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317.00 KB
- 文档页数:21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特别是门阀士族的特权发展。
到了东晋,政权实际上是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的一个偏安政权,其中以王导和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东晋一朝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
东晋门阀士族发展几乎到了顶峰,把持了整个朝政,皇帝的权力更像是个幌子,真正的执政者一直在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以及陈郡谢氏这几个世家大族轮流主持。
当时的世家大族往往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个大族拥有的荫佃客的规模在东晋时期要比西晋增长快三倍,世家大族不仅有田地万顷,还建有别墅田宅无数,可以说是当时真正的富豪。
在政治上,东晋的门阀政治已经发展到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样的准则,使得世家大族牢牢地把握着朝政,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然而,东晋门阀政治也有其局限性。
士族之间交友、婚配都有着严格的界限,所以修家谱成为了当时朝廷内外十分流行的事情。
到了东晋末期,孙恩、卢循起义和淝水之战后,虽然统治阶级没有改革内政,而是加紧对人民的剥削,社会矛盾激化,但由于士族的衰落和皇权的加强,东晋政权最终被刘裕所取代。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是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世族制度,即以世族为中心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由世族集团统治并垄断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力量。
门阀制度的形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这个时期的朝廷执掌的政权非常频繁地更迭,君主的权力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而世族则通过建立门阀制度来保障自己的家族利益。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世族为了拓展自己的家族势力,建立了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家族内的世族组织。
世族由一个家族的成员组成,通常由家族的祖先或创始人所创建。
世族内部会制定一系列的家族规则和传承制度,包括继承权、族规族约以及家族成员的选拔机制等。
这种组织结构下,世族成员相互支持,保持着共同利益和目标,形成了一个团队的力量。
第二个层面是世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他们通过联姻、亲属关系和地域控制等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利益。
世族之间会建立互助会、家族联盟等组织,通过互助、扶持、合作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集体力量,同时也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家族势力,争夺更多的资源。
门阀制度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世族集团在政治上成为了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通过世族之间的联姻、亲属关系和地域控制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家族的政治扩张。
另一方面,世族集团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构成了社会的经济中坚力量,从而使得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受到了世族集团的影响。
此外,门阀制度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门阀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精英阶层对普通民众的控制力越来越大,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其次,门阀制度导致政治腐败的问题,世族集团通过门阀制度来获取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容易出现权钱交易、官员贪污等不正之风。
历史学习新视野在线阅读第二节多元文化的融合一、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门阀政治,也可称为“士族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
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
促成这种转化的原因,一是社会的大动乱,一是频繁的改朝换代。
魏晋士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由东汉的世家大族而来,基本上保持了儒学传统,极少数已由儒人玄。
他们在魏和西晋时居于高位,被视为旧族门户。
二是属于乘时而起的新出门户,一般习于玄学或出入玄儒之间。
他们的政治地位在魏和西晋时迅速上升,东晋后更为突出。
从本质上说,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态。
宗族势力的发展与专制皇权所形成的矛盾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在皇权比较稳定的时期,宗族一般说来倾向于将自身的利益寄托于皇权。
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
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
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擅自废立。
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平稳。
因此,原本只是两晋之际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暂时局面,就被皇权和士族共同接受,成为东晋门阀政治的一般模式。
淝水之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士族势力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日渐势微,门阀政治呈现日趋崩坏之势。
门阀势力的代表桓玄消灭了皇室司马道子父子的势力,随即代晋立楚,破坏了门阀政治在权力分配上的平衡。
次等士族刘裕驱逐桓玄之后,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
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东晋门阀政治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是成熟而有力量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一是微弱但尚有一定号召力的皇权的存在,加之民族矛盾尖锐的外部条件,这三者缺一不可。
东晋的门阀制度
东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指政治和社会上的门阀家族对统治的垄断和控制。
门阀制度在东晋时期开始形成,并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门阀制度源于三国时期,东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门阀家族是指政治家族或望族,他们拥有庞大的土地和财富,掌握着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重要资源,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家族网络和利益集团。
