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说课
- 格式:pdf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25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的重要基石。
在教材的编排上,这部分内容先介绍了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的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元素周期表,阐述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划分以及元素周期律等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原子的构成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简单知识,但对于原子结构的微观层面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理解还不够深入。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在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模型、生动的示例以及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关系,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划分以及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能够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释元素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是高中化学选修 3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化学学科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 2 中原子结构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又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元素的性质,如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合价、原子半径等,从而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 中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等基础知识,对原子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建立清晰的概念。
此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掌握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
(2)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电离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2)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篇一: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之所以放在这里讲述,目的是分散知识难点,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一步理解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为离子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③情感态度与价情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1.认知状态:在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有一定的了解,为“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技能状态: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存在及空间结构有一定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启发式讲授法,演示法2、学法:分组实验与讨论【板书设计】一.原子核1.原子核的构成a、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篇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龙源期刊网.cn《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作者:孔祥斌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0期摘要: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说课稿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情感教育。
2学情分析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
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构成”的模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引用典籍,导入新课百家讲坛栏目中于丹的“庄子心得”把我们带进了庄子的世界。
这位道学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富哲理的言论,“一尺之棰(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其中之一。
“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如果将木棍一直分下去,你认为可以分到什么程度?”(学生会想到原子。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原子究竟可不可以再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典籍的引用不仅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创设了问题情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2【讲授】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对原子构成大胆猜想,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活跃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所以我播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视频,以“假如我是卢瑟福,会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为主题,组织学生围绕原子的构成分组展开讨论,再进行交流。
(讨论提纲:①大多数带正电的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是否为实心球体?②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方向上的偏转,极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的构成是否像乒乓球一样,内部完全是空的?)学生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其内部有一个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粒子。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第3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离能的概念及其内涵,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知道电离能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
2.知道主族元素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认识主族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3.体会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二、教学重难点1.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其一般变化规律。
2.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周期、族的划分的关系,与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化合价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引入:从“位、构、性”的角度来看:如何从量子力学模型的观点更加深入地认识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又有何本质的联系呢?学生活动:写出元素周期表中下列各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引导学生回忆原子价电子排布的写法和规律。
通过书写价电子排布,结合这些元素的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来分析主族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规律。
可引导学生从有效核电荷数的角度分析出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运用得出的结论尝试分析下面几组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进而发现仅有定性的分析是不够的。
为此,人们采用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来定量地衡量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1. Rb和Na2. S和Cl3. Li和Mg提出问题:原子在失去电子时需要吸收能量,请按照给出的第三周期以及第五主族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来推测原子在失去电子时需要吸收的能量的变化情况。
给出第三周期以及第五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数据,验证推测,并引出电离能的概念。
讲解:科学家们用电离能定量地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定义:从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一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叫做电离能,常用符号I表示,单位为kJ·mol-1。
第一电离能: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I1)。
M (g) = M+(g) + e-I1(第一电离能)M+ (g) = M2+(g) + e-I2(第二电离能)M2+ (g) = M3+(g) + e-I3(第三电离能)提出问题:请说明原子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怎样的变化?学生参看图1-3-5、1-3-6得出规律,并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加以解释。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知识梳理】一、元素周期系1、含义:元素按其原子核电荷数递增排列的序列。
2、元素周期系的形成(1)每一周期从________元素开始到________元素结束,最外层电子排布从________递增到________(第一周期除外),但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每一周期里元素的数目不总是一样多。
(2)元素形成周期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3)根据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可以解释元素周期系的基本结构。
例如:第一周期从________开始,以________结束;其余各周期总是从________能级开始,以________能级结束,其间递增的核电荷数(或电子数)就等于每个周期里的元素数。
二、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区按电子排布式中最后填入电子的________可将元素周期表分为s、p、d、f共4个区,而第IB、第ⅡB族这2个纵列的元素的核外电子因先填满了________能级而后再填充________能级而得名ds区。
(2)根据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分区【正误判断】(1)价电子一定是最外层电子()(2)元素的价电子数一定等于其所在族的族序数()(3)同一族元素的价电子数一定相同()(4)基态原子的N层上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第IA族元素()(5)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n6~8ns2的元素一定是过渡元素()【课后作业】1.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分区的说法错误的是()A.p区不包含副族元素B.第五周期有15种f区元素C.d区、ds区均不存在非金属元素D.s区所有元素的p能级电子均为全满或全空状态2.核电荷数为52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第五周期ⅡA族B.第四周期ⅡA族C.第五周期ⅡA族D.第五周期ⅡA族n-1d ns(a、b均是大于0的整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3.已知某元素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a bA.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区B.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s区C.该元素的族序数为a+b D.该元素一定为金属元素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6C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2y,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B.价电子排布为5s25p1的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ⅡA族,是p区元素C.电子排布式(22Ti)1s22s22p63s23p10违反了洪特规则D.ns电子的能量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6C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2y,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B.价电子排布为5s25p1的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ⅡA族,是p区元素C.电子排布式(22Ti)1s22s22p63s23p10违反了洪特规则D.ns电子的能量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5.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最多的区是()A.s区B.p区C.d区D.ds区6.闪烁着银白色光泽的金属钛(22Ti)因具有密度小、强度大、无磁性等优良的机械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学等领域,号称“崛起的第三金属”。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作者: ————————————————————————————————日期:ﻩ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