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结构设计讲解
- 格式:pdf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25
第五章 车身结构分析与设计§5-1 概述在进行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之前,必须首先确定车身的承载型式。
当车身总体尺寸和形状,以及承载的结构型式确定后,即可着手进行细致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一、车身结构设计的步骤1.确定车身由哪些主要的和次要的构件组成,使其成为一个连续的完 整的系统;2.确定主要杆件采取何种截面形式——闭式或开式;3.确定:·如何构成这样的截面;·截面与其它部件的配合关系;·密封或外形的要求;·壳体上内外装饰板或压条的固定方法;·组成截面的各部分的制造方法及装配方法。
4.绘制由一个截面过渡到另一个截面的草图、各部件连接草图,以及 与此同时所形成的外覆盖件(骨架、蒙皮)草图;5.将车身总成划分为几个分总成——地板、侧围、前后围、顶盖等, 绘制各分总成草图;——注意标明各总成的连接型式,以便与工艺 部分进行协商;6.应力分析计算;7.详细的结构设计(包括主图板设计),画出零件图。
在进行上述具体设计前,首先要了解对车身结构设计的要求,以及如何实现这些要求。
二、大客车的车身结构1.组成:式结构两种。
有车架式结构和无车架—下部结构性。
一整体,保持车身的刚其构成,盖及内饰、附件等组成前后围、左右侧围、顶—上部结构车身结构有车架式结构——可以独立行走;无车架式结构——必须与车厢成为一体方可行走。
按作用于车身上的外力由车身的哪一部分承担,车身构件结构可分为:②骨架结构—利用车身骨架作为强度部件。
2.特点①应力蒙皮结构一般与无车架结构配合使用,亦称薄壳结构。
优:·骨架比较细小,承力相对较小—由飞机演变;·整体刚度、强度较高,自重较轻,生产率高。
缺:·车窗开口不能太大,窗立柱较粗;·因采用铆接装配,工艺复杂;·施工过程振动、噪声大,铆钉裸露在外,影响美观。
②骨架结构骨架一般由扭转刚性很高的封闭断面的矩形管构成,因此强度和刚度较高,外蒙皮只起装饰作用。
车身结构与设计知识点车身结构是指汽车各部件在空间内的布置方式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是汽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合理的车身结构不仅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能,还与车辆的外观设计、空气动力学性能、乘坐舒适性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车身结构及与之相关的设计知识点。
一、车身结构类型1.承载式结构承载式结构是指整车的车身作为车辆的主要承载构件,承担起传递车辆各种载荷作用的功能。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刚性好、稳定性高,具有较好的操控性和安全性能。
常见的承载式结构包括钢板焊接结构、铝合金焊接结构等。
2.非承载式结构非承载式结构是指车身与底盘分离,底盘负责传递车辆的各种载荷,而车身只起到保护乘员和装饰的作用。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重量轻、成本低,但刚性和稳定性稍差,安全性能相对较低。
常见的非承载式结构包括车厢式结构、篷式结构等。
二、车身设计知识点1.材料选择车身的材料选择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重量和成本等方面。
常用的车身材料包括钢铁、铝合金、碳纤维等。
钢铁具有较好的刚性和强度,但重量相对较重;铝合金轻质、抗腐蚀性好,但成本较高;碳纤维重量轻、强度高,但价格昂贵。
2.风阻系数车身的设计还需要考虑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其中一个重要参数就是风阻系数。
风阻系数越小,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阻力越小,能够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稳定性。
通过优化车身外形和细节设计,如减小前进气口尺寸、增加风挡角度等措施,可以降低风阻系数。
3.车身强度车身的强度是保障车辆安全性的关键要素。
要使车身具有足够的强度,设计中需考虑到正面碰撞、侧面碰撞、滚翻等不同类型的碰撞情况。
通过增加车身的受力结构、使用高强度材料、合理布置吸能结构等方式,可以提高车身的强度。
4.乘坐舒适性车身设计还要注意乘坐舒适性的问题。
包括减少噪音、减震、优化座椅设计等等。
通过合理布置隔音材料、减少车辆共振、优化悬挂系统设计等方式,可以提高乘坐舒适性。
总结:车身结构与设计知识点是汽车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汽车工程中的车身结构设计资料车身结构设计是汽车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乎到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整车的性能表现。
本文将介绍汽车工程中的车身结构设计相关的资料,包括设计要求、设计流程和常用工具。
一、设计要求1.安全性:车身结构设计必须满足车辆在各种行驶状态下的碰撞安全要求,包括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倒车碰撞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行人保护、防滚架构和撞车安全气囊等安全性能。
2.舒适性:车身结构设计应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包括减少车身噪音、振动和车厢内部温度的控制。
3.轻量化:车身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材料的轻量化,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减少环境污染。
4.结构强度:车身结构设计必须满足一定的结构强度要求,以确保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刚性。
二、设计流程1.需求分析: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确定车身结构设计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
包括车辆类型、座位数、载重量、行驶环境等。
