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护理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41.72 KB
- 文档页数:2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之心得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关键词泄泻,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泄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笔者治疗偶有心得,论述如下。
1致病机理泄泻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胃,古文献《幼幼集成》中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寒湿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1.1内伤乳食由于哺乳不当,调护失宜,乳食失节或不洁,脾胃受伤,运化失司,不能腐化水谷,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发泄泻。
1.2感受外邪泄泻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故寒、热、暑、气往往与湿相合而致发病。
夏季感受暑湿之邪,脾喜燥而恶湿,湿困脾阻,运化不健。
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出现泄泻;秋气残凉,寒湿困脾,水湿不运,留于脾胃,升降之机失调,也成泄泻。
1.3脾虚胃弱脾胃为人后天之本,主受纳运化水谷,为生化之源,如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不当,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脾虚运化失调,胃弱不腐水谷,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则成泄泻内因。
1.4脾肾阳虚由于脾虚胃弱累及肾阳,称之为脾肾阳虚,脾以阳为运,肾寄命门真火,小儿若禀赋不足,或久病泄泻可损伤脾肾之阳,令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大肠;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若肾中阳气不足,必泄泻不止。
2临床表现小儿泄泻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变化极快,医者须审慎从事,善于观察,精于辨证,方能随证施治。
2.1症状与体征2.1.1轻型症状(单纯性):小儿腹泻日数次,甚至十多次,便呈稀糊状,有如蛋花汤或水样,伴有奶块和泡沫,时有轻度恶心呕吐,一般体征尚可。
2.1.2重型症状(中毒型):小儿腹泻次数显著增多,日十多次以上,常呈喷射状,呕吐频繁,体温升高,面色黄白,烦躁不安,精神不振,甚至伴有脱水、酸中毒症状。
2.2化验检查大便镜检:可见较多食物残渣和脂肪滴,少量或无白细胞、红细胞。
3辨证施治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只有辨证准确无误,采取相应的手法推拿治疗,方能显效。
小儿推拿加针灸法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资料与方法2006年10月~2007年11月收治秋冬季腹泻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个月~2岁,病程≤2天。
治疗方法:推拿加针灸法,分9步。
第1步补大肠:患儿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左手握住患儿左手,选择患儿食指的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医者以拇指桡侧在穴位上自指尖推向虎口成一直线,推200次。
第2步补脾经:选择患儿左手大拇指桡侧边缘,医者以右手拇指桡侧自指尖推向指根成直线,推200次。
第3步分推大横纹:患儿仰掌取掌后横纹处,医者两拇指自掌后横纹向两旁分推50次。
第4步掐揉四横纹:医者以拇指掐揉患儿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间关节横纹处各20次。
第5步掐揉足三里:医者以拇指掐揉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各200次。
第6步揉中脘穴:小儿仰卧,医者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取患儿中脘穴,旋转揉200次。
第7步摩腹:小儿仰卧,医者用全掌按顺时针以肚脐为中心揉腹5分钟。
第8步捏脊:小儿仰卧,充分暴露脊背,医者用拇指与食中指指面相对用力,自长强至大椎,自下而上,捏脊背皮肤3~5次。
第9步灸法:医者手持艾条灸患儿神阙穴,至脐周温热感至脐周皮肤出观红晕为度,10~20分钟。
全部操作应连贯,手法轻柔,每日1次,每次约45分钟。
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患儿视轻重程度予以补液等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①痊愈:治疗1次后,糞便性状恢复正常,呕吐等症状消失:②显效:治疗两次,粪便性状及水分明显好转,其他症状基本消失:③有效:治疗3次,粪便性状改善,其他症状恢复正常:④无效:治疗4次后粪便性状及次数仍无明显改善。
结果20例中,痊愈8例(40%),显效8例(40%),有效3例(15%),无效1例,总有效率95%。
讨论秋冬季腹泻,也称秋季腹泻,一般指发生在秋冬季由病毒(多为轮状病毒)所引起的婴幼儿胃肠炎。
主要发生于2~3岁营养情况良好的婴幼儿,流行高峰一般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1月。
婴幼儿秋冬季腹泻为儿科常见病,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易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60例临床体会[摘要] 婴幼儿腹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
以夏秋季多见,近5年来我校医务室对部分治疗时由于口服药物困难或因服药引起呕吐,以及疗效欠佳的患儿自用推拿治疗,收效显著。
[关键词] 婴幼儿腹泻综合征推拿疗法体会[中图分类号] r2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40-01婴幼儿腹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根据病因不同分两类:由病原生物直接引起的称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等,不包括有腹泻症状的法定传染病。
临床治疗多为抗炎、补液、纠正酸中毒及应用助消化药物等。
但部分患儿治疗时由于口服药物困难或因服药引起呕吐,以及疗效欠佳。
近5年来我校医务室利用推拿方法重点对部分患儿进行治疗,收到显著疗效,现就6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32例,28例,年龄最大3岁,最小5个月,病程最长5月,最短3天,大便次数每天十余次至数十次,最少每天5至6次。
43例曾服用如多酶片、氟派酸、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疾特灵、思密达等其中一种或数种药物,17例既往有腹泻病史经推拿治愈,此次直接要求推拿治疗。
此时60例患儿推拿治疗前大便常规检查:外观黄色水样便或绿色泡沫样便,镜检未见异常或脂肪球4分之一视野--满视野。
2 取穴与操作方法手上及前臂的穴位可只推左手即可。
2.1 脾土位于大拇指桡侧缘。
术者用拇指桡侧缘从指端推向指100-300次,为补脾土。
2.2 大肠位于食指桡侧边。
术者用拇指桡侧缘从食指尖虎口直推100-200次,为补大肠。
2.3 小肠位于小指尺侧边。
术者用拇指根从指根推向指尖100-200次,为清小肠。
2.4 内八卦位于掌心内劳宫穴四周。
术者用左手抓住患儿左手并用拇指按住患儿中指指根处(心经),用右手拇指作顺时针方向运转50-100次,为顺运内八卦。
2.5 三关位于前臂桡侧缘摩腹,从腕部的阳池穴至肘部的曲池穴成一直线。
