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童攻击性⾏为并⾮是空⽳来风,⼉童攻击性⾏为也是有原因的。
⽣理、⼼理、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童的攻击性⾏为。
(⼀)⽣物因素Miles&Carey分析了与攻击⾏为、遗传和养育有关的24项研究,结果表明了遗传的强⼤影响。
例如,同卵双⽣⼦⽐异卵双⽣⼦在攻击性⽅⾯表现出更⾼的关联度。
也有研究表明,在⼉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约占50%。
从⼀些有攻击性⾏为⼉童的⽗母⾝上,也可以发现攻击倾向甚⾄攻击⾏为。
少部分⼉童之所以出现频繁的攻击性⾏为,可能与⼤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有关。
张倩等⼈的研究发现,攻击性⾏为⼉童的左半球抗⼲扰能⼒差,右半球完形的认知能⼒较弱。
另外,性激素也影响着男⼥攻击性⾏为的发⽣和表现。
(⼆)环境因素1.家庭对⼉童早期⾏为的塑造起着关键性作⽤。
Dishion等研究发现,当⼉童处于被忽视、家庭经济条件差、⽗母有暴⼒⾏为等不利环境时,不易形成正确的⾏为标准和⾃我控制能⼒。
王益⽂等⼈的研究也发现,对男孩⽽⾔,母亲的情感⽀持会减轻男孩的社交退缩、违纪和攻击⾏为;对⼥孩⽽⾔,母亲过分严厉的惩罚、发脾⽓、打孩⼦等极端⾏为会导致⼥孩好动、攻击性强、固执粗暴等⾏为问题和⼼理障碍。
2.学校准则和风⽓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童的攻击⾏为。
郭伯良等⼈的研究发现,教师对攻击性⾏为的态度和⾏为会影响⼉童攻击⾏为的产⽣,教师的训诫可有效减弱⼉童的攻击⾏为。
3.群体的感染、去个性化作⽤可增加攻击⾏为。
⼉童间相互模仿,会降低攻击他⼈产⽣的负罪感,从⽽直接增加⼉童的攻击性。
l992年Pakurst和Asher发现,在不被喜欢的⼉童中,⾮攻击性⽐攻击性⼉童更易受到漠视⽽感到孤独。
攻击性与拒斥彼此相关,既有攻击性⼜被拒斥的⼉童更易⾛上犯罪道路。
4.社会传媒中不良内容的影响。
电视、因特等社会传媒中的暴⼒、⾊情等不良内容以直观形象的⽅式教给⼉童⼀些攻击⾏为⽅式,使⼉童放松了对攻击⾏为的抑制,使暴⼒“合法化”。
打架斗殴在学生群体中是经常发生的,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同学,自以为有力气、有派,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学生。
除此以外,还有这伙学生与那伙中学生相互殴打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
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相当深远的。
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经过专门的调查,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1)放学时:中午或傍晚放学,特别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寻找机会打架。
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
(2)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事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
(3)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有认人串联的,其中有因在小学串村考试而结“仇恨”算帐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
(4)课外游乐活动时间:学生在校内玩耍或在外面去玩等活动时,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生突变,导致打架斗殴。
(5)节假日及节假日前:由于休息闲散,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当然,中学生打架斗殴也与其它的因素有直接的关系1、社会因素:社会种种不良环境都会使中学生误入歧途.2、家庭因素:也许是家庭的负面影响.也许是缺少了父母的爱.也许是缺少了那么一点点的沟通.3、心理因素:现代社会的中学生的心里有太多说不出的东西..有太多压力了..有太多想法了……有太多想不同的事了.也许是为了给兄弟出气而打架……也许是心里的某种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青少年攻击行为与性别因素是有关的。
对这个问题,要看到社会因素是与性别因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
我们的成人普遍地希望男性比女性更活跃,让小男孩玩打仗的游戏,还买有象征攻击性意义的玩具如坦克、轰炸机、机关给男孩玩,而且在育儿态度和方式上,家长对男孩和女孩也有许多区别,这样,逐渐形成性别因素对青少年攻击性的明显差别,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打架殴斗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的。
青少年校园暴力分析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校园暴力现象愈发突出,给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校园暴力是指学生在学校或学校周边发生的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故意伤害行为,其形式多样,包括体罚、欺负、打骂、性侵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其成因和解决方法,为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持。
要分析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成因。
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
在家庭环境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可能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则采取严厉惩罚,这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与此社会环境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社会上的暴力行为、网络暴力等都会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一些青少年自身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可能导致他们对同学产生攻击行为,这些都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成因。
要研究青少年校园暴力的表现及影响。
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体罚、欺负、言语攻击、网络暴力等,其中体罚和欺负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
这些行为会导致被害学生心理上的创伤,甚至引发自杀、攻击等严重后果。
暴力行为不仅影响了受害学生的健康和成长,还会对整个学校的氛围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学生普遍感到不安和恐惧。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危害,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和解决。
要探讨青少年校园暴力的解决方法。
面对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着手,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在家庭方面,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不以暴力手段来解决矛盾,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在学校方面,教师和管理者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并干预校园暴力,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在社会方面,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提供咨询和帮助。
