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史》第六章门阀政治

《中国通史》第六章门阀政治

《中国通史》第六章门阀政治
《中国通史》第六章门阀政治

门阀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史料总结

201411204姚大伟(中国近现代史)

对魏晋门阀制度的理解与梳理

前秦的统一376年——淝水之战(383年)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人怀利己”。——《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

北魏的统一439年——瓜步之战(450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3——452),先后灭掉匈奴族夏赫连氏、北燕冯氏、北凉的沮渠氏等,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刘宋对峙,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450年瓜步之战后,刘宋的防线撤退到淮南,北攻南守的局面形成。

北周的统一577年——平陈之战(589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572年杀权臣宇文护后亲政,于建德六年(577年)征讨北齐,破其都城邺城,俘北齐后主,统一北方。

仕宦、大户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阅“自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有多人出仕为官,于是出仕者的阀阅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阀阅相当于门第。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

东晋一代的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

关于这些大族的史料记载比比皆是。王导任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王敦任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荆二州牧等职。可谓权倾天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1

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2

(王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元)帝畏而恶之。

既入石头(南京),拥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内外。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元)帝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琊,何至困百姓如此!“3

1《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2《世说新语.宠礼第二十二》

3《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从史料中足见其专横跋扈。

接下来本书介绍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利的某种平衡。

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得以维持。

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是过渡性的,它是从皇权政治分化而来,又依靠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妆花,向皇权政治回归。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引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在六朝纷杂的政局中,门阀士族是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处处居于优势地位,甚至独立于王朝更迭之外,成为社会道德共同体的主导者的?

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在其《中国中世纪社会与共同体》中论述了门阀贵族得以自立的基础:六朝贵族的自律世界……与财产、权势的世俗欲望相对,是士大夫的自我抑制精神实现了家族、宗族、乡党,……六朝贵族的阶级地位,正是以这种乡论为基础形成的,而正是这种乡论才使他们得以超越王朝权力而获得自立的社会地位的根基。……六朝贵族就是这样成为道德的共同体的领袖的。

对门阀制度的介绍

门阀制度的特点是按照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所处的不同地位。——唐长儒《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

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牢,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管理。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祝总斌《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并不是某一次大变革产生,也不是突然生成,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形成时期,由最初的风气逐渐规范化最后形成相对固定的制度。

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

东汉仲长统《昌言》:“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交游趋富贵之门,二俗;畏服不接于贵尊,三俗。”——马总《意林》卷五引

西晋惠帝元康(291——299)年间,尚书吏部郎李重奏:“如诏书之旨,以二品系资,或失廉退之士,顾开寒素以明尚德之举。”——《晋书》卷四六《李重传》

这里提到“二品系资”,经查属于九品中正制内容。

品:中正品,人品。中正品分为九品。衡量标准为德、才,二品以上是高品。

资:又称阀阅,本来指个人的功劳和资历,后来也涵盖了父祖的功劳与资历,于是又有门资、世资等说。如果资不够,德才(称为乡论)好也不能评为高品。据《晋书》卷六三《卫瓘传》说,九品之制开始,“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官网,唯以居位为贵。”

实行“二品系资”后必然导致恶性循环。即只有据有较高官位(一般为五品以上)的人及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属于高品,才具有铨和升迁较高品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以上。逐渐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

有卿”的局面。这样形成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这是曹魏西晋门阀制度初步形成时期的特点。

高度发展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次门”、“役门”等长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

《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序》“凡厥衣冠,莫非(人品)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南齐书》卷二三史臣曰:“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之公卿。”因此,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人品(或可以说门品)清浊决定官品清浊。

“本为南阳次门,安北将军赵伦之镇襄阳,襄阳多杂姓,伦之使长史范觊之条次氏族,辨其高卑,觊之点(宗)越为役门。……为扬武将军(官品四品),领台队。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启太祖(宋文宗)求复次门,移户属冠军县,许之。”——《宋书》卷八三《宗越传》由此可见特点之二:不再以九品中的官品而以血统门第高低决定户籍上的高低。

《宋书》卷四二《王弘传》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资治通鉴》卷一二九《宋纪十一》中说大明五年(461年)“是岁,诏士族杂婚(即与工商杂户为婚也)者皆补将吏”。

先是中书舍人记僧真幸于(南齐)武帝,稍历军校,容表有士风。谓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县武吏,邀逢圣时,阶荣至此。为儿昏,得荀昭光女,即时无复所须,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由(司徒左长史)江斆、(吏部尚书)谢瀹,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斆,登榻坐定,斆便命左右曰:“移吾床让客。”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南史》

卷三六《江斆传》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可谓士庶界线分明,即第三个特点。

逐渐衰落时期:南北朝后期

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或庶人在官员中的比重增加。结果士庶界线难以坚持下去,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致消失。随后门品逐渐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也被废除了。《南史》卷七一《沈峻传》“家世农夫,至峻好学,……为兼国子助教,…五经博士。”陈霸先以寒人夺取帝位,开创了南朝先例,士庶界线被破坏。

