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120例临床特征分析(新)
- 格式:pdf
- 大小:740.16 KB
- 文档页数:4
病例分析指导老师:竺佳晟学生:陈佳梅一、医学信息1,基础信息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积极药物对症治疗,病情恢复可,平稳后进入康复科,予运动疗法,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改善患者功能,病情好转后出院,先患者为进一步康复治疗,就诊我科,门诊以“康复治疗,腰椎骨折术后”收入我科。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吸烟饮酒史,无高血压,无糖尿病,无重大外科手术史。
3,社会情况家庭:患者与妻子婚姻恩爱,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已出嫁,小儿子单身,家庭幸福,儿女孝顺。
经济:患者是家长主要劳动力,年收入为10+万,其余家庭成员收入尚可,为小缩明显,肌力下降,右腿尤甚。
患者转移至电动起立床需借助转移板并在三人辅助下完成。
患者从电动起立床转移到训练床也是同方法。
2,感觉检查1,浅感觉(感觉正常2分,感觉减弱1分,感觉消失0分)跟—膝—胫动作无法完成9,ADL评定(barthel指数)总___40_分(满分为100)析11,功能恢复分级脊髓损伤程度L1,不完全损伤,ASIA:C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力3级以下)三、主要问题(1)、身体功能与结构损伤四、治疗目标六,讨论患者诊断为L1椎体骨折并前后植入内固定后,L1椎体骨折,L1棘突骨折,双下肢不全瘫,左侧多肋骨骨折。
L1平面以下浅深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下降,双下肢屈髋关节活动度下降。
目前不能独自完成翻身、仰卧位到端坐位、端坐位到轮椅、轮椅到床的体位转移。
ADL评定为40(满分100)。
并且座位平衡一级,立位平衡无法完成。
我认为患者为一个L1椎体的不完全损伤未来恢复前景好,可以在支具的少量帮助下可以实现步行。
因此患者需在继续服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加快神经的生长,促进感觉和肌力的恢复的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治疗还是以四肢的肌力训练,双下肢的直腿抬高训练和体位转移训练为主,并不断加强患者的座位平衡训练,并在。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治疗的临床观察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较常见的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外伤虽未造成颈椎骨折或脱位,却造成了颈脊髓损伤,导致四肢运动、感觉障碍[1]。
近年来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深,但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争议。
2009年1月~2012年5月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49例,通过对这些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23~67岁,平均36.4岁。
致伤原因:走路跌倒3例,骑车摔伤9例,车祸26例,高处坠落伤7例,头部撞击伤4例。
影像学资料:根据伤后x线、ct、mri等检查,均未见颈椎骨折或脱位。
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垂26例,后纵韧带钙化6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11例,颈椎不稳6例,颈椎间盘突出并颈椎不稳5例。
脊髓损伤及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所有患者伤前均无明确神经系统症状,伤后脊髓为不完全损伤。
伤后出现四肢瘫痪9例,上、下肢不完全瘫痪34例,仅有四肢麻木、疼痛、乏力6例。
采用joa颈脊髓功能评定标准(17分法)作为神经功能评定标准。
治疗方法:①保守治疗组:采用脱水,抑制神经水肿,营养神经,牵引,颈椎外固定,功能锻炼等非手术治疗;②手术治疗组:术前采用脱水、糖皮质激素、牵引、颈椎外固定等对症治疗,本组患者受伤后至手术时间3~52天,平均78天。
对于颈脊髓腹侧局限性受压者,如椎间盘突出、脱出、孤立性颈椎后纵韧带钙化者,采取前路减压,单节段病变者切除椎间盘、钙化的后纵韧带;两节段者行两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减压后行自体髂骨块植入或椎间融合器植入,钢板系统内固定。
术后给予甘露醇、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使用颈围领保护3个月。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12例患者采用保守法治疗,住院2周~35个月;手术治疗37例患者,其中单节段颈前路减压21例,两节段颈前路减压16例。
儿童与成人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因果关系法医鉴定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2T15:57:10.2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作者:刘凤[导读]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主要指在相关外力的作用下,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但是经过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并没有明显的脊柱骨折脱位的情况。
刘凤唐山证源司法鉴定所 ?063000摘要: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主要指在相关外力的作用下,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但是经过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并没有明显的脊柱骨折脱位的情况。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由于其与其他类型的损伤进行比较,无明显的影像学异常情况,一般又被称为无放射学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
但是成人与儿童的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大部分成人常见的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主要发生的部位在脊柱颈段,但是儿童常见的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主要发生部位在脊柱胸段。
本次研究选取不同年龄段且经过临床病理鉴定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8例(2例儿童,6例成人),比较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因果关系法医学鉴定的差异,报告如下。
