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攻击行为
- 格式:pdf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18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10):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侵犯及其控制1.侵犯:即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构成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人们将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归为敌意。
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3.侵犯发生的原因(1) 侵犯的生物学解释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
性本能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使人们的心为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保存本能或自我本能则使人有适应现实环境、趋利避害的变通性,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弗洛伊德见他原来的两大基本本能,修正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他提出了与性本能(生的本能)相对立的侵犯本能(死的本能),认为侵犯本能的目的在于破坏。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倾向。
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的。
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出的侵犯冲动,如过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则表现为争论、竞争、冒险等。
但是不管哪种方式,侵犯的冲动作为一种能量必须得到宣泄,不然就会得精神疾病。
②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同弗洛伊德一样,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与弗洛伊德相反,他不认为侵犯指向毁灭,而认为侵犯时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的体现。
动物通过争斗来保护自己的领地,人类也是如此。
洛伦茨相信,侵犯是人们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预言人口爆炸会导致世界爆发战争的危险。
(2) 挫折—侵犯理论① 早期的观点多拉德挫折一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二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
挫折—侵犯理论中的的挫折是指“阻碍目的行为的一切事物”挫折—侵犯行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于1939年提出的,最初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列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攻击行为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交和情绪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更涉及到种种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和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借鉴学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儿童攻击行为。
一、社会认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对儿童行为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
儿童在初级的认知阶段,对于他们周围的世界和他人之间的互动缺乏清晰的认知。
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感知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行为后果,也没有对于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明确认识。
这种认知上的不完善导致儿童往往更容易出现冲动和攻击的行为。
另外,儿童也常常倾向于过度解读他人的意图。
他们可能会误读他人的意图,将无意识行为解读为针对自己的攻击行为,进而做出过激的反应。
这种认知的局限性和过度解读,使得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二、借鉴学习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行为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因素,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借鉴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当儿童观察到他人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时,他们也有可能模仿学习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
特别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和攻击行为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儿童在家庭中频繁目睹家长或兄弟姐妹之间的攻击行为,他们便更容易将其视作合理的行为方式,并且在同龄人之间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环境因素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环境条件,如暴力激烈的电视节目、游戏或者亲密关系中的不和谐,均会增加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暴力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成果的影响是显著的。
频繁接触到暴力内容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他们模仿暴力行为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此外,儿童在亲密关系中遭受家庭暴力或者虐待的情况下,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结语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认知、借鉴学习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1.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2.攻击行为分类:(一)敌意性攻击行为:愤怒引起,伤害为目的,属于冲动性的情感爆发。
(二)工具性攻击行为: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
3.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1)弗洛伊德两极化的本能假设,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一种是死的本能(包含侵犯行为),攻击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把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
(2)洛伦茨侵犯是一种本能,不指向毁灭,具有生物保护意义,通过侵犯可以保护领地、求食、固种,同类的侵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对于获取资源、抵抗攻击和威吓、甚至干掉情敌、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有一种有效策略。
●神经系统的影响大脑中存在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杏仁核●5—羟色胺前额叶激活水平14% 前额叶小15%●基因影响——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生物化学因素(1)酒精(2)睾丸激素(3)不良饮食2.挫折—攻击理论(敌意性攻击)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多拉德(1935):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厌恶事件(1)疼痛(2)炎热(3)受到攻击或侮辱——报复性回击,(4)唤醒(5)群体影响(6)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 (weapon effect)。
4.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可以“引导”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获得特定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做法:杀一儆百●观察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1)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2)文化●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显著变化。
易洛魁族人的攻击行为●攻击与荣誉感崇尚男子汉气概名誉文化●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性暴力●电视对思维的影响(1)脱敏作用303名学生观看暴力电影片段,测量他们的生理唤醒水平。
●主要内容●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理论●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如何减少攻击行为●生活中的数据我们记得的911事件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暴力事件,但从伤亡人数来讲,大约与之同时发生的刚果种族大屠杀事件才算是最为惨重的。
据报道,死亡人数约300万!部分民众被砍刀活活砍死,其他民众大多在逃离村庄后死于饥饿和疾病(Sengupta,2003)。
在邻国卢旺达,约75万人,在1994年夏天的种族灭绝性屠杀中惨遭杀害(Staub,1999)。
以上行为显示了人类是何等的残忍!图最血腥的世纪●生活中的数据2000年后,这种暴力和毁灭性冲突不再只局限于中东和非洲地区。
全世界,人类每天要花费20亿美元在武器和军队上,而20亿美元可以为世界上数百万贫困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
教育资源并进行环保投资。
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250场战争夺走了1.1亿人的生命,足以建立一个人口超过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总人口之口的“死亡国度”!这些揭示着整个人类潜质中异常残忍的一面!●难道我们像希腊神话中的米诺陶斯一样是半人半兽吗?●1941年,仲夏夜的一天,在波兰耶德瓦布内的一个小镇上,非犹太人的一般居民对另一半的犹太居民进行疯狂屠杀,1600名犹太人中只有十几人幸存(Gross,2001)●我们要如何来解释人类的这种攻击倾向呢?●什么是攻击行为●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aggression)定义为企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两种: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谋杀)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两种攻击行为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罗伯特·佩普(2003)对1980~2001年间发生的所有自杀性爆炸事件进行研究后指出:“所有自杀性恐怖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迫使自由的民主国家从恐怖分子眼中属于他们的家园的领土上撤军”。
人类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攻击行为的界定:攻击行为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 也是为人们所非常熟悉的一种行为。
我们认为一种行为是否称之为攻击行为, 不仅需看行为的结果, 更应看到行为的意向或动机。
两种都导致他人受损害的结果的行为, 如果一种是有意的, 一种是无意的, 那么, 只有前者才是攻击行为。
反过来, 具有伤害他人的动机但未达到伤害目的的行为却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针对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言论或行为而言的, 是针对有损于他人的实际言行而言的, 既没动口, 更没动手, 而仅仅具有对他人的不满情绪、敌视的态度, 仅具有伤害他人的动机, 只在内心辱骂或诅咒他人, 都不成其为攻击行为。
因此, 攻击行为是外部可见的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
攻击行为形成的心理学解释:攻击行为的成因有多种解释,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本能论与习得论。
第一是本能论,弗洛伊德的“宣泄论”弗洛伊德是侵犯行为本能论的著名代表, 他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 它是通过遗传而不是学习获得的。
在弗洛伊德看来, 就象人有性本能、饮食本能、防御本能一样, 人也有侵犯的本能。
他甚至推测在人体身上还有容纳这种通过遗传获得的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 他认为储存器里的侵犯性能量迟早要释放出来的, 他称之为“宣泄”,否则就会产生压力, 导致疾病。
如果能量的宣泄指向于内部、指向自身, 就表现为自己折磨自已, 摧残自己、甚至自杀; 若是指向外部, 就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 即表现为多种攻击行为。
劳伦滋的本能观: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康罗·劳伦滋与弗洛伊德一样提出了侵犯的本能系统的侵设, 认为有机体的侵犯有着自己的动力来源, 毋须接受外部刺激, 侵犯的驱力自我增长到一定限度以后, 就要通过适当的争斗刺激予以释放, 如果侵犯的内驱力聚集到一定的水平, 却没有适当的刺激的话, 有机体就会攻击一个不适当的刺激物.第二是习得论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多拉米勒、西尔斯等五人在合著的《挫折与侵犯》一书中首次提出”挫折侵犯”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