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5课《我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4
穆旦《我看》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前延伸: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一、教学目标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第2 课我爱这土地中我们温习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爱国诗句;第3课乡愁我们温习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入胡天”等思乡的诗句;这节课中写景的部分我们又能回忆起什么诗句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诗人通过写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穆旦的《我看》(二)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读音、停顿、感情明亮欢快)2、老师范读3、学生齐读(思考主要内容: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4、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三)小组讨论1、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春风荡漾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历史与生命;对生活的愿望与追求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春风的软;水本应荡起水波涟漪,风应当荡起草的绿潮,远水与绿潮的意象相融合突出了青草的辽阔飞鸟被“吸入”了晴空里,突出天空深远深邃的特点;诗人当时是在云南,也就是红土高原,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我看》的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习现代诗歌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诗歌朗诵、情感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兴趣,培养他们对个体视角和多元价值的认识。
教学重点:诗歌中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描写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学生对观察者视角下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将观察与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穆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教学准备:《我看》课文PPT课件,包含穆旦的生平简介、《我看》的文学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观察主题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作业本、笔、诗歌朗诵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观察视角”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自然和社会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观察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我看》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穆旦的生平和《我看》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歌: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讨论穆旦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描写。
深入探讨(15分钟)1. 诗歌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文学手法,如使用比喻、象征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观察与思考:讨论观察在个人情感体验和社会认识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互动活动(20分钟)1. 诗歌朗诵: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诗歌中的一个部分进行朗诵,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5课我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学习诗歌整齐的段落句式、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时政的思索而引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整齐的段落句式、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时政的思索而引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同学们,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著名诗篇《我看》。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掌握重点词语。
3.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字音字形丰润.(rùn)沉醉.(zuì)凝.望(nínɡ)忧戚.(qī)枉.然(wǎnɡ) 勃.发(bó)摇曳.(yè)飘逸.(yì)漫.游(màn)2.掌握词语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凝望:注目远望。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摇曳:摇荡,晃动。
飘逸:漂浮,飘散。
3.这首诗写的是云南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和体验,诗中既有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等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又有对当时时政的思索,从而引起的不安情绪,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诗歌——探究内容精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1.诗歌中哪些诗句描写了蒙自春天的美丽?2.诗歌描写春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这首诗的一、二节是平行的结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4.这首诗多次使用了“哦”一词,你了解其作用吗?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
1.诗歌的前两节的诗句描写了蒙自春天的美丽。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我看》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我看》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鉴赏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诗歌鉴赏:让学生欣赏其他类似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意象:阳光、绿树、花潮、飞鸟情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八. 说教学评价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 我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重点: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教学方法:情感朗读法、品读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诗人与大作家金庸有着不小的关联,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抢答)对,就是穆旦。
穆旦原名查良铮,金庸原名查良镛,他们都是浙江海宁人,属同一家族,他们是平辈。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穆旦的《我看》,一起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感受诗人的内心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生于天津,祖籍浙。
5我看配套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掌握作者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学会推测诗歌语言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热爱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感情。
教课要点:朗诵诗歌,品尝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教课难点:在频频朗读中领会诗歌的境界,培育热爱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感情。
教法学法:朗读法,研读推测法教课课时:二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日,我们来学习伟大的诗人穆旦的一首诗——《我看》。