刘氏小儿推拿合香连敷脐法改善婴幼儿湿热泻主症的临床观察王英;彭宏;章薇;朱静;汤伟;张作鹏;郝盼盼;唐乐平;徐瑛;易李梅;王小军;邵湘宁【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年(卷),期】2015(21)6【摘要】目的:观察刘氏小儿推拿合香连敷脐法治疗婴幼儿湿热泻改善其主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湿热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刘氏小儿推拿合香连敷脐法治疗,对照组以西药思密达合培菲康口服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总疗效和主症总积分的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主症总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刘氏小儿推拿合香连敷脐法治疗婴幼儿湿热泻在改善主症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总页数】3页(P38-40)【关键词】刘氏小儿推拿;香连散;敷脐疗法;婴幼儿;湿热泻;主要症状;临床疗效【作者】王英;彭宏;章薇;朱静;汤伟;张作鹏;郝盼盼;唐乐平;徐瑛;易李梅;王小军;邵湘宁【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宁乡县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相关文献】1.推拿疗法配合中药配方颗粒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 [J], 解英;何冰;潘善伟;李奎九2.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 [J], 朱慧3.秋泻贴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护理疗效观察 [J], 杨冬梅4.刘氏小儿推拿合香连散敷脐改善婴幼儿湿热泻次症的临床研究 [J], 王英;章薇;朱静;邵湘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1-06-13T14:56:24.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刘中立王彩霞[导读] 单纯应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72例,疗效满意。
刘中立王彩霞(青岛盐业职工医院内科山东青岛 266112)【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232-01 【摘要】单纯应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72例,疗效满意。
【关键词】小儿推拿婴幼儿脾胃消化不良腹泻中医特色儿童婴幼儿期由于其本身特点、体质以及喂养等因素,常常有消化不良性腹泻,多见食欲差,大便次数多,水样便,有的大便含有不消化食物。
由于其吃药困难,打针恐惧,常常让众多家长束手无策。
我于2005—2009年期间接诊该类小儿72例,单纯给予小儿推拿治疗,未给予药物治疗,并观察统计,结果令人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的72例患儿男36例,女36例,年龄最小者4个月,最大者3岁。
患儿均有食欲不振,厌食,大便次数增多,泻次5次/日以上症状。
单症状统计,其中64例大便见水样便,轻者腹泻3日,多者腹泻5—7日,有5例连续腹泻1月以上;35例大便中可以看到有奶瓣及未消化食物;41例伴随多次吐奶;47例大便带有酸臭味。
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均正常;做细菌培养,选择的患者均无细菌感染;大便常规检查有57例查有脂肪球,其他检查项目均无异常。
诊断:消化不良性腹泻。
2 临床治疗给予小儿推拿治疗:补脾胃200次,运水入土150次,泻大肠200次,运内八卦100次,上推三关100次,揉足三里120次,疏理胁肋60次,分推腹阴阳2遍,摩腹顺摩100次,逆摩200次,上推七节骨100次,捏脊7遍。
给予患儿足次数的推拿手法治疗,每天1次,推拿7日,嘱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
3 观察结果观察标准:饮食正常,大便次数日≤3次,无水样便,无不消化食物,无厌食者为治愈;饮食明显好转,大便次数日≤5次,无水样便,无不消化食物者为明显好转;饮食好转,大便次数≤5次,便质增厚,不消化食物明显减少者为好转;饮食、大便次数、便质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一、实训背景婴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婴儿消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腹泻。
为了提高我对于婴幼儿腹泻的防治能力,本次实训选择在医院儿科进行,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观察、诊断和治疗,深入了解婴幼儿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实训目的1. 掌握婴幼儿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了解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原则和护理要点。
3. 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婴幼儿腹泻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病例观察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观察了10例婴幼儿腹泻病例,年龄在1-3岁之间。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婴幼儿腹泻的病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不洁、过敏等。
2. 诊断方法根据病例观察,我们采用以下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腹泻的起病时间、持续时间、腹泻次数、粪便性状等。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眼窝凹陷、脱水程度等。
(3)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大便培养、血常规等。
3. 治疗原则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原则包括:(1)调整饮食:给予易消化、低脂、低纤维的食物。
(2)补充液体: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
(3)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4)对症治疗:如止吐、止泻、退热等。
4. 护理要点(1)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脱水程度、精神状态等。
(2)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3)皮肤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预防皮肤感染。
(4)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情绪。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婴幼儿腹泻的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具体如下:1. 婴幼儿腹泻病因复杂,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2.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婴幼儿腹泻的预后至关重要。
3. 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调整饮食、补充液体、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
4. 护理工作对于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需加强护理措施。
