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 格式:pdf
- 大小:293.29 KB
- 文档页数:7
超声提取细黄链霉菌胞外多糖工艺与抗氧化活性研究李堆淑【摘要】以细黄链霉菌胞外多糖的浓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法对细黄链霉菌胞外多糖浓度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然后用邻二氮菲法和DPPH法测定了细黄链霉菌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影响细黄链霉菌胞外多糖浓度的单因素试验的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乙醇沉淀时间12 h,超声功率420 W.向应面法优化得到超声波提取细黄链霉菌胞外多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0.32%,乙醇沉淀时间12.06 h,超声功率417.12W,细黄链霉菌胞外多糖浓度为4.945 g/L,与预测值相差0.142%.细黄链霉菌胞外多糖对·OH和DPPH·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Using EPS of Streptmyces microflavus as the index,the extraction conditions of EPS from Streptmyces microflavus were optimized by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EPS of Streptmyces microflavus were determined by phenanthroline Fe2+ methodand and DPPH · assay.The results by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effecting EPS of Streptmyces microflavus were:ethanol volume fraction 70%,ethanol deposition time12h,ultrasontic power 420W.Wit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the optimum technology of the ultrasonic extraction of EPS from Streptmyces microflavus was:ethanol volume 70.32%,ethanol deposition time 12.06 h,ultrasontic power 417.12W.EPS of Streptmyces microflavus was4.945g/L,which was 0.142% lower than predictive value.EPS of Streptmyces microflavus had fairly strong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 OH and DPPH· radical.【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6(042)005【总页数】6页(P253-258)【关键词】细黄链霉菌;胞外多糖;响应曲面法;抗氧化活性【作者】李堆淑【作者单位】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陕西商洛,726000【正文语种】中文微生物多糖具有化学结构简单、来源丰富、生产周期短、不受季节限制、安全、低毒等的优良特质,可作为乳化剂、保鲜剂、抗衰老剂、抗癌医药品、抗氧化剂、抗辐射剂等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等领域[1-2],微生物胞外多糖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的多糖高聚物[3]。
取1mL稀释样品,分别浇注于MRS培养基、Elliker培养基和M17培养基,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用于样品中乳酸菌的分离[11.2.2分离菌株的分离和保存将1.2.1得到的菌落在相应的平板培养基上划线纯化得到纯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接触酶实验。
纯化菌株在MRS斜面上4℃短期保存,置于30%(W/W)无菌甘油中在一70℃超低温冰箱中长期保存‘11.2.3利用茵落拉丝法初步筛选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将分离纯化菌株在MRs筛选培养基上进行划线分离,在25℃厌氧培养48h,观察并记录菌落特征。
用无菌牙签接触菌落,轻轻地向外拉,然后在2s内垂直离开以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连续的拉丝,重复操作5—6个菌落,每个菌落平行做2次,测量菌落拉丝的最大长度(伽n),结果以“平均值士标准方差”表示。
1.2.4乳酸茵胞外多糖的提取将1.2.3得到的菌株接种于筛选MRS液体培养基中,30℃发酵24h,取10mL培养物,沸水浴10min,冷却至室温,加质量分数为80%的三氯乙酸至终浓度为4%,4℃静置过夜,12ooog离心20min,轻倾上清液于透析袋中,对流水透析24h,再对双蒸水透析36h,4次换水,定容,待用。
1.2.5硫酸-苯酚法测定乳酸茵胞外多糖(EPS)的含量将1.2.4得到的胞外多糖样品用Dubois推荐的硫酸一苯酚法[15]测定,用葡萄糖做标准曲线(如图1),从曲线上求得EPS的含量。
以空白培养基为对照,扣除背景干扰。
’1.2。
6·显微镜观察产胞外多糖乳酸茵细茵形态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用MoticPMB5—2232—5摄影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1.2.7产胞外多糖乳酸茵的鉴定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鲁奎、蠢棺益图1硫酸一苯酚法测定胞外多糖含量的标准曲线的API细菌鉴定系统进行,将纯菌株在MRS琼脂培养基上37℃微厌氧培养48h,用无菌棉拭子收集细菌,在API50CH试剂条凹槽中加API50CHL培养基并接种,用石蜡油封好,37℃培养24~28h,记录菌株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结果,将其输入梅里埃公司的鉴定软件APILABPlus进行鉴定。
胞外多糖(EPS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早在50年代人们就认为胞外多糖可能是青枯菌的致病因子,随后围绕青枯菌胞外多糖的病理学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
H u sain和Kelman比较了青枯菌自发无毒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的特点,发现自发无毒突变株不产生胞外多糖,致病力丧失,因此认为胞外多糖在致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l 5l。