门阀家族通过政治联姻和婚姻关系,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客观条件和门阀内部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门阀家族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通过担任重要职位,如官吏、将领、宰相等,来掌握政权,并通过控制朝廷的人事任免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门阀家族之间还通过联盟关系,加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门阀家族的势力范围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但在东晋时期,门阀家族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门阀制度的存在导致了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稳定。
门阀家族之间的斗争和权力争夺经常发生,使得朝政混乱不堪。
另外,门阀家族的垄断和掌握资源的能力,使得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这一切都为后来的南北朝的分裂和混乱奠定了基础。
唐朝门阀制度的介绍如下:
门阀政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唐代。
门阀政治形成了一种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
是有利于遏制皇权和专制主义的。
同时门阀政治在混乱的三国,两制南北朝有利于保护某一地方的百姓,使他们获得一片相对安宁的土地生活。
而且门阀政治下所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比两汉实行的察举制更为先进也更为公平。
但是随着门阀的逐渐扩张,危及到了皇权、门阀与皇权的斗争反而又加剧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大分裂,大动荡局面。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中,东晋的桓室,包括日后建立唐代的李氏,谢氏王氏都是大门阀。
家族占有土地人口拒不向国家缴纳赋税,也妨碍了国家的正常发展。
同时门阀制度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局面。
损害了庶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不利于国家实施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
门阀制度这些制度都是危及皇权,危及国家统一的。
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发展。
所以说陇西李氏虽然出自于门阀,但在其执掌皇权后,不遗余力的打击门阀家族,扶持庶族地主阶级成为唐代的国策。
试论对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理解门阀政治的核心在于认识到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演变的产物。
首先,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掌握教育、文化、政治权力等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些门阀家族通过婚姻、结盟等方式巩固自己的地位,形成了类似“家族网络”的结构。
其次,门阀政治的演变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私有制和庄园经济得到了发展,这为门阀家族提供了经济基础。
同时,门阀家族通过掌握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实现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最后,门阀政治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落,地方豪强并起,这为门阀家族提供了政治机会。
同时,门阀家族通过掌握地方政治权力,干预中央政权,形成了特殊的政治格局。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演变的产物。
门阀家族通过掌握资源、巩固地位,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这种结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影响1. 门阀制度的起源1.1 古代门阀制度的形成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和阶级分化的存在,门阀制度逐渐形成。
这一制度源于贵族阶层为了维护其特权地位,限制社会流动性而设立的。
2. 门阀制度的发展2.1 门阀制度的渐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制度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局限于贵族阶层,也涉及到了其他社会阶层。
3. 门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3.1 社会流动性受阻门阀制度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使得个人难以跨越社会阶层的界限,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3.2 经济发展受阻门阀制度导致人才无法合理流动,限制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3 社会团结脆弱门阀制度造成社会内部的壁垒,阻碍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导致社会团结脆弱,难以形成共识。
4. 各国门阀制度的不同表现4.1 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以家族为单位,通过择偶、家族联姻等方式维持其特权地位,成为社会中的核心势力。
4.2 日本的门阀制度日本的门阀制度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贵族家族通过政治联盟维持其统治地位,严重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5. 现代社会对门阀制度的反思与改革5.1 反思门阀制度的弊端现代社会对门阀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5.2 推动社会公平与流动性的改革现代社会通过推动社会公平和流动性的改革,努力打破门阀制度的局限。
这一改革涉及到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调整。
5.3 引导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现代社会通过引导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努力,减少阶级差距,提高社会整体的幸福感。
结语门阀制度的发展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门阀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改革和创新中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门阀制度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第一,门阀制度确切的开始时间是在东汉,东汉末年随着大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一部分世代官宦的家族,势力逐渐膨胀。
一个最出名的例子就是袁绍袁术兄弟,袁家四世,五人位至三公。
第二,门阀制度的发展时期,是在魏国建立后魏文帝曹丕的时代,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其实就是以人的主观意志去挑选德才兼备的人做官。