社会上也应该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倡导文明理性的交往方式,共同促进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青少年内外化症状现状调查及预测因素研究青少年内外化症状现状调查及预测因素研究内外化症状是指青少年心理行为上的表现,包括依赖、抑郁、自卑、攻击、退缩、独立、自信等行为。
内化症状表现为自我内向、易受挫折、缺乏自信等特征,外化症状表现为容易冲动、攻击行为、侵犯他人的权利等。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内外化症状呈现出多种变化趋势,本文将对青少年内外化症状现状进行调查,并突出研究预测因素。
一、现状调查1.内化症状调查依赖:青少年依恋式与依赖型的内化问题逐渐凸显,因为父母对青少年的照顾过度,使得青少年缺乏自信、自尊等基本品格,独立自主的能力极度萎缩。
抑郁: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源于学校压力、亲友关系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原因。
调查报告表明,现在有近四成的青少年会感到孤独、易怒、虚无等负面情绪,而且抑郁症在其成人后也可能残留。
自卑:多数青少年认为自己不够好,自闭、自卑等问题持续上升,外在因素如外貌、贫富、年龄等都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其中,其中,女生自卑问题特别尖锐,因为女性外表重要性、对精美物品的热衷等因素,导致社会上对女性标准的追求和评价标准越来越高。
2.外化症状调查攻击:青少年攻击行为有长期积累的因素,比如,对成人和同龄人的恐惧、品质的失范和家庭成员间的不和谐等,表现为校园暴力、虐待同龄人等不良行动。
青少年攻击行为具有个体差别,与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
退缩:青少年退缩行为表现为社交、学校或家庭中的孤独、内向、缩小、畏缩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多年的自我封闭,固定的病态思维,滥用手机等诱因。
独立自信:青少年的自信水平和独立程度对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但现在有很多青少年陷入依赖型态;而且,自卑和抑郁行为几乎成为了青少年独立自信水平下降的拦路虎,因此,大量青少年缺少自信、无独立思考能力,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影响其整体人格水平。
二、预测因素探究1.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上的发展,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的趋势。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作者:杜雅筠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9期随着当今社会暴力犯罪的不断攀升,人们的心理安全感显著下降,就连学校也不例外,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在校园中、报刊上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
学校欺负行为,作为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另一方重复施加的攻击行为,就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特殊类型攻击行为。
据国内外研究表明,约10%-20%的中小学生卷入欺负受欺负问题。
同时也有研究显示因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性行为可以追溯到儿童期,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有攻击性行为。
可见,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攻击性行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矫正,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因素1.生物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而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把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而是神经活动类型,例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当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因素家庭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性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父母管教方式和家庭情绪氛围都可能影响儿童以后的攻击性。
如父母如果经常忽视孩子的要求,经常采取强迫、威胁、责骂、拒绝、排斥等教养行为,使用暴力和攻击性言行等,儿童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倾向和反社会倾向。
其次,研究也表明来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家庭的儿童常带有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大量行为问题,包括攻击行为。
其中父母的婚姻冲突会直接使儿童产生苦恼、愤怒等情绪,可能使儿童通过模仿增加对他人的攻击行为。
(2)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由于被其他儿童排斥,与同伴交往机会有限,导致他们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都产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是个体建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独立思想的时候。
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餐式文化的盛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容易被扭曲、被忽视,以至于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因此,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暴力事件的发生不仅使受害者的身心产生巨大的伤害,同时对于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家庭而言,也会产生长期的消极影响。
预防和解决青少年的暴力攻击行为,必须要综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以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并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一、攻击行为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并且对个体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包括了生理机制、攻击情感、认知和攻击行为[1]。
目前对攻击行为的界定尚不明确,例如,“躲避痛苦与追求欢乐的行为遭到挫折时的基础反应”可以看作是攻击行为;之后的研究者又认为攻击行为是“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任何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进行大量攻击行为的研究之后提出,“如果要定义攻击行为,那么不仅要考虑到攻击者的意图,而且还要考虑社会道德的判定”。
因此,一个能够被大众接受的定义是攻击行为是指一种频繁故意的伤害以及对他人进行挑衅的行为[2]。
