,…,n x 的标准差为S ,则数据1ax b +,2ax b +,3ax b +,…,n ax b +的标准差为aS ;③将二进制数(2)11001000转化成十进制数是200;④x 是区间[0,5]内任意一个整数,则满足“3x <”的概率是35.1.2022年11月卡塔尔世界杯如期举行,这是世界足球的一场盛宴.为了了解全民对足球的热爱程度,组委会在某场比赛结束后,随机抽取了1000名观众进行对足球“喜爱度”的调查评分,将得到的分数分成6段:[)70,75,[)75,80,[)80,85,[)85,90,[)90,95,[]95,100,得到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图中部分数据丢失,若已知这1000名观众评分的中位数估计值为87.5,则m=.2.为了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某中学随机抽取30名学生参加环保知识测试,得分(十分制)如图所示,假设得分值的中位数为e m ,众数为o m ,平均数为x ,则,,e o m m x 的大小关系是.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学生的体重情况,某机构从该地中学生中随机抽取数据,按[)40,45,[)45,50,[50,55所示.根据调查的数据,估计该地中学生体重的中位数是4.为了解某校高三学生的数学成绩,随机地抽查了该校布直方图如图所示.请根据以上信息,估计该校高三学生数学成绩的中位数为两位)5.2021年某省高考体育百米测试中,成绩全部介于按如下方式分成六组:第一组[12,13该100名考生的成绩的中位数(保留一位小数)是6.200辆汽车通过某一段公路时的时速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时速的众数、中位数的估计值分别为.7.某快递驿站统计了近期每天代收快件的数量,并制成如下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该快递驿站每天代收包裹数量的中位数为8.某质检部门对某新产品的质量指标随机抽取10.某大学天文台随机调查了该校100位天文爱好者的年龄,得到如下样本数据频率分布直方图,则估计该校100名天文爱好者的平均岁数为.11.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描述了数据的集中趋势,、、分别表示众数、平均数、形态中,m n p12.如图为某工厂工人生产能力频率分布直方图,则估计此工厂工人生产能力的平均值为易错点三:运用数字特征作评价时考虑不周(方差、标准差的求算)方差、标准差①假设一组数据为n x x x x ,,,321,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ni i n x n x x x n x 12111 ,方差为()()()[]()⎪⎪⎭⎫ ⎝⎛-=-=-+-+-=∑∑=2221222212111n ii n i i n x n x n x x n x x x x x x ns ,标准差()211∑=-=ni i x x n s ②若假设一组数据为n x x x x ,,,321,它的平均数为x ,方差为2s ,则一组数据为b ax b ax b ax b ax n ++++ ,,,321,的平均数为b x a +,方差为22s a 。
3分钟拿下易错题解题技巧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易错题往往让我们头疼不已。
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易错题的解题技巧,提高答题正确率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您在3分钟内迅速拿下易错题。
一、分析易错题类型首先,我们需要对易错题进行分类,了解它们的共同特点。
常见的易错题类型有以下几种:1.概念混淆: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清,导致在答题时出现误判。
2.细节遗漏:在阅读题目时,忽略了某些关键信息,导致答题不完整。
3.计算失误:在解题过程中,由于计算方法不熟练或粗心大意,导致答案错误。
4.逻辑错误:分析问题时,逻辑推理出现错误,导致答案偏离正确方向。
二、解题技巧针对以上易错题类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技巧:1.梳理概念:在复习阶段,加强对基本概念的学习,确保对概念的理解准确无误。
遇到易错题时,先回顾相关概念,避免混淆。
2.仔细阅读:在解题前,仔细阅读题目,将关键信息标注出来。
对于长题干,可以使用划线、圈点等方法,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3.检查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采用检查、验算等方法,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复杂计算,可以列出步骤,逐一求解。
4.逻辑分析:在分析问题时,遵循逻辑顺序,确保推理过程的正确性。
遇到逻辑复杂的题目,可以借助图表、树状图等工具,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三、实战演练以下是一个典型易错题的示例:题目:下列关于二次函数的表述,正确的是()A.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B.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C.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圆D.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椭圆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
易错点在于对二次函数图像的理解。
