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
- 格式:ppt
- 大小:602.00 KB
- 文档页数:15
一、安乐死的定义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我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安乐死一般分为两大类:①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指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其生命,如当病人无法忍受疾病终末期的折磨时。
②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
即对抢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给予或撤除治疗措施,任其死亡。
在安乐死的讨论中,还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垂危病人的安乐死。
这里,安乐死只不过使死亡时间稍稍提前一些。
②非垂危病人的安乐死。
若不进行安乐死,病人可以存活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一定自觉痛苦,但他的生活质量是低下的,对社会家庭是一个负担。
例如畸形或发育不全的婴幼儿或患不治之症但尚未处于垂危阶段的病人,以及植物人等。
无论从伦理学还是从法学的角度来看,消极的安乐死接近自然死亡,而积极的安乐死则接近故意杀人。
二、安乐死立法的国家2003年11月10日荷兰一院(即上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安乐死”法案,这使得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法案规定,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考虑成熟后,可自愿提出结束生命的书面请求,主治医生则应向患者详细陈述实际病情和后果预测,并由另一名医生参与诊断和确诊,可实施“安乐死”。
法案还规定,实施“安乐死”的手段必须是医学方法。
目前,积极安乐死只在荷兰和比利时合法。
瑞士和美国俄勒冈州的法律则允许间接或消极安乐死。
美国俄勒冈州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安乐死合法的地方。
1994年,该州通过一项法令,允许医生为只有半年存活期的绝症病人提供他们要求的致死药物。
自这项法令1997年生效以来,已有200名绝症病人在该州实行了安乐死。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目前正在仿效俄勒冈州制定类似的法令。
安乐死一.定义安乐死是指对重度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处于不可逆昏迷中的植物人,实施使其在无痛苦感受中死去的行为。
狭义专指对身患绝症、临近死亡、处于极痛苦之中者,实施安乐死促使其迅速无痛苦死亡的一种方式。
又称无痛苦死亡。
一般多指后者。
各国对安乐死是否合法存在争论。
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安乐死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上看,病人患不治之症并已临近死期;②病人极端痛苦,不堪忍受;③必须是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为亲属、国家、社会利益而实施;④必须有病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同意;⑤原则上由医师执行;⑥必须采用社会伦理规范所承认的妥当方法。
二.程序(1)病人向法院提出申请(2)医师对病人情况作出书面诊断结论(3)达成安乐死实施协议(4)进入“第二等待期”(5)最后实施三.行为分类一般分为两大类:①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指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其生命,如当病人无法忍受疾病终末期的折磨时。
②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
即对抢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给予或撤除治疗措施,任其死亡。
在安乐死的讨论中,还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垂危病人的安乐死。
这里,安乐死只不过使死亡时间稍稍提前一些。
②非垂危病人的安乐死。
若不进行安乐死,病人可以存活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一定自觉痛苦,但他的生活质量是低下的,对社会家庭是一个负担。
例如畸形或发育不全的婴幼儿或患不治之症但尚未处于垂危阶段的病人,以及植物人等。
无论从伦理学还是从法学的角度来看,消极的安乐死接近自然死亡,而积极的安乐死则接近故意杀人。
四.个人看法我赞成安乐死的实行。
该作法尊重了临终病人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相反,违反病人自主原则,是不符合病人利益。
另外,实行安乐死,把有限的资源过多地用于临终病人身上而使他人得不到应用的治疗,是不公正的。
安乐死有利于病人的最佳利益。
我觉得,国家可在某个地区、省、市等局部性地点制定有关规范性规定和条例,加强个例研究,作为试点积累经验,然后才逐步向全国推广。
安乐死(希腊语:Ευθανασία,英语:Euthanasia,eu意“好”、thanatos衍生自死神塔那托斯),有“好的死亡”或“无痛苦的死亡”的含意,是一种给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无痛楚、或更严谨而言“尽其量减小痛楚地”致死的行为或措施,一般用于在个别患者出现了无法医治的长期显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对病人造成极大的负担,不愿再受病痛折磨而采取的了结生命的措施,经过医生和病人双方同意后进行,为减轻痛苦而进行的提前死亡。
安乐死分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两种,主动安乐死是按病人要求,主动为病人结束生命(例如透过注射方式);被动安乐死是按病人意愿停止疗程(例如除去病人的维生系统或让病人停止服药),使其自然死亡。
以荷兰为例,目前荷兰要执行安乐死,须出自病人意愿,且有医生证明病人正处于“不能减轻”和“不能忍受”的痛苦中,医生和病人之间也得先达成共识,确认安乐死已经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安乐死在许多国家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例如美国的特丽·夏沃案)。