青枯菌的胞外多糖是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的复合物,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是氮乙酞半乳糖醛酰胺。
研究发现,不同青枯菌小种的胞外多糖的组分有所不同,同一小种也存在不同类型的胞外多糖。
一些研究显示,一个称为EPS I的胞外多糖,可能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致病性最为相关I6J EPS I合成的特异突变研究显示,即使直接注入大量的突变菌细胞进入植物茎组织,与非突变菌比较,其植株的萎蔫和死亡程度也很低。
通过土壤接种试验也显示,尽管突变菌在维管组织中繁殖,但植株的发病很轻。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胞外多糖的合成受l6 kI1的eps操纵子调控,涉及l0个调控基因产物和3个不同的调控信号,这种严谨的调控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EPS I对病原菌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在病原菌对植物的致病性中的重要作用『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或称青枯菌引起许多重要经济作物如烟草、花生、番茄等植物的萎焉病。
主要通过土壤传染病害,它的寄主范围很广泛,有33科100多个种,危害茄科植物为最多“。
青枯菌毒力株能产生胞外多糖,用特殊固体培养基培养时形成两种菌落形态即易变的和固定的,前者产生胞外多糖有毒力,后者很少产生这种多糖。
为此,日本科学工作者研究了这种胞外多糖的组成以及它与致病性的关系。
发现这种多糖是一种混合物一主要由N一乙酸半乳糖胺(2一氨基2半乳糖)和少量鼠李糖、葡萄糖以及某些简单肤所组成。
事实上,这是同型一N一乙酞半乳糖胺葡聚糖的一个例证。
其化学性质还不清楚,但认为这种胞外多糖与毒力有关系‘,这是因为它阻滞寄主植物维管束组织,导致水分输导的困难。
产胞外多糖菌的鉴定及多糖性质研究田文祥;蹇华丽;杨幼慧;廖美德【摘要】从华南农业大学杀虫植物园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胞外多糖高产菌株PS04,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属于多粘类芽孢杆菌.采用察氏培养基,pH 6.0,于37℃摇瓶培养48h,多糖产量为13.3 g/L.对其多糖性质研究表明,该多糖的性质与黄原胶类似,具有低浓度下高黏性、假塑性、耐盐性,同时对热及酸碱有较好的稳定性.%Strain PS04 producing exopolysaccharide was isolated from the soil samples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otanic Insecticides Garden. It was identified as a Paeniba-cillus polymyxa by its morphological,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Using Czapek's medium, the exopolysaccharide production was up to 13. 3 g/L by ferment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emperature 37 °C and Ph 6. 0. The properties of the polysaccharide were investigated. Like Xanthan Gum, this polysaccharide was distinguished by its high viscosity with low concentration, pseudoplasticity and salt-toler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polysaccharide was stable to heating, acid and alkali.【期刊名称】《食品与机械》【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4页(P162-165)【关键词】多粘类芽孢杆菌;胞外多糖;16S rDNA;鉴定;黏度性质【作者】田文祥;蹇华丽;杨幼慧;廖美德【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广东-方制药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244;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正文语种】中文微生物胞外多糖是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活动中分泌到细胞壁外的多糖或多糖混合物。
胞外多糖生物合成机制及应用研究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是一类由微生物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高分子糖类化合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工业应用价值。
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机制是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探讨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机制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机制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涉及多种酶类和代谢途径。
在微生物细胞中,胞外多糖的合成通常由特定的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s, GTs)催化完成。
这些酶将活化的糖基单元从糖核苷酸供体转移到接受体上,逐步构建多糖链。
1.1 胞外多糖的合成途径胞外多糖的合成途径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糖基的活化、多糖链的延长、多糖的修饰和分泌。
糖基的活化通常由糖基转移酶完成,这些酶将糖基单元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lc)或其他糖核苷酸供体转移到多糖链上。
多糖链的延长是通过糖基转移酶的连续作用实现的,形成线性或分支的多糖结构。
多糖的修饰包括硫酸化、乙酰化等,这些修饰可以改变多糖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性、黏度和稳定性。
最后,合成完成的多糖通过细胞膜上的分泌系统被释放到细胞外。
1.2 胞外多糖合成的关键酶类胞外多糖合成的关键酶类包括糖基转移酶、糖基修饰酶和分泌相关蛋白。
糖基转移酶是合成多糖链的核心酶类,它们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决定了多糖的组成和结构。
糖基修饰酶负责对合成的多糖链进行化学修饰,如硫酸化和乙酰化,这些修饰对多糖的功能至关重要。
分泌相关蛋白则参与多糖的跨膜运输和分泌过程。
1.3 胞外多糖合成的调控机制胞外多糖的合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环境条件、营养物质的可用性、细胞内信号分子等。