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Buss和Perry提出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1)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2)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从而将攻击当作一种工具[3]。
我们可以将攻击行为定义为试图故意伤害他人的语言或者身体行为[3][4]。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人为什么会表现出攻击行为?长久以来,不同的心理学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
1.精神分析学派。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认为个体生来就在潜意识里显露出一种死的本能,也就是说,人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欲望。
其他一些精神分析学的学者发现,攻击行为的出现源于挫折,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校园暴力存在的原因
校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其存在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接下来将从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
探讨。
首先,心理因素是校园暴力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参与者可能
存在心理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脆弱的自尊心、控制欲等,这些心
理问题会导致他们对他人产生攻击性。
另外,一些参与者也可能受到
挫折和压力的影响,无法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从而选择用暴力来释
放情绪。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导致校园暴力存在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
长的第一课堂,在家庭环境不和谐、缺乏关爱的情况下,孩子容易产
生攻击行为。
一些家庭存在家暴、父母离异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
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进而导致他们在校园中表现出暴力倾向。
此外,社会因素也是校园暴力存在的原因之一。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暴力信息的泛滥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在一些地区,法
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力也会助长校园暴力行为。
一些学生在社会环
境的影响下,意识不到暴力行为的严重性,从而肆无忌惮地进行暴力
行为。
总的来说,校园暴力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
力来解决。
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都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营造和
谐的校园环境。
预防青少年人身攻击行为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青少年人身攻击行为是社会上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这种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伤害,也给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动因分析攻击行为在儿童发展中常常出现,给孩子自身和周围人造成许多困扰和伤害。
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动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管理和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社交关系以及心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一、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中的冲突和暴力行为容易让孩子形成攻击性的模仿和学习,影响其社会交往方式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父母的行为示范对孩子的影响尤为显著。
如果父母存在争吵、暴力或攻击性行为,孩子更容易模仿这样的行为表现,进而出现攻击行为。
此外,家庭关系的缺失或紧张也会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过分溺爱或过度冷漠都可能导致孩子的攻击行为,因为他们无法准确理解和处理情绪。
家庭环境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情感支持,使孩子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对性格发展形成不良影响。
二、社交关系社交关系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儿童在学校和社交圈中,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实践和观察,学习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果孩子在社交环境中遭受排斥、欺凌或暴力,会受到创伤并可能产生攻击行为。
有些儿童由于自身特点(如情绪管理能力差、自尊心脆弱、缺乏社交技能等),在与同伴互动中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他们可能因为自卑或焦虑而对他人采取攻击性的行为来保护自己或表达自己的不满。
同时,同伴群体对攻击行为的纵容或赞成也会令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和继续。
三、心理因素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因素也是决定其行为的重要动因之一。
儿童攻击行为可能是其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的表现。
例如,儿童可能因为内心的压抑、愤怒或沮丧产生攻击性反应,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化为攻击行为以获得一定程度的释放。
此外,儿童攻击行为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冲突处理能力也有关。
如果孩子在处理内心冲突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
同时,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察觉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波动,也容易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网络攻击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与预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便捷性的增加,网络攻击现象也随之显现,给个人、组织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攻击的社会心理学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预防这些攻击,本文将对网络攻击的社会心理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
一、网络攻击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要深入理解网络攻击的社会心理学原因,我们需要考虑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个体心理层面网络攻击者可能受到以下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1. 欺凌与报复心理:攻击者可能遭受过网络欺凌或受到其他网络用户的冒犯,从而产生复仇心理。