解答:1.回顾二次函数的定义:二次函数是指形式为f(x) = ax^2 + bx + c (a≠0)的函数。
2.根据定义,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因此选项B正确。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迅速确定正确答案。
总结:在3分钟内拿下易错题,关键在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仔细阅读题目、检查计算和逻辑分析。
一、倍数关系1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如:8是2的几倍?8的2倍是多少?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两类问题,在解题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理解这两个问题区别在哪?然后再列式计算。
2已知一个数,且已知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是多少?例如:爸爸今年36岁,是小明年龄的4倍,小明今年几岁?本班学生刚开始触及到此类问题时,只有少数学生是可以正确解答的,还有一大部分学生都把算式列成36÷9=4,其实学生都知道小明的年龄是9岁,就是算式列不来,这是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一类题,那在解题时,可以让学生多读题目,把题意读懂,从这三句话中去找已知条件,就是有用的数学信息,然后利用“爸爸的年龄”和“是小明的4倍”这两个可利用的数学信息来解题,就可以了,或者我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理解。
二、统计在统计这块内容里最易出错的就是在统计图表中,一般的统计表中的竖轴都是一格表示1个单位的,当学生遇到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就很容易失分,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有好大一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审题不清,或读题不清就开始下笔,又或许学生习惯了以往的解题方式,有的学生明明知道一格表示2个单位,可在答题时就偏偏写错,都当做一格1个单位来作答。
三、几个几的问题例:5+5,让学生回答时都知道表示2个5相加,可在列式时总写成“5×5”;我把这两个算式写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很明显前面一个算式表示有2个5,后面一个表示5个5,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个算式的意义就可以知道5+5和5×5并不相等;例:3个2和2个3学生容易混淆,在看图填空时,有大部分学生把3个2理解成2个3,有部分学生认为3个2和2个3都等于6,而且都可以用乘法算式3×2和2×3来表示,所以在填写几个几的时候就填错,虽然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和得数相同,但是在具体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这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数清楚是几个几,再解答。
四、方向与位置学生在平面图中辨别方向是没问题的,容易错的就是如:面向东时,左边是()方,右边是()方,后边是()方。
这时有的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回答:因为左西右东,所以左边是西,右边是东,后边有的填南,有的填北,其实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没有想过他现在面对的是东,不能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别了。
那在解题时我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画出四个方向,再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就不容易做错了。
五、时、分、秒例:时针从1走到3走了()时,分针从1走到3走了()分。
有学生两个括号都填3,根本就是题目意思一点都没理解;还有的学生第二个括号填15分,学生看到3,就想三五十五,就填了个15.这时我仍然要求学生画出图来,数一数,从1走到3到底走了几大格,首先把几大格数清楚了,再算时间,才不会做错。
1、奶奶今年63岁,小芳今年7岁。
奶奶比小芳大多少岁?36-7=29(岁)错因分析:把63看成36了,也就属于看(抄)错数字2、二年级有3个班。
2班比1班多5人,3班比1班多3人。
3班人数最少。
错因分析:不能正确理解数量的大小关系。
3、大青拍了135下皮球,小青拍的比大青少一些,小红拍的比大青多一些。
1)小青最多拍多少下?135-10=225(个)2)小红最少拍多少下?135+10=145(个)错因分析:不能准确理解“最多”与“最少”的含义。
4、做一道加法算式,小明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6看作9,把十位上的1看作7,得到604,正确得数是(588)。
错因分析:没有理解个位、十位分别看错的数实际是多余的数,而直接减掉了16。
5、有三根绳共长60米,其中一根比最短的一根长5米,比最长的一根短5米,最长的一根长多少米?最短的一根长多少米?(这题是试卷的附加题)最长的60米,最短的5米。
错因分析:假设3根绳子一样长,60÷3=20,则最长:20+5=25 最短:20-5=156、每根甩绳长5米,将42米的绳子剪成8根甩绳,够不够?43÷5=8(根)……3(米)不够错因分析:把42看成43,算法正确结论错误。
7、全班有60人,其中男生是女生的2倍,你知道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吗?错因分析:这是个和倍问题。
