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一)_中基(十四)病机(二)_2011年版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基础理论》_第二节基本病机_中医世家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邪正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而且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所以,邪正斗争是疾病病理变化的基本过程,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的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
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而形成了病机的虚实变化。
虚与实,体现了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运动形式的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邪正是互为消长的,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随着邪正的消长,疾病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本质,即虚与实的变化。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虚与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实:所谓实,是指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实证。
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
实证必有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
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阳明经证”,后者称“阳明腑证”。
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
发病一、发病原理1.正气、邪气的观点邪气:简称“邪”,泛指全部致病要素。
正气:简称“正”,指人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样保护健康的能力,包含自我调理、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康复自愈的能力。
2.发病原理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②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③邪正斗争的输赢决定发病不发病正胜邪却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病3.影响发病的要素①环境要素与发病②体质要素与发病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体质种类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体质种类决定疾病的证候种类③精神状态与发病病机一、邪正盛衰1.实证:含义: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病理特色:亢盛、有余、不通形成原由:①外感病的早期或中期;②痰饮、食积、瘀血等滞留体内。
2.虚证含义:指正气不足,邪气不盛,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正气不足,邪气不盛1病理特色:衰败、虚弱、不固形成原由: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损失,脏腑功能衰败,抗病能力低下。
见于疾病后期或久病耗伤。
3.虚实变化(1)虚实错乱形成原由:邪气损正正虚实邪内生或复感邪气种类:虚中挟实: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逗留或复感外邪实中挟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2)虚实转变形成原由:邪气久留,大伤正气正气不足,变生实邪种类:由实转虚:实邪耗伤正气,邪去而正气大伤由虚转实:正气不足,推进、气化无力致痰湿水饮、瘀血(3)虚实真假种类:真虚假实:正气虚弱,推进无力“至虚有盛候”真切假虚:邪气内阻,气血郁闭不可以外达“大实有羸状”4.邪正盛衰对疾病发辗转归的影响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康复邪盛正虚:疾病恶化邪去正虚:常见于重病、重病的恢复期正虚邪恋:病程缠绵一、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1.阳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偏盛,机能亢奋,产热过多,代谢亢进的病理状态。
病机:阳盛而阴未虚2病理特色:热、动、燥成因:感觉温热之邪,或感觉阴邪,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过食辛辣或嗜酒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病机发展趋向:阳盛则阴病2.阴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阴气偏盛,机能阻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聚集的病理状态病机:阴盛而阳未虚病理特色:寒、静、湿成因:感觉寒邪过食生冷病机发展趋向:阴胜则阳病(二)阴阳偏衰1.阴偏衰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阴液损失,阴不制阳,致使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第七章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机理,又称“病理”。
其着重研究疾病发生和人体产生病理反应的全过程及其规律。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归,与患病机体的正气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感邪的轻重、邪气所伤部位等均密切相关。
当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引起邪正斗争。
因此邪正斗争就成为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在疾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的斗争必然导致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从而造成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失调,或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失常,或脏腑经络机能的紊乱,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
第一节发病原理发病即指疾病的发生(包括疾病复发)。
人体健康与疾病是相对而言的,正常情况下,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和气血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且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统一状态,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如此人体就处于健康的状态。
人体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的斗争,使人体的某些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出现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或形态结构异常,或气、血、津液、精的耗损与代谢失常,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并不同程度地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劳动能力,便发生了疾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疾病发生的因素虽然十分复杂,但总其大要,不外乎人体本身的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简称“正”,与邪气相对而言,泛指人体的各种物质结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是产生生理机能、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的物质基础。