2. 占有欲与嫉妒心理:攻击者可能因为嫉妒他人的成功或资源而产生攻击行为,试图通过破坏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
3. 知识的误用:某些攻击者可能拥有高超的技术知识,但由于缺乏道德约束或不当的责任感,将技术用于攻击而非建设。
4. 自我认同与虚荣心:攻击者可能通过网络攻击来获得自我认同感或提升自己的虚荣心。
群体心理层面网络攻击也可能受到群体心理因素的影响:1. 匿名性带来的冲动:网络攻击可以在虚拟世界中隐藏真实身份,这种匿名性可能让攻击者更容易放弃道德规范,产生攻击冲动。
2. 群体认同与集体行动:攻击者可能受到类似思想或信仰的群体影响,形成攻击行动的集体力量。
3. 群体决策与归因错误:群体中的攻击行为可能被个体归因于集体决策,使得攻击者减轻责任感。
社会心理层面网络攻击的社会心理学原因还与社会因素有关:1. 社会不公与不满心理:攻击者可能通过网络攻击来对抗社会不公或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2. 社交认同与影响力:攻击者可能试图通过攻击行为来获得社交认同或影响力。
3. 传播链式反应:网络攻击行为可能被其他用户模仿,形成传播链式反应,加剧攻击现象的扩散。
二、网络攻击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网络攻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和警惕。
2. 定期更新安全软件和系统:保持计算机和设备的操作系统、浏览器等软件的最新版本,及时修补漏洞。
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儿童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家长和教育者都面临着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行为的挑战。
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和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以肢体接触、言语侮辱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伤害或威胁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伴随着情绪的失控和冲动的表现,例如抓打、推搡、踢踹等。
儿童攻击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发生频率高:在幼儿园和学校等集体环境中,儿童攻击行为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且发生频率较高。
2. 多样性:儿童攻击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包括肢体接触,也包括言语上的伤害或威胁。
3. 行为规律不明显:儿童攻击行为往往没有明显的行为规律,难以预测和防范。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多个社会心理因素相关。
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因素:1. 情绪管理困难:儿童攻击行为往往与情绪管理困难有关。
儿童在面对挫折、不满和压力等情绪冲突时,可能会选择以攻击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2. 不良示范:家庭和社交环境中存在的不良示范也是引发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过多的暴力和攻击行为,他们可能模仿这些行为,将其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3. 自我认知问题:儿童攻击行为与自我认知问题有关。
如果孩子自我认知能力较弱,无法准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就容易以攻击的方式表达。
4.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一种触发因素。
儿童在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过大,也会增加他们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三、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性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干预策略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背后因素,我们才能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帮助儿童实现积极的行为变化和心理成长。
1. 个体层面:对个体来说,理解儿童攻击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感,从而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引导。
中职生攻击行为的心理探究及对策【摘要】攻击行为又名侵犯行为,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本研究发现中职生攻击行为主要是由于青春期的矛盾心理、被误读的个性化发展、盲目从众心理及被误导的社会认同感造成的。
因此要正确理解青春期、树立正确的个性观、创设良性的成长环境、理性解读社会认同感来预防中职生的攻击行为问题。
【关键词】中职生;攻击行为;心理;对策攻击行为又名侵犯行为,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近几年来,中职生发生攻击行为的事件屡见报道,如何有效进行预防已越来越成为中职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依据中职生的自身特征分析其攻击行为的心理因素做一探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一、中职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及特点(一)中职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对中职生来说,日常发生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发泄型、义气型、无事找事型、刻意模仿型、暴力倾向型、争风吃醋型、被迫还击型。
(二)中职生攻击行为的特点综合来看,中职生攻击行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突发性。
攻击行为的发生往往比较突然,无任何预兆,甚至于他们常常因很小的口角或摩擦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难以控制的愤怒情绪并伴冲动行为。
二是冲动性。
由于青少年的思维特点,具有冲动性,因此,当诱发事件发生时,他们的冲动行为不可抵挡,对于潜在的不利后果很少或根本没予以考虑。
三是重复性。
往往这边的打架还没处理完,那边类似的攻击行为又发生了;今天教育了后才写的保证书,过几天就“旧疾复发”了。
四是规律性。
攻击行为的发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中职生攻击行为的心理因素(一)青春期的矛盾心理青春期概括起来讲,是以下五个时期的总和,即过渡时期、发展时期、变化时期、反抗时期和负重时期。
其表现为容易出现困扰、自卑、不安、焦虑、消极反抗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
这主要是由于青春期有着其固有的特点,即各阶段的人存在矛盾心理: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攻击行为的心理研究报告攻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
这种研究可以揭示人类为什么会攻击他人,以及攻击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一份攻击行为的心理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1. 引言- 对攻击行为的定义和背景进行概述。
- 解释攻击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
