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之国家层面
- 格式:pdf
- 大小:154.83 KB
- 文档页数:4
24个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 24 个,而是 12 个,分别是:
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 12 个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们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概念内涵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
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国家24字核心价值观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
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态局面。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和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3.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忠于职守、精益求精、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现代主义职业精神。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为人之道、立身之本。
友善是人们和睦相处的一种道德行为,是人们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核心价值观体系
核心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对于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观的表达和实践。
它通常由一些基本的原则、道德准则和信仰组成,是一个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行为、决策和思想的框架。
在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体系可能体现在宪法、法律、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教育制度以及政策和战略等方面。
例如,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伦理、法治和创新等。
在组织层面,核心价值观体系可以表现为企业、学校、团体或机构的价值观和文化。
这些机构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通常包括诚实、尊重、责任、创造力、协作、可持续性、专业性和客户导向等。
在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体系可能是个人行为和决策的基础,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举止、品格和人格。
它们包括诚实、善良、勤奋、自律、自信、富有同情心、灵活性和感恩等。
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
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
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
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
基础。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
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
家作主。
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文明是社会进步
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
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
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
它是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023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题题库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对应的是()。
A. 社会层面B. 个人层面C. 国家层面这道题的答案是“C”。
因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属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对应的是()?A. 社会层面B. 个人层面C. 国家层面这道题的答案是“A”。
因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应的是()?A. 社会层面B. 国家层面C. 个人层面这道题的答案是“C”。
因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属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A. 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B. 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C. 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这道题的答案是“C”。
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5.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A. 引领作用B. 推动作用C. 教育功能这道题的答案是“C”。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6.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所在?()A.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B. 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创新实践成果C. 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道题的答案是“D”。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创新实践成果和相对稳定性。
因此,ABC 均正确。
7.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A. 富强B. 和谐C. 发展这道题的答案是“AB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因此ABC均正确。
爱国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爱国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民族团结发挥积极作用。
2. 忠诚敬业:对国家有忠诚的情感和奉献精神,对自己的职业尽职尽责,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3. 民族团结:尊重和宽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4. 社会责任: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做贡献。
5. 奉献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甘愿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6. 文化自信:对本国文化传统有自信,坚持守住文化底线,推崇民族文化,传承国粹、维护文化多样性。
7. 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和改革,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8. 公平正义:推崇公平正义,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公平现象,维护社会平等和法治社会建设。
9. 生态文明:尊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后代子孙留下美丽的地球家园。
10. 和平与友好:倡导和平相处,尊重国际关系准则,与其他国家和睦相处,争取共同发展和利益。
以上是一些爱国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爱国主义的指引下,使个人在国家层面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其分成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如此科学地建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框架,准确地阐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它们系统地准确地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国民的问题。
三者在传统维度、理论维度、目标维度和实践维度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一、传统维度: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中新时代所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中。
从国家层面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根植于“仁”、“智”,强调国家发展应该以人为本,追求仁爱、人道、和谐,以及智慧明辨,客观、求实、创新。
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根植于“义”、“礼”,强调社会的秩序,追求公平正义,正气、平等、公正,提倡法为体德为用,礼让、守法。
从个人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根植于“仁”“义”“信”,追求诚信尽职,敬业、忠诚。
公民的爱国行为是来自于对国家的“忠义”,敬业是爱国的具体化和实践化,诚信友善来自于“仁”“信”。
因此,就传统维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都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中,具有理论渊源的一致性。
二、理论维度:整合于核心价值观的宏观中观微观中在国家层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根本前提和标志,奠定了国家一切发展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它们确立了当代中国的基本价值目标,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层面,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表现。
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类
社会主义以人类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立足点,以实现社会平等和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体现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支撑国家和社会稳定与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国家层面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富强富强,这是从国家层面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项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条件。