正气是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人体在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具有抵御、消除各种有害因素,使人体免受病邪伤害,而一旦受到损害则能促使其康复的能力。
邪气,简称“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疠邪气、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及各种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血、结石、宿食)等。
这些因素都具有损伤人体的正气,破坏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形态结构的特性。
因此疾病的发生,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中医发病学十分重视人体的正气,强调人体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充足,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犯人体,疾病则无从发生,或虽有邪气侵犯,正气亦能抗邪外出而免于发病。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中基)试卷适用专业及层次:中药学、制药工程、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答案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填写在试卷上者答题无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异病同治2.阴阳3.滋水涵木法4.藏象5.神6.后天之本7.经络8.气机9.六淫 10.辨证求因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和。
2.金元四大家中,为“补土派”代表,为“滋阴派”代表。
3.《尚书·洪范》中说:“金曰”,“水曰”。
4.火之所胜者为,所不胜者为。
5.宗气是由与相结合,聚于胸中而生成。
6.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和。
7.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8.血液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二是。
9.《内经》有言:“怒则气上,喜则,悲则,恐则气下,……”10.调整阴阳的根本原则是和。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道试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请将最佳答案填在答题纸对应的题号下。
每小题1分,共30分。
)1.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古典医籍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2.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叶天士D.以上都不是3.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A.推动B.兴奋C.温煦D.滋润4.阴阳属性的“征兆”是:A.寒热B.上下C.水火D.左右5.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水和火B.土和水C.金和木D.火和土6.属于五行相侮的是:A.肾病及心B.肝病及心C.肝病及肺D.肺病及肾7.以五脏主五志言,下列中何项为错:A.思为脾之志B.忧为肺之志C.恐为心之志D.怒为肝之志8.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肾B.肝与肾C.肺与肾D.肝与脾9.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A.肾B.肺C.心D.脾10.膀胱的贮尿和排尿的功能主要依赖于:A.脾气升清B.肝主疏泄C.肺气肃降D.肾之气化11.“血之余”是指:A.齿B.爪C.筋D.发12.称作“中精之府”的是:A.脉B.胆C.胃D.心包13.《金匮要略心典》曰:“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其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载气14.津液输布的通道是:A.脉管B.三焦C.经络D.腠理15.中医学强调人身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A.水谷精气B.宗气C.营气D.元气16. 具有“精专柔和”特性的气是:A.宗气B.营气C.真气D.元气17.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水谷精微B.津液C.精D.营气18. 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是:A.肝肺(左升右降)B.心肾(水火既济)C.肺肾(呼浊纳新)D.脾胃(升降相因)19. 下列所述十二经脉名称错误的是:A.手太阴肺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阳胆经D.手少阴心包经20.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头为诸阳之会B.督脉为阳脉之海C.任脉为阴脉之海D.带脉为血海21.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A.外寒B.内寒C.伤寒D.中寒22. 邪气是指:A.六气B.清气C.抗邪能力D.致病因素23.属于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是:A.阴阳互损B.阴阳格拒C.阴阳转化D.阴阳盛衰2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脏腑机能减退C.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25.“至虚有盛候”的病证性质是:A.真实假虚证B.真虚假实证C.虚中夹实证D.实中夹虚证26. 所谓“实证”的病理是:A.邪盛正衰B.邪盛正未衰C.正衰邪不盛D.正虚邪恋27.“治病求本”之“本”系指:A.正气B.症状C.病机D.邪气28.“阴胜则寒”,治当:A.寒者热之B.寒因寒用C.阴病治阳D.用寒远寒29.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用热远热B.寒因寒用C.寒者热之D.用寒远寒3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A.实热证B.虚寒证C.实寒证D.虚热证四、多选题(从下列各道试题的多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入答题纸对应的题号下。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1、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A:邪正俱盛
B:邪正相持
C:邪盛正衰
D:正胜邪退
E:正虚邪恋
答案:A
2、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E:气结
答案:B
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A:子宫脱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久利脱肛
E:胃下垂
答案:C
4、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肿块
B:胸胁胀痛
C:肌肤甲错
D:面目黎黑
E:刺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
答案:B
5、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A:气郁
B:气陷
C:气脱
D:气闭
E:气结
答案:C
6、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汗、吐、下太过
B:五志过极化火
C:忧愁思虑过度
D:燥热之邪所伤
E:误用辛燥之剂伤津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