这种选才的方式有太多的主观性。
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层出不穷。
第三,门阀制度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比如说琅邪临沂的王氏除王导、王敦、王彪等几人外,梁国阳夏的谢氏除谢安、谢玄等外,其余这些门阀子弟在军事经济文化方面几乎都一无所长。
但是这些门阀依旧把持朝政,占据高位。
甚至出现过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第四,门阀制度的衰落在唐朝时代,南方的士族在经历过侯景之乱后,已经不成大气候了。
在唐宪宗之前的驸马没有士族,中晚唐的公主有大龄方婚者。
当时五姓七望,大部分都看不起唐朝皇室鲜卑族后裔的出身,拒绝与唐朝皇室结亲。
唐朝依旧是个门第观念很强的朝代,而出身门第的高低
不仅仅取决于拥有的权势,还取决于门阀家族的文化传统,门风家风和社会名望等。
最后,门阀制度的消亡随着唐朝灭亡而消失,唐朝实行的科举制度虽然改变了门阀政治,但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寒门的进士极少,而士家子弟拥有更好的教育,而且士家子弟当官可以不依靠科举考试。
直到黄巢起义后,杀入长安城后,天阶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后梁太祖朱温灭亡唐朝,屠杀大臣,才彻底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历时800年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的发展一、门阀制度的起源1. 门阀制度的定义门阀制度是指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封闭性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家族联姻和资源互助来维护家族成员的利益和社会地位。
2. 门阀制度的起源门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为了保卫自身的利益和权力,形成了家族与家族之间的联盟。
这种联盟关系逐渐形成了门阀制度。
二、门阀制度的演变1. 门阀制度的早期发展在早期的门阀制度中,门阀集团主要通过世袭和内部婚姻来维持自身的势力和地位。
社会成员通过与门阀成员的婚姻联姻来获取资源和势力。
2. 门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门阀制度逐渐从农耕社会扩展到城市化社会。
门阀制度开始以家族企业和政治势力结合的方式出现,家族成员通过议会和政府部门的控制来扩大自身权力和利益。
3. 门阀制度的现代演变在现代社会,门阀制度的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门阀制度逐渐受到限制。
政治和经济的竞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门阀制度,个人能力和职业背景成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
三、门阀制度的特点和问题1. 门阀制度的特点1.1 血缘关系的重要性:门阀制度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通过内部婚姻和家族资源的共享来维持家族势力和地位。
1.2 封闭性和排他性:门阀制度具有高度封闭性,对外部人员的准入限制较为严格,往往形成固化的社会结构。
1.3 维护社会地位的动力:门阀制度通过维护家族成员的社会地位和利益来维持自身的存在和权力。
2. 门阀制度的问题2.1 社会不公:门阀制度会导致社会资源和机会的不均等分配,造成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平。
2.2 群体利益优先:门阀制度往往强调家族成员的利益,忽视了整体社会的利益,导致社会发展的偏颇。
2.3 社会流动性下降:门阀制度的存在会阻碍社会流动性,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四、对门阀制度的反思和改革1. 反思传统门阀制度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传统门阀制度所带来的问题,认识到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并积极寻求改革和突破。
唐朝门阀制度唐朝门阀制度是唐朝时期的一种社会阶层制度,是一种统治阶层和社会精英的组织形式。
这个制度在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唐朝门阀制度的起源、形成、发展和衰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唐朝门阀制度的起源唐朝门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建立之前的隋朝时期。
隋朝时期,政治制度的中心是皇帝,但皇帝的权力受到了官僚集团的制约。
这些官僚集团主要由大臣和地方豪强组成,他们通过互相勾结,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阶层体系。
这种阶层体系在唐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唐朝门阀制度的形成唐朝门阀制度的形成主要是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
唐太宗时期,他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削弱了官僚集团的力量,同时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唐高宗时期,他通过追求“贞观之治”,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威,同时发展了门阀制度。
唐朝门阀制度的形成基于两个方面。
第一,唐朝时期,官僚集团的力量被削弱,皇帝的权威得到了加强,这为门阀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第二,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使得一些富有的商人和地方豪强得到了机会,他们通过互相勾结,形成了门阀。
三、唐朝门阀制度的发展唐朝门阀制度的发展主要是在唐朝中晚期。
唐朝中期,门阀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在唐朝中期,门阀主要是由一些富有的商人和地方豪强组成,他们通过互相勾结,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阶层体系。
在唐朝中期,门阀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商业和地方政治上。
唐朝晚期,门阀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在唐朝晚期,门阀主要是由一些官僚集团和地方豪强组成,他们通过互相勾结,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阶层体系。
在唐朝晚期,门阀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政治上。
四、唐朝门阀制度的衰落唐朝门阀制度的衰落主要是在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晚期,门阀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但是唐朝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经济的衰退,使得门阀的力量开始受到挑战。
五代十国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基本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官僚集团和地方势力为主导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篇一: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自南北朝后期起,门阀制度走向衰落。
最主要标志便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或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
