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冶萍百年沧桑百年荣辱
- 格式:docx
- 大小:18.07 KB
- 文档页数:9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汉冶萍公司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杨洋专题述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汉冶萍公司的史料整理、公司史研究以及各专门领域的研究方面都有很大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且研究团队日益壮大。
在汉阳铁厂选址、设备采购、外债、中外合办、体制转变、失败原因分析等传统研究领域均有学术创新,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汉冶萍公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汉冶萍公司研究在史料整理、史志编撰、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空白和不足,尚待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内;汉冶萍研究;回顾与前瞻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冶萍档案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ZDB044)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1-0056-19汉冶萍公司始于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创办的汉阳铁厂,其时主体厂矿还包括大冶铁矿、马鞍山煤矿等。
1898年萍乡煤矿大规模开发后,盛宣怀于1908年整合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按照大清商律注册为商办公司,名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
其后,1924年大冶新厂(铁厂)建成投产,同年汉阳铁厂停产,1926年大冶新厂停产,1928年萍乡煤矿被江西省政府接管,此后仅有大冶铁矿持续经营,汉冶萍公司从一个钢铁集团逐渐沦落为日本钢铁工业的原材料供应商。
抗战爆发后,1938年汉阳铁厂迁建重庆,大冶铁矿被日本占领。
1948年盛恩颐向清理委员会移交汉冶萍公司,“汉冶萍公司名称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正式消亡”①。
目前学术界根据公司所有权以及经营模式的差异,将汉冶萍公司近60年发展历程分为官办(1890—1896)、官督商办(1896—1908)和商办(1908—1948)三个阶段。
汉冶萍公司跨越中国近代史上清末和民国两个急剧变动的历史时期,历经晚清、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在体制上经历官办、官督商办和商办三种中国近代史上的典型模式,与美国、德国、英国、比利时及日本等多个国家有着广泛的联系,因企业规模巨大,且产业链较长,其主体厂矿地跨两省三地,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中国唯一的大型钢铁集团,不仅蕴含极其丰富的史料信息,而且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区域现代化、工业化、钢铁产业、煤炭产业、政企关系、企业经营模式、近代重要人物、企业体制及经营管理、资本市场、企业债务、产业布局、产业协同、科技教育及外交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汉冶萍百年沧桑百年荣辱汉冶萍:百年沧桑百年荣辱汉冶萍:百年沧桑百年荣辱吴建新文/摄一百年前的3月26日,亚洲最大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成立。
回首往事,在汉冶萍公司成立的风云岁月里,埋藏着一个民族富国强兵的梦想。
然而,它历经坎坷与磨难,最终沿着自己生产出来的钢铁轨道,慢慢驶向了灭亡,除了留下6000余册档案资料,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怀着强国之梦张之洞施展抱负阳春三月,春风吹绿了江南的柳枝。
在大冶铁矿国家矿山公园里,当游人们面对气势恢宏、世界第一高陡边坡“天坑”时,无不由衷发出感叹。
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天坑”,它那一道道梯田般的印痕,如同一个巨大的光盘,刻录着中国近代史上钢铁企业最凝重的一页。
翻开这一页页“天书”,沿着一道道轨迹,历史便清晰地浮现人们的眼前。
3月24日,记者走进大冶铁矿,专访了研究黄石矿冶文化专家马景源老人。
正巧,《长江日报》记者也从武汉赶到大冶铁矿,对老人进行专访。
老人一生致力研究汉冶萍,并撰写了大量有关汉冶萍的文章,有“汉冶萍史料专家”之称。
