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膈肌疾病

什么是膈肌疾病

什么是膈肌疾病
什么是膈肌疾病

什么是膈肌疾病

什么是膈肌疾病1 概述

主要有膈疝、膈膨出、膈肌肿瘤、肿块及其他原因造成

的膈肌损害。膈肌疾病较少见,分原发(即膈肌本身)、继

发(来自临近组织和器官的疾病)两种。

膈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是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部,呈圆幕状,由外周的肌肉部分和中心腱组成。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围,前部起自胸骨剑突,两侧起自肋骨,后部起自上2~3个腰椎和腰大肌、腰方肌表面的腱性组织。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有主动脉、下腔静脉、食管、交感和迷走神经等穿过膈肌。

膈肌不但分隔胸腹的器官,而且是主要的呼吸肌。它担负着肺全部通气量的60%。人在平静呼吸时,膈肌上下运动的幅度约为1~2cm,深呼吸时升降幅度可达4~6cm 。成人膈肌面积约为270,它下降1cm,肺容积可增加约250~300ml。因此,膈肌发生病变时可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并引起呼吸困难。此外,膈下有胃肠和肝脏等脏器,膈病变可涉及到这些器官并引起消化道症状。膈肌受膈神经(颈3~5)的支配。膈中央部的病变可表现为下部胸痛和肩痛。

2 膈疝

分先天性和创伤性两大类。膈肌在其发生过程中出现先天障碍,膈肌上可留下不同程度的缺损或弱点,邻近组织或器官由此突出(主要是胃肠道)进入胸腔的现象,即为膈疝。如胸腹膜生长不良未与横中膈结合构成膈肌外侧部,则膈的腰部与肋部之间留有一个三角形小区域,无肌纤维(博赫达莱克氏孔),此处可发生胸腹膜裂孔疝(博赫达莱克氏疝),腹腔内脏器可由此进入胸腔。若膈肌的肋骨和胸骨部分未融合,则胸骨剑突下的两侧留有孔隙(莫尔加尼氏孔),此处

常发生胸骨旁裂孔疝(莫尔加尼氏孔疝)。若膈肌有先天性

缺损,也可发生膈疝。

膈肌在胚胎发育上有几处正常裂口:主动脉、下腔静脉和食管通过处。在主动脉及下腔静脉通过处,因周围组织比较坚固致密,且血管本身具有弹性,故此空隙能被严密填充封住,不易成疝。而食管裂口处因食管、胃贲门和膈肌间须保持一定的活动性,才能完成进食时食管纵行肌肉的收缩以及呼吸时膈肌升降的生理功能。故此,裂口周围组织较疏松,固定力差,老年时尤甚,胃贲门部易由此处疝入胸腔形成食管裂

孔疝。可分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胃膈之间有一韧带,与左膈肌角和内侧弓形韧带融合,对食管下端和胃的固定有一定作用。若此韧带发育不全,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胃贲门活动,引起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在胚胎发育期食管两旁各有一个隐窝,发育过程中该隐窝未消失,加上后天因素影响(如肥胖、妊娠),可形成食管旁疝,胃乃至肠等经食管旁进入后纵隔。若滑动型食管裂孔疝与食管旁疝合并出现,即形成混合型食管裂孔疝(见图[食管裂孔疝的类型])。创伤性膈疝由直接暴力伤(如枪弹击伤、刀刺伤膈肌等)、间接暴力伤(由高处坠下或汽车事故,胸腔和腹腔压力突变,膈肌因上下方压力不平衡而破裂致成膈疝)。医源性外伤(如食管贲门手术、术后引流时膈肌受压坏死)引起膈下脓肿等,感染可影响膈肌使之破裂穿孔。

膈疝症状因其类型而异。患胸腹膜疝的新生儿出生后主要表现呼吸困难、紫绀,多种内脏疝入胸腔内常危及生命,因腹内器官占据胸腔压迫心肺而致。胸骨旁疝内容物可有大网膜和横结肠、胃、肝,多数患者无症状。若疝出的内脏有扭转、嵌顿,可引起上腹胀痛、呕吐、腹泻等。婴幼儿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呼吸困难3%食管裂孔疝的病人无症状。当胃液返流时可引起咽痛、口腔烧灼感,甚至刺激声带而发生音哑,胸骨后不适及烧心感。返流液若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食管痉挛引起的疼痛有时与心绞痛、心肌梗死、十

