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分型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66.04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不同类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方式选择作者:郭建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对不同类型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加以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对其中不同类型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
结果全部患者并没有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症状,手术之前的JOA评分平均为5.8分,手术6周之后的平均评分为8.51分,12周之后的平均评分为10.13分,24周之后的平均评分为12.14分。
结论依据不一样的病理类型,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选取恰当的手术方式,有效减压,进行融合与内固定,能够得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方式;选择由于近些年来MRI检查的普遍运用,临床医生已经开始逐渐清楚认识到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疾病,极大的降低了漏诊的概率[1]。
然而对于该类损伤的机制以及治疗方式等,依然存在着一些争议。
笔者将对我院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接收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30例进行手术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30-52岁之间,平均年龄42.5岁。
从受伤到手术治疗的时间为3-7d。
在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MRI、CT以及X线片检查,以便对患者的病理类型加以确定。
检查发现有7例为段节段(小于等于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23例为多节段颈椎管狭窄,其中有合并C5-6髓核游离于椎管2例。
脊髓MRI具体体现为受压、出血以及水肿等。
1.2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采取不一样的手术方式。
其中,对于7例短节段(小于等于2个阶段)颈椎间盘脱出或者是突出,并且存在合并相对应阶段脊髓腹侧受压T2高信号变化的患者,可以采取颈前路手术治疗的方式;其中有3例为单节段,实行切除颈前路病变阶段盘的手术,并且切除上下椎后缘骨,加自体髂骨块植骨,并且内固定前路钢板;另4例2个阶段病变患者,首先切除颈前路的病变椎间盘,之后进行椎体次全切除手术,内固定椎间钛网植骨[2]。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治疗的临床观察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较常见的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外伤虽未造成颈椎骨折或脱位,却造成了颈脊髓损伤,导致四肢运动、感觉障碍[1]。
近年来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深,但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争议。
2009年1月~2012年5月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49例,通过对这些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23~67岁,平均36.4岁。
致伤原因:走路跌倒3例,骑车摔伤9例,车祸26例,高处坠落伤7例,头部撞击伤4例。
影像学资料:根据伤后x线、ct、mri等检查,均未见颈椎骨折或脱位。
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垂26例,后纵韧带钙化6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11例,颈椎不稳6例,颈椎间盘突出并颈椎不稳5例。
脊髓损伤及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所有患者伤前均无明确神经系统症状,伤后脊髓为不完全损伤。
伤后出现四肢瘫痪9例,上、下肢不完全瘫痪34例,仅有四肢麻木、疼痛、乏力6例。
采用joa颈脊髓功能评定标准(17分法)作为神经功能评定标准。
治疗方法:①保守治疗组:采用脱水,抑制神经水肿,营养神经,牵引,颈椎外固定,功能锻炼等非手术治疗;②手术治疗组:术前采用脱水、糖皮质激素、牵引、颈椎外固定等对症治疗,本组患者受伤后至手术时间3~52天,平均78天。
对于颈脊髓腹侧局限性受压者,如椎间盘突出、脱出、孤立性颈椎后纵韧带钙化者,采取前路减压,单节段病变者切除椎间盘、钙化的后纵韧带;两节段者行两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减压后行自体髂骨块植入或椎间融合器植入,钢板系统内固定。
术后给予甘露醇、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使用颈围领保护3个月。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12例患者采用保守法治疗,住院2周~35个月;手术治疗37例患者,其中单节段颈前路减压21例,两节段颈前路减压16例。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46例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无骨折移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
方法:对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46例无骨折移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分别应用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
结果:本组患者保守治疗14例,手术治疗32例,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按颈脊髓损伤joa评分标准评估术后改善程度,保守治疗组疗效优或良9例,有效率64.3%;手术组疗效为优或良28例,有效率87.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应根据mri显示脊髓受压情况及临床症状来选择治疗方式,如症状较轻微,且mri示颈髓无明显受压可选择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严重或颈髓明显受压,椎管明显狭窄者,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
【关键词】颈髓损伤;无骨折脱位;治疗;手术【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314-01无骨折移位型颈髓损伤,是指外伤后有颈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而各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颈椎骨折或脱位的证据[1],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脊髓损伤。