- 阐述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
2. 文献综述- 概述以往研究成果,包括攻击行为的心理模型和理论。
- 分析已有研究的发现和局限性。
- 引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3. 方法- 研究参与者的选择和招募方式。
- 描述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
- 解释用于收集数据的工具和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等。
4. 结果- 分析和描述收集到的数据。
- 报告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心理因素,如个人特质、社会环境等。
- 展示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如频率分布、相关性等。
5. 讨论- 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 探讨研究结果与已有理论的关系。
- 引出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启示。
- 总结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6. 结论- 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 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
- 提出建议和应用前景。
7. 参考文献- 引用研究过程中参考的相关文献。
8. 附录(可选)- 包括研究中使用的各种测量工具、问卷调查等。
这份报告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在报告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充足的数据和支持,同时尽量避免个人偏见和主观推断,并在讨论和结论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如何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阶段,他们的攻击行为可能会引起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注。
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应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可能原因以及有效的处理方式。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原因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往往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情绪问题: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压力或不良情绪时,可能选择以攻击方式来释放负面情绪。
家庭环境: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或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
同伴影响:与不良同伴交往,或者在同龄人中受到欺凌也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攻击倾向。
心理问题: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可能引发攻击行为。
应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针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应对:倾听和理解:首要任务是倾听青少年的诉求和感受,理解他们攻击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建立信任: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青少年感受到支持和理解,有利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教导情绪管理:帮助青少年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冷静下来、寻求帮助或寻找其他方式来表达情绪。
寻求专业帮助:如情况严重,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更深入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青少年攻击行为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现象。
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信任和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引导青少年,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
愿每个青少年都能健康成长,迎接美好的未来!。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与研究儿童攻击行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孩子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社会学解释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背景与概念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之间在身体或心理上以有意伤害为目的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接触,如打、踢、推等,以及非身体性攻击,如言语上的恶言、羞辱、排斥等。
儿童攻击行为在学校、家庭和社交场合中都可能存在,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因素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一大原因。
一个不稳定、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往往导致儿童产生攻击行为。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和父母缺失等因素都与儿童攻击行为存在关联。
此外,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方式和父母行为模式也会对其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往往发生在同伴圈子中,受到同伴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是通过模仿来表达自己的攻击行为。
同伴压力、排斥感和竞争等也可能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培养提供动力。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于男性的期望和对于“男子汉”形象的崇拜往往会造成男孩子之间攻击行为的增加。
同样,一些武力、冲突和暴力的文化价值观也可能诱发儿童攻击行为。
三、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学解释1. 功能主义解释功能主义认为,儿童攻击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功能或达到某种目的。
例如,某些儿童可能通过攻击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争取权力或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学习得来的。
在同伴和大人的行为模式中,儿童获取了攻击行为的范本,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
