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相平衡与相图(1)-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406.17 KB
- 文档页数:12
第六章相平衡§6-1 相律1.基本概念(1)相和相数相: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称为相,系统中相数目为相数。
相数用“P”表示。
相的确定:气体:无论有多少种物质都为一相液体:根据相互的溶解性可为一相、二相、三相固体:由固体的种类及晶型决定(固熔体除外)(2)自由度和自由度数自由度:能够维系系统原有相数,而可以独立改变的变量叫自由度,这种变量的数目叫做自由度数,用“F”表示。
说明:a)在一定范围内,任意改变F不会使相数改变。
b)自由度数和系统内的物种数和相数有关。
2.相律物种数:系统中所含独立物质的数目,用“S”表示。
依据:自由度数=总变量数-非独立变量数=总变量数-方程式数相律表达式:F = C – P + 2式中C = S –R- R’称组分数R 独立反应的方程式数R’独立限制条件3.几点说明(1) 每一相中均含有S种物质的假设,不论是否符合实际,都不影响相律的形式。
(2) 相律中的2表示整体温度、压强都相同。
(3) F = C – P + 2是通常的形式。
(4) 凝聚相系统的相律是F = C – P + 1§6.2单组分系统相图相图:表示相平衡系统的组成与温度、压力之间的图形。
单组分系统一相:P=1 则F=1-1+2=2(T,P)双变量系统二相:P=2 则F=1-2+2=1(T或P)单变量系统三相:P=3 则F=1-3+2=0 无变量系统1.水的相平衡实验数据由数据可得:(1)水与水蒸气平衡,蒸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冰与水蒸气平衡,蒸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冰与水平衡,压力增大,冰的熔点降低;(4)在0.01℃和610Pa下,冰、水和水蒸气共存,三相平衡。
2. 水的相图单相区:液态水,水蒸气,冰双相线:OA —液固共存线,冰的熔点曲线OB —气固共存线,冰的饱和蒸气压曲线OC —气液共存线,水的饱和蒸气压曲线三相点:冰、水和水蒸气共存相图的说明(1) 冰在熔化过程中体积缩小,故水的相图中熔点曲线的斜率为负,但大多数物质熔点曲线的斜率为正。
第六章相平衡内容提要:本章系统阐述相图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介绍了相图在无机非金属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硅酸盐系统中的组分、相及相律:相——体系中具有相同物理与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的总和称为相。
组元——系统中每一个能单独分离出来并独立存在的化学均匀物质称为物种或组元。
独立组元数——决定一个相平衡系统的成分所必需的最少物种(组元)数成为独立组元数。
独立组元数=物种数-独立化学平衡关系式数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任意改变而不引起旧相消失或新相产生的独立变数称为自由度。
相律数学式为:-F+=PnC式中P——系统平衡时的相数;F——独立可变数的数目即自由度;C——独立组元数即组分数;n——外界因素的独立变量。
如果外界因素只有温度和压力影响时,相律关系式为2F,对于凝聚体C+-=P系(不考虑压力)相律为:1+FC=P-凝聚系统相图测定方法:1、淬冷法(静态法)在高温充分保温的试样迅速掉入淬冷容器,然后用X射线、电子显微镜等对试样进行物相鉴定。
当试验点足够多,温度与组成间隔小时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这是凝聚系统相图测定的主要方法,缺点是工作量相当大。
2、热分析法(动态法)冷却曲线法系通过测定系统冷却过程中的温度-时间曲线、并通过曲线的连续、转折或水平段出现的温度来确定相变化。
差热曲线法试用于相变热效应小的试样,其原理是将被测试样及惰性参比物放在相同热环境中,以相同速率升温,当试样有相变而产生热效应时与参比物之间产生的温差用差热电偶检测,根据差热曲线峰或谷的位置判断试样发生的相变温度。
三元系统相平衡基本原理:组成表示法:用等边三角形表示三元系统中各组成相对含量,此三角形称为组成三角形或浓度三角形。
等含量规则:平行于浓度三角形某一边的直线上的各点,都含有等量的对面顶点组元。
等比例规则:浓度三角形一顶点和对边上任一点的连线上各点的体系中其它两个组元的含量比值不变。
背向规则:如果从三个组元的混合物中不断取走C组元,那么这个系统的组成点将沿通过C的射线并朝着背离C的方向而变化。
相平衡与相图
第6章
6.1 概述
6.2 相平衡及其研究方法
6.3 单元系统
6.4 二元系统
6.5 三元系统
第6章相平衡与相图—— 6.1 概述
概述
6.1
一、相变过程
二、相平衡
三、相图
第6章相平衡与相图—— 6.1 概述
一、相变过程
(一)定义
一定条件下物质由一相迁移到另一相的过程称为相变过程。
(二)特点
相变过程中新相不断生成,旧相不断消失。
第6章相平衡与相图—— 6.1 概述
相变过程:液体蒸发、蒸汽凝结、
固体溶解、液体结晶、
熔体析晶、晶体熔融
不同晶型转变
第6章相平衡与相图—— 6.1 概述
二、相平衡
(一)定义
一定条件下,多相系统中相的生成速度等于相的消失速度,则系统达到相平衡。
(二)特点
1. 1. 宏观上相间无任何物质传递;
2. 2. 系统中每一相的数量不随时间变化;
3. 3. 为动态平衡。
第6章相平衡与相图—— 6.1 概述
第6章 相平衡与相图 —— 6.1 概述
(三)相平衡条件
各组分在各相中的化学位相等, 即
等温等压条件下:
∑==0
i i dn dG µ
(四)相平衡研究内容
单或多组分多相系统中相的平衡问题,即多相系统的平衡状态——相数目、相组成、各相相对含量等如何随影响平衡的因素——温度、压力、组分的浓度等变化而改变的规律。
第6章相平衡与相图—— 6.1 概述
三、相图
(一)定义
描述相平衡关系的几何图形称为相图(或称为平衡状态图)。
平衡条件下物质的存在状态(或相)由温度和压力决定。
根据多相平衡试验结果,可绘制成几何图形以描述这些相在平衡状态下的变化关系,其原理属热力学范畴(即仅表明方向和限度)。
第6章相平衡与相图—— 6.1 概述
(二)相图的意义
11.相图是处于平衡状态下系统的组份、物相和外界条件相互关系的几何描述;
22.相图可表明:某一组成的系统,在指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系统中所存在的:
(1)相的数目(方向);
(2)各相的形态、组成及相对含量(限度)。
第6章相平衡与相图—— 6.1 概述
(三)相图的应用
相图是研究和预测各种无机材料制备方法和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无机材料研究或实际生产中起重要指导作用。
相图对于材料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如同地图对于旅行者、航海图对于航海家一样重要。
第6章相平衡与相图—— 6.1 概述
1.指导配方
根据材料性能要求,确定配料范围及组成点位置。
2.选择工艺制度
根据系统加热过程相的变化,确定烧成制度(如:陶瓷、水泥、耐火材料等)和熔制制度(如:玻璃等)。
3.估计产品性能
根据配料组成点位置,计算相含量,估计产品性能。
第6章相平衡与相图—— 6.1 概述
新材料开发,一般是根据所要求的性能确定其矿物组成,由相图确定其配料范围,可大大缩小实验范围,节约人力物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等无机材料是将一定配比原料经煅烧在多相系统中形成,且会经历多次相变过程。
通过相平衡研究可了解在不同条件下,系统所处的状态,并能通过一定工艺处理控制这些变化过程,生产出预期性能的制品。
第6章相平衡与相图—— 6.1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