与此同时,门阀制度已经使得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奢靡之风,优渥的环境使得士族们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政治与军务。并且恪守清浊之分界,近亲联姻,身体素质弱化。在淝水之战后,大批寒人将领脱颖而出,并且南朝中很多出身寒门的将领导。南北朝后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门武将厥功甚伟,甚至有萧道成、刘裕等打破了门阀贵族一统天下的局面。侯景之乱等大规模内部倾轧也使得十足损耗严重,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至隋唐,大一统局面再次出现,实行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门阀制度走向消亡。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门阀制度终究是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要消亡也并非一朝一夕,隋唐实行科举制度,破坏了九品中正制这一门阀制的政治基础。另外,均田制、租庸调制度的实行,抑制了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族的经济基础;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内耗、农民战争使得这一制度在唐末终于被扫荡殆尽。

东晋门阀政治

六.学员书评 本书名为《东晋门阀政治》,自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这“门阀”二字,何为门阀。“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时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广义上的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狭义地讲,门阀制度特指魏晋时期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世家大族控制朝政所依附的制度。而本书作者田余庆所论证的门阀政治更偏向于狭义的门阀这一概念,但并不完全相同,作者认为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是皇权政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这与之前的学者所认为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有所不同。作者在书中论证了其观点的合理性。在我阅读此书时同时查阅了其他冶史者的不同观点作为对比。 在论述门阀政治时从其认为的开端“王与马共天下”讲起,从两晋之间的社会大背景出发,阐述了门阀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王马结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晋八王之乱后期司马越与王衍的关系。惠帝末年和怀帝时期的西晋朝廷,以司马越、王衍为核心操持政局,有士族名士装点其间,实际上是“王与马共天下”最早的一种组合。这种结合既有政治因素,又有一定的地域相系。不过此时的“共天下”并未达到东晋时期的局面,应该注意的是由司马越、王衍在洛阳的关系派生出司马睿和王导在徐州下邳的关系,这才是门阀政治的真正开端。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东晋江左政权依赖于士族。西晋统治者进行的八王之乱以及随后的永嘉之乱毁灭了几乎全部的西晋王室,由于皇族劫余无多建邺的司马睿更不得不依靠具有号召力的士族琅琊王导。这即作者在书中所提起的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之一皇权不振。 在对门阀政治的维持方面作者认为颍川庾氏起了很大的作用。庾亮在王导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了门阀政治。其体现在,在王导受王敦之乱急于保护家族利益之时庾亮抵抗住了皇权对门阀政治的一次重大反抗。作为门阀政治

关于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关于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每一篇散文都体现了他对待生活充满着激情与热爱,对待人生充满着睿智与希望!而散文里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句的语言,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使我不禁思考自己的境遇,关怀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 还有一处说道“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的确,全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世界的各个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饮食、文化也有诸多的不同,我们把个人放到其中简直太渺小了。对于世界,我们没有理由奢望能够凭借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对待学习多一份责任心;对待同学多一份关心;对待自己多一份信心。在遇到任何挫折时都永不言弃,因为自己是自己的全部,如果自己都放弃了,谁还会来帮助我们? 《守望的距离》也是本关于审美的书。审美本身就超过功利,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

的人生态度,是以自己的理想涂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结果。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有审美的人生态度,那么他从茅棚中和从宫殿中看日落,其实感受是一样的。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周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 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还有十天,我来雅园就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成长了!发 展了!还记得在上学期雅园举办的“精神家园”里。林华老师就和我们交流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读哪些书籍。她当时举了5类书籍,其中有有一类书籍就是哲学书籍。读哲学可以使人富有智慧。在雅园总是提倡快乐,清新,智慧的生活和工作。而多读一读哲学方面的书籍就更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快乐,清新,智慧的生活和工作。这不在假期里,我们雅园的自主发展菜单里就要求我们读一读周国平老师的《守望的距离》或者是《经典的理由》。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终于在新教育书店旁边的书店里找 到了它。当时我捧着它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守望的距离》我终于找到了! 当我在阳台上阅读第一章——存在之谜的自我二重奏的那部分时,作者仿佛把我带到了他的哲学世界里在他的哲学世界里他向讲述,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喜庆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读着读者,发现周国平的哲理文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宝石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戏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而在众多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最触动我的便是悲观?执著?超脱。 这三个词语中,也许平时用的最多说的最多的要属三个中的执著了。平时我们都说做任何事都要抱着一颗执著的心,可在这本散问中,周国平先生所讲诉的执著与我们向来用到说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将三个一般不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词语连成一段影响人生的态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强调了一点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事实上,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人生无须悲观,在星辰的运转中,地球只是不起眼的星球,而我切只是其一大洲中某一个国家其一地方的一个不起眼的人,我这小人生岂非就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踪影,我们这小小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 说到作者所说的执著,更是独特。作者认为: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而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在人生中还有此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高于一切的豁达胸怀。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非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