二指肠溃疡及胆绞痛相混淆。并发症主要是疝出内脏绞窄、坏死、出血和穿孔等。

3 膈肌膨出

与膈疝不同处为膈肌完整,但因肌纤维发育不良或萎缩,出现膈的位置上移。分先天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膈膨出指胚胎时膈肌发育障碍、发育不全,腹内正压和胸腔内负压增高,膈肌本身逐渐伸长变薄,上升入胸腔内。膈肌的全部或一

部分发育不全,致成全膈或单侧膈膨出;局部受累可引起部分膈膨出(如前面、后外侧及正中部位)。先天性膈膨出可合并其他内脏畸形,如肺发育不全、胃逆转、肠旋转不良和异位高肾等。后天性膈膨出的原因多为膈神经受损引起的膈麻痹。膈下感染也可并发膈膨出。局部膈膨出多见于右侧。

膈膨出若为完全性,可使食管进入胃的角度变小,食物通过

障碍,发生返流。胃底亦可扭转或升高,食物不易通过贲门和幽门。完全性膈膨出的儿童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食欲不振、间歇肠梗阻。单侧和局限膈膨出多无症状。成人左膈膨出常致吞咽困难、上腹疼痛、胃烧灼感或嗳气。

4 膈肌肿瘤及其他肿物

膈肌肿瘤中恶性者较多,与良性者之比为3:2。恶性肿瘤原发者少见,多为转移癌,来自肺、食管、胃、肝、胆及腹膜等。原发癌发生于膈的纤维、血管和肌肉等组织。膈良性瘤如脂肪瘤、纤维瘤、间皮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及错构瘤等。膈肌肿物包括囊肿、结核、包虫病及脓肿等。

膈肌良性肿瘤多无症状。恶性肿瘤因累及膈神经常致胸壁及肩部疼痛。巨大肿瘤及肿物可使膈肌活动受限,肺部受压,引起不同程度的通气障碍,发生呼吸困难。

5 诊断和治疗

主要依靠X射线对胸部、膈肌本身或胃、肠的详细检查。膈疝与膈膨出一般不难鉴别,膈膨出病例的膈肌完整,仍在升高的腹腔内脏之上。疑诊的膈膨出或肿瘤等可作人工气腹(将消毒空气直接注入腹腔)后的X射线检查,鉴别膈上、下及膈肌本身病变。疑难病例可作CT检查。

膈肌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

近年研究营养不良对呼吸肌的关系,认为蛋白质摄入不足可使膈肌重量减轻,收缩力减弱,导致呼吸流量的减少。某些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亦可损及膈肌,引起病理改变影响肺通气功能。对营养不良患者给以充足的蛋白质,积极控制红斑狼疮等疾病,均可使膈肌恢复功能。

常见食管疾病影像诊断

常见食管疾病影像诊断 【关键词】食管知病影像诊断 (一)反流性食管炎 又称消化性食管炎,为最常见的一种食管炎,系因胃食管连接部的抗反流功能不全,造成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 【影像学表现】 X线钡餐检查: 1.早期不敏感,可为阴性; 2.炎症进展可表现为食管壁毛糙,粘膜增粗走行紊乱,粘膜糜烂所致针尖状钡点; 3.胃内对比剂反流,尤其在卧位时; 4.晚期由于瘢痕形成可致食管腔狭窄; 5.部分病人可显示食管裂孔疝。 【鉴别诊断】 1.与其他食管炎相鉴别(念珠菌食管炎、病毒性食管炎、药物性食管炎)。 2.管腔狭窄时需与硬化性食管癌相鉴别。食管炎时狭窄段与正常部分分界不清,为渐进性;癌性狭窄与正常部分分界清楚,且狭窄段较短,一般不超过5cm。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 X线造影简单易行,特异性差。内镜除可确定有无食管炎外,尚