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都会影响胞外多糖的合成。
营养物质的可用性,特别是碳源和氮源的供应,对胞外多糖的合成具有显著影响。
此外,细胞内的信号分子如环磷酸腺苷(cAMP)和钙离子等,也可以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胞外多糖的合成。
食品与药品 Food and Drug 2010年第12卷第05期 217细菌胞外多糖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王桂兰1,2,凌沛学1,2*(1.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2. 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 济南 250101)摘 要:细菌胞外多糖是当今进入工业化发酵生产的一类重要的多糖。
由于多糖种类的不同,其分离纯化工艺不尽相同。
本文综述细菌胞外多糖发酵生产中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了各种分离技术,介绍了针对极具商业价值的微生物多糖的几种新型提取分离技术,展望了微生物多糖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胞外多糖;提取;分离;发酵中图分类号:Q5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979X (2010)05-0218-03收稿日期:2010-03-01作者简介:王桂兰(1986-),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通讯作者:凌沛学,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Tel:(0531)81213003 E-mail:peixue.ling@Progress on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T echnologies of Bacterial Exocellular PolysaccharidesW ANG Gui-lan 1,2, LING Pei-xue 1,2(1.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 2. Post-doctoral Scientific ResearchWorkstation, Institute of Biopharmaceuticals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101, China )Abstract: Bacterial exo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are important in industrial fermentation now. Because of different species, the technologies of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are different for each polysaccharide. All the technologies applied usually at home and abroad in fermentation industry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s some new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for the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of certain valuable polysaccharides, and gives an outlook about the progress on bacterial exocellular polysaccharides.Key Words: exocellular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isolation; fermentation多糖在自然界高等植物、藻类、微生物及动物体内均存在,分布极广。
产品质量胞外多糖的测定
1目的
依据有关方法和标准,建立公司测量土壤中胞外多糖的标准方法。
2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测定胞外多糖含量的苯酚-硫酸法。
本实验采用苯酚-硫酸法,该实原理是:浓硫酸水合产生的高温快速分解多糖产生单糖,并迅速脱水生成糖醛衍生物,生成的糖醛衍生物又与苯酚反应生成橙黄色化合物,再以比色法测定
本标准适用于蓝藻门、绿藻等藻类胞外多糖的测定。
3参考文件
无
4定义
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是一些特殊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易与菌体分离、分泌到环境中的水溶性多糖,属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5职责
5.1测试工程师依照国家标准的更新、或者方法的改良,不定期更新本文件。
5.2测试工程师应当对测试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上岗认定和定期技能查验,对于技能不达标的人员予以相关处理。
5.3测试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本文件方法测定相关样品的胞外多糖含量,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认真仔细地完成实验。
6程序
6.1试剂和材料
表1准备试剂和材料清单
表2混合材料和溶液配置清单
6.2仪器设备
表3仪器设备清单
6.3操作流程表
表4胞外多糖的测定操作流程表
6.4具体操作流程
表5胞外多糖的测定具体操作
7附件
附件1《实验室测试报告》。
一种微生物胞外多糖及其制备方法微生物胞外多糖是一类由微生物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复杂碳水化合物。
它们由多种糖分子通过特定的化学键连接而成,具有多样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被用作功能性添加剂,具有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制备微生物胞外多糖的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株作为产生胞外多糖的来源。
常见的菌株有蓝藻、酵母菌、乳酸菌等。
选择菌株时需考虑其菌株特性、产量以及产生胞外多糖的能力。
接下来是培养菌株。
通常采用液体培养的方式,将选定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提供菌株所需的养分和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等。
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菌株的生长状态,及时调节培养条件以促进菌株生长和胞外多糖的产生。
在培养菌株达到一定生长状态时,需要采集菌体和胞外多糖。
一般采用离心的方法将培养液中的菌体和胞外多糖分离。
离心后,可将胞体分离出来,以获得胞外多糖。