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1

学校:贵州大学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历史年级:081 姓名:孔祥涛学号:080501110109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与国家命运 摘要: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期: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政权更迭频繁,但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其中门阀士族制度就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这一制度的特点。门阀士族制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这一制度在这些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并对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门阀制度在这一时期盛行,不仅垄断了经济、政治、军事,同时还垄断了文化,所以这一时期的门阀士族在国家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国家的政权的稳定以及盛衰兴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制度又需要依赖国家而存在,国家的政策以及皇权的发展都会影响这一制度的发展,所以国家的盛衰兴亡、国家政策以及皇权也反过来影响了门阀士族的壮大和缩小。 关键词: 门阀士族制度特点发展过程关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特权 国家命运影响门阀士族制度 正文: 特点: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享有世代为官的特权,经济上可以按官品占田和本人及家属、衣食客、佃客等免除赋役的特权。除此之外,他们还有逍遥法外权。西晋王朝对士族犯罪每从宽惠,不论定罪和量刑都另立标准。士族犯罪,按照“八议”⑴,即按照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可以减刑和免刑,或者用金钱来赎罪。所以后来东晋熊远说:“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⑵谈到门阀

士族制度自然不能忘掉这一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即士人分为九等,“中正”是评定士人的官,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因此,九品中正制就成为士族地主巩固其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当时,家世是定“品”的唯一标准,所谓“计资定品”,就是以门资、官资作为决定品弟的依据。世家大族利用这一制度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门阀士族制度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制度不是在魏晋南北朝突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武帝以后,两件事深深影响了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一是大土地所有制发展,二是儒家被定于一尊;一些大地主与儒学相结合,就可以世世代代做官。他们被称为“士族”或“世族”。 孙吴政权仰赖东汉以来江东地区业已成长起来的世家大族作为它的政治基础。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东汉以后,“选士而论姓族阀阅” ⑶,一批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开始形成。东汉中后期已经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地方大族基本上垄断了地方政权机构,其中不乏世代为朝廷公卿的显贵家族,他们族大宗强,世代宦官不觉,被称为世家大族。东汉末年政治纷争及社会动荡时期,世家大族极为活跃,三国魏、蜀、吴政权的创立,或多或少都与世家大族的政治活动有关,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与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吴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江东世家大族的支持之上,江东世家大族的盛衰也与孙吴政权的强弱息息相关。孙吴时期是江东世家大族政治势力急剧扩张的时期。孙权继兄统事之后,迫于内外严峻形势的压力,开始积极争取江东世家大族的全力支持,孙氏政权开始了与江东世家大族之间的政治合作。江东世家大族进入孙氏政权之后,凭借其雄厚的地方势力基础,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迅速扩张力量,并对孙吴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孙吴政权的前期,由于与世家大族保持和睦的关系,孙吴的国势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到了中期,由于江东世家大族的政治过度扩张,他们与其他政治势力的关系开始恶化。到了孙吴后期,孙吴国势更加衰落。虽然江东世家大族竭力支撑危局,但是政局