可对其程度进行分级。 (二)腐蚀性食管炎 由于吞服或误服腐蚀剂造成食管的损伤,其病变范围和损伤程度与服用腐蚀剂的性质、浓度、剂量及吞服速度有明显关系,也和治疗是否及时有关。 【影像学表现】 1.X线钡餐造影:依据病变损伤程度及病史长短,造影表现不一。病变轻者:早期食管显示轻度水肿,粘膜增粗、紊乱,后期可未见明显异常表现或食管壁稍显僵硬,管腔轻度狭窄。病变严重:早期则有广泛狭窄,食管壁不规则,可伴有多发溃疡,后期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严重者呈漏斗状或鼠尾状。特别注意如临床考虑食管穿孔时应用碘水造影而不用钡剂。 2.CT可了解食管穿孔并发纵隔炎的范围、程度。 【鉴别诊断】 病史很重要,结合X线造影可诊断。必要时需和硬化型食管癌及反流性食管炎相鉴别。食管癌时管壁僵硬,病变与正常分界明显。反流性食管炎可见胃内容物的反流或食管裂孔疝的存在。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 X线造影首选,CT可了解并发症范围、程度。 (三)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 是门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发生率相当高,主要见于肝硬化、脾静脉或脾门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及上腔静脉综合征等。依据病变发展的

常见肺部疾病影像诊断学口诀

常见肺部疾病影像诊断学口诀 先天性肺不发育和肺发育不全 肺不发育先天性病变,两肺一侧肺叶异,一侧异常分三类,不全不良不发育,发育不全伴先心。 肺段隔离症 肺段隔离供血异,肺叶内外有区别,内型圆椭边光滑,块密囊臂壁液气平,外型脏层独立性,左下后叶致密影,常位膈下脊旁隐,膈疝麻痹膨升并发。 肺动静脉瘘 肺动静脉先天瘘,肿块血管肺门走,瓦苗试验肺内阴影大小变,肺A造影看自窦。 大叶性肺炎 大叶肺炎双球菌袭,常侵肺段一侧肺大叶,发病急骤胸痛急,寒热咳痰如锈铁,充血纹粗亮度低,实变均密支气管充气征,消散不无外围吸收,渐缩范围结核别。 支气管肺炎 小叶肺炎萄链菌,常见老年弱幼婴,肺纹增粗肺泡炎,斑片结节模糊边,阻塞气肿炎渗出,肺野透亮扩胸廓,金萄感染坏死变,薄壁空洞灶内显。 备注:肺炎液化坏死时,病灶阴影内可见薄壁空洞征。 病毒性肺炎 病毒肺炎病毒属,巨麻流胞腺病毒,支管周肺泡炎渗出,多灶重叠片影结节分布,网纹夹杂粟粒影,气肿肋膜肺膨出,严重占据肺段叶,胸腔积液常伴随。 过敏性肺炎 过敏肺炎症状轻,瓦霜淡薄游走性,斑片线网弥粟粒,病灶多见中下野。 间质肺炎 间质肺炎细菌病毒,热咳发绀气急促,网纹结节重叠影糊,气肿肋膜肺膨出。 支原体肺炎 肺炎致病支原体,轻症微热咳闷疲,淡江片影粗纹理,重症高热占大叶。 放射性肺炎 射线肺炎射线伤,急性斑片慢性萎缩纤,纵移膈开胸塌陷,综合部位放疗量。 吸入性肺炎 吸入肺炎气急发绀,胸痛呛咳血性痰,不同物质如肺炎,阻塞不张气肿像,片状浓密模糊缘,类脂吸入易纤变,不张三角致密影,急性水肿蝶翼样。医界资讯网(https://www.doczj.com/doc/7c10605719.html,) 慢性肺炎 慢性肺炎继发多,变质增生伴渗出,叶段团块纹索粗,斑片结节气肿阻