此外,还可以通过过滤等方法将胞外多糖从培养液中提取出来。
提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胞外多糖的保护,避免其在提取过程中受到损伤。
提取得到的胞外多糖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纯化步骤,以去除其他杂质和溶剂。
通常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技术来纯化胞外多糖。
纯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胞外多糖分子结构的保护,避免其发生断裂或降解。
最后是对纯化得到的微生物胞外多糖进行表征和分析。
常用的方法有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分子结构、组成和理化性质,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制备得到微生物胞外多糖,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表征。
制备方法的选择和优化对于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微生物胞外多糖至关重要。
同时,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微生物菌株的培养和胞外多糖的保护,以确保最终得到的产品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和应用性能。
微生物胞外多糖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粘细菌胞外多糖提取纯化及其生物活性检测摘要随着这几年来糖化学的迅速发展,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理论和应用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和组分分析的实验技术都已成熟,为本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
本文通过观察粘细菌在CAS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黏性圈,从79株粘细菌中筛选到6株胞外多糖产量高的菌株,并对其中4株粘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进行了提取纯化。
粘细菌经液体发酵培养后,将发酵液进行乙醇沉淀得到粗多糖的提取物。
粗多糖经氯仿、三氯乙酸脱蛋白,过氧化氢脱色,得到白色粉状纯化物。
纯化的粘细菌胞外多糖采用0.5mol/L盐酸水解后,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可确定菌株92033、93147、94016的胞外多糖中均含有葡萄糖、甘露糖,其他成分需进一步验证。
4株粘细菌的胞外多糖纯化物的水溶液,经絮凝活性检测实验表明,均具有絮凝活性,其中菌株92033对4g/L的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2.84%,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装关键词:糖化学胞外多糖粘细菌絮凝活性订线ABSTRACT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ugar chemical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bial exopolysaccharides were important for the people. The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and component analysis experimental technique of the exopolysaccharide had been mature, which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xperimental guidance. In this article, Myxobacteria which produced many polysaccharide were screened from the CAS solid medium by observing the stickiness of colony. We had got six strains which could produced high exopolysaccharide from the 79 strains, and four strains had been extracted and purificated. After liquid culture fermentation, we could obtained the crude polysaccharide extracts by alcohol precipitation methd from the fermentation broth. We obtained the white powder of the polysaccharide by the chloroform and trichloroacetic acid removing protein and hydrogen peroxide detreated. After purified Myxobacteria exopolysaccharides 0.5mol/L hydrochloride hydrolysis, we could determine that the strains of 92033,93147,94016 which containing glucose and mannose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Other components were proved by further validation. After the testing of the flocculating activity, the four myxobacteria aqueous solu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 purification were all had flocculation activity. Strains of the 92033 had an effct on 4g/L kaolin suspension and the flocculation rate rich to 92.84% and it showed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Key words:sugar chemical exopolysaccharides Myxobacteria flocculation activity目录一前言 (1)1.1粘细菌简介 (1)1.2微生物胞外多糖概况 (1)1.3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应用 (2)1.3.1胞外多糖的药用性 (2)1.3.2胞外多糖的絮凝性 (2)1.4国内外研究现状 (3)1.5本实验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3)二本论 (4)2.1实验材料 (4)2.1.1菌种来源 (4)2.1.2实验所用培养基 (4)2.1.3主要仪器与试剂 (4)2.1.3.1仪器 (4)2.1.3.2试剂 (4)2.2实验方法 (5)2.2.1实验方案 (5)2.2.2粘细菌的发酵培养 (5)2.2.2.1菌种活化 (5)2.2.2.2产多糖菌株的筛选 (5)2.2.2.3产多糖菌株的种子液培养 (5)2.2.2.4种子液的发酵培养 (5)2.2.3粘细菌胞外多糖的粗提取 (6)2.2.4粘细菌胞外多糖的纯化 (6)2.2.4.1初步纯化 (6)2.2.4.2胞外多糖蛋白质的去除 (7)2.2.4.3胞外多糖脱色 (7)2.2.5胞外多糖的组分分析 (7)2.2.5.1胞外多糖的完全水解 (7)2.2.5.2胞外多糖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7)2.2.6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检测 (7)2.3结果与讨论 (8)2.3.1高产胞外多糖的粘细菌菌株的筛选 (8)2.3.2胞外多糖的提取物 (9)2.3.3胞外多糖的组分分析 (9)2.3.4胞外多糖的活性检测 (12)三结论 (14)谢辞 (15)参考文献 (16)一前言1.1粘细菌简介粘细菌(Myxobacteria)是一类滑行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单细胞细菌[1]。
写一篇细菌胞外多糖提取优化及毒性试验研究的报告,800字
细菌胞外多糖提取优化及毒性试验研究的报告
本报告旨在探讨细菌胞外多糖(Glycans)的有效提取方式。
研究过程采用了覆盖实验、评估样品的毒性以及进行多糖提取的方法。
初步研究发现多糖提取有三种方法,分别是热水提取、超声提取和酸提取。
首先,我们采用折线图来评估三种提取方式对细菌多糖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热水提取得到的Glycans最多,而酸提取方式获得的细菌多糖最少。
接着,要进行多糖提取的优化,我们选择了热水提取作为基础。
研究中,根据温度、提取时间和浓度三大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折线图和散点图的分析。
最后,热水提取的最佳条件设定为:温度60℃,提取时间1h,浓度5g/ml。
使用此优化方案后,
分离出的细菌多糖含量提升了17.8%。
最后,为了评估提取物的毒性,我们进行了抑制率分析,发现抑制率处于安全范围,表明细菌胞外多糖提取物的毒性不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三种提取方式和优化方案,探讨了细菌胞外多糖的有效提取方式。
结果表明,调整热水提取方式参数,可以有效提高细菌多糖提取物的含量;此外,由于提取物的抑制率较低,表明提取物的毒性也不高。
本研究为细菌胞外多糖提取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新的见解,为将来细菌胞外多糖的更好应用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提取与应用研究进展王蓓蓓1张伟2周晓伦2*(1白水镇白水中心卫生院,甘肃平凉744000;2甘肃医学院,甘肃平凉744000)摘要: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提取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对多糖生物学功能的认识有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多糖的生物学功能涉及免疫、癌变、肿瘤和衰老等方面,可以应用于食品、医药、农业、污水处理等领域。
该文对多糖的定义、分类、生物合成和多糖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概述,重点阐述了高压脉冲电场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法。
虽然对微生物多糖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但微生物多糖真正的应用价值尚未得到实现。
目前,胞外多糖已经作为食品添加剂运用到食品工业中,除此之外多糖还可用于制备抗肿瘤新药或疫苗、抗凝血等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胞外多糖;提取方法;生物合成;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中图分类号Q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18-0021-03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WANG Beibei1et al.(1Baishui Central Health Center,Pingliang744000,China)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xtraction technology,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polysaccharide understanding has a quantity of improvement and qualitative leap,involving immunity,cancer,tumor and aging and other aspects,can be applied to food,medi⁃cine,agriculture,sewage treatment and other fields.This article gives a detailed overview of the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biosynthesis and extraction methods of polysaccharides,with emphasis on high-voltage pulsed electric field technology,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and 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Although the research on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s continues to deepen,the true application value of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s has not been realized. At present,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have been used as food additives in the food industry.In addition,polysac⁃charides can also be used to prepare new anti-tumor drugs or vaccines.Key words:Microbial Exopolysaccharide;Extraction method;Biosynthesis;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1多糖的定义与分类多糖(Polysaccharide)属于典型的糖类物质,其分子结构十分庞大而且复杂,是由多个单糖分子失水与缩合构成,为典型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由至少4个单糖并通过糖苷键进行结合。
