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封管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92.32 KB
- 文档页数:2
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护理的改良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25例)和对照组(n=25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44.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平均留置导管时间(2.49±1.12)个月,明显低于对照组(4.41±1.31)个月,(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给予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置管时间,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深静脉;导管护理;血液透析;并发症;护理;改良血液透析是临床上对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其主要通过采用半透膜原理排出机体中的代谢产物、有毒物质及多余的电解质等物质,进而对患者的血液进行净化[1]。
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进行的重要保证,而深静脉留置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构建血管通路手段,但是长期使用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栓、感染及导管脱落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因此,为了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研究对象及方法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25例)和对照组(n=25例)。
血液透析专用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的研究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血液透析治疗中,患者需要插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输注和血液透析的通道。
然而,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容易造成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需要进行封管处理。
本文旨在探讨血液透析专用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的研究。
一、中心静脉导管封管的必要性中心静脉导管的长期留置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都有一定的风险。
导管通道内侵入的细菌和微生物易引发感染和导致败血症,因此每次使用前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洗手操作。
但即使如此,导管内部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感染。
此外,中心静脉导管通道也易于形成血栓,导致输液受阻或不能按时完成针对性治疗。
因此,封管处理已成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后不可避免的要求。
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式,有效避免了导管内部的细菌和微生物增殖,防止了由导管通道引起的并发症。
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是血液透析必备药品之一。
目前市面上的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主要是以肝素为主要成分,其抗凝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
但肝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有致过敏反应等。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求新的封管液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现有的封管液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盐水:盐水在封管处理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的验证。
研究表明,与肝素封管液相比,使用盐水进行导管封管后的感染发生率更低,但抗凝效果不如肝素。
3.碱性电解质: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使用碱性电解质处理导管具有清洗导管、防止导管内部附着物再进一步生长的作用。
三、总结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是血液透析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药品之一,封管液的性能对于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肝素为主要成分的封管液经过多年的应用证实已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研究人员已经探讨出多种新型的封管液制剂,如盐水、丹参制剂、碱性电解质等。
这些不同成分的混合物可以实现血管通畅、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的重要作用。
但这些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敏性反应、副作用等问题。
血液透析专用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的研究引言血液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透析过程中,血液需要通过血管通路与透析器相连,而这一过程需要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而在透析中,为了避免导管被感染,需要使用封管液来保持导管的通畅性和清洁度。
血液透析专用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的研究对于提高透析质量和患者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的作用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它可以在透析过程中保持导管的通畅性,防止导管的堵塞和血栓的形成,同时具有抗菌作用,可以降低导管感染的风险。
在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需要通过导管和透析器进行循环,导管的通畅性对于透析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而封管液的作用就是保持导管的通畅,预防各种意外发生。
二、现有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的局限性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但是这些封管液存在一些局限性。
部分封管液的抗菌作用不够强,无法很好地降低导管感染的风险;一些封管液的成分可能对患者的皮肤和导管造成刺激,会引起不适和过敏反应;一些封管液的价格较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研究一种新型的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提高其抗菌效果、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和降低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血液透析专用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血液透析专用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一些大医院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始研究相关的封管液配方和效果,但是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临床数据和临床评价相对不足。
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深入,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如研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配方,或者开发出新型的导管材料等。
国内的相关研究还需要加强,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血液透析专用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的研究:1. 寻找更有效的抗菌成分:可以针对导管感染的常见菌种,开展广泛的药物筛选和抗菌试验,寻找更加有效的抗菌成分,提高封管液的抗菌效果。
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对改善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护理效果的作用发表时间:2017-07-19T11:02:38.19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9期作者:许海英[导读] 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可大大缓解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焦虑,提高其导管认可度及护理满意度,同时减少感染及导管功能不良现象,值得推广应用。
(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 421001)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54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实验组27例,前者给予常规护理,后者开展持续质量改进,观察两组深静脉置管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焦虑评分、导管认可度及护理满意度依次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导管感染率为3.7%,导管功能不良率7.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1%和22.2%(P<0.05)。
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odel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Methods:from March 2016 to March 2017 in our hospital 54 cases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catheter,27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27 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routine care,the latter to carry out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observe two groups of deep venous catheter nursing effect.Results: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scores of anxiety,catheter recogni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urn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infection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3.7% catheter,catheter dysfunction rate was 7.4%,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1.1% and 22.2% (P<0.05).Conclusion: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odel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catheter is goo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hemodialysis;deep venous catheterization;nursing care 为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择在本院54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持续质量改进,观察两组深静脉置管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护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研究发表时间:2020-07-29T16:03:00.70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5月9期作者:刘硕朱婷通讯作者[导读] 研究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护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