在马景源的讲述中,一个承载着强国之梦、背负着荣耀与耻辱的汉冶萍就浮现在记者眼前。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如同一艘摇摇欲坠的破船,千疮百孔。
在“师夷长技”的影响下,清政府内部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西方的军事武器远远优于当时还以农为本的中国,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家真正的钢铁厂,钢铁完全依赖欧美进口,清政府处处受制于人。
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上书光绪皇帝,奏请开办湖北铁厂,同时开采大冶铁矿,希望通过大办钢铁,达到强国之梦。
当时,因选址问题发生争议。
李鸿章主张将厂址建在产煤的地方,盛宣怀主张建在石灰窑。
最后,按张之洞的意见建在了汉阳。
随即,张之洞派15批30多人次对大冶铁矿进行复勘,确定矿石含铁64%,仅露采储量达2700万吨,百年不能采尽。
之后,对大冶铁矿进行施工开采,并建成了当时中南地区第一条铁路:从大冶铁矿到石灰窑江岸35公里的运矿铁路以及运和码头,中心站建在下陆,作为补给之用。
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我国近代钢铁市场(1908—1927)论文报告: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我国近代钢铁市场(1908—1927)一、汉冶萍公司的历史背景和钢铁销售情况汉冶萍公司创建于1899年,初期经营铸铁零件。
1908年开始生产钢铁,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先驱。
在这一时期,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主要以军工为主,同时也为交通运输、能源、建筑等行业提供产品。
在钢铁业务的发展中,汉冶萍公司初期是大力扩张,但后期由于供应过剩和竞争加剧,销售局面出现了下滑。
二、我国近代钢铁市场的发展情况我国近代钢铁市场在1900年前基本上没有形成,随着外商直接制铁厂的到来,钢铁业开始得到发展。
1905年南洋洲际公司在上海落户,成为我国第一个现代化造船厂,拉开了钢铁工业化的序幕。
1915年至1925年,我国钢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过剩竞争。
1927年以后,由于商业机构重新调整和对市场策略的调整,钢铁业务迎来了可持续的发展。
三、汉冶萍公司的销售策略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策略主要是依据军工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生产计划。
同时,公司采用分散经营的模式,利用分公司进行区域性销售。
由于其产能优势和分散经营模式的优越性,汉冶萍公司在市场中一度获得了重要地位。
四、汉冶萍公司销售下滑的原因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在20世纪20年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和竞争加剧。
由于市场的快速扩张,许多国内外企业和政府也投入到钢铁产业中,总产能大幅度增加,导致供给严重过剩。
而公司的分散经营模式也并未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使得公司的产品价格走低,利润率下降。
五、汉冶萍公司的应对措施面对市场的剧烈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局面,汉冶萍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增加销售份额等。
同时,公司加强了与政府和其他企业的合作,开拓新的市场机会。
案例分析:1. 汉冶萍公司在军工市场中的表现汉冶萍公司在军工市场中有着重要地位。
Study on the Modernization Trend of Chinese Modern Enterprises'Staff Management from 1890
to 1938
作者: 杨洋[1]
作者机构: [1]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98-109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汉冶萍公司;职员管理;现代化
摘要:汉冶萍公司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近代企业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付诸的努力与探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历经晚清民国时期的汉冶萍公司在职员的招收和管理方面所体现的现代化趋向,不仅是汉冶萍公司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探索,也是中国近代企业劳动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探索。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汉冶萍公司在职员招收方面呈现出招用标准日趋合理、招聘渠道逐渐多元、招聘流程日趋健全等多种现代化特征和趋向,在职员退出方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对职员的保障能力有所提高。