产胞外多糖(EPS)乳酸菌菌株的分离、筛选1.目的要求(1)熟悉产胞外多糖乳酸菌菌株的筛选方法(2)了解乳酸菌产胞外多糖的基本原理2.基本原理微生物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是一些特殊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易与菌体分离的荚膜多糖或黏液多糖,属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微生物EPS是一种长链、高分子质量的聚合物,甚独特的物理学和流变学特性以及使用安全性使它在食品和非食品工业备受青睐,尤其是它在医药领域所具有的巨大应用潜能正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自然界中能产生多糖的微生物种类很多,涉及细菌、酵母和丝状真菌。
长久以来,乳酸菌用于发酵乳的生产,通常认为乳酸菌EPS安全性更为可靠,而且乳酸菌作为生理功能调节剂,利用益生菌制成活菌制剂,省去常规发酵、提取等繁琐工艺。
因此,开发乳酸菌EPS较其他微生物EPS来说,更具有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多糖难溶于乙醇,因此如果乙醇溶液中有絮状沉淀出现,通常可认为样品中含有多糖。
本实验就是利用多糖的这种性质来沉淀分离微生物EPS以供下一步的多糖检测。
目前用于多糖检测的方法较多,主要有干燥称重法、硫酸一蒽酮法、DNS(3, 5一二硝基水杨酸)法、苯酚一硫酸法、相对黏度法和Imshenetskii等报道的浊度法等。
由于苯酚一硫酸法具有简单方便、显色稳定、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不受蛋白质干扰等优点而深受欢迎。
其原理是根据苯酚一硫酸试剂与游离的寡糖和多糖中的己糖、糖醛酸(或甲苯衍生物)发生的显色反应。
己糖在490nm处(戊糖及糖醛酸在480nm处)有最大吸收,吸收值与糖含量呈线性关系。
具体操作见实验步骤。
本实验利用多糖难溶于乙醇的性质来沉淀分离微生物EPS。
本实验以乳制品和肉制品为初始原料,分离产EPS的乳酸菌菌株并筛选高产EPS的优良菌株。
3实验材料3.1原料从市场上购买的乳制品、肉制品。
3.2培养基MRS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1.5%琼脂)。
方法1 (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的提取)(1)用抽滤方法将发酵液和菌丝体分离(2)真空浓缩至原来体积的1/ 5(3)加入4倍体积的95%乙醇,玻璃棒搅拌使多糖充分沉淀(4)沉淀放置4℃冰箱过夜(5)为除去掺杂的还原糖和小分子杂质,用95%乙醇和无水丙酮反复冲洗(6)8000r/min离心6min(7)冷冻干燥,储存于干燥罐中备用[1]杜秀菊,徐伟,穆红梅,彭向前,冯玮. 桦褐孔菌多糖的药理活性与化学结构研究进展[J]. 食用菌学报,2012,01:100-104.方法2(金花茶粗多糖的初步分离)(1)乙醇沉淀150mL 浓缩液,缓慢加入3倍体积的95%乙醇溶液(边加边搅拌),4℃静置24h,4000r/min 离心10min,得到粗多糖沉淀(2)透析少量蒸馏水溶解沉淀,透析(可截留分子量6000~8000)48h;透析内液冷冻干燥得到粗多糖。
[1]林华娟,田晓春,秦小明,路垚,杨基柱. 金花茶多糖单一成分的化学结构特征解析[J]. 食品科学,2013,03:141-146.方法大同小异乙醇的体积选择:单因素测试不同体积乙醇的提取率乙醇的浓度选择:同体积,但一般看到都是95%单因素测试的还有沉淀时间,浸提温度、时间、次数,料液比然后在单因素测试的前提下正交实验,选择最佳条件以水提液中水溶性多糖的产量为标准,选择影响提取菌丝体多糖产量的三个主要因素:水提时间、提取次数、浸提比(质量比)。
每个因素设3 个水平,选用L9(33)正交表(见表 3.1)。
每次取脱脂后的菌丝体25g,提取温度100℃,按照试验设计进行,提取后过滤,合并滤液,浓缩,醇沉,常规干燥。
[1]李霞. 黑盖木层孔菌多糖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透析袋(d = 44, 32, 24mm,可截留分子量6000~8000,U.S.A)。
细菌胞膜脂多糖的测定方法1.引言1.1 概述细菌胞膜脂多糖是细菌细胞表面的关键成分之一,它们在维持细菌细胞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胞膜脂多糖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糖分子和脂肪酸分子组成。
这些糖分子的类型和排列方式决定了细菌胞膜的特性和功能。
测定细菌胞膜脂多糖的方法对于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胞膜脂多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选择一个准确可靠的测定方法并不容易。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种或多种测定细菌胞膜脂多糖的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估和比较。
本文首先将回顾细菌胞膜脂多糖的重要性,解释其在细菌细胞中的功能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介绍细菌胞膜脂多糖的组成和结构,探讨不同种类细菌的脂多糖的差异及其影响。
在正文的第三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测定细菌胞膜脂多糖的方法。
根据已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我们将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并分析其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和操作步骤。
我们将重点关注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等方面的评价,并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有关细菌胞膜脂多糖的测定方法的重要信息,并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章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引言、正文、测定细菌胞膜脂多糖的方法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首先,将介绍胞膜脂多糖在细菌生长和适应性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测定细菌胞膜脂多糖的方法的必要性。
接着,将概述本文的结构和章节安排,以引导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正文部分将主要涵盖细菌胞膜脂多糖的重要性和组成结构。
首先,将介绍胞膜脂多糖在细菌中的重要角色,包括保护细菌、细胞识别和信号传导等方面。
然后,将详细阐述细菌胞膜脂多糖的组成和结构,包括糖链的种类、链接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修饰。
测定细菌胞膜脂多糖的方法部分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