东晋门阀制度书评

[一]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以现代历史学家独有的眼光,重新审视了门阀政治的产生、兴盛与衰败的全过程,并提出了严格的门阀政治仅存于东晋一朝的新观点。全书以东晋几大门阀士族的兴衰为叙述基本,从中窥探门阀政治的内在模式与变化规律。这几大士族包括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与太原王氏。除了门阀士族,本书也大篇幅论述了京口重镇的经营与流民帅问题。笔者于前几日浅读此书,自觉个中观点新颖前瞻,学术价值极高,故而著文以概述本书观点,并欲略谈笔者浅识。 本书从门阀政治的开端,即“王与马共天下”讲起,从两晋之间社会大背景出发,阐述了门阀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王与马共天下”的雏形形成于西晋八王之乱末期成都王司马颖与东海王司马越对峙期间司马越与王衍的结合。东海王司马越与琅琊王衍的结合,既有地域相系的原因,又是政治结合的结果。不过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此时的琅琊王氏只是司马越幕僚中重要士族之一,并未达到东晋“共天下”的局面。而从司马越阵营中分化出的司马睿与王导的结合,才真正成为门阀政治的开端。 继之而起的是颍川庾氏。以庾亮为代表的颍川庾氏是门阀政治的巩固者。书中着重描写了颍川庾氏与琅琊王氏在地方与中央权力上争夺的激烈状况,焦点在于江州的争夺。随后是谯郡桓氏和陈郡谢氏,这两者把东晋门阀政治推向高潮,着重表现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孝武帝时期,门阀政治逐渐衰落,表现为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等皇族谋求皇权振兴并使皇权政治逐步走向正轨。随着太原王氏的衰落,门阀政治走向了终点,北府兵将领刘裕和道教徒孙恩、卢循成为其掘墓人。 田余庆先生在书中始终强调,门阀政治存在的一大条件是皇权不振。自琅琊王司马睿移镇江左,他急需依靠琅琊王氏在侨姓士族中建立声望,并且在吴地立住脚跟。司马睿本身的声望较卑微,对门阀士族的依赖性就更深。这就为东晋一朝皇权不振的局面买下了伏笔。而门阀士族通过与皇族的合作,提高了社会声望,增强了社会影响,更助长了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从这一点中可以窥见到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间微妙的关系。田先生把门阀政治称为皇权政治的变态,总体上仍然把它归结于皇权政治。这也是终东晋一朝皇权虽微,国鼎犹存的原因,门阀士族依然需要依靠微弱的皇权来维持家族地位。 门阀政治存在的另一个条件,即为士族专兵。书中用一章的篇幅专门讨论京口重镇的经营问题,并且始终可以窥见荆扬交锋对东晋政局的巨大影响。郗鉴经营的京口重镇成为士族之间全力争夺的焦点。而流民帅出身的郗鉴也很好的起到了士族之间、尤其是荆扬士族之间的缓冲作用,成为拱卫建康京师最重要的武装力量。而此后谢玄组织的、依靠京口兴起的北府兵,成为淝水之战的中坚力量,并且在刘裕的带领下成为晋朝的掘墓人。此外,荆州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襄阳一带的流民武装,成为荆州与扬州中央相抗衡的重要砝码。从士族专兵中,我们可以看到流民帅与士族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东晋最重要的武装力量来自流民,最重要的政治角色属于门阀士族。士族为保持其在东晋朝廷的独特地位,必须手握重要兵权,因此有士族与流民帅的合作,如郗鉴与琅琊王氏的合作。同时,掌握兵权的流民帅与士族并非完全一个阵线,双方也不属于同一社会阶层,在共同利益上毕竟有所出入,因此两者又有相互猜忌甚至敌视的情形,比如苏俊祖约的叛乱。 本书中也着重强调的一点是,门阀士族一个重要的原则在于各种力量的相互平衡。构建这种平衡格局的关系主要包括皇族与门阀士族的关系,门阀士族与流民和流民帅的关系以及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皇族衰微,却依然维持,门阀士族依然顾及晋朝名位的存在,这从门阀士族反对桓温篡晋可见一斑。流民帅与门阀士族的平衡上文已简述。至于门阀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一种对内的激烈竞争和对外的共同对敌。内部的竞争体现为家族利益在国家政治格局层面中的矛盾。外部的团结对敌表现在对待北方少数民族与国内其余有碍门阀政治的政治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500字范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500字范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第一次读《守望的距离》是在去年,刚开始就被周国平老师文中睿智的哲理和充 满魅力的语句所吸引。品读之间,不仅仅是对他文笔和思想的惊叹,更加是对自我境 遇和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触及到自我灵魂深处的感叹。直到之后我又情不自禁地翻 看数遍,每次都获益颇丰,它就像是一把手术刀,一点点剖开自我给别人看,同样也 将自我的内心打开了展示给自我看。 周国平的文笔算不上晦涩,平淡中透露出深邃的神秘感,有着十足的爆发力和张力,在看似平白的文字后面其实隐藏着一位智者对人生独有的洞察和思考。所以该书 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我也是每一天早起晚睡才把它读完的。这本 书让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澈,对生活的理解也变得简单。我慢慢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 书中,体会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爱与孤独的发问,对执著与超脱解释,对苦难与幸福 的感叹。事实上,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 都会面临的,只是那种纯粹的感觉,在物资和世俗化的这天,早在不经意间地被消磨 殆尽了。 重温全书,直叫我掩卷沉思。反复品酌之下,不得不为作者构思拍案叫绝。全书 资料几乎都取材于生活琐碎小事,放佛就是将道理摆放在我们眼前。触手可及的哲理,是那么情真意切。“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 喧闹的市场。”这是在文中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也是带给我最多感触与同感的一句话。人生数十年,历经风雕雨琢享受过光荣失败,然繁华过后总是寂然,所有一切都 免不了走向共同的终点,那就是寂灭。周国平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守望这一世繁华,他俨然一个守望者,一个时代的指引者。他在书中告诫众生,虚名浮利到头来终究一 场空。他在慢慢探索,为这本书的读者们寻找人生的真谛,其实答案早就写在了书的 名字上——守望的距离。 究竟要历经多少跋涉,才能将这守望的距离看破?时光被蚕食鲸吞之后,余下的才是人生的根本。而世人苦苦追寻的浮华,终究抵但是荏苒的烟云。混淆在红尘之中, 其实谁都无法自拔,唯一的解脱便是做一个守望者。何为守望者?他与时代潮流持续了适当的距离,他守护着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而“距离”是什么?它不单单是指身体上

浅析“王与马共天下”

浅析“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读《东晋建国》有感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英语2班 姓名:郭子恩 学号:2010202140