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的临床疗效在秋季,气候转凉,天气变化大,容易出现湿热泻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小儿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更容易受到湿热泻的影响。
湿热泻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常见于夏秋季节,病程急、泻便多、味恶、腹胀、发热等症状。
而在传统中医疗法中,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已经被证实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一、推拿疗法对小儿秋季湿热泻的治疗作用推拿疗法是一种利用手部或工具对皮肤、肌肉、韧带等进行按摩、揉捏、按压等操作,以调整机体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兴奋或抑制神经系统功能的治疗方法。
在小儿秋季湿热泻的治疗中,推拿疗法可以通过按摩肚脐周围穴位,调整胃肠蠕动,促进腹部气血运行,起到理气化湿、降火消热的作用,从而缓解腹泻、腹胀等症状,改善小儿的身体状况。
王氏保赤丸是一种由中药制成的保赤药物,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的功效。
将王氏保赤丸研磨成粉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然后敷在小儿的肚脐上,覆盖保鲜膜,能够起到温热舒经、防治腹泻的作用,对小儿秋季湿热泻有明显的疗效。
因为肚脐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与脏腑经络有直接关系,通过肚脐敷药可以直接调理脏腑功能,对小儿湿热泻的治疗有非常好的作用。
推拿疗法能够通过按摩穴位和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王氏保赤丸则可以通过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的作用,帮助小儿排出湿热之邪,调理脏腑功能,增强小儿的肠道健康。
两者结合能够互相加强作用,从而达到调理小儿秋季湿热泻症状的效果。
在临床实验中,针对小儿秋季湿热泻,采用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的方法,观察了一组60例小儿,治疗周期为7天。
结果显示,治疗后小儿的腹泻症状明显减轻,胃肠蠕动加快,腹部明显舒适,精神状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临床疗效为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
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推拿疗法联合王氏保赤丸敷脐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儿童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以其安全、有效、简便的特点,在儿童保健和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讨小儿推拿在儿童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小儿推拿对儿童常见疾病的疗效。
2. 分析小儿推拿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3. 评估小儿推拿治疗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30名患有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常见疾病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3-12岁之间。
2. 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实验组接受小儿推拿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3. 治疗方法:- 实验组:根据不同症状,采用相应的推拿手法,如揉肺俞、按揉膻中、揉板门等,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
- 对照组:根据症状给予相应的药物,如感冒药、止咳药等,按医嘱服用。
4.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儿童的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四、实验结果1. 治愈率:实验组治愈率为80%,对照组治愈率为60%。
实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 好转率:实验组好转率为20%,对照组好转率为30%。
实验组好转率略低于对照组。
3. 无效率:实验组无效率为0%,对照组无效率为10%。
实验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 不良反应:实验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轻微的药物副作用。
五、实验讨论1. 小儿推拿在治疗儿童常见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治愈率和好转率均高于常规药物治疗。
2. 小儿推拿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3. 小儿推拿操作简便,易于在家庭中推广应用。
六、实验结论1. 小儿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在儿童常见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 本实验结果为小儿推拿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建议在儿童保健和疾病治疗中推广小儿推拿。
推拿配合王氏保赤丸外敷治疗婴幼儿腹泻40例疗效观察杭晓娟【摘要】Objective: To effectively treat the diarrhea of infants and reduceits duration.Methods: Eighty cases of infants with diarrhea were chosenand divided randomly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each. Both groups received a therapy of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and besid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only with massag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massage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Wang’s Baby Health pill based 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7.52%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efifciency was much better for infants with excess syndrome than with deifciency syndro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Conclusion: Massage and ex ternal application of Wang’s Baby Health pill all belong to an external therapy with easy operation and low cost and without any adverse rea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two therapies has deifnite efifcacy and is worthy of more clinical practice.%目的:更有效地治疗婴幼儿腹泻及缩短其腹泻时间。