刘硕朱婷通讯作者(徐州市肿瘤医院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徐州 221005)【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护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
方法:现将我院收治的70例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号码奇偶数进行分组研究,入院号码为奇数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35例偶数入院号码的为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通过护理干预后的观察组患者焦虑情绪得到良好改善,护理管理质量、护理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且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采取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持续质量改进;应用效果血液透析已成为目前维持肾病晚期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运用留置导管建立透析通道,而长时间透析治疗会对患者的静脉和机体造成一定创伤,并且会降低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加之多数患者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会增加透析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进而影响疾病控制效果[1]。
为此,本文详细研究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措施在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病例: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选取时间:2018年5月-2020年5月,病例数:70例,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每组病例数:各35例,观察组:20例男、15例女,年龄均值(68.0±2.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均值(68.5±2.5)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血液透析用永久导管中心静脉留置方法的改良发表时间:2011-06-28T10:44:56.44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范富文解长飞郭常锦饶正连肖志文胡国平[导读] 为建立血透的血管通路,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留置永久导管存在一定的缺点,有必要对置管方法进行改良。
范富文解长飞郭常锦饶正连肖志文胡国平【摘要】目的:为建立血透的血管通路,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留置永久导管存在一定的缺点,有必要对置管方法进行改良。
方法:将48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4例,分别采用撕脱鞘法和导丝法行颈内静脉置入永久血液透析置管,观察两种置管法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出血量、导管透析中血流量。
结果:导丝法较撕脱鞘法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出血量比较皆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导丝法组优于撕脱鞘法组。
而导管透析中血流量导丝法组较撕脱鞘法组略大,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采用导丝法置入永久血液透析置管,该方法出血量少,并且简单、快捷、安全、对术者要求降低,利于基层开展此项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液透析;颈内静脉;永久导管;置管;方法改良【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320-02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前提,但是对于难以或者不适宜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中心静脉留置永久导管可以解决以上难题。
然而,永久导管经典置管方法为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对操作者的手术技术要求高,手术过程出血较多,并且时有发生留置导管弯曲打折现象,影响患者的透析血流量,因此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为此,我们对原有方法进行改良,采用导丝引导法置入,该方法出血量少,并且简单、快捷、安全、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血液透析患者48例,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或者不适宜建立动静脉内瘘,均行颈内静脉置入永久血液透析置管。
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方法对全科15例护士实施CQI,并应用于60 例PICC置管患者,比较实施CQI 前后护士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结果实施CQI 前后护士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QI 可以提高全科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及操作技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持续质量改进;PICC;护士;护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由肘窝静脉沿血管上行送入上腔静脉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适合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维护方便、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士工作量[1]。
但置管过程中易出现并发症,如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等[2]。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们对全科15名护士实施持续质量改进(CQI)并应用于60例PICC置管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全科护士15名,年龄22~53(34.9±6.3)岁。
工龄2~30年,平均16.05 年;学历:大专16名(其中本科在读5 名),本科1名;职称:初级10名,中级4名,副高级1名,同期PICC置管患者60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26~78(47.3±12.6)岁。
其中胃癌28例,鼻咽癌8例,直结肠癌12例,乳腺癌10例,肝癌2例。
1.2方法CQI强调人人参与,全科所有护士都是责任人,护士长为总负责人,对遇到的所有问题,随时进行反馈并积极处理,监督实施,保证各个环节完整实施[3]。
护士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评估患者置管的维护条件和重视程度;对同意且能够配合的患者及家属,预先告知PICC置管的方法、可行性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共同预防手臂肿胀、针眼出血等并發症的发生。
护士长组织科内护士对患者静脉进行多次会诊,确定首选静脉和备用静脉。
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中乙醇封管的应用及优势分析目的:探讨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中乙醇封管的应用及优势。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90例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乙醇封管方法;对照组按照标准肝素封管方法只给予纯肝素3 ml封管。
比较两组血液透析留置导管依从性;导管留置过程舒适度、焦虑心理状态;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及出血发生率等。
结果:试验组血液透析留置导管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520,P<0.05)。
试验组导管留置过程舒适度高于对照组,焦虑心理状态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12、9.113,P<0.05)。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4,P>0.05);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74,P<0.05)。
试验组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发生率4.44%(2/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4%(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874,P<0.05)。
试验组出血发生率为8.89%(4/45),对照组为6.67%(3/4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422,P>0.05)。
结论: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中应用乙醇封管,其优势在于可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缓解其不良心理,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和置管依从性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标签: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乙醇封管;应用;优势血管通路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一道重要生命线,是保障血液透析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虽然目前长期留置导管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重要替代通路,但其应用过程容易出现导管相关性菌血症,从而增加了拔管风险和死亡率,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抑制和减少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