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思考摘要:本文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分散布局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统筹规划的必要性。
通过调整城乡规划,优化用地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统筹;思考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农村工业化的推进,我国的国土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城乡建设用地的有效统筹规划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存在着局部虚胖、混乱扩张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
1国土空间规划概述国土空间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美好生活,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科学合理规划和利用国土资源,统筹安排各类土地利用功能,规范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行为,以达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是指在规划和利用国土空间时,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求之间进行均衡考虑和协调安排。
这种思考不仅要关注城市的发展,也要注重乡村农业、农村居民点和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2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重要性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对于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通过有效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可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城乡建设用地统筹有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划分限制了产业发展的空间。
通过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可以打破这种限制,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国家关注和改革的重点,全国各地也在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上一再给予关注和政策支持。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实现城乡统筹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我国工业社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全国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在城乡统筹原则的指导下,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并未新农村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新农村;规划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城乡统筹原则已经逐渐地变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思想,而国家在不断强调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一次又一次地强调着“城市反哺农村”这一议题,以实现我国城乡共同发展的基本战略。
在城乡统筹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不仅是国家政策支持的结果,也是农村人民在城乡统筹理念指导下不断努力的结果。
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合理科学的建设规划,这样能够保证农村土地资源和空间的合理利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1.城乡统筹理念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近年来,我国为加快城市化步伐,提高城市化程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政,尤其是是七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进一步落实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建设步伐。
我国所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主要是指通过城乡间各项资源的整合,促进城乡社会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的产业化进程,促进城乡社会与空间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与利用,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新格局。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首要的议题是不断扩大国家财政的覆盖范围,尤其是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的整合利用,注重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医疗、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均衡发展与不断繁荣,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程度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城乡整体上的一体化目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了城城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贫困。
城乡一体化成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经验和思路。
本文将就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渊源城乡一体化理论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农村改革试点”提出了农村改革的思路。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城乡经济统一市场体制、加快农业技术改造的几个决定》,明确了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
198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间资金、物资调剂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城市和农村统一市场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一系列的文件和规划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城乡一体化是指利用城市和农村的各自资源和优势,合理布局发展经济。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环境优化、农村资源开发、经济地理结构调整、人口聚集控制、资金和信息流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互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资源共享、系统集成、人口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等。
由于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模式,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加强协调和统筹,形成全面、协同的发展格局。
三、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1、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北京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注重城乡要素流动的平衡与协调,并通过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实现了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共同繁荣。
2、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通过提高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加强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广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广东省通过完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以上经验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城乡规划管理论文范文怎么写城乡规划是我国行政规划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现代行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乡规划论文,供大家参考。
城乡规划论文范文篇一:《浅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从户籍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论及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最后探究重点问题即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城乡规划管理的应对。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市场经济;城乡规划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是指,根据宪法、行政法规而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工作制度、组织结构形式。