3.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认为儿童攻击行为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下,攻击行为可能被当作获取资源和地位的一种手段。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研究集体心态与暴力行为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研究:集体心态与暴力行为校园暴力是指在教育机构内,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恶意行为,包括言语辱骂、嘲笑、歧视、打架斗殴等。
这类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整个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要深入了解校园暴力的本质及其成因,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集体心态与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集体心态对校园暴力的影响集体心态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的共聚合。
在校园中,集体心态对学生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1. 归属感与排他性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归属感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集体心态出现排他性时,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通过歧视和暴力行为来剥夺其他学生的归属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2. 群体压力与从众效应群体压力是指个体为了遵守群体规范而受到的压力。
在校园暴力中,群体压力可能促使一些学生从众,加入或默许暴力行为,以满足群体认同感和集体心态的需要。
3. 集体认同与群体边界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往往会影响其对其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
如果一个集体形成了对其他群体的敌对态度,就容易出现校园暴力行为,以维护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和地位。
二、暴力行为的心理机制校园暴力行为往往与个体的心理机制密切相关,从个体层面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暴力行为的原因。
1. 自我意识与攻击性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与他人在社会中的意识。
当个体的自我意识较低时,他们可能更容易被攻击性情绪所影响,从而表现出暴力行为。
而恶性循环中,暴力行为又会进一步降低个体的自我意识。
2. 理性决策与攻击行为在激情爆发时,个体往往难以做出理性决策。
当面对挑衅和冲突时,他们更可能选择暴力作为回应,因为暴力行为通常能够立即减轻他们的情绪压力。
3. 社会认同与暴力行为个体对于社会的认同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
当个体对某个社会群体存在强烈的认同感时,为了维护群体荣誉和地位,他们可能会更容易选择暴力行为。
【关键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具有攻击行为中小学生的人格特征,筛选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开展人格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湖北省4 010名6~15岁学生进行调查,并对131名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学生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为3.72%,女生为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组EPQ问卷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管教方式不良、居住地社会风气不好、学校风气不好、与同学和邻居的关系不好、高精神质、高神经质。
结论有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高精神质、高神经质。
攻击行为的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
【关键词】攻击;行为;人格;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配对分析A Case Control Study on Personality Character and Risk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WANG Jun, YU Yizhen.Depar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and Maternal Care,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ersonality of stud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 Methods CBCL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4 010 students aged 6-15 years old. A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131 stud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was 3.27%(3.72%for boys and 2.74% for girl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oys and girl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ores of Psychoticism (P) and Neuroticism (N) subscales of EPQ than the control group.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were mainly ba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bad custom of district and school, the po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assmates and neighbors, high psychoticism and high neuroticism among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udents . Conclusion High psychoticism and high neuroticism are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s of stud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aggressive behaviors of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Key words】Aggression;Behavior;Personality;Factor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Matchedpair analysis攻击性行为是指经常性的有意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儿童少年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学业进步等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人格的正常发展。
该研究拟对有攻击行为学生与无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为更好地开展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整群抽取湖北省5个地区的小学和中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 148人,女生1 862人。