目前已立法容许安乐死的地方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美国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蒙大拿州等地。
德国禁止主动安乐死,允许被动安乐死。
重症病人可以以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要求被动安乐死。
当病人因病重无法表达意愿时,其亲属可以代替他做出决定。
许多人对多年以前发生在西安的一幕记忆犹新:因为无法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9名尿毒病人集体提出安乐死。
在中国,因为高额的医疗费用,担心连累家人成为提出安乐死的理由。
安乐死的进步性现在媒介已经多有论证,但是在中国,在现在,要实施安乐死必须要突破高额医疗费用这道坎。
或许,安乐死并非只是死亡的自由与尊严。
当有消息说不要让学生因为没有钱而失学的时候,我们能否预期:让每个人不要因为没有钱而自杀或者去安乐死?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我国,很多人提出安乐死,是认为自己是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无钱医治或被子女遗弃。
如能加以开导,绝大部分的病人都会回心转意。
安乐死安乐死(Euthanasia)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
中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历史发展1935年在英国成立第一个自愿安乐死合法化委员会,3年后,在美国也成立了同样的委员会。
1976年后法国、丹麦、挪威、瑞典、比利时、日本,甚至在天主教信徒很多的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也都出现了自愿实行安乐死协会。
这些民间组织的宗旨在于使安乐死合法化。
英、美的安乐死协会还曾起草过能妥善防止发生谋杀、欺骗、操之过急的提案。
他们的提案均被国家和地方立法机构一一否决。
1987年荷兰通过一些有严格限制的法律条文允许医生为患有绝症的病人实行安乐死。
狭义专指对身患绝症、临近死亡、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患者,实施促使其迅速无痛苦死亡的一种方式。
又称无痛苦死亡。
一般多指后者。
各国对安乐死是否合法存在争论。
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安乐死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上看,病人患不治之症并已临近死期;2.病人极端痛苦,不堪忍受;3.必须是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为亲属、国家、社会利益而实施;4.必须有病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同意;5.原则上必须由医师执行;6.必须采用社会伦理规范所承认的妥当方法。
一般分为两大类:1.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指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其生命,如当病人无法忍受疾病终末期的折磨时。
2.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
即对抢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给予或撤除治疗措施,任其死亡。
实施方法1.注射氰化物注射催眠剂使患者入眠的情况下,注射氰化物而导致患者死亡。
氰化物作用原理:由于人体细胞内部不含有叶绿素,必须通过体外摄取食物来维持体温,肌肉收缩和伸展,为了能够提取到食物中的能量,人体分泌另外一种酶NAD,NAD 和食物中的氢结合成为NADH2,给人体补充能量。
安乐死的名词解释安乐死,是由拉丁语的euthanasia演变而来的词汇,直译为“优雅的死亡”。
它指的是一种以医疗手段来缓解不可逆病痛或终末期病患者痛苦的行为,以提供疼痛缓解和减轻病患的折磨为目的,帮助病患获得宁静而人道的死亡。
安乐死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讨论这个话题。
然而,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伦理观念的变化,使得安乐死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
尽管安乐死在某些情况下被认为是对病患的人道行为,但它也常常面临道德、法律和伦理等多重困境。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安乐死持有不同的立场,有的国家甚至将其合法化,而其他国家则将其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安乐死的合法化在某些情况下常常有一些限制和条件。
常见的限制包括病患必须处于不可逆转的病痛中,而且病情必须无法改善。
此外,病患还需要就安乐死的决定进行明确的自愿,并接受多个医生的独立评估,以确保其决定不受外界影响。
对于一些批评者来说,安乐死是一种道德上不可接受的做法。
他们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不应该随意剥夺。
此外,他们还担心安乐死的合法化可能会导致滥用,使得一些人误以为生命没有价值,从而对生命不够尊重。
然而,支持者则认为,安乐死是病患自主权的体现。
他们主张每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尤其是在面临无法忍受的痛苦和病痛时。
他们认为,安乐死可以给予病患最后的尊严和权力,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
事实上,安乐死的合法化已经在一些国家取得了进展。
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部分美国州就是这样的例子。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安乐死的条件,并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构,以确保该实践能够在安全和透明的环境下进行。
在讨论安乐死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中涉及到的复杂伦理和道德问题。
每个人对生死的观念和价值观都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安乐死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尽管人们对安乐死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但我们必须保持尊重和理解,尊重病患的自主权和尊严,同时也要重视生命的可贵和伦理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