汉冶萍公司职员招收与退出管理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既有时代背景、各方利益博弈和国家立法的推动因素,亦有汉冶萍公司高层自身具备的早期现代化的视野及其相应努力。
近代中日利益角逐下的企业生产——以汉冶萍公司( 1925—1937年)为例摘要:1925年-1937年,中日围绕双方的核心利益,对汉冶萍公司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日本干涉国民党政府的“接管”、压低铁砂价格、转嫁经济危机等的一系列阴谋手段压榨汉冶萍。
“弱国无外交”,在中日核心利益的角逐下,使得汉冶萍公司完全沦为对日输出铁矿石的机构。
关键词:中日利益汉冶萍生产妥协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煤铁联营企业——汉冶萍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但从中日利益角度研究汉冶萍公司的生产相对较少①;本文选取1925-1937这个时间段,拟从中日利益的角度考察汉冶萍公司依附日本当局,一步步地陷入日本的“圈套”之中,并最终成为单纯地为日本提供铁矿石的机构。
1.战前汉冶萍公司生产经营的概况1925年,中国正值军阀混战的年代。
此时的汉阳铁厂炼铁炉于上年十一月上旬,大冶铁厂也在同年底,由于炼炭供应不足,而不得不停炉[1]457-458;萍乡煤矿虽贮藏焦炭量充足,但由于铁路运输能力和战乱的影响,情形亦是不容乐观;且汉阳仍无焦炭的贮藏,大冶贮藏量亦不高,月内仍无开炉之希望。
[2]1032后据公司副经理潘灏芬致董事会会长孙宝琦函:“大冶厂矿于汉阳陷后,即有党部到彼,煽惑工人索饷,厂矿一钱不名,几酿巨变。
嗣以灏芬个人名义,保借小款,敷衍过去。
……,已将采运一律停工。
”[2]1036年底,受时局及株萍铁路运输能力受阻等因素的影响,萍乡煤矿输送大冶之焦煤的急剧减少,致使“大冶熔铁炉作业停顿”,至此,大冶铁厂高炉全部停产。
[2]8601926 年,北伐军到达萍乡后,萍乡煤矿几经波折,至1927 年亦不得不停产。
至此,汉冶萍公司除大冶铁矿以外,其他厂矿均处于停产状态。
1927年相继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事件。
导致国民党当局进行清党。
萍乡煤矿一时完全停工,湖南省政府曾拟加以整理,终以工潮及资本无着,归于无效;且矿内工人5590人,无力按月发薪;可谓是“危险万状”。
盛宣怀与“中日合办汉冶萍”事件考孙波【摘要】盛宣怀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实业之父”。
在其一生,特别是晚年时期,与日本关系颇深。
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为发端的辛亥革命爆发后,盛宣怀被清廷罢黜,开始了逃亡生涯。
盛宣怀虽政治失势,经济界实力仍极其雄厚,各列强为了获取既得利益争相拉拢盛宣怀。
日本觊觎汉冶萍的利益,积极拉拢盛宣怀,诱其亡命至日本后,日本随即提出“中日合办汉冶萍”借款问题,以谋取利益。
闻此,举国哗然,反对矛头直指盛宣怀。
然而,酝酿此事件的诸多细节经过,其实并非是盛宣怀一手操控的。
探讨该问题,对重新认识盛宣怀这一人物,颇有裨益。
%Sheng Xu anhuai is honored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capitalism” . During his whole lifetime , especially in his latter years , he had deep relationship with Japan .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resulting from the issue of protecting railway in Sichuan province , Sheng Xuan-huai escaped to Japan . The process of abscondence was full of struggles and difficulties . Although he was defeated in politics , he wielded enormous clout in financial field . The great powers tried to co -opt Sheng Xuanhuai in order to reap their benefits . Japan was the most serious one . After he reached Japan , Japan put forward the loan problems of Sinp-Japan Han Yeping to seek benefits . Hearing this , the outcry was directed against Sheng Xuanhuai . about Hanyeping Co -organized by Republic of China and Japan by Japanese . However , the details of the issue were not controlled by Sheng Xuanhuai in fact . Accordingly , studying this problem is better for re -understanding Sheng Xuanhuai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盛宣怀;日本;中日合办汉冶萍;辛亥革命【作者】孙波【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安徽芜湖2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312.4Key words:Sheng Xuanhuai; Japan; Sino-Japan Han Yeping;the Revolution of 1911盛宣怀(1844-1916年),字杏荪,又字幼勖,号愚斋、止叟,江苏武进人[1]。
日本侵夺汉冶萍公司始末
张淑香;韩俊英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汉冶萍公司,全称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当时中国也是亚洲最早的钢铁企业,它下设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张淑香;韩俊英
【作者单位】大连水产学院;大边市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9.05
【相关文献】
1.汉冶萍公司与日本的关系——以汉冶萍公司对日借款的形成为考察中心 [J], 孙波
2.日本不动产侵夺罪之历史沿革--兼谈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J], 曾德康
3.汉冶萍公司兴建大冶钢铁厂始末 [J], 张实
4.汉冶萍公司兴建大冶钢铁厂始末 [J], 张实;
5.晚清时期日本对华茶国际市场的侵夺 [J], 郝祥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冶萍:百年沧桑百年荣辱汉冶萍:百年沧桑百年荣辱吴建新文/摄一百年前的3月26日,亚洲最大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成立。
回首往事,在汉冶萍公司成立的风云岁月里,埋藏着一个民族富国强兵的梦想。
然而,它历经坎坷与磨难,最终沿着自己生产出来的钢铁轨道,慢慢驶向了灭亡,除了留下6000余册档案资料,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怀着强国之梦张之洞施展抱负阳春三月,春风吹绿了江南的柳枝。
在大冶铁矿国家矿山公园里,当游人们面对气势恢宏、世界第一高陡边坡“天坑”时,无不由衷发出感叹。
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天坑”,它那一道道梯田般的印痕,如同一个巨大的光盘,刻录着中国近代史上钢铁企业最凝重的一页。
翻开这一页页“天书”,沿着一道道轨迹,历史便清晰地浮现人们的眼前。
3月24日,记者走进大冶铁矿,专访了研究黄石矿冶文化专家马景源老人。
正巧,《长江日报》记者也从武汉赶到大冶铁矿,对老人进行专访。
老人一生致力研究汉冶萍,并撰写了大量有关汉冶萍的文章,有“汉冶萍史料专家”之称。
在马景源的讲述中,一个承载着强国之梦、背负着荣耀与耻辱的汉冶萍就浮现在记者眼前。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如同一艘摇摇欲坠的破船,千疮百孔。
在“师夷长技”的影响下,清政府内部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西方的军事武器远远优于当时还以农为本的中国,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家真正的钢铁厂,钢铁完全依赖欧美进口,清政府处处受制于人。
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上书光绪皇帝,奏请开办湖北铁厂,同时开采大冶铁矿,希望通过大办钢铁,达到强国之梦。
当时,因选址问题发生争议。
李鸿章主张将厂址建在产煤的地方,盛宣怀主张建在石灰窑。
最后,按张之洞的意见建在了汉阳。
随即,张之洞派15批30多人次对大冶铁矿进行复勘,确定矿石含铁64%,仅露采储量达2700万吨,百年不能采尽。
之后,对大冶铁矿进行施工开采,并建成了当时中南地区第一条铁路:从大冶铁矿到石灰窑江岸35公里的运矿铁路以及运和码头,中心站建在下陆,作为补给之用。
三年之后,即1883年,寄予厚望的汉阳铁厂正式炼铁投产。
然而,刚一投产就出现燃料问题。
张之洞又多次派人前往石灰窑、黄石港及江夏金口等地选择建厂地址,并沿江找到几处煤矿。
由于生产的焦炭不适合炼铁,只得跨越重洋,从英国、比利时等海外远购。
