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5课《我看》知识点
- 格式:pdf
- 大小:159.64 KB
- 文档页数:2
《我看》赏析
《我看》这首诗是穆旦在昆明西南联大的大学时代所写。
其中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是他青春时代的色彩.20岁,是人生的春天。
第一节写风,傍晚的春风,揉过丰润的草地,“揉"用的妙。
写出了风的力度和温柔。
青草低首又低首,这是春风与青草的互动。
诗人把常见的风景写得十分生动,饱含情感。
最后一句写了从面前的起伏的草地想到了更远方的广阔的大地。
第二节是写天空,晚霞与鸟的呼应。
“吸入”是关键词.应该是被吸进去.平展翅翼的静鸟好像与天空融为一体。
晚霞沉醉了大地,不说“染红了”,而说“沉醉了”大地。
真是高明的表达。
第四节是向远古的哲人致敬,但是他们的咏叹再怎么伟大,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是一缕静流。
这里让我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最后一节。
尽管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渺小无比,我们还是要活出精彩。
要飞奔吧,要漫游吧,要如鸟、如云、如树,活得自由自在.
最后三句达到高潮,点出主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与大自然拥抱在一起,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
ﻬ。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 我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重点: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教学方法:情感朗读法、品读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诗人与大作家金庸有着不小的关联,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抢答)对,就是穆旦。
穆旦原名查良铮,金庸原名查良镛,他们都是浙江海宁人,属同一家族,他们是平辈。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穆旦的《我看》,一起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感受诗人的内心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生于天津,祖籍浙。
我看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O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O,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1938年6月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这就是人类的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这是说,在爱的发展中,“你我”的理性的因素仍然在起作用,以致使“主”暗笑,“主”也就是造物者——人类生命本能,包括爱的创造者——自然,他也在暗笑,现在的“你我”太理智了,所以,就“不断地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这个“另外的你我”,就是对于现在的过分理智的“你我”的一种超越,添加之后的“丰富而且危险”,是对于爱的热烈感情的一种抽象性的暗示。
“主”的“添来另外的你我”,实际上是说自身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的发扬。
一、作者简介
穆旦 (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早年留学美国,“九叶诗派” 诗人。
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二、相关资料
“九叶诗派” 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 9 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 1981 年 7 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的国民
党统治区的诗坛。
九叶诗派强调 “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三、理解词义
1. 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2. 枉然:白白地。
3. 飘逸:漂浮,飘散。
4.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盼,看视。
5 坦荡: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
四、问题解疑
1.“我看” 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 么样的图画?
本题运用诗歌画面描绘法。
描绘了向晚的 春风、丰润的青草,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时分柔美 * 1• 舌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2. 本句中的 “揉” 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揉” 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 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力度和温柔。
3. 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 的?有什么作用?
诗人看到 “春风” 联想到 “青草绿潮”, 看到“飞鸟” 联想到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 看到“流云” “红晕” 联想到“沉醉了凝望 它的大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 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 后文抒情做铺垫。
4. 这里的 “你” 指谁?
这里的 “你” 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 的起伏而飘逸” 这句话怎么理解?
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 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 河里飘逸。
6. 作者在结尾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 的愿望?
作者在结尾用 “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 花朵又把它吹熄”的诗句,表达了要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同悲同乐的愿望。
7. 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内容有什么不同?
第③节主要写在孕育了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 “欢乐和忧戚” 是微之甚微, 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
第④节主要写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 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 长河里飘逸。
第⑤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抒写出 希望将生命融人自然,让“我” 的爱回归大自然 之中去,真正获得生命 “巨树永青” 的人生之爱 的归宿。
最后一节,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五、课文主题
诗人借助大自然中的春风、 春草、飞鸟、流云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 的热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