(推荐)膈肌超声

膈肌超声 正常值: (1)平静呼吸时膈肌厚度为0.19±0.04cm,膈肌移动度为 1.4± 0.4cm (2)用力吸气后厚度分数为 1.71±0.58cm,膈肌移动度为 5.1±1.2cm 影响因素: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身高、体重、BMI 影响膈肌厚度(显著正相关) 身高、体重、年龄影响膈肌移动度(年龄呈负相关) 膈肌厚度分数、移动度均与最大吸气压存在显著正相关, 示膈肌形态学参数与膈肌收缩功能有关。 测量方法: (1)超声测量膈肌厚度(Tdi):受试者取仰卧位,自主呼吸。取线性高频探头置于右侧腋前线,探头垂直于胸壁 8~9 肋间,可见膈肌 对合区超声图像,若此位置看不到膈肌,探头可上移至 7-8 肋 间。二维超声下见部分肝脏并在屏幕右侧显示肝脏边缘定位膈肌,取同一位置测量。膈肌对合区图像由三层结缔组织组成 (见图一),即两侧高回声区(胸膜层、腹膜层)和中间混合型回声区

(由无回声膈肌组织以及其内高回声的筋膜组成),呼吸时此三层结构平行。移动光标分别测量平静呼气末膈肌厚度

(功能残气位,Tdi FRC)以及最大吸气末膈肌厚度 (用力肺活量位,Tdi FVC),测量三个呼吸循环的值,取平均值。可计算膈肌厚度从平静呼气末向最大吸气末的变化,即 TF= (Tdi FVC —Tdi FRC)/ Tdi FRC 。

(2)超声测量膈肌移动度(DM):受检者取仰卧位,自主呼吸。取低频探头置于右侧锁骨中线,平行与第7-8肋间,探头取冠状位,垂直 于膈肌头尾轴移动,二维超声下见胆囊界面后定位膈肌(见图 2,单一高回声线),然后切换至 B / M 模式,使取样线尽量与膈肌 垂直,待膈肌运动平稳,图像清晰时进行数据测量(见图二)。正 常情况下,吸气时,膈肌朝尾端运动,靠近探头;呼气时,膈肌朝 头端移动,远离探头。改变吸气容量后定位并测量距离(平静呼 吸位、最大吸气位)。测量三个呼吸循环的值,并取平均值。

膈肌功能的神经电生理评定方法综述

膈肌功能的神经电生理评定方法综 述 关于《膈肌功能的神经电生理评定方法综述》,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膈肌是维持呼吸功能的重要结构, 中枢或周围神经损害导致膈肌麻痹或功能障碍可导致吸气功能减退。膈肌功能检查是呼吸功能评估的重要内容, 包括影像学、超声、神经电生理及通气功能检查等。神经电生理评定是客观评价神经损害后膈肌功能的重要方法。本文对膈肌功能的神经电生理评定方法、评价指标与临床意义、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膈肌生理功能 膈肌是人类呼吸的主要动力肌, 贡献正常呼吸过程的70%。膈肌等呼吸肌不停歇地规律收缩维持正常呼吸通气, 源于脑干核团非自主调控机制(延髓脊髓通路) ;同时, 大脑皮层又通过皮质脊髓传导通路快速、随意调控自主呼吸节律, 并且经颅电刺激证明了运动皮层到膈肌的快速少突触传导通路理论[1]。膈肌受双侧神经支配, 以对侧交叉支配为主, 且个体间神经支配存在差异性[2]。神经肌肉疾病可累及膈肌, 导致呼吸功能障碍。通过对膈肌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判断膈肌功能, 为神经肌肉疾病诊断提供理论依据[3]。

2、膈神经运动传导检测 膈神经运动传导是在颈部两侧膈神经体表投影位置, 采用电刺激或磁刺激兴奋膈神经, 在膈肌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 。刺激成功时可见因膈肌收缩带动的胸腹部振动, 同时有“打嗝”的感觉。 2.1、刺激位置 刺激电极常规置于平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阴极位于阳极下方, 约锁骨上3cm处。但膈神经刺激易引起同侧臂丛神经共激活, 引起同侧上肢不自主运动[4]。有学者将刺激点置于胸骨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之间, 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臂丛神经干扰, 且用较小刺激强度即可诱发膈肌有效收缩[5]。外周磁刺激刺激点同颈部电刺激, 也可置于颈后第七颈椎棘突。 膈神经电刺激的定位准确度要求更高, 操作难度大, 结果假阳性率高, 而磁刺激假阳性率较低, 对膈神经损伤诊断准确