浅析“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 ——读《东晋建国》有感 前言: 在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制度潜移默化地在变化,而其中在东晋时期出现的“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尤为特殊。一方面,皇统司马氏丧失权威,有名无实,但仍保留了号召力;另一方面,以琅琊王氏为首的士族虽不能取代司马氏皇权,但却对皇权的行使起到既牵制又维护的作用。所以说,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达致平衡的结果。东晋士族与皇权共治的门阀政治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我就以此为话题探讨一下“王与马共天下”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 王导司马睿士族皇权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下,门阀政治格局的产生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在“王与马共天下”一说之中,“王”所代表的是以有翼戴之功的琅琊王氏为首的士族,而“马”所指的当然就是皇统司马氏。而两者的矛盾与斗争又是怎样产生的,以至于两者最终决定选择互相妥协达致平衡呢?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而门阀政治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东晋政权的建立 西晋末期,政局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司马氏政权风雨飘摇。而此时的江南地区士族势力强盛,中央实际上无力控制这股士族力量的蓬勃发展,因此出现了政治空白,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士族石冰和陈敏之乱。当是时,陈敏已据江东,然“陈敏刑政无章,不为英俊所附;子弟凶暴,所在为患;顾荣、周玘等忧之”1。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士族石冰、陈敏等作乱之徒都有他们的政治势力所在,所以他们的企图曾一度到手,但是由于顾荣、周玘等人都认为陈敏此人地位卑微才略不足,难成大器,遂连通甘卓等讨讨伐陈敏,为后来司马睿渡江南下平定叛乱,进入建康扫清了障碍,这是东晋建国的先决条件。所以,可以说,东晋建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士族推动的,士族在一定程度上是司马氏建立东晋政权方的开路先锋。 但是南方士族为什么拥护司马政权呢?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在西晋灭亡之际,武、惠、怀、愍诸帝已无合法继承人,司马睿虽是疏属,毕竟仍是宗室,这是他比其他任何士族优越有资格建立政权的地方。另外,当时在北方胡族的入侵压力下,门阀士族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岌岌可危,威胁重重。只有尊奉司马睿为帝,才有可能在江左建立新王朝,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为了有力地牵制皇权,单单一个士族群体是不足够的,唯有与北方士族建立成一

魏晋南北朝史学大家

魏晋南北朝史名家 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學術界所稱譽的“四大名旦”為:唐長孺、周一良、王仲犖、何茲全。被譽為“四小名旦” 為:田余慶、韓國磬、高敏、萬繩楠。 1、唐长孺(1911——1994 )教授。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1944年后,专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自1955年以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先后出版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等学术专著。多次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唐长孺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从1963年起,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1975年,经他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等书。1955年以来,唐长孺招收并培养了多批研究生。他领导成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是一支学风严谨、成果显著的较完整的学术梯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

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等。 2、周一良:(1913——2001)中国历史学家。早年曾用字太初。安徽东至人,1913年1月19日生于山东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加日文、英文。周一良对日本史和亚洲史造诣尤深,1949年以前曾讲授日本史。建国后,创设亚洲各国史课程,培养了一批亚洲史及日本史的教学和研究人才。 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1946~194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1952年转任历史系教授,并曾兼系主任。1952年以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亚洲史(后改亚非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人类科学文化史》第三卷编委会编委、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 论著已结集者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1963)及《魏晋南北朝史札记》(1985)。《论集》包括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民族、典制、史学等方面问题的论述,《札记》则重在诠释史料。两书皆立论严谨,富于创见,往往从对具体问题的精当考辨中揭示出重要的历史问题,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推重,如《乞活考》等文每为有关论著所援引。 3、王仲荦(1913——1986),教授。浙江余姚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读周国平的这本书已是四月初的事情,至今依旧沉醉。那时用心将整本书仔细阅读完毕,遇见很多与灵魂相撞文字。现摘录如下: 一、关于童年和童心 回首往事,谁不缅怀童年的幸福?童年之所以幸福,是因为那时候我们有最纯净的感官。 童年之所以令人怀念,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曾经一度拥有永恒。自从失去了童年,我们也就失去了永恒。从那以后我所知道的唯一永恒便是我死后时间的无限绵延,我的永恒的不存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 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这永不枯竭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光阴蹉跎,世界喧嚣,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分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 所谓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正说明智慧是童心的守护神。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他始终保持一颗淳朴的童心。 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样单纯的人,目的意识淡薄,沉浸在过程中,过程和目的浑然不分,他们能够随遇而安,即事起兴,不易感到无聊。 二、关于人与人生 在人生画面上,梦幻也是真实的一笔。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通过往事。 理想便是灵魂的寄托。 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与自觉。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我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然而,当我检点思考结果的时,却发现我弄明白的似乎只有这一个简单的事实——今天我活着。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之王羲之和布偶猫.doc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之王羲之和布偶 猫 您的位置:>读书笔记>关于《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之王羲之和布偶猫的范文 《东晋门阀政治》读书笔记之王羲之和布偶猫 :|发布:2016-07-0309:54 王羲之和布偶猫: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学到一个关于王书圣的成语,叫做“东床快婿”。这一段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世说新语笺疏雅量第六》: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妈的百度百科的断句也是醉了差点跟沟里)。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中小学的教科书一般都会说,郗太傅是听闻琅琊王氏子弟英俊才找人去挑女婿的,这就非常让人羡慕了。我字一向写的不好,对《兰亭集序》的十七个“之”字的写法没什么感觉,当时只觉得有性格就是屌啊,长得帅就是好啊,躺在床上就有老婆了,简直人生赢家。可惜自己就没这个长相…到大了多读些书,才知道这个事情其实没那么潇洒俊逸。 王丞相是王导,郗太傅是郗鉴,这是强势崛起的新门阀和南渡以来与司马氏“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之间的妥协。郗鉴在京口任武职,刺江州,不但掌握了建康的上游门户,还在荆、扬对峙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京口在南北朝是什么地位自然不必再说,江州则供给建康食米和兵源,后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失去了京口重镇和江州,则南朝中枢令不出三吴,实力比方伯还不如。一旦江州倒向当时已不在王氏掌握中的荆州,对中枢的王导构成