国不可以不富,不可以不强。
熟悉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国人,都该对此有着非常强烈的感触和领悟。
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度,无法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贫国弱国的公民,也无法体味到更多的幸福感、荣誉感、自豪感和安全感。
国家的富与强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富足是强大的基础,强大是富足的保障。
从17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开始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神州大地屡遭战乱、历尽风霜、饱经忧患,中华儿女在颠沛流离与硝烟战火中度过了百年艰辛岁月。
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贫国无和平,贫穷落后就要被动挨打,富足强大才能赢得尊严。
也是从那时起,多少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奔走呼号,而身体力行,而甘洒热血。
中华儿女基因深处的那种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精神,也在对富强良策的追寻中得到充分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引领下,我们的综合国力在日渐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跃居全球第一方阵,我们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在日渐提升,亿万炎黄子孙的荣誉感、优越感与日俱增。
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令人振奋,站立起来的中华民族正昂首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历史和现实也在告诫我们,国家富强没有止境,我们不能小成即满、小富即安,不能浅尝辄止、故步自封,不能津津乐道业已取得的一点成绩,不能在别人的赞许声中迷失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国力的发展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依旧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们依旧需要怀揣梦想,砥砺前行。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是多少代中国人的共同追求。
实现这一目标,是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
国家的富强需要全体国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与执著。
让我们携手并肩,让我们风雨兼程,让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民主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民主被赋予了更多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确保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国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同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等等。
我们奉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辨证统一,是民主与法制的辩证统一,是时代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上最新、最广泛、最高类型的民主形式。
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是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实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三者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为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一个风清气正、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大旗,需要每个公民不折不扣地践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低端文明迈向高端文明的奋进历程。
文明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这个“文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明礼貌”,而是包含了更深刻、更全面、更具时代特色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到的文明,应该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乃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全部。
实现好、完善好、发展好我们的社会主义文明,是历史交给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是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现,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一项坚巨、光荣而愉快的任务。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解放,最终归之于文明。
每个时代所展现给后人的物质、精神、天文、地理、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学、艺术、风俗、人情……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我们无以名之,称之为“文明”。
这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文明就是世间大道,就是迈向小康、走向大同,实现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文明是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的总和,是历史的积淀,是时代的旗帜,是一方水土、一代生民,留在后人视野里的丝丝年轮、行行足迹。
如何让这些年轮更加完美、更加圆润,如何让这些足迹更加坚深、更加闪光,需要这一代人自己去努力规划、努力发展,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明发展之路越走越稳健,我们对文明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文明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文明的坚守越来越执著。
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精髓所在,成为与时俱进、永不凋零的鲜艳之花。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
“五位一体”,就是“五个文明一起抓”,是一种全新的境界和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追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魄力、更多的努力去参与新时代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为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发展多尽一份责任、多出一份力量、多作一份贡献。
历史的发展,浩浩荡荡。
文明的长车,一往无前。
我们继承了古人许许多多的文明发展成果,我们需要创造无愧于古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更加厚重、更加坚实、更加丰富多彩的时代文明。
社会的发展永无止境,人类的进步永无止境。
从文明走向文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和谐和谐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和谐是增进国民主人翁意识的重要基础,和谐是从国家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才能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积聚正能量,高奏主旋律,才能确保同心同德,长治久安。
在辉煌灿烂的5000年中华文化中,和谐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中国人在心灵深处,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和谐精神。
古代哲学家老子在短短5000字的《道德经》里,曾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传递和谐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顺乎自然规律,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孔子在教授门人弟子时反复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渗透在他思想深处的,包括通过其门人、弟子、后学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荀子》等等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精华,就是要通过维系一种秩序规范、事业追求、生命轨迹,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尽管这种秩序规范里边有些落后的东西,但正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其最终目标,无外乎是希望通过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体系,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最终跨越小康,进入大同社会。
春秋时期的军事思想家孙武,在《孙子兵法·计篇》开宗明义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这里边所提倡的,仍是一种显现于不同层面的和谐精神。
而在儒道各家共同推崇的《易经》和传统中医理论中,古人和谐思想的显现就更多更广更完备。
可以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炎黄子孙追求和谐的历史演进过程。
毫无疑问,和谐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降低发展成本,提高社会收益,增加幸福指数,积蓄后备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形成了56个民族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我们探索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形成了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些都极大程度地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和谐、国家管理的和谐、国民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生产与生活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和谐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在这一总体框架之下,我们努力追求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