影像学技术对膈肌的研究进展解读

影像学技术对膈肌的研究进展 摘要:呼吸肌是人体呼吸运动的动力泵,它驱动着肺的气体交换,是人体唯一终生所依赖的骨骼肌[1]。人的呼吸肌主要由膈肌、肋间肌和腹肌三部分组成,可分为吸气肌(包括膈肌、肋间外肌)和呼气肌(包括腹肌、肋间内肌等)。 关键词:影像学技术;膈肌;呼吸肌 呼吸肌是人体呼吸运动的动力泵,它驱动着肺的气体交换,是人体唯一终生所依赖的骨骼肌[1]。人的呼吸肌主要由膈肌、肋间肌和腹肌三部分组成,可分为吸气肌(包括膈肌、肋间外肌)和呼气肌(包括腹肌、肋间内肌等)。膈肌作为最主要的呼吸肌,虽只占人体重量0.5%,但负担人体60%~75%的通气需要,尤其在吸气过程中膈肌的作用占呼吸肌的60%~80%[2]。 近年来发现在危重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病中,膈肌疲劳和无力十分常见。膈肌疲劳和无力是呼吸衰竭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Party等已证明急性呼吸衰竭或COPD伴发高碳酸血症时存在着呼吸肌疲劳[3]。Jubran A和Laghi F都证实:多数COPD患者发展成为急性呼吸衰竭是由于过度的机械负荷、呼吸肌肌力减弱或两者共同引起[4-5]。 因此,找到一种能客观准确测定膈肌功能的方法对于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临床防治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评价膈肌功能的方法主要有:跨膈压(Pdi)与最大跨膈压(Pdimax);膈肌张力—时间指数(TTdi);膈肌限制时间(Tlim);膈肌电图(EMGdi)测定;膈神经电、磁刺激法(EPNS)等;但这些方法因为有创性、干扰因素多、可重复性差等原因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手段由于其直观、便利、和客观和无创性,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膈肌的形态学与功能学的研究与评价。文章对影像学技术研究膈肌的形态与功能做一综述。 1 膈肌的形态与功能 膈肌为一圆顶形宽阔的薄肌,呈中央部较平坦、两侧向上隆凸的穹窿形,膈穹窿左低右高。膈肌中央部称中心腱,为腱膜,呈三叶状,周围部为肌纤维。膈肌就像一个机械的屏障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并保持这两个腔的压力梯度[6]。膈肌收缩时,其顶部变平而下降使胸腔扩大,产生吸气动作,舒张时顶部升高协助呼气。如此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昼夜不止,维持人体的外呼吸功能[7]。同时还参于诸如咳嗽、排痰、呕吐、排便和分娩等与胸腹腔压力升高有关的非呼吸功能。 2 影像学研究膈肌的方法与进展 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包括:X线平片和透视、CT、磁共振(MRI)等,它们是通过形态、结构、密度差异、信号改变等来直观反映膈肌的形态、位置及运

乳腺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乳腺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一、乳腺炎性疾病 (一)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 急性乳腺炎常见于分泌期的乳腺,特别是初产妇产后的3~5周内。病原菌常为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感染途径主要是病原菌从乳头皲裂处逆导管侵入。 急性乳腺炎的病理改变从单纯炎症开始,到严重的乳腺蜂窝组织炎,最后可形成乳腺脓肿。 临床表现为发病前有乳头皲裂现象,或有乳汁郁积,继而出现乳腺病变局部的红、肿、热、痛和硬节。全身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差、头痛发热,甚至寒战高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影像学表现】 X线:X线表现为乳腺内界限模糊的片状致密影,皮肤增厚,皮下脂肪显示较乱,有过多的淋巴管和血管阴影,并出现条索状结缔组织模糊影。有时可伴有泥沙样钙化灶。 USG:乳腺失去正常结构声像图,炎症局部呈不均质点状或块状混合回声,其周围增厚,边缘不清。皮肤也增厚。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根据产妇哺乳的病史及局部、全身的典型炎症表现,一般临床即可作出诊断。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有无脓肿并发和观察病变吸收情况。 乳腺炎易与炎性乳癌混淆,后者多在哺乳期外发生,边界不规则,常有浸润。 急性乳腺炎的影像诊断首选超声。B超不仅能准确判断病变的部位、范围,而且操作非

