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攻击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8
攻击性行为如果把利他行为视为善,那么攻击性很可能属于人性恶的一面。
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倡性恶论。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是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是性恶论的倡导者,他认为人类的攻击性是不可避免的,是由于人类的固有本能决定的。
其实攻击也并不完全是坏事,我们反对那些图财害命、人身攻击、打群架等犯罪活动。
因为这些行为是违反社会准则的,属于反社会攻击。
同时我们会双手赞成警察开枪击中一个杀害无辜平民并把儿童作为人质的恐怖分子。
因为它维护了公认的社会准则,属于亲社会攻击[1]。
但是,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攻击性行为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任何一个社会,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其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目的出发,都会对其成员之间的攻击性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
20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攻击性行为的涵义、类型、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和控制。
一、攻击性行为的涵义关于攻击的定义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论,人们从多种角度对攻击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定义,这些定义包括把攻击看作是个体的特性,一种生物活动,一种反射作用,一种习得习惯,一种本能,一种可观察的身体的和言语的反应等等。
有人把攻击的定义总结为三个典型的特征:(1)涉及到反应模式的结构的或序列的特征;(2)涉及到详尽的前提条件或引发因素;(3)涉及到活动的结果。
下面简单介绍这三种定义。
(一)描述性定义攻击性行为的描述性定义认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比如攻击包括动作的模式、表情的模式、语言的模式等,这些模式通常是对自己或族群的生存有生物学意义。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攻击行为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交和情绪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更涉及到种种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和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借鉴学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儿童攻击行为。
一、社会认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对儿童行为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
儿童在初级的认知阶段,对于他们周围的世界和他人之间的互动缺乏清晰的认知。
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感知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行为后果,也没有对于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明确认识。
这种认知上的不完善导致儿童往往更容易出现冲动和攻击的行为。
另外,儿童也常常倾向于过度解读他人的意图。
他们可能会误读他人的意图,将无意识行为解读为针对自己的攻击行为,进而做出过激的反应。
这种认知的局限性和过度解读,使得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二、借鉴学习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行为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因素,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借鉴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当儿童观察到他人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时,他们也有可能模仿学习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
特别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和攻击行为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儿童在家庭中频繁目睹家长或兄弟姐妹之间的攻击行为,他们便更容易将其视作合理的行为方式,并且在同龄人之间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环境因素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环境条件,如暴力激烈的电视节目、游戏或者亲密关系中的不和谐,均会增加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暴力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成果的影响是显著的。
频繁接触到暴力内容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他们模仿暴力行为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此外,儿童在亲密关系中遭受家庭暴力或者虐待的情况下,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结语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认知、借鉴学习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1.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2.攻击行为分类:(一)敌意性攻击行为:愤怒引起,伤害为目的,属于冲动性的情感爆发。
(二)工具性攻击行为: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
3.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1)弗洛伊德两极化的本能假设,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一种是死的本能(包含侵犯行为),攻击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把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
(2)洛伦茨侵犯是一种本能,不指向毁灭,具有生物保护意义,通过侵犯可以保护领地、求食、固种,同类的侵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对于获取资源、抵抗攻击和威吓、甚至干掉情敌、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有一种有效策略。
●神经系统的影响大脑中存在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杏仁核●5—羟色胺前额叶激活水平14% 前额叶小15%●基因影响——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生物化学因素(1)酒精(2)睾丸激素(3)不良饮食2.挫折—攻击理论(敌意性攻击)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多拉德(1935):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厌恶事件(1)疼痛(2)炎热(3)受到攻击或侮辱——报复性回击,(4)唤醒(5)群体影响(6)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 (weapon effect)。
4.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可以“引导”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获得特定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做法:杀一儆百●观察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1)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2)文化●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显著变化。