关键词:儿童;成人;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因果关系;法医鉴定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类案件135例,其中涉及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患者共8例,根据年龄的不同进行分组,即儿童组2例,成人组6例。
其中儿童组年龄6-7岁,致伤原因:下腰训练2例。
成人组年龄19-70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
(二)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1.儿童组临床表现:双下肢出现无力症状、皮肤的感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大便以及小便均出现失禁、双下肢肌张力均出现下降、肌腱反射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双上肢活动无明显的影响。
影像学表现:均无明显的脊柱以及骨盆相关组织障碍,MRI结果显示2例在第7-10胸椎椎体水平脊髓出现T2信号影,伴有混合信号影并缺血的迹象,另外其脊柱的软组织尚未见明显的损伤。
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胸腰髓损伤的临床分析郑稼;田书建;李文辉;罗建平;刘继军【期刊名称】《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年(卷),期】2000(7)8【摘要】目的 :通过对 6例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胸腰段脊髓损伤的病例分析 ,进一步认识本病。
方法 :本组 6例全部为胸腰段脊髓损伤。
其中不完全脊髓损伤 5例 ,完全性脊髓损伤 1例 ,根据Frankel脊髓损伤分类法 :A级 1例 ,B级 2例 ,C级 3例。
保守治疗 5例 ,手术治疗 1例。
结果 :经 6个月~ 9年 10个月随访 ,4例完全恢复 ,1例参照Frankal分级法 ,半年后由入院时的B级恢复至E级 ,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病儿无恢复。
结论 :如果治疗及时、恰当 ,其治疗结果较为满意 ,对于有脊髓损伤而X线片甚至CT未发现脊柱异常者 ,应做MRI检查 ,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总页数】2页(P768-769)【关键词】儿童;脊髓;脊柱损伤;诊断;X线片;CT【作者】郑稼;田书建;李文辉;罗建平;刘继军【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832【相关文献】1.无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 [J], 刘建斌;郝大成;马云鹏;刘洪军2.儿童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分析 [J], 张涛;冯世庆3.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型损伤后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李贤坤4.儿童胸腰段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2例 [J], 刘浩; 袁美佳; 谭洪杨; 俞松5.儿童胸腰段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2例 [J], 刘浩; 袁美佳; 谭洪杨; 俞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65现代养生 2021年9月第21卷第18期医事司法与法医学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伤病关系分析(附2例报告)白璐 程光* 陈晖 白俊清 刘英杰 刘勇 曹凤宏 王林洪 程爱国【关键词】 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分级鉴定中图分类号 D91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1)18-165-03作者单位: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白璐);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程光);唐山华北法医鉴定所(陈晖、白俊清、刘英杰、刘勇、曹凤宏、王林洪、程爱国)*通讯作者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与年龄及颈部基础疾病相关联,所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大多涉及到伤病关系的处理问题。
现通过2例实际案例,就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伤病关系分析意见介绍如下。
1 典型案例1.1 案例一被鉴定人,男,1965 年12 月14 日,鉴定意见书:唐华【2021】临鉴字第 0598。
缘于2019年12月27日主因头颈部外伤后1.5小时入院,体检:神志清楚,检查合作,生命体征平稳。
四肢肌力0级,感觉减退,深浅反射均未引出。
急诊MRI 检查(3173135)显示:颈3/4椎体水平脊髓内可见片状PS 高信号,颈3/4、颈4/5、颈5/6、颈6/7椎间盘突出,颈2-5椎体水平椎前间隙异常信号,考虑为渗出性改变。
入院后急诊施行了颈3/4、颈4/5、颈5/6、颈6/7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经后路半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固定术(颈3-6椎体16枚钛钉)。
术后经综合治疗18天出院。
2020年1月14日(术后17天),再次入院行康复治疗。
专科检查:双上肢肌力0级,髂腰肌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4级。
经康复治疗160天出院。
出院时情况:右上肢耸肩肌肌力4级,三角肌肌力3+,双侧肱三头肌肌力3+,其余肌力为2+。
髂腰肌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4级。
2021年4月6日法医临床学检查:自诉四肢麻木、感觉减退,小便尚可控制,大便时有失控。
神经系统检查:双侧上、下肢肌力4级,可以抵抗部分阻力,较正常肌力弱,肌张力高,髌、踝震挛(+),Hoffman 氏征双侧(+),Babinsiki 氏征双侧(±)。
脊髓损伤病例分析汇编
脊髓损伤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常常与失能和死亡相关。
以下是几个脊髓损伤病例分析:
1. 病例一:
患者为一名23岁男性,因高空坠落而受伤。
患者表现为双下
肢麻木且无力,并出现大小便控制障碍。
经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和MRI等),诊断为T12骨
折型脊髓损伤。
治疗方案为手术修复和康复治疗,经过6个月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患者双下肢力量得到显著改善,并恢复了大小便控制。
然而,患者仍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2. 病例二:
患者为一名45岁女性,因车祸而受伤。
患者表现为双下肢无
力和麻木,并有大小便控制障碍。
经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L4椎体骨折型脊髓损伤。
治疗方案为手术修
复和康复治疗。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双下肢力量和功能有所改善,并恢复了大小便控制。
然而,患者的康复仍需要更长时间。
3. 病例三:
患者为一名28岁男性,因潜水时触碰潜艇而受伤。
患者表现
为双下肢无力和麻木,并出现大小便控制障碍。
经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C5-C6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
治疗方案为手术修复和康复治疗。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双下肢功能略有改善,并恢复了大小便控制。
然而,患者仍需要继续康复治疗以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总的来说,脊髓损伤病例的治疗和康复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手术修复和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并帮助他们重新获得生活自理能力。
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得早期表现-—-李治伟1、第1至第2颈脊髓节段损伤:(1)、运动改变: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与胸骨甲状肌功能受限。
(2)、感觉改变:耳部或枕部痛觉过敏或减退.2、第3颈脊髓节段损伤:C3支配膈肌与肋间肌,伤后不能自主呼吸而死亡。
3、第4颈脊髓节段损伤:(1)、运动改变:伤后四肢、躯干所有得自主活动一概消失。
创伤性反应波及到第3颈神经,可引起自主呼吸丧失,严重时会很快死亡。
(2)、感觉改变:锁骨平面以下得感觉消失。
另外,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不能等症状,严重因缺氧而死亡。
4、第5颈脊髓节段损伤:(1)、运动改变:患者由于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挠肌得神经节段受损,双上肢完全无自主运动。
肩部因有肩胛提肌、斜方肌得牵拉而能耸起.(2)、感觉改变: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
(3)反射改变:患者除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外,余反射全部消失.5、第6颈脊髓节段损伤: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
(1)、运动改变: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肱三头肌瘫痪,肩部失去下垂功能,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可收缩,因而患者得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第6颈脊髓节段以下得神经所支配得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
(2)、感觉改变:除上肢得外侧、前臂背外侧得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3)、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肱挠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6、第7颈脊髓节段损伤:(1)、运动改变:肱二头肌肌力正常,伸指总肌肌力减弱,旋前园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浅肌、屈拇长肌均力弱,故手呈半卧状态。
(2)、感觉改变: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得尺侧3个手指感觉障碍.(3)、反射改变: 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7、第8颈脊髓节段损伤:可见单侧或双侧得Horner征,由卧位改为坐位时,可出现位置性低血压。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伤残鉴定分析作者:齐宝聚王岩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2期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伤残评定伤病因果关系作者简介:齐宝聚、王岩,北京中正司法鉴定所。
中图分类号:D91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8.109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交通事故案件量也随之增长,笔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多起交通事故损伤致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案例,涉及伤残等级、伤病因果关系的司法鉴定。
根据2017年1月1日实施的《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进行伤残鉴定,本文以3例50岁以上伤者,交通事故致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导致的不同损伤后果进行伤残评定,并对伤病关系分析如下。
一、案例资料案例1:被鉴定人马某某,女,58岁,交通事故受伤。
车祸外伤头颈部等多处疼痛伴四肢麻木、无力5小时入院。
专科检查:枕部、颈部、骶尾部等处明显压痛,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感觉对陈(称)。
双侧颈部、肩部、及上臂等处痛觉过敏。
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
诊断为:头部外伤;颈髓损伤;颈椎间盘突出;多发软组织损伤。
伤后7个月余进行伤残鉴定,法医查体:右小腿远端、右足部背伸跖屈肌力Ⅲ级,巴氏征(-)。
复查肌电图:双腓总(远端)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双腓总(远端、近端)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
以右小腿远端、右足部肌力Ⅲ级,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之第5.9.1.6)条规定,评定九级伤残。
交通事故外伤建议为主要责任。
案例2:被鉴定人张某某,女,52岁,交通事故受伤。
因车祸致面部、颈部疼痛伴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就诊,专科情况:颈部皮肤无破损,压痛,双上肢肘关节以远针刺觉减退,乳頭以远和会阴区针刺觉减退。
四肢肌力下降,0-Ⅲ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踝反射正常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