致命的威胁;而郗鉴本人也需要保存实力以自重,他畏惧王氏的军事实力和声望,不可能彻底倒向荆州的陶侃、庾亮和流民帅。所以对于郗、王两大豪族来说,妥协是最好的决定。妥协的方式就是姻娅。 田余庆说得好,郗鉴嫁女,“先求族,再求人”。先选定了琅琊王氏,再从中择一子弟,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余地。实际上整个郗家,都是从琅琊王氏择取婚姻伙伴的。依我看郗鉴挑人的水平也就是个中平,王羲之书法自然没话说,可是政治水平就菜了一些。《郗愔传》“愔在临海,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恂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我要是郗鉴,血都要吐出来了,娶了自己女儿的货,带着儿子一起玩儿旷达,修黄老之术。妈蛋玄学这东西拿来装点一下门面就可以了呀,郗愔将来至少要做个刺史,不干点正事怎么行呢? 说起来郗太傅是东晋人物里我比较佩服的一个,郗家南渡之前默默无闻,甚至修家谱的时候都只上溯三代,是司马越王府的长史。如此寒微的身世,又没有兄弟帮衬,他一个人在南朝闯出了偌大名头,非但掌控江州、京口,还一度过江入主中枢。这样的人在后来还有一个,他叫桓温。这两个人真是太不容易了,要知道即便是谢安也有同代的兄弟相互帮衬,并不是孤身建功立业的。所以说,郗鉴这货表面上弃儒从玄,实际是着力于事功,他会愿意嫡子郗愔跟着王羲之修黄老之术?见了鬼了。 有时候想想也觉得有趣,王羲之这个状态,其实很像是高级猫舍培养的布偶猫。本地就只有琅琊王氏这一家CFA认证的猫舍出品上等的布偶,郗家必须从这里选,于是郗坚选了看起来最好看的那一只,可惜王羲之虽然文采风流,却醉心黄老,他的几次政治判断我只能说……他也就是王导的侄儿,琅琊王氏的子弟,要不然这种只会和稀泥的老好人早就被人打死了。 布偶猫王羲之,参赛成绩不佳。 王献之和布偶猫: 琅琊王氏作为江左第一高门有多高,《世说新语·仇隙》说,“元帝用谯王司马承刺湘州,以遏王敦,为王敦弟廙所杀,多年以后,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800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800 欢迎来到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800(一)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现在,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曾经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天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后者只是单纯的终日沉浸在对昨日的苦恼中,颇有厌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积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就不是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子,但我们经历生活不是每天数着过去的天数,而是品味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与难。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定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现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现它。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800(二) 最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离一书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读书心得五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读书心 得五篇 篇一:《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满足自己就是幸福,有人认为金钱荣誉就是幸福,有人认为与别人做比较就是幸福,我说:知足便是幸福。 多数人看见别人幸福,感到自己不幸福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嫉妒, 在人类心理中,也许没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了,它及其普遍,几乎是所有人共有的一种本能。为了害怕孤独,人会选择痛苦,博取别人的垂怜,悲伤理直气壮地成为要求被爱,被体谅,被细心治疗的筹码。嫉妒别人的快乐,永远活在别人的影子下,这样的人与自己较劲,自己折磨自己,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相反,“能经天磨是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是不会有人去嫉妒的,“它们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点,以证明他受之并非完全无愧,这样的弱点总能找到,因为我们怎会承认别人在一方面都胜于己呢?” 但是,伟大的成功者却不易嫉妒,因为他找不到值得他竞争的对手。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提升自己,不屑去嫉妒别人呢?

真正的精神强者必是宽容的,嫉妒是弱者的品质,在生活中,如果你学会了知足,你便拥有了幸福。现在你知足了吗? 篇二: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引人入胜,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散文里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谁还来拯救这个“宇宙”呢? 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人生。人生就像一盘棋,走错了一步就会悔悟终生。但与棋唯一不一样的是:棋可以悔或重下一盘,可人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要认真下这盘棋。 我要做一个幸福的守望者?守望着我拥有的东西,守望着我的理想,守望着我的朋友,守望这世间美好的一切,守望幸福。