易洛魁族人的攻击行为●攻击与荣誉感崇尚男子汉气概名誉文化●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性暴力●电视对思维的影响(1)脱敏作用303名学生观看暴力电影片段,测量他们的生理唤醒水平。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近年来,儿童攻击行为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儿童攻击行为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敌对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给攻击对象带来伤害,也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1.1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其攻击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监管不力等因素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家庭暴力会模仿和学习的方式影响儿童,使其在与他人交往中采取攻击性的方式。
而亲子关系紧张和父母监管不力则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从而通过攻击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寻求关注。
1.2 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除了家庭环境,儿童的同伴关系也对其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在同伴中学会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同伴间的攻击行为会相互传递和强化。
如果儿童身处于一个攻击性的同伴群体中,他们更容易采纳和表现出攻击行为。
此外,与同伴关系紧张、孤立或者受欺凌的儿童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作为自我保护和应对策略。
1.3 社会文化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也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和表现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社会对于攻击行为的接纳程度和态度不同,这会影响儿童对攻击行为的认同度和采纳程度。
同时,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会塑造儿童的行为模式。
比如,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攻击行为可能被视为成功和权力的象征,从而在儿童群体中被广泛接受。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2.1 家庭干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因此家庭干预对于解决儿童攻击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通过建立积极、支持性的亲子关系,提升儿童的自尊心和归属感,从而减少其采取攻击行为的需求。
此外,父母应当加强对儿童的监管,设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界限,引导儿童学会以更适当的方式应对挫折和冲突。
●主要内容●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理论●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如何减少攻击行为●生活中的数据我们记得的911事件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暴力事件,但从伤亡人数来讲,大约与之同时发生的刚果种族大屠杀事件才算是最为惨重的。
据报道,死亡人数约300万!部分民众被砍刀活活砍死,其他民众大多在逃离村庄后死于饥饿和疾病(Sengupta,2003)。
在邻国卢旺达,约75万人,在1994年夏天的种族灭绝性屠杀中惨遭杀害(Staub,1999)。
以上行为显示了人类是何等的残忍!图最血腥的世纪●生活中的数据2000年后,这种暴力和毁灭性冲突不再只局限于中东和非洲地区。
全世界,人类每天要花费20亿美元在武器和军队上,而20亿美元可以为世界上数百万贫困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
教育资源并进行环保投资。
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250场战争夺走了1.1亿人的生命,足以建立一个人口超过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总人口之口的“死亡国度”!这些揭示着整个人类潜质中异常残忍的一面!●难道我们像希腊神话中的米诺陶斯一样是半人半兽吗?●1941年,仲夏夜的一天,在波兰耶德瓦布内的一个小镇上,非犹太人的一般居民对另一半的犹太居民进行疯狂屠杀,1600名犹太人中只有十几人幸存(Gross,2001)●我们要如何来解释人类的这种攻击倾向呢?●什么是攻击行为●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aggression)定义为企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两种: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谋杀)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两种攻击行为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罗伯特·佩普(2003)对1980~2001年间发生的所有自杀性爆炸事件进行研究后指出:“所有自杀性恐怖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迫使自由的民主国家从恐怖分子眼中属于他们的家园的领土上撤军”。
社会心理学之十第十章攻击行为——意图对他人的伤害“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而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1981)主要内容●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理论●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如何减少攻击行为什么是攻击行为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aggression)定义为企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两种:●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谋杀)●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两种攻击行为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罗伯特·佩普(2003)对1980~2001年间发生的所有自杀性爆炸事件进行研究后指出:“所有自杀性恐怖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迫使自由的民主国家从恐怖分子眼中属于他们的家园的领土上撤军”。
攻击行为的理论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先天论(本能论)攻击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才能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弗洛伊德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本能,一种叫性本能,一种叫自我本能,人的侵犯行为是由性本能所引发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弗洛伊德出版了《超越唯乐原则》一书,提出了两极化的本能假设,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另一种是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追求生命、爱和创造,死的本能向外表现为伤害、破坏、征服、侵犯,向内表现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自我伤害、自杀。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洛伦茨侵犯是一种本能,它不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通过侵犯可以保护领地、求食、固种,同类的侵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动物的争斗和人类的战争都是如此。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弗洛伊德的“死本能”强调自我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