其结果首先是官吏铨选上的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
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亦被废除。
最后,在唐代,由原来士族演变而成的郡望、氏族,特别是一些旧有的高门,社会地位虽高,选官特权和免役特权则已丧失,剩下在婚姻上的高自标置,与人际关系上对非旧有高门、士族的歧视,因为已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成为无本之未,延续至唐末,终于在社会上基本消失。
门阀制度也就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下面对以上观点略加申述。
南朝后期在南朝后期,如前所述,梁武帝在位期间信用一批原来的低级士族进入秘书咨询机构,以至宰相机构。
梁武帝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这批低级士族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和统治经验已经或正在超过原来的高级士族,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他们巩固统治。
因此,他虽然没有象宋、齐君主那样信用寒人掌机要,但其政策精神从一开始可以说就在鼓励寒微士人和寒人提高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并把达到标准的吸收入各级政权。
试看下例。
《隋书·百官志上》:天监四年,梁武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招生。
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
《梁书·武帝纪》天监八年诏:凡五馆生,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
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主要当指招纳寒微士人子弟。
按西晋国子学生只收官品五品以上子弟。
至南齐,已经下降到官品六、七品的子弟。
据《南齐书·礼志上》,齐高帝时规定入国子学的资格,自王公已下,最低包括太子舍人、领军与护军诸府的司马和咨议参军等官(均七品)子弟。
东晋门阀政治在许多人看来,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然而并非如此,门阀政治是东晋特有的政治现象,曹魏不是、西晋不是,南朝和北朝都不是。
严格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一朝。
尽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然而只有在士族门阀势力的巅峰-东晋政朝时才形成了门阀政治。
可以说,门阀政治是东晋最显著的标签,那么东晋门阀政治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门阀政治是东晋所特有的呢?门阀政治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皇权不振,二是士族专兵。
如果出现皇权重振而士族丧失兵权的情况,那么门阀政治必然会走向崩溃。
这一点从淝水之战后门阀政治没落就可以看得出来。
当时晋孝武帝提拔自己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进入中枢,录尚书事,以相权佐皇权,促使皇权复兴。
另一方面,东晋后期最后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士族门阀-太原王氏,也因为无力掌握北府兵而覆灭。
此后,门阀政治迅速土崩瓦解,至刘裕篡晋立宋时,门阀政治正式宣告终结。
由此可以看出,当皇权不振和士族专兵这两个条件不复存在时,门阀政治必然走向终结。
首先来讨论皇权不振。
东晋皇权不振是学界共识,而东晋的皇权不振,是从东晋建元之初就存在的。
东晋建立后,皇权虚弱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晋孝武帝重振皇权之时。
皇权不振的根源出现在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身上。
司马睿和西晋皇室的血缘关系远,他是晋宣王司马懿的曾孙、晋文王司马昭的侄孙、晋武帝司马炎的堂侄,理论上没有继承西晋法统的可能。
西晋皇室最正统的世系是“晋文王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爆发后,晋惠帝司马衷唯一的儿子司马燏被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害死,那么能继承西晋法统的,首选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子嗣,次选是晋文王司马昭的子嗣。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司马炎和司马昭的子嗣,要么早夭,要么死于内乱,要么不知所踪。
那么只能从晋宣王司马懿的子嗣中寻找继承人,这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却让司马睿捡了便宜。
司马睿的祖父司马伷和司马昭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属于司马懿的子嗣,但司马伷只是庶子,并无继承司马懿政治遗产的资格。
简述门阀制度的发展
门阀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一些重要家族、宗族或者贵族,通过限制身份、地位或权利等手段来掌握和维护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一种制度。
门阀制度在中国尤其是宋朝时期得到了明显发展。
宋朝时期,门阀制度是由官宦家族和世族群体逐渐发展而来的。
大量官宦家族的多个代表成员担任地方官员,并加强了门阀团结的观念。
这种情况下,门阀制度的影响力更是迋增,范围更为广泛。
在宋代后期,门阀制度达到了顶峰,门阀家族掌控了整个政府,政治权力、经济实力、知识智力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几乎全部被门阀所掌握。
这些门阀家族中不仅有官宦家族,还有些贵族和世族,而这些家族的控制力支配的范围甚至还扩至了文化艺术领域。
门阀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多弊端。
一方面,门阀制度限制了人才的流动,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萎缩和阻力;另一方面,门阀制度导致了不平等和腐败现象的出现,阻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正常发展。
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
门阀制度,又称宗族制度,是指以家族为单位组成一定的社会阶层。
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以下是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
在远古时期,中国社会还未出现城市,而是以氏族为基础。
每个氏族
都有自己的土地和山林,族长作为领袖,管理着氏族内部事务。
不同氏族
之间相互竞争,有时甚至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家。
这时期的贵
族多是凭借世袭的财富和政治影响力形成的门阀。
他们控制了土地、财富
和民众,成为社会中的统治阶层,通过世袭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汉代以后,中国进入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门阀制度逐渐式微。
然而,在某些地方,尤其是江南等地,门阀制度仍然存在。
这些门阀拥有丰富的
财富和强大的政治势力,可以通过世袭的方式将家族的权利传承下去。
清代是中国门阀制度发展的最后阶段。
清朝的官僚制度与门阀制度相
辅相成,官僚阶层中的不少人都来自于门阀。
清宫的后宫也形成了门阀制度,皇后和妃嫔们互相勾心斗角,抢夺权力。
在现代社会,门阀制度已经被逐渐淘汰。
中国的宪政、民主和法制建
设进程中,门阀制度已成为过去的历史。
但是,一些地方的土地和财富依