因路途遥远,价格昂贵,投产两年后铁厂亏损560万两白银。
盛宣怀无奈“出山”收拾一堆“烂摊子”盛宣怀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山”的?马景源老人介绍,连连亏损的汉阳铁厂,成了张之洞的一块心病。
他的强国之梦难道成了泡影?他问自己。
当时,正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要负担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偿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张之洞拟给外国人来承办,但遭到清廷一些强硬派的反对。
有人骂他是卖国贼。
这时,张之洞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盛宣怀。
在甲午海战中,盛宣怀负责粮草,因被指控贪污军粮公款,他从海关道员的位置上被贬下来,到京城做了一个闲官。
张之洞便保举盛宣怀招商承办汉阳铁厂。
当时,盛宣怀并未动心,他知道,这是一个“烂摊子”,收拾起来并非一件易事。
经过张之洞多次举荐,盛宣怀无奈,就提出一个要求,让张之洞举荐他做当时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如果如愿,他才“出山”。
张之洞做到了。
从此,盛宣怀走上了一条与中国近代工业息息相关的艰难创业之路,他也成为发展黄石近代工业、使黄石成为长江中游工业重镇的开拓者。
1896年,由于已牢牢掌控大清帝国轮船、电报、矿务和纺织四大洋务企业部门的盛宣怀的“粉墨登场”,中国汉阳铁厂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
为了保证铁厂产品销路,清廷还要求全国所需钢铁料由汉阳铁厂供货,还批准汉阳铁厂的产品减免厘税5年。
盛宣怀到任后,将上海轮船招待总办郑观应请来做三件事:一是觅焦炭,二是选人才,三是整顿铁厂。
按照盛宣怀的三点,郑观应首先沿江寻觅焦炭,在湖北、江西、湖南、四川长江一带找煤,终于在萍乡发现了优质煤矿。
在人才上,他选用了不少外国专业人才,并在汉阳铁厂创办培训班,培养技术人才,同时着手对铁厂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把衙门制度改为企业管理制度,改变了官办衙门作风,还派驻军把守等一系列举措。
借款日元引进平炉皇帝批准成立汉冶萍经过两年在安徽、湖南等地考察,1898年,张之洞、盛宣怀合奏,决定在萍乡采煤炼焦,成立萍乡煤矿总局。
这样一来,解决了燃料问题。
但是,质量又出问题了,生产出来的产品脆裂。
无奈,盛宣怀派精通外语的李维格带着大冶铁矿石、萍乡的煤、焦炭、生产的钢铁到英国,请钢铁化学专家化验。
结果出来了,问题出在炉子上。
李维格回到国内,提出换炉子,建议从英国购进,但资金上又遇到困难。
盛宣怀心里不是滋味,从他接手铁厂后,就一直没有消停过。
这时,日本得知消息,愿低息贷300万日元给盛,条件是将铁厂所有矿山作抵押,用大冶铁矿的矿石偿还,分30年还清。
在政府、民间资金无法筹措的情况下,盛宣怀于1904年,与日方签订了《大冶预借矿价合同》。
借款300万日元,引进了30吨7座平炉,从年生产能力3万吨提高了30万吨,开始出现短暂小盈利,这对多灾多难的铁厂而言,已经不容易了。
然后,到了1907年,由于中国的关税控制在外国人手中,外国产品大量涌入中国,铁厂又开始出现亏损。
这时,清政府颁布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几个条例。
在这种情况下,盛宣怀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于1908年上奏清廷,申请将大冶铁矿、汉阳铁厂、萍乡煤矿三家合并。
3月26日,经光绪皇帝批准,成立了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由官督商办改为完全商办公司,计划在民间招股2000万,每股50元。
盛任总理,起草了汉冶萍公司章程,一年一次召开股东大会,总部设在上海。
汉冶萍公司成立后,生产形式明显好转,产品质量也有提高,很多国家到汉冶萍订购钢铁产品,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此时的盛宣怀终于露出了笑容。
1909年,踌躇满志的盛宣怀在第一届股东大会上提议,在大冶江边再建一座铁厂,专门冶炼生铁。
此举得到股东一致通过。
就在盛宣怀准备在大冶江边选址时,1911年,暴发了辛亥革命,一举推翻腐败无能的满清王朝,盛宣怀逃亡日本,在大冶建铁厂的计划被搁置。
汉冶萍形势日危大冶铁矿苦苦支撑1911年12月,盛宣怀流亡日本后,为维护其本人及故旧僚属的利益,决定与日本人合办汉冶萍公司。
草约一出,全国一片哗然。
同年5月,汉冶萍公司股东常会批准盛宣怀辞职。
随后,盛宣怀家产被没收。
日本为什么看重汉冶萍公司呢?马景源老人介绍,其实,日本对汉冶萍公司垂涎己久。
在当时,汉冶萍公司是亚洲最大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职工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