城乡规划管理是政府的职能所属,是城乡建设活动的需要,两者在运行过程中相辅相成,推进城乡规划管理是贯彻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落实行政管理体制是城乡规划改革的基础。
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的发展1.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发展。
行政管理体制可以解构为制度以及体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法律法规,其主要作用是确保行政管理体系可以正常运行。
体系主要包括权利体系、主体构成,权利体系涵盖权利配制、保障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机构设置、组织形态、领导隶属于主体构成。
1.1计划经济下的行政体制改革。
1978-1992年,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开始酝酿并初步发展,主要的制度理念有: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也就是削弱权利过于集中的不利局面,实行政企分开,放宽地方经济的管理权利;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1983年之后我国有序的开始了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加强基层政权的建设;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这一工作完成于1982年6月末,同时省、市、县级的机构也进行了精简机构。
1.2市场经济转型期下的行政体制改革。
1992年-2002年,这一时期的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一是将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秩序化整合,优化政府的行政体制建设;二是政府服务型建设理念的初探与实践,其前提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新时期体制改革的亮点之一;三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进行宏观与微观调控,这为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建设提供了可能。
统筹谋划节约集约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摘要]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一项事关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改革。
铁岭县新台子镇,依托土地资源的支撑,走出一条保护土地资源和保障群众利益,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建设新路子。
[关键词] 土地;优化;集约;城乡一体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改革方向,这是一项事关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改革。
我县在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中,按照有利于耕地保护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农民权利保护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原则,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铁岭县新台子镇是1956年国务院批准的建制镇,是国家百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辽宁省十五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全镇镇域面积111.44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5.3万人。
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铁岭县懿路工业园区座落在镇境内,新台子镇地理位置优越,具备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商品集散地的便利条件,对连接市、区、县具有不可比拟的带动作用,2010年经批准新台子镇将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沈铁城际连接带新台子新城。
近年来,铁岭县新台子镇按照“兴工强镇、抓商繁城、活农富民、城乡互动”的发展战略,以建设“辽北第一镇”为目标,依托土地资源的支撑,走出一条保护土地资源和保障群众利益,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建设新路子。
一、构筑空间防线,搞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布局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为城乡建设一体化提供前提。
新台子镇在发展中发挥区位优势,合理布局,新台子镇新市镇土地利用规划(2010—2020)注重和城镇规划、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
首先,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与电力、交通、水利等部门规划进行了衔接,以满足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用地需求。
其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台子新城规划编制中重点处理好区域内人口、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依据《新台子新城规划》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在允许建设区内利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在有条件建设区内主要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满足新台子新城建设的需求。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统筹规划实践探索[摘要]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党和政府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视。
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作为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经济协调机制,实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
本文总结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统筹方面的发展诉求,并结合现代农业经济区总体规划的实践.提出了实施城乡统筹规划的措施和实现城乡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建设管理的创新目标。
[关键词] 城乡统筹城市主体地区经济城市规划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前瞻性地开展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探索研究,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以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坚持把新民居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将村庄建设规划纳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体系,在城乡统筹中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把新民居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调控和引领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把新民居建设与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相结合,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促进乡风文明。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统筹规划的意义要尽快完成市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从总体上对全市城镇体系、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公共设施等进行谋划,更好地引领和指导城乡统筹发展。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调整城镇布局形态, 形成级次分明、点轴相连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更好地促进以城带乡、城乡融合。
坚持龙头导向、全域规划,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条件。
坚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是提升规划科学性前瞻性的必要途径。
1.1坚持规划引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规范城乡规划管理,着力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规划是龙头、是基础。
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新体制,推动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上的融合发展,寻求城乡间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本文将探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展望。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乡关系理论:城乡一体化着眼于城乡关系的优化和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关系理论强调城乡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2.农村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农村发展理论倡导以农村为中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协调,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城乡一体化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促进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城乡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通过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促进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4.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范围,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