东晋门阀制度

《东晋门阀制度》以时间为线,氏族为章,讲了影响东晋政局的六个门阀士族,在最后又谈及了门阀制度的终结。整本书的脉络可以说是根据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根据东晋门阀士族“上位”的家族顺序来写。与通常皇权至上的时期不同,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最开始是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间势力强弱有变化,所以王与马之后,还会有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等等的变化。同样,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所以任何一家也并不能轻易地取代皇权,由此,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维持。读过以后让我觉得东晋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么多士族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上位,体会一下掌权的感觉,东晋又是个最坏的年代,哪个士族也没能顺利的一直掌权下去。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是这个时代门阀政治的最佳诠释了。 以下为对应门阀士族表: 在整本书中我重点阅读是的是: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它分为: 一、桓温先世的推测 二、桓彝事迹杂考 三、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 四、桓温北伐与东晋政争 五、简文帝遗诏问题 五个部分,首先作者在开篇依旧是先考证桓温其人的身世。作者由桓温篡位之后执意只置一庙,庙祭及于父而不及于祖这一点和孙吴的庙制相类比,说明桓温的家族很可能是“孤微发迹”。并且根据比较可靠的《世说人名谱》中桓氏第六世中名讳缺失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推测出第六世可能就是受刑被诛的桓范。并且从桓范的身份,才学,嘉平之狱事件以及桓范的名讳序次多方面考证,更加确定了其推断的合理性。同时又单写一节关于桓范郡望的问题,充分说明了桓范既出谯沛,又被曹爽所敬,所以被嘉平之变牵连也是必然的。 然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桓温的问题,而是从其宗族开始写起,一是考证了桓温的身世,二是也有助理解后来桓氏在门阀政治中的表现。先写桓彝身世,通过其在《名士录》、《群辅录》中没有记载说明了桓彝在西晋并没有令誉。同时作者又通过桓彝的身世和年龄等证据指出了文献中有可能误记的地方(当然作者在整本书中都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纠正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因生活变故而引发的思考。12年波折的人生,12年思考的积淀写就了此书。《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1983年至1995年4月所写散文的结集,收入了散文十四辑,内容包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人生寓言等,其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内心,因为我们同样热爱生活,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豁达的精神境界。 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的变故,因而它的内容大部分是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 我从本书中得到了许多启示,作者从幸福的涵义,人与宇宙,物质与精神,得与失等方面进行了自我观点的阐述,深刻而有意义。以下内容是我读过本书的想法:

一、幸福是什么 本书中幸福包括自我的遗忘,爱人,孤独的宁静,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对生活的认真与不认真。我对其中两个类型的幸福很印象深刻,一个是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是对生活的认真与不认真。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才不会觉得孤单。因为我们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目标,同样的志趣才会凑在一起,高山流水,伯牙与子期。对生活的认真与不认真,则是我们选择应世还是避世。有句话说得好,“你认真对待生活,生活才会认真对待你”。这便是积极应世的活着,有追求,有上进心的活着。但也有人选择脱俗避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我认为人既要应世,又要避世。应世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百态,人情世故,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在自己的位置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避世也是一种情怀,一直积极应世岂不是很累?何不像村上春树一样,少了几分市井的繁琐,多了几分对人生,对自然的思索。 二、逝去的岁月 失去童年,才会长大,失去岁月,才会活着。每次回母校,

论当代日本政坛门阀政治及其影响

一、日本世袭政治 日本“世袭政治”是指世袭议员在当代政界占有很大势力,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日本内政和外交的政治现象。这种“世袭”,不仅仅是家产,名望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包括选举地盘即后援会,政治资金管理团体等的继承。本文探讨的“世袭政治”,主要指“世袭政治”对外交的影响。日本世袭政治是战后60年代以后开始凸显的一种政治现象,冷战之后越演越烈。在世袭政治的影响下,日本的对外政策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有利于日本与各国友好邦交的发展。然而于此同时在风平浪静的外表下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危机,如阻碍人才的选拔,诱发政治腐败等等,都在无形中侵蚀着日本民主的根基。世袭政治是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是在短期内还没有办法根除的一种利弊相连的政治制度,在怎样走好今天的世袭政治之路上,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 首先,显而易见的是选举制度的“规定”或“漏洞”,显然是造成“世袭政治”的一个主因。一方面由于日本选举制度和选区划分相对固定,无论是战后长期以来实行的中选区制度,还是改革后的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制,相对稳定的选区,为议员长期经营“地盘”,建立稳定的后援会,实行家族式垄断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日本选举制度对世袭子弟继承“三件神器”没有任何限制性规定。如果说“招牌”或“名望”继承属于精神遗产,无需进行实质性限制的话,那么地盘继承、政治资金继承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遗产。其中政治资金虽是“遗产”,可是根本不用缴纳高额的遗产继承税,便“凭空”得到一笔令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巨额财富。 而且,现行选举制度下候选方式的规定,亦有利于世袭子弟参选。日本国会选举的候选人分为个人名义和政党提名两种方式。如若以个人名义参选,获胜几率往往很小;而政党提名,一般需要得到拥有5名国会议员以上或在最近的众议院或参议院选举中得票在2%以上的政党推荐。世袭子弟可以凭借长辈或亲属的关系,轻而易举地得到政党的提名。有了政党支持比普通候选人获胜机会大大增加。 此外,政党政治和派阀政治也是“世袭议员”产生的重要的制度诱因。“金钱选举”、利益交换是“世袭政治”久盛不衰的经济动因但究其根本原因却只有两点,其一为日本自古形成的“家族性”;其二为二战后不彻底的农地改革。 一般认为,日本现代的世袭政治是在二战后形成的,但其渊源则可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二战后日本按照《波茨坦宣言》的要求建立民治政府,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在外力的影响下突然发生了政制的转变;不过,占领军当局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并不干涉日本政府的具体组成和运作。美国在日本没有实行在德国那样的军政,“而是君临于日本天皇和政府之上,”间接统治。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虽有权随时改变日本政府机构和更换不满意的人事,但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日标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威胁。11所以,除新宪法规定从向天皇责任转为“全体之服务者”(第十五条),即置天皇于无权之虚位,并改组参众两院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给予普通民众选举权以外,并未影响日本官僚体制的传统。因未爆发过民主革命,人民的民主观念十分淡薄,世家门阀趁机利用自己在当地深远的影响力拉拢选票,使得二战后日本原来的上层阶级依然掌控着国家政权。