由于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惟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控制该公司实际上控制了清政府的重工业,故此,日本帝国主义者对该公司早有吞并之心。
1913年,盛宣怀出任汉冶萍公司董事会会长。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同年12月,他主持签订了向日本借款1500万日元的合同,分40年,用大冶铁矿石1500万吨、汉阳铁厂生铁800万吨偿还。
辛亥革命后,日本决定抓住这一机会,在其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要求把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不得自行处理,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之人开采。
这样,日本实际上已经完全操控了中国这家当时最大的钢铁企业。
到1917年,大冶铁厂在西塞山脚下开始筹建,经过5年时间基本建成,并从美国订购了800立方米、日产生铁450吨两座高炉,这是全国当时最大的高炉,引起很大震动。
由于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高炉的交货时间,到1922年,一号高炉才投产,可惜,没生产几天就停产了。
1923年,二号高炉开炉,因煤焦不足于1925年也被迫停产。
两座日产450吨的高炉总共生产了26个月,共出铁25.85万吨。
汉阳铁厂的情况又怎样?马景源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钢铁价格急剧下跌,汉冶萍公司迅速衰落,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而作为铁厂生产燃料的萍乡煤矿也于1928年由江西省政府接管。
1925年后,汉冶萍公司只剩下大冶铁矿一家还在生产,原因是大冶铁矿还承担偿还日本所谓的债务。
日本人掠夺汉冶萍华中钢铁呱呱坠地记者站在当年汉冶萍公司高炉遗址旁,遥想这里曾经耸立着两座中国最大的高炉,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聚焦点,如今被一座新型的钢铁企业所代替,不仅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除了高炉遗址,还有高炉栈桥遗址、燎望望哨、日式建筑。
马景源老人的介绍,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走进那个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屈辱岁月。
1938年,日本入侵黄石前,大冶铁矿将重要的设备西迁到四川綦江铁矿和南梧煤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下达指令,武汉卫戍司令部派爆破队将化铁炉、热风炉等重大设备和部分厂房炸毁,一些卸后来不及运走的机器部件、铁轨全部丢入长江。
同年10月,日本侵略者沿长江西犯,进入大冶县境内。
东条英机恬不知耻的对当时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恩颐说:“大冶陷落,蒋军退却,我军占领,以后冶矿概归军部管理。
生产、运输、管理等,汉冶萍不参加与闻,盼公司当局接受尊行,此令。
”并将大冶铁矿托给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经营,在大冶成立了“大冶矿业所”(简称“日铁”),任斋藤为所长,建有青叶寮、太和寮宿舍及家属住宅22栋,计划长期掠夺矿产资源。
1938年至194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略者从大冶厂矿掠走矿石达500万吨之多。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了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大冶矿业所。
1948年,汉冶萍只剩下上海总部大楼,除了6000多册档案外,己是人去楼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宣布汉冶萍公司解体,共历时40个春秋(也有人把汉冶萍从1890年6月3日成立湖北铁政局作为汉冶萍起始时间,如果这样计算应该是58年),一度风云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中、亚洲最大联合钢铁企业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
1948年7月10日,成立华中钢铁有限公司。
据统计,汉冶萍公司从1908年到1948年共历时40年,其中:汉阳铁厂生产210万吨生铁,62万吨钢。
大冶铁矿生产1400万吨铁矿石,萍乡煤矿生产1100万吨煤,大冶铁厂生产25.8万吨生铁,占当时全国钢铁总量的98%。
马景源告诉记者,历史的烟云虽然淹没了汉冶萍公司,但没有淹没人们对中国近代工业先驱们的怀念,特别是盛宣怀,如果没有盛宣怀,就没有黄石工业化,也就没有今天的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