然被某些家族所控制,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总之,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
虽然它有着自身
的特点和优点,但也带来了世袭和不公平的弊端,同时也阻碍着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
门阀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史料总结201411204姚大伟(中国近现代史)对魏晋门阀制度的理解与梳理前秦的统一376年——淝水之战(383年)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秦。
“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北魏的统一439年——瓜步之战(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3——452),先后灭掉匈奴族夏赫连氏、北燕冯氏、北凉的沮渠氏等,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刘宋对峙,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450年瓜步之战后,刘宋的防线撤退到淮南,北攻南守的局面形成。
北周的统一577年——平陈之战(589年)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572年杀权臣宇文护后亲政,于建德六年(577年)征讨北齐,破其都城邺城,俘北齐后主,统一北方。
仕宦、大户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
”阀阅“自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
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有多人出仕为官,于是出仕者的阀阅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阀阅相当于门第。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
东晋一代的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
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
关于这些大族的史料记载比比皆是。
王导任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王敦任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荆二州牧等职。
可谓权倾天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魏晋门阀制度形成原因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
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
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
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形成:一个主要的就是东汉建立者刘秀,建国后大封功臣,这就造就了第一批的豪门贵族。
发展:东汉后期,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严重。
造成了一大批的大地主。
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虽然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但是实质上的问题没有解决。
魏的军屯和民屯制度,也只是暂时缓解了,但是最后还是还大地主、大豪强接收。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门阀制度发展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的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的所控制。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
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
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
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森严的等级制度。
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仪之徒。
这为门阀制度没落埋下了种子。
没落: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从而使门阀制度没落。
补充:演变萌芽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门阀制度是指一种强调家族世袭地位和权力的政治制度。
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那时起逐渐形成并延续至20世纪初。
门阀制度最初的形成是由于社会的分化和统治者对政治权力的掌控。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和贵族等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贵族阶层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权力体系,并把权力世袭化。
这种权力体制被称为门阀制度,只有出身贵族家庭的人才能够进入政治舞台,且只有这些家族的成员才能够继承政治权力。
门阀制度初期在诸侯国中最为明显,这些国家的君主和大臣都是由以太族出身的人来担任,形成了权力上的世袭。
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制度逐渐散布到其他的社会领域。
在秦汉时期,官员的世袭现象开始普遍出现。
官僚阶层开始形成自己的世族体系,家族成员代代相承地出任官职,不断巩固其政治地位。
这些官僚家族逐渐形成了门阀集团,通过统治职位的传承来维持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门阀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上广泛应用,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有明显的影响。
明代的士人进入官界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但门阀制度使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并且项目也更容易通过,从而使得士人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世家世袭的趋势。
同样地,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富商和文人等社会精英也形成了门阀制度,通过世袭财产和家族势力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秩序和稳定,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门阀制度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只有出身贵族家庭的人才能够获得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造成了社会的阶级壁垒和不公平现象。
其次,门阀制度导致了政治的腐败。
一些贵族家族通过世袭的政治权力来滥用职权和垄断资源,导致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最后,门阀制度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由于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集中在少部分家族手中,社会上的创新和竞争力受到限制,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