常便利,病情需要时可在床边检查。 (二)乳腺脓肿(abscess of breast) 多数乳腺脓肿是继发于急性炎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所致,少数乳腺脓肿源于囊肿感染。 脓肿可位于乳腺的不同部位,常单发,也可多发。脓肿局部波动感明显。脓肿可向外破溃,亦可穿入乳管,自乳头排除脓液。有时脓肿可破入乳腺和胸大肌之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腺后脓肿。 【影像学表现】 X线:X线表现为轮廓清晰锐利、密度增高的类圆形或不规则阴影,中心部分无结构,周围水肿区密度淡。在浅表形成脓肿时,临近皮肤增厚。 USG:乳腺内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的低声或无回声区,壁较厚,且不整齐。病变后方回声增强。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根据急性乳腺炎的现史和典型的局部体征,结合影像学发现脓肿的存在,即可确定诊断。 乳腺脓肿需与囊肿并感染鉴别。两者在X线上均可表现为类圆形阴影,中心部分无结构,病史有助于二者鉴别。后者声像图示囊肿壁薄,且较整齐,内部回声均质。 平片虽然能发现病灶,但有时难以与其他病变鉴别。B超、CT能更直观的显示脓肿。鉴别困难时,可在B超定位下穿刺活检。 二、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hyperplasia of breast)又称乳腺结构不良(mammary dysplasia),从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王建华 [摘要]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乳腺钼靶X 线摄影是乳腺癌诊断的常用方法,尤其对脂肪型乳腺,诊断价值较高。超声检查无损伤性,可以反复应用,对乳腺组织较致密者应用超声检查较有价值,但主要用途是鉴别肿块系囊性还是实性。CT检查可用于不能扪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定位,确诊乳腺癌的术前分期,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有无肿大,有助于制订治疗计划。MRI 具有较高的对软组织的对比性,它比X线、CT和B 超能更好的显示肿瘤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使其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价值较高。 [关键词]乳腺癌;影像学诊断;钼靶X线摄影;CT;超声;MRI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少见于男性。发病率逐年上升,平均年增长率为2%~3%。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有乳腺钼靶X线摄影、超声、CT、MRI。几种检查方法各有各自特点及优势,清楚了解各种检查方法特点,合理使用检查方法,能早期确诊乳腺癌的诊断,指导手术进行,适当减低患者经济负担,具有明显的经济及社会效益[1-4]。 1病因及临床表现 乳腺癌多发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妇女中,其病因尚未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当卵巢分泌雌激素过多时,长期慢性刺激敏感的乳腺组织,可导致乳腺组织的增殖和癌变。 乳腺癌多表现于无痛性肿块,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而易被忽视。外上象限乳腺癌发病率最高,约占43%。肿块边界多不清(但髓样癌与黏液癌界清),活动度不大,质较硬。部分患者乳头可有溢液,多为血性或浆液性,乳头回缩,皮肤呈橘皮样或酒窝样改变,少数可破溃或增厚。乳腺癌常见淋巴结转移,可于腋下触及结节,其次是锁骨上、内乳区淋巴结,可沿血行转移至肺、胸膜、骨、肝、脑、肾等部位,部分可直接侵及胸壁周围组织。 2 病理学分型 2.1 非浸润性癌 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当癌瘤局限在乳腺导管或腺泡内,未见突破其基底膜时称非浸润性癌。包括:①导管内癌;②小叶原位癌;③乳头湿疹样腺癌,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