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攻击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8
攻击性行为如果把利他行为视为善,那么攻击性很可能属于人性恶的一面。
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倡性恶论。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是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是性恶论的倡导者,他认为人类的攻击性是不可避免的,是由于人类的固有本能决定的。
其实攻击也并不完全是坏事,我们反对那些图财害命、人身攻击、打群架等犯罪活动。
因为这些行为是违反社会准则的,属于反社会攻击。
同时我们会双手赞成警察开枪击中一个杀害无辜平民并把儿童作为人质的恐怖分子。
因为它维护了公认的社会准则,属于亲社会攻击[1]。
但是,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攻击性行为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任何一个社会,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其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目的出发,都会对其成员之间的攻击性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
20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攻击性行为的涵义、类型、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和控制。
一、攻击性行为的涵义关于攻击的定义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论,人们从多种角度对攻击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定义,这些定义包括把攻击看作是个体的特性,一种生物活动,一种反射作用,一种习得习惯,一种本能,一种可观察的身体的和言语的反应等等。
有人把攻击的定义总结为三个典型的特征:(1)涉及到反应模式的结构的或序列的特征;(2)涉及到详尽的前提条件或引发因素;(3)涉及到活动的结果。
下面简单介绍这三种定义。
(一)描述性定义攻击性行为的描述性定义认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比如攻击包括动作的模式、表情的模式、语言的模式等,这些模式通常是对自己或族群的生存有生物学意义。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攻击行为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交和情绪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更涉及到种种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和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借鉴学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儿童攻击行为。
一、社会认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对儿童行为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
儿童在初级的认知阶段,对于他们周围的世界和他人之间的互动缺乏清晰的认知。
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感知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行为后果,也没有对于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明确认识。
这种认知上的不完善导致儿童往往更容易出现冲动和攻击的行为。
另外,儿童也常常倾向于过度解读他人的意图。
他们可能会误读他人的意图,将无意识行为解读为针对自己的攻击行为,进而做出过激的反应。
这种认知的局限性和过度解读,使得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二、借鉴学习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行为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因素,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借鉴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当儿童观察到他人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时,他们也有可能模仿学习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
特别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和攻击行为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儿童在家庭中频繁目睹家长或兄弟姐妹之间的攻击行为,他们便更容易将其视作合理的行为方式,并且在同龄人之间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环境因素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环境条件,如暴力激烈的电视节目、游戏或者亲密关系中的不和谐,均会增加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暴力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成果的影响是显著的。
频繁接触到暴力内容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他们模仿暴力行为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此外,儿童在亲密关系中遭受家庭暴力或者虐待的情况下,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结语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认知、借鉴学习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1.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2.攻击行为分类:(一)敌意性攻击行为:愤怒引起,伤害为目的,属于冲动性的情感爆发。
(二)工具性攻击行为: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
3.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1)弗洛伊德两极化的本能假设,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一种是死的本能(包含侵犯行为),攻击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把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
(2)洛伦茨侵犯是一种本能,不指向毁灭,具有生物保护意义,通过侵犯可以保护领地、求食、固种,同类的侵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对于获取资源、抵抗攻击和威吓、甚至干掉情敌、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有一种有效策略。
●神经系统的影响大脑中存在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杏仁核●5—羟色胺前额叶激活水平14% 前额叶小15%●基因影响——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生物化学因素(1)酒精(2)睾丸激素(3)不良饮食2.挫折—攻击理论(敌意性攻击)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多拉德(1935):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厌恶事件(1)疼痛(2)炎热(3)受到攻击或侮辱——报复性回击,(4)唤醒(5)群体影响(6)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 (weapon effect)。
4.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可以“引导”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获得特定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做法:杀一儆百●观察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1)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2)文化●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显著变化。
易洛魁族人的攻击行为●攻击与荣誉感崇尚男子汉气概名誉文化●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性暴力●电视对思维的影响(1)脱敏作用303名学生观看暴力电影片段,测量他们的生理唤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