2.概念设计:进行初始的车身结构设计,并通过仿真和测试验证各项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3.详细设计:根据概念设计的结果,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材料选择、连接方式、强度计算等。
4.验证与优化:通过虚拟仿真和实际测试,验证车身结构的安全性和性能表现,并对其进行优化。
5.制造与组装:根据最终设计方案,进行车身结构的制造和组装,包括焊接、钣金等工艺。
6.试验与认证:对车身结构进行各项试验和认证,确保其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三、常用工具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通过CAD软件可以对车身结构进行三维建模和分析,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度。
2.有限元分析(FEA)软件:FEA软件可以对车身结构进行强度、刚度和振动分析,帮助设计师优化结构设计。
3.碰撞模拟软件:碰撞模拟软件可以通过虚拟仿真的方式评估车身结构在碰撞时的安全性能。
4.试验设备:包括拉力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等设备,用于验证车身结构设计的物理性能。
总结:汽车工程中的车身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和性能表现。
第一章:车身概论1.车身包括:白车身和附件白车身通常系指已经焊装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此处主要用来表示车身结构和覆盖件的焊接总成,此外尚包括前、后板制件与车门,但不包括车身附属设备及装饰等。
2.按承载形式之不同,可将车身分为非承载、半承载式和承载式三大类。
非承载车身的优点:①除了轮胎与悬架系统对整车的缓冲吸振作用外,挠性橡胶垫还可以起到辅助缓冲、适当吸收车架的扭转变形和降低噪声的作用,既延长了车身的使用寿命,又提高了舒适性。
②底盘和车身可以分开装配,然后总装在一起,这样既可简化装配工艺,又便于组织专业化协作。
③由于车架作为整车的基础,这样便于汽车上各总成和部件安装,同时也易于更改车型和改装成其他用途车辆,货车和专用车以及非专业厂生产的大客车之所以保留有车架,其主要原因也基于此。
④发生碰撞事故时,车架对车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非承载车身的缺点:①由于计算设计时不考虑车身承载,故必须保证车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导致自重增加。
②由于车身和底盘之间装有车架,使整车高度增加。
③车架是汽车上最大而且质量最大的零件,所以必须具备有大型的压床以及焊接、工夹具和检验等一系列较复杂昂贵的制造设备。
3.承载式车身分为基础承载式和整体承载式。
基础承载式特点:①该结构由截面尺寸相近的冷钢杆件所组成,易于建立较符合的有限元计算模型,从而可以提高计算精度。
②容许设法改变杆件的数量和位置,有利于调整杆件中的应力,从而达到等强度的目的。
③作为基础承载的格栅底架具有较大的抗扭刚性,可以保证安装在其上的各总成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正常工作。
④提高材料利用率,简化构件的成型过程,节省部分冲压设备,同时也便于大客车的改型和系列化,为多品种创造了条件。
4.“三化”指的是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以及零件设计标准化。
第二章:车身设计方法1.概念设计:包括技术任务书的全部内容和一个批准的三维模型。
概念设计是多部门(包括设计、研究、工艺等部门以及销售部门的市场预测)同时来进行的,此种做法也被称之为“同时工程”2.工程设计:新车设计,车身设计所需周期最长。
汽车结构方案分析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设计和结构也在不断进化。
一个好的结构方案对于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汽车结构方案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汽车整体性能的影响。
1. 车身结构方案汽车的车身结构包括前车头、车身底盘和后车尾。
不同的车身结构方案对于车辆的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车身结构方案:1.1 前置前驱结构前置前驱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车身结构方案。
它将发动机放置在前车头位置,并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输到前轮。
这种结构方案具有重量分配均衡、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
然而,由于驱动轮和承载轮集中在前部,可能导致车辆在高速行驶或急转弯时出现悬挂不稳定的问题。
1.2 中置后驱结构中置后驱结构将发动机放置在车身中部,通过传动装置将动力传输到后轮。
这种结构方案在高性能车辆中常见,例如跑车和超级跑车。
它可以提供较好的动力输出和操控性能,但牺牲了后座空间和存储空间。
1.3 前置四驱/后置四驱结构前置四驱和后置四驱结构在一些SUV和越野车中常见。
前置四驱结构将动力传输到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而后置四驱结构将动力传输到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
这种结构方案可以提供更好的牵引力和通过性能,但增加了车辆的重量。
2. 悬挂结构方案汽车的悬挂结构对于提供舒适性、稳定性和操控性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悬挂结构方案:2.1 独立悬挂结构独立悬挂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悬挂结构方案。
它将每个车轮独立悬挂并通过悬挂系统连接到车身。
这种结构方案可以提供更好的车辆稳定性和舒适性,但成本较高。
2.2 前后桥式悬挂结构前后桥式悬挂结构将前轮和后轮分别连接到前桥和后桥,两个桥通过车身连接。
这种结构方案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在悬挂运动过程中前后轮的独立性较差,可能导致车辆在不平路面行驶时出现颠簸感。
2.3 多连杆悬挂结构多连杆悬挂结构通过多个连杆和弹簧组成,可以实现车轮在垂直方向上的独立运动。
这种结构方案可以提供更好的悬挂调校和操控性能,但也增加了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