二、展现学习目标1.品尝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2.在频频朗读中领会诗歌的境界,培育热爱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感情。
(难点)三、作者简介穆旦 (1918—1977),原名查良铮,原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
从前留学美国,“九叶诗派”诗人。
主要作品有《赞叹》《诗八首》。
四、背景资料“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 9 位诗人的合集第一版于1981 年 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派别却活跃于20 世纪 40 年月后期的公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九叶诗派重申“忠实于时代的察看和感觉,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五、检查预习读准字音丰润 (rùn)陶醉(zuì)忧戚(qī )勃发(bó)俊逸(yì )遨游(màn)流盼(pàn)摇摆(yè )徒然(wǎng )依据拼音写出汉字níng(凝)望 yǒng(咏)赞流 pàn(盼)màn(漫)游解说词语1.忧戚:伤心烦忧。
戚,伤心。
2.徒然:白白地。
3.俊逸:飘荡,飘散。
4.流盼:转动眼光观看。
盼,看视。
6.坦荡:宽广平坦;形容心地贞洁,胸怀宽畅。
六、指导朗诵我看穆旦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静静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或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坦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心陶醉了凝视它的大地。
《我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穆旦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浸润其中的情感。
3.感受作者澎湃的激情和卓越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热爱和追求生命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1.领悟主要意象的内涵,感受诗人笔下生命的蓬勃和自在。
2.体会诗歌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妙处和音韵和谐的韵律美。
教法与学法:教法:1.诵读法:诗歌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诗歌内容和韵律美。
2.联想法:诗歌由“看”到“思”,画面鲜活而富有意义,学习时,我们要幻化为诗人本人,在他的文字的引导下,联想他当时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诗意诗情。
学法:1.圈点勾画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圈点勾画中突显要点和疑难。
2.自主朗读、合作探究法:由个体的“读文——悟情”到集体的“意象——情感”这一学习途径,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他们在朗读、分析、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1.熟读诗歌,扫除文字和朗读障碍。
2.查阅作者资料,对穆旦的生平和诗风进行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目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分析诗的过程中教师讲解得太多,因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起注意。
关于问题的设计也大有学问,设计的问题是否切合该诗;是否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打开了思考的窗口?问题不能太宽泛,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课文中间部分处理得还是有点快,以致整堂课的节奏快了,主体部分结尾处没有过渡好,结尾有点突兀。
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诗人及其作品,也可推荐学生看穆旦的其他诗,比如《冬》,通过与《我看》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及教学反思1.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领悟诗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3.学习和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笼罩着漫天黑暗,遭受着践踏和苦难,诗人们或为之扼腕叹息,或为之慷慨激昂,或为之嘶哑歌唱……又或者,会发出另一种声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诗人穆旦的声音。
【设计意图】同为1938创作的诗歌,却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诗境上有所差异。
艾青与穆旦分别作为“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诗也恰巧体现出两种诗派的差别,在比较阅读的同时,也可借此让学生对诗派有所认识。
(二)诗歌感受及层次划分教师语言:既然是倾听诗人的声音,便要以你最认真的态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理解穆旦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并且完成任务:【课件出示】①诗歌整体给你怎样的感受?②诗歌可以如何划分层次?学生活动:朗读,完成任务。
明确:①浪漫的、闲淡的、荡漾的……②1~2节:美好的、令人沉醉的春日图景;3~5节:议论与抒情,抒发憧憬与深情。
教师语言:请在这两个部分中,任选你喜欢的一部分尝试进行朗诵,可以在课本上标注好重音、停连和语气,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朗诵。
学生活动:朗诵,分享。
明确:(示例)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柔和地)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悠长地)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回味地)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充满生机地)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2018部编版九上教案<<我看>>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都喜欢春天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3)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春风、青草。
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2.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
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3.品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4.品读第三节,这一节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
“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
“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5.品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例如诗歌、绘画。
6.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7.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
虑。
目标导学三:把握中心,体会特色
1.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春天的大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因时
代而产生的欢乐和忧戚。
其一: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
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
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
其二: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
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其三: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
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
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
三、板书设计
我看
穆旦
所看:春天之景
所感: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抚慰人的心灵
可取之处抓住诵读的环节,通过品读体会情感和诗的美。
抓住诗人所捕捉到的意象,层层展开,一步步欣赏这首诗。
不足之处穆旦的诗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对学生启发得不够,学生理解可能不够到位。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文生字词。
2、完成本课练习册上的习题。
3、课外拓展阅读穆旦的作品。
五、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