《中国通史》第六章门阀政治

门阀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史料总结 201411204姚大伟(中国近现代史) 对魏晋门阀制度的理解与梳理 前秦的统一376年——淝水之战(383年)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人怀利己”。——《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 北魏的统一439年——瓜步之战(450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3——452),先后灭掉匈奴族夏赫连氏、北燕冯氏、北凉的沮渠氏等,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刘宋对峙,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450年瓜步之战后,刘宋的防线撤退到淮南,北攻南守的局面形成。 北周的统一577年——平陈之战(589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572年杀权臣宇文护后亲政,于建德六年(577年)征讨北齐,破其都城邺城,俘北齐后主,统一北方。 仕宦、大户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阅“自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有多人出仕为官,于是出仕者的阀阅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阀阅相当于门第。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 东晋一代的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 关于这些大族的史料记载比比皆是。王导任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王敦任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荆二州牧等职。可谓权倾天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1 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2 (王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元)帝畏而恶之。 既入石头(南京),拥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内外。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元)帝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琊,何至困百姓如此!“3 1《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2《世说新语.宠礼第二十二》 3《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当随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自己看错了,原以为就像看到的封面那样,一本经典散文集,原以为就像字面的理解意思,守望是我守着你,然而这是一本动静真伪结合的哲理文笔的书籍。 第一次接触偏哲学的散文,也是第一次读周国平老师的书,结果是波及心灵的震撼。 小时候期待成人的世界,长大后渴望孩童的时光,慢慢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们总是期待一个结果,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们变得深刻,对别人好就期待被回报以好,写一个故事期待被关注,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便长舒一口气,如果没有实现就会自怨自艾,可是小时候的也是同一个自己,用一个下午看猫和老鼠,小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期待结果,苦笑也都不打折。幼稚园的孩子们可能多数和那时的我一样,在父母送我们来学校转身离去时,我们哽咽的看着他们的背影,满满的不舍会从愈发大声的哭声当中发泄出来。 这漫长岁月里,时光不可能总停在无忧无虑的儿时,所以我还是悄无声息和孤独打了交道,当你发现周边没有与你志同道合的人时,你会觉得自己好孤独,当你感觉与这个世界或某个空间的人格格不入时,你会觉得自己好孤独,当你知道有些事必须亲自出马只能靠自己时,你会慢慢埋怨孤独,其实你忘记了,是孤独使你学会独立。期待并不是坏的定义,而是你寄托情感的一个方式,有了这种情感寄托才会俞走俞勇敢,才会在孤独这条路上驰骋。有那么一天,我们会无依无靠,会独自步入外面绚烂的世界,而一经磨炼,一开始经历的好奇,品尝的滋味,渐渐埋藏,最终归于平淡。

孤独是一种状态,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一种可以宽纳一切的精神状态。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他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观察、学习出现的各种客观事物,并且能够从中得到无限的刺激和快乐。人是孤独的,也是周国平老师所说,是等待和自己相同的心灵与我们靠近,才知道自己孤单所以不孤单。 我们常说初心不变,方得始终,却常常事与愿违,成长带走的不仅仅是稚嫩的面庞,而是我们在逐步走向成熟,“角色在何处结束,真实的我在何处开始。也许,只有我们扮演某个角色露出破绽时,我们才得以一窥自己的真实面目。”选择面对而不是逃避才是一个努力的人该有的表现,万世沧桑,或迷茫,或困惑。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有时候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境界。孤独者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才能享受孤独的时光,感悟失去和得到,回味遗憾和美好。 我与孤独,好像就是文笔写出来的那般,也好像无法言喻。说是孤独,不如说是给自己一点时间一点空间,等待心灵的领悟,等待心灵的碰撞。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亦是考验,作为一个人,一个有着思想,会慢慢觉悟的人,在一连串的人生变故中,要学会对人生的许多难题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而走向你自己决定的高度,成为那般境界的人。 愿你在漂泊的岁月里战无不胜,原你我都能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最后我也学会了欣赏天黑,学会负重前行,以及和那些苦难平静相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