将筛选出的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年龄、同地区、同性别、无行为问题的学生按1∶1配对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在研究者统一指导下,由家长和学生分别填写家长与学生问卷。
家长问卷包括:(1)一般情况。
内容包括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面积、父母教育态度、父母的期望、父母管教方式、孩子与教师(同学和邻居)的关系、居住地的社会风气、孩子所上学校、学校风气等。
(2)攻击行为。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1]评定,凡调查对象的CBCL攻击性因子得分≥中国常模第98百分位数值定为1(有攻击行为),否则为0(无攻击行为)。
学生问卷:内容为人格类型评定,采用湖南医学院龚耀先[2]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国版),该问卷有88项问题,4个分量表,其中P(精神质或心理变态)、E(内外向)、N(神经质或情绪性)分别表示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3个维度,L则是测查被试掩饰或社会性幼稚水平的效度分量表。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数据录入采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应用SAS 8.1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2.1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情况调查4 010名学生,筛选出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131人,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80人(3.72%),女生51人(2.74%)。
经检验,男、女生攻击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4 8,P=0.080 0)2.2 有、无攻击行为学生人格特征比较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EPQ各分量表标准分比较(略)表1结果显示,病例组P因子、N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L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E因子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以有无攻击行为作为因变量(有攻击行为=1,无攻击行为=0),将家长问卷中的一般情况以及人格特征的4个维度共21个可能影响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筛选指标时,入选和剔除的判别水平均约定为0.05。
有7个可能影响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进入了模型,见表2。
表2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略)3 讨论湖北省中小学生攻击行为检出率为3.27%,低于吴汉荣等[3]应用YG-WR性格量表筛选出的检出率(6.3%),高于史俊霞等[4]应用CBCL对湖北省5个地区12~16岁学生的调查结果(1.29%)。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调查方法、人群不同等因素有关。
有攻击行为学生精神质(P)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高精神质者个性特征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缺乏情感和同情心、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好进攻、对人抱敌意、残酷、固执、倔强、喜欢寻衅搅扰、干奇特事情,有不顾危险的倾向,提示高精神质是攻击行为学生的个性特征之一。
攻击行为学生神经质(N)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学生,说明攻击行为学生与高神经质个性特征有关,具有显著神经质。
所有研究均提示,反社会人格与青少年犯罪者在EPQ中P分显著升高,表明这些人易冲动、内控力差、焦虑紧张、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内疚感、不害怕惩罚等。
攻击行为学生掩饰性因子(L)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学生,说明其社会成熟水平低,且不善于掩饰自己。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7个因子对攻击行为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
P分高、N分高、居住地社会风气不好及学校风气不好、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合理、孩子与同学、孩子与邻居的关系不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与国内外相关报道基本一致[4-6]。
Chang L等[7]认为,严厉的教养模式对孩子在学校环境中的攻击行为除了有直接的影响外,还通过对小孩情绪的调解过程产生间接的不利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支持这种观点,即有攻击行为的学生P分、N分比无攻击行为学生高,进一步说明了高精神质、高神经质是攻击行为学生的个性特征之一。
通过改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改善孩子与同学、教师、邻居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等一系列措施,有助于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
对攻击行为严重的儿童少年应采用相应的社交技能训练、人际认知问题解决和归因训练等干预技术,这不仅能增进同伴接受程度和自我效能感,还有助于降低攻击行为和欺侮行为。
(致谢:本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得到黄艳老师以及2002级研究生史俊霞等同学的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参考文献[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83.[3]吴汉荣,余毅震,徐学俊.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281-282;WU Hanrong,YU Yizhen,XU Xuejun.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Chin J Sch Heal,2000,21(4):281-282.[4]史俊霞,余毅震,黄艳,等.初中生攻击行为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医学与社会,2004,17(4):42-45.[5]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59,94.[6]陈虹,姜吉吉,苏林雁.家庭环境与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55-156;CHEN Hong,JIANG Zhe,SU Linya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al problem.Chin J SchHeal,2003,24(2):155-156.[7]CHANG L,SCHWARTZ D,DODGE KA,et al.Harsh parenting in relation 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ggression.Fam Psychol,2003,17(4):598-606.【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武汉4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