三、城乡一体化的未来展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手段,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2.农村环境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城乡一体化的难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3.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关键字】论文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城乡统筹发展思考论文:浅析巨鹿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与思考摘要: 从建立巨鹿城乡产业梯度和谐出发,从县城、城镇和农业区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各自在城乡一体化试点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发展加工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合作组织的一系列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巨鹿;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巨鹿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东部,属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总面积631km2,辖6镇、4乡,总人口36.7万。
2009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65%;全县GDP35亿元,财政收入1. 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 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128元。
农业特色显著。
巨鹿县2009年全县银花种植面积7.8万亩、枸杞种植面积6.5万亩、杏种植面积8.1万亩,年产干银花900万kg、枸杞干果1500万kg、鲜杏8000万kg,是“国家级串枝红杏标准化示范区”,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北金银花之乡”、“河北枸杞之乡”、“河北杏之乡”。
近年来杂交谷产业发展迅猛,杂交谷子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4000万kg,成为“国家级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
特色农产品资源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巨鹿在乡统筹产业发展中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还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首先经济总量小,城乡居民收入低。
巨鹿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2009年全县GDP总量35亿元,财政收入1. 36亿元;其次产业层次较低,以工补农能力不足。
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缺乏拳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的集市贸易、商业零售为主,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尚显不足;第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群众增收难。
巨鹿县农村基本没有集体企业,农业基本停留在出卖初级农产品阶段,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匮乏,农业产业化链条较短,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全县现有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只有58%农民能够进入产业化链条,农业生产松散,抗击风险能力低。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减少和消除我国当前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乡一体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城乡一体化论文范文一: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经济组织的革新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根本是在于保证当前家庭制运作模式不更改的条件下,怎样让散落的农户组建起来,形成大型的、综合的顺应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合作模式。
在新的制度下,农业经济组织创新同曾经的合作制是由本质区别的。
这不仅遵照农民的平等、资源的原则,还要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享受利益的原则,遵循当代农村生产制的专业分工,将产业的链条同内部经济利益相结合的联合制合作关系。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对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的经济迈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的发展目标也有了飞跃的改变,渐渐朝着城乡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前进。
农村当今的发展模式为农民将居住地逐渐朝城镇靠拢、朝着乡镇工业园区及农业生产经营靠拢。
要严格执行创新精神,解决散户经营模式,合力集中所有力量,将农村经济有效的进行组合。
农村经济组织在创新方面大力推广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基础。
由于趋势的转变,培养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也成为推广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农业跨国合作的规模和程度来讲,以我国当今的竞争实力是完全不够的。
固有的农村经济组织无法胜任跨国合作的方式。
由于生产能力的缺乏,使得资金和技术无法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构成的经济效应,完全可是实现农村经济国际化竞争水平和降低经济成本的能力。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中的不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相对比,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是落后于当代农业发展进程的,本质在于组织创新的主体。
经济组织创新结构上明显的表现出了其结构层次的不足。
对于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管理上出现错乱,延误了农民对于经济组织创新的改革。
再说到规模性,因为农民的平均资源少,成本高,资源产权模糊、资本缺失大、区域封闭等特点,当前农民经济组织创新的范围小,资源单一。
城乡规划论文(精选经典范文10篇)一、总体规划组织国家土地综合利用要完善组织国家土地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可以根据面积大小、地形属性、空间条件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行政区划和空间布局,通过科学的土地规划实现优化的土地配置;强化城市新建、改造、拆迁与供应相结合;依法保护国家重点经济区域,推进土地多元使用;完善国有土地储备制度,强化国有土地管理;加强国有土地统计、调查与登记工作;建立提高市场价格等社会管理机制,完善国家土地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效益分配机制;完善土地营销制度,保护土地使用权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体系,维护市民健康与生态平衡。
二、实施片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施片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设定统筹发展标准,明确城乡发展目标,重视城乡互补性和协调性;改革完善拆迁安置制度,充分考虑城乡社会经济条件;坚持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改善城乡条件;加强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完善服务范围;推进资源配置改革,改善社会空间结构,坚持差异化发展;调整国家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市场体系与机制;规划并保障城乡安全究竟,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乡协调发展,开展相关城乡体制机制创新实验。
三、走中央地方合作发展路径围绕新时代城乡建设,要坚持谋划“两个抓、六个稳”政策,即抓住核心的要害,稳住土地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稳定核心;抓住城乡融合优化发展的战略机遇,稳住解决“农村地价未来的预期收益联动、农业旧账和农业企业农民户统一、农村供水保障五个稳定性;走中央地方合作助推城乡发展的路径,完善三级安排机制,实行行政区划分自治、实行新型城乡建设管理制度,实行审批分类管理,筹建和完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构建全域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四、建立健全城乡联动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联动发展体制机制,要注重解决城乡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不均衡问题,坚持完善城乡发展均衡规划对策;依据地方实际,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来实施,形成区域内城乡统筹发展和动态平衡,促进农村、城市以及农副产品产业链的发展;科学综合考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条件,调整土地使用结构,改变城乡空间结构;针对农业特性,改革城乡地下经济体系,坚持城乡一体化、城乡结合部城乡协同发展的方式;加强公共管理,改造政府机构,拆分城乡地块权属,制定便捷的经营准入制度;支持农业创新,发挥中央和地方资源。