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护理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03T12:03:22.11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7期作者:梁翠英
[导读] 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护理效果。
(兰州市中医医院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腹泻婴幼儿,并通过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婴幼儿。
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小儿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患儿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婴幼儿腹泻采用小儿推拿治疗方法的临床护理效果十分显著。
小儿推拿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腹泻婴幼儿的临床效果,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小儿推拿;婴幼儿;腹泻;临床护理
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护理效果,特意选取了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腹泻婴幼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现把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腹泻婴幼儿,并通过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婴幼儿。
其中对照组患儿女 22 例,男 18例,年龄 2~10 岁之间,平均年龄(6.14±1.12)岁;其病程时间为1~3 d,平均时间
(2.12±0.21)d。
对照组患儿女23 例,男17例;年龄 1~1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0.84)岁;病程 1~4 d,平均时间
(2.25±0.67)d。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在入院后均接受了常规的治疗,并根据医嘱按时服用西药,3 次 /d,再饭后用温水冲服。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小儿推拿法进行治疗[1]。
具体的步骤如下所示:首先家长要采取合理的体位把患儿抱在怀内,医护人员要用适当的力度抓住患儿的双手,用沾有介质的右手在患儿大肠的部位轻轻推动100 次,再推动患儿的小肠 100 次,同时要在按摩患儿的肚脐部位,时长约为
3min,在患儿腹部位置持续按摩8min 左右,并要轻轻揉捏患儿脊背位置 5 遍,推拿患儿七节 300 次,龟尾300次[2]。
在推拿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确保室内环境的整洁与卫生,并要控制好室内的温度,避免过热或者过冷,同时也要求医护人员要保证双手的卫生,按照推拿的要领规范操作,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来合理掌控推拿的力度与时间。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与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根据相关标准分为①显效:症状消失,没有不适的感觉;②有效:症状得到缓解与改善,出现轻微不适;③无效:症状没有改善,同时出现严重不适感。
总有效率 =(显效 + 有效)/ 总例数×100%。
(2)观察与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脱水、电解质紊乱、感染以及呕吐。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中8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并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
并通过X2对所得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所得的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判断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以P<0.05为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为(P<0.05),实际数值见表1.
3 讨论
在我国现阶段,婴幼儿腹泻属于儿童常见病症之一。
婴幼儿时期发生的腹泻在我国临床上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夏季属于该病的高发期[3]。
一旦患病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患儿出现脱水以及酸中毒现象,严重的影响这患儿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导致婴幼儿腹泻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以及病毒引起的,传统的治疗主要对患儿通过药物来起到抗细菌和病毒的作用,但同时也会杀死患儿肠胃中的细菌,从而加重腹泻的情况[4]。
但小儿推拿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小儿推拿不仅可以有效的减轻患儿的不适感,缓解患儿
的腹泻情况,同时也不会产生其他严重的负面影响,其安全性比较高,临床效果也比较显著。
并且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小儿推拿可以促进婴幼儿学期的疏通,具有良好的调胃健脾以及理肠止泻等作用[5]。
总而言之,根据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显示,两组研究患儿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采用小儿推拿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儿,其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均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儿。
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对婴幼儿腹泻采用小儿推拿治疗方法的临床护理效果十分显著。
小儿推拿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腹泻婴幼儿的临床效果,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因此,小儿推拿治疗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秀梅.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27):106-107.
[2]胡旭辉.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护理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8,(2):132,134.
[3]蒋晟.浅谈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观察[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6,(9):83-83.
[4]杨文婷.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护理体会[J].北方药学,2013,(9):183-183.
[5]李梅,金宏柱,申敬杰.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概况[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8):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