mri能早期诊断无骨折移位型颈髓损伤。
临床上易被误诊为脑外伤等其它原因而延误治疗。
确诊后,行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临床上一直存在争论。
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收治的4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分别应用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
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19-59岁,平均39.5岁。
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3例,交通事故伤18例,跌倒摔伤3例,重物砸伤2例。
按受力机制划分,颈部过伸性损伤27例,屈曲性损伤19例。
单节段损伤36例,双节段损伤8例,三节段损伤2例。
46例患者均出现完全性或不全性四肢瘫;脊髓损伤情况:伤前均无临床症状,伤后出现脊髓损伤表现,依据frankel标准对神经损害程度分级,结果为:a级16例,b级14例,c级10例,d级8例,e级0例。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治疗李维汉;陈军;张跃云;罗大光;赵和钦豪;孙渊【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年(卷),期】2007(024)012【摘要】[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病理基础、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根据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MRI检查,按不同的特点分为四种类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结果]26例术后随访5个月至9年,平均3.9年.前路手术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后路手术无再关门现象,术后MRI检查显示椎管容积扩大,颈髓受压缓解.2例术后脊髓功能无改善,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尽早行MRI检查,以明确临床类型.对颈脊髓受压明显者,应尽早采用不类型的手术治疗,对无颈脊髓受压者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等非手术治疗,亦具有较好的疗效.【总页数】3页(P2099-2101)【作者】李维汉;陈军;张跃云;罗大光;赵和钦豪;孙渊【作者单位】湖南省血防所附属湘岳医院骨外科,湖南,岳阳,414000;湖南省血防所附属湘岳医院骨外科,湖南,岳阳,414000;湖南省血防所附属湘岳医院骨外科,湖南,岳阳,414000;湖南省血防所附属湘岳医院骨外科,湖南,岳阳,414000;湖南省血防所附属湘岳医院骨外科,湖南,岳阳,414000;湖南省血防所附属湘岳医院骨外科,湖南,岳阳,4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2.12【相关文献】1.Ⅰ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经颈前路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J], 杨磊落;李青;彭吾训;王春庆;潘廷;肖正亮;安平江2.颈后路单开门支撑钢板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 [J], 谭文乐;谭建基;莫楚鸿;温锐灿3.椎弓根钉棒联合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 [J], 赵伟;杨子斌;杨鹏彪;李林;杨荣新;董锡亮;王正祥4.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前路接骨板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疗效比较[J], 沈怀霜;陆英杰;朱天峰;钮俊杰;杨惠林;朱雪松;邹俊5.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前路接骨板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疗效比较[J], 沈怀霜;陆英杰;朱天峰;钮俊杰;杨惠林;朱雪松;邹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伤残鉴定分析作者:齐宝聚王岩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2期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伤残评定伤病因果关系作者简介:齐宝聚、王岩,北京中正司法鉴定所。
中图分类号:D91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8.109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交通事故案件量也随之增长,笔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多起交通事故损伤致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案例,涉及伤残等级、伤病因果关系的司法鉴定。
根据2017年1月1日实施的《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进行伤残鉴定,本文以3例50岁以上伤者,交通事故致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导致的不同损伤后果进行伤残评定,并对伤病关系分析如下。
一、案例资料案例1:被鉴定人马某某,女,58岁,交通事故受伤。
车祸外伤头颈部等多处疼痛伴四肢麻木、无力5小时入院。
专科检查:枕部、颈部、骶尾部等处明显压痛,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感觉对陈(称)。
双侧颈部、肩部、及上臂等处痛觉过敏。
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
诊断为:头部外伤;颈髓损伤;颈椎间盘突出;多发软组织损伤。
伤后7个月余进行伤残鉴定,法医查体:右小腿远端、右足部背伸跖屈肌力Ⅲ级,巴氏征(-)。
复查肌电图:双腓总(远端)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双腓总(远端、近端)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
以右小腿远端、右足部肌力Ⅲ级,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之第5.9.1.6)条规定,评定九级伤残。
交通事故外伤建议为主要责任。
案例2:被鉴定人张某某,女,52岁,交通事故受伤。
因车祸致面部、颈部疼痛伴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就诊,专科情况:颈部皮肤无破损,压痛,双上肢肘关节以远针刺觉减退,乳頭以远和会阴区针刺觉减退。
四肢肌力下降,0-Ⅲ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踝反射正常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