三年级学习了以后就会明白。
8、为了吸引顾客,超市准备用“2盒牛奶,3盒酸奶”组合,制成礼盒再销售,最多可以制成多少礼盒?商品名称数量牛奶 18盒酸奶 24盒可以制成20个礼盒。
错因分析:先分别计算牛奶2盒一份可以分9份,酸奶3盒一份可以分8份,组合起来只能选择较少的搭配,答案应为8个礼盒。
可以用花生和糖果搭配实际操作一下。
9、18片钙片装一瓶,小辉每天坚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
一瓶药够吃几天?18÷3=6(天)错因分析:没理解“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中包含乘法的意义2×3。
10、一辆小轿车上有4个轮子和一个备用轮,现在有38个轮子,能装几辆这样的车?还剩几个轮子?38÷4=9(辆)……2(个)错因分析:没有能正确理解“一辆小轿车上有4个轮子和一个备用轮”的意思,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每3只皮球装1盒,17只皮球至少需要几个盒子才能装下?17÷3=5(盒)……2(个)错因分析:有余数的问题,建议用实物让学生装一装。
2、小军拍球拍了31下,小丽拍的比小军拍的3倍少20下。
小丽拍了多少下?31×3=93(下)93+20=113(下)错因分析:比多(比少)的叙述方式,学生不太适应。
3、一捆电线上午用去68米,下午用去76米,还剩210米没有用。
这捆电线比原来短多少米?68+76=144(米)210+144=354(米)错因分析:没看懂问题问的是什么,因此题目没解完,建议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
4、把两根长都是45毫米的铁条焊接为一根,焊接头用去了5毫米。
焊接后铁条长多少毫米?45+45=90(毫米)90-10=80(毫米)错因分析:把两根长都是45毫米的铁条焊接为一根,只有一个焊接头。
5、一本书278页,小明第一天看了55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18页。
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55+18=73(页)278-73=205(页)错因分析:受干扰条件“278”影响,没看完所提问题问的是什么。
应告诉学生,有些题的条件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干扰条件),应充分理解题意后再列式。
6、植树小组昨天栽了105棵树,今天比昨天少栽了28棵树,两天一共栽了多少棵树?105-28=77(棵)错因分析:读题不完整,建议学生读完题后简述出“2个条件,一个问题”。
7、养鱼场上午捕鱼504条,下午比上午少捕鱼196条。
这个养鱼场一天一共捕鱼多少条?504-196=308(条)错因分析:与16题属于同一类错误,不会找中间问题。
8、一批煤,已经运走了28吨,剩下的是运走的7倍。
原有煤多少吨?28×7=196(吨)错因分析:与16题属于同一类错误,不会找中间问题。
9、朱叔叔合每分钟走60米,他从家出发已经走了5分钟,离单位还有50米,朱叔叔从家到单位有多少米?60×5=300(米)300-50=250(米)错因分析:理解此题最好用图示,线段画出来就非常明显的知道用加还是用减。
10、一张课桌62元,比一把椅子多34元。
一套课桌椅多少元?62+34=96(元)96+62=158(元)错因分析:混淆了谁多谁少,可以让学生把“比一把椅子多34元”前面补充完整,再来反复读题理解究竟是谁的价钱高。
1、每3只皮球装1盒,17只皮球至少需要几个盒子才能装下?17÷3=5(盒)……2(个)错因分析:有余数的问题,建议用实物让学生装一装。
2、小军拍球拍了31下,小丽拍的比小军拍的3倍少20下。
小丽拍了多少下?31×3=93(下)93+20=113(下)错因分析:比多(比少)的叙述方式,学生不太适应。
3、一捆电线上午用去68米,下午用去76米,还剩210米没有用。
这捆电线比原来短多少米?68+76=144(米)210+144=354(米)错因分析:没看懂问题问的是什么,因此题目没解完,建议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
4、把两根长都是45毫米的铁条焊接为一根,焊接头用去了5毫米。
焊接后铁条长多少毫米?45+45=90(毫米)90-10=80(毫米)错因分析:把两根长都是45毫米的铁条焊接为一根,只有一个焊接头。
5、一本书278页,小明第一天看了55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18页。
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55+18=73(页)278-73=205(页)错因分析:受干扰条件“278”影响,没看完所提问题问的是什么。
应告诉学生,有些题的条件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干扰条件),应充分理解题意后再列式。
6、植树小组昨天栽了105棵树,今天比昨天少栽了28棵树,两天一共栽了多少棵树?105-28=77(棵)错因分析:读题不完整,建议学生读完题后简述出“2个条件,一个问题”。
7、养鱼场上午捕鱼504条,下午比上午少捕鱼196条。
这个养鱼场一天一共捕鱼多少条?504-196=308(条)错因分析:与16题属于同一类错误,不会找中间问题。
8、一批煤,已经运走了28吨,剩下的是运走的7倍。
原有煤多少吨?28×7=196(吨)错因分析:与16题属于同一类错误,不会找中间问题。
9、朱叔叔合每分钟走60米,他从家出发已经走了5分钟,离单位还有50米,朱叔叔从家到单位有多少米?60×5=300(米)300-50=250(米)错因分析:理解此题最好用图示,线段画出来就非常明显的知道用加还是用减。
10、一张课桌62元,比一把椅子多34元。
一套课桌椅多少元?62+34=96(元)96+62=158(元)错因分析:混淆了谁多谁少,可以让学生把“比一把椅子多34元”前面补充完整,再来反复读题理解究竟是谁的价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