基于城乡统筹理论的新市镇“一体化”战略实现路径探析摘要:城乡关系是社会分工所形成的一种历史性的互动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关系必然从分离走向融合。
顺应这一客观规律,城乡统筹理论应运而生。
城乡统筹理论的实质,在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市镇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应当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筹措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建设城乡一体化房地产市场、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建设资金房地产市场城乡产业社会保障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form of a historic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evitable from separation to merge. follow the objective law, urban and rural theory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gradually narrow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tow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hall prepar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development plan, rais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areas construction funds, construct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omote the real estate market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construction funds real estate market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security industry中图分类号: o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基金课题:本文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重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城乡统筹发展下的规划整合研究探讨摘要:随着城乡统筹建设的逐步推进,现行规划体系已经难以适应各项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
对此,笔者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五规叠合”为基础,对规划思路、技术路线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为不同规划之间的衔接提供了协调思路。
关键词:城乡统筹、五规叠合、沙坪坝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tep by step,the current planning system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work,so it`s need to adjust and improve. to this,the author take the “five plan superimposition”of shapingba chongqing as example,to discuss the planning ideas,technical route etc,and,to supply the idea for integrating different plannings.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areas;five plan superimposition;shapingba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引言城乡统筹是一定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互动双赢协调发展格局。
2007年7月,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重庆设立,重庆市规划系统以此为基础,尝试进行以整合空间资源为目的的规划研究。
2008年初,重庆市开始“四规叠合”的探索: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统叠合;在此基础上,沙坪坝区加入产业发展规划,以求通过“五规叠合”实施方案整合规划资源,促进空间协调、项目落地、调控统一,充分发挥规划协调的作用,促进区域的全面跨越发展。
统筹城乡生长论文城乡统筹生长论文:四川省内河水运建立现状及其生长对策的研究一、四川省内河水运生长现状近年来,四川省水运生长以建立长江“黄金水道”为契机,加大了对内河底子设施建立的投入,努力实现内河水运通江达海的生长战略,并积极探索“水运通畅、口岸完善、干支结合、江海直达、情况调和”的绿色水运生长思路,内河水运建立步入新的生长阶段。
国度“七五”至“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加大投资对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渠江等主要通航河道进行整治和渠化,逐步形成以横贯工具的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以岷江、嘉陵江高品级航道为干线,以渠江、沱江、涪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地域重要航道为增补,“一横两纵六线”的四川省内河水运体系的主骨架。
“十一五”的水运建立生长目标是买通“四江”、建立“两港”,依托长江提高四川省水运办事沿江经济社会,办事重大装备及沿江产业结构战略,办事能源化工基地建立,办事人民群众宁静便捷出行,同时积极实践“综合利用水资源,航电结合,整治与渠化结合,联合建立,转动开发,生长水运”的内河水运建立思路。
二、四川省内河水运建立所面临的问题1. 内河水运投入不敷,水运底子设施整体落后据统计,从开国初到“六五”期末的36年中,四川省内河航道、口岸建立投资2 113亿元,仅占全省地方交通总投资(不含铁路,下同)的7.8%;“七五”期间,四川省内河水运底子设施建立投资1 197亿元,虽有较大增加,但仍只占全省地方交通建立总投资的9.7%。
1998年,四川省公路投资11 915亿元,水运投资尚不敷1亿元。
资金投入的严重不敷,造成内河水运底子设施条件整体落后,对四川省经济的可连续性生长带来倒霉影响。
2. 内河水运投资机制不完善在欧美等国度,内河水运建立作为国度大众底子设施,建立维护的用度都由国度负担,各都城接纳种种有效市场手段开辟资金渠道以弥补国度财务不敷。
同样,四川省内河水运建立也是以国度投资为主,但其他招商引资来源过于疏散且不稳定,投资机制不敷完善,倒霉于内河水运的综合开发和连续生长。
浅析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
摘要: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
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一、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二、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
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
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三、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
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
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
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以乡保城
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2、空间集聚、划定城乡
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
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3、设施先行、区域共享
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错位发展、尊重文化
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五、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
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
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
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2、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
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
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
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
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4)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3)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
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2]贾若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决策[m].中国发展观察.2008
[3]郭春丽.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实现途径[m].今日中国论坛.2008.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