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6.17 MB
- 文档页数:40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李增学;吕大炜;张功成;林年添;王东东;刘海燕;沈怀磊【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1(036)007【摘要】采用沉积学、测井地质学、数学方法以及地震方法等对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进行识别,总结出4种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并利用地震方法对煤层组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逻辑判别法和蜘蛛网图法仍然是较为有效的以定性为基础的半定量化方法,而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则是成功且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但不是通用的模型;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海域区,要综合运用4种方法才能有效地预测含煤地层和识别煤层。
地震反演技术与方法对于识别含煤段、判别含煤地层的分布是十分有效的,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多个地震剖面的研究发现三瞬技术法对于识别较厚煤层交互层【总页数】8页(P1102-1109)【作者】李增学;吕大炜;张功成;林年添;王东东;刘海燕;沈怀磊【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相关文献】1.辽东湾海域古近系沙河街组钙质砂岩成因机制和控制因素 [J], 韩雪芳;刘宗宾;李云鹏;文佳涛;王腾2.鸡东盆地古近系虎林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类型 [J], 夏桂香;王宝君3.渤海海域石臼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生屑白云岩成因 [J], 潘文静;王清斌;刘士磊;冯冲;田德瑞4.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以琼东南盆地为例 [J], 李增学;张功成;王东东;李莹;刘海燕;吕大炜5.辽东湾海域J油田C区块古近系沙河街组流体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J], 韩雪芳;宋洪亮;高红立;文佳涛;王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高频沉积旋回识别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为例张坦;张昌民;瞿建华;朱锐;袁瑞【摘要】由天体轨道周期性变化引起气候改变而被记录在沉积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具有时间域上的等时性特征,是实现高频沉积旋回等时划分与对比的有效途径.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对3口井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将测井曲线经过滤波处理后提取出的短偏心率周期99.0 ka和短斜率周期40.5 ka的滤波曲线,作为五级层序沉积旋回和六级层序沉积旋回的参考曲线,对百口泉组地层进行高频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建立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层沉积旋回对比格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地层保存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旋回主要由偏心率(99.0 ka)和斜率(40.5 ka)周期控制,偏心率和斜率周期引起的地层厚度分别为6.49~7.05和2.56~2.98 m,平均沉积速率为6.76 cm/ka.该研究结果为测井曲线在高频地层层序识别与划分上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为层序地层划分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1)005【总页数】8页(P54-61)【关键词】米兰科维奇旋回;沉积旋回;频谱分析;滤波分析;沉积速率;百口泉组;玛湖凹陷【作者】张坦;张昌民;瞿建华;朱锐;袁瑞【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Milankovitch M[1]提出米兰科维奇理论,指出太阳系各星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在公转和自转时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地轴斜率和岁差参数发生周期性变化,产生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在纬度和季节上的变化,形成地球气候在万年到百万年内局部或全球范围周期性变化[2]。
① 为CNPC 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前陆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其研究意义》部分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00210220文章编号:100020550(2001)022*******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①郑荣才1 彭 军2 吴朝容1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学院分室 成都 610059)2(“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学院分室博士后流动站 四川南充 637001)摘 要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在陆相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应用,关键技术之一是识别和划分不同成因的界面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
文中以数个不同构造性质的湖盆为例,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中识别出6种受不同因素控制,具不同成因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界面类型;以界面的成因特征及其差异性为依据,提出基准面巨旋回、超长期旋回、长期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超短期旋回6个级次的划分方案,建立了各级次旋回的划分标准和厘定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间跨度,并认为前3个低频长周期旋回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后3个高频短周期旋回主要受天文因素控制;文中分别讨论了各级次旋回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地层基准面 旋回界面 旋回级别地层格架 陆相盆地第一作者简介 郑荣才 男 1950年出生 教授 沉积学、层序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中图分类号 P539.2 文献标识码 A 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V ail ”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1〕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层序分析,已被众多层序地层研究者逐渐认识,而由T A Cross 倡导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2~5〕在陆相层序分析和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则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并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6~15〕。
有关该理论体系所突出的“高分辨率”含意,不同的学者各有不同的理解,或将其视为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的代名词,或将其等同为高频层序,认为在岩性、测井或地震剖面中将层序尽可能地划分为最小成因地层单元,即可达到“高分辨率”的目的。
油藏描述读书报告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
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空间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及其预测。
从其发展过程及所能解决的问题,油藏描述可分为对油气田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两个阶段。
静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动态描述则是静态描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1 静态描述静态描述主要包括:对油田地质构造、储集层几何形态的研究,岩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分布与油气地质储量计算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任务:综合运用测井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地质资料等研究和确定油田地质构造(包括对断层情况的分析研究)及储集层几何形态;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研究油田及盆地的沉积相;准确的计算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并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编制等厚度图、等空隙度图、等渗透率图、等含有饱和度图等;计算油气地质储量;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预测地层压力等。
1.2 动态描述动态描述主要是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产液剖面和注入剖面,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对油气藏的静态描述,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研究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估计油气压力、相对渗透率、油气饱和度,确定生产井的产液剖面、注入井的吸水剖面、监视油气边界的移动,对油气田进行动态描述;进行单井或整个油藏的动态模拟,为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依据。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与展望摘要:按照油藏描述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支科学应用发展的程度,可将油藏描述技术在20世纪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60~70年代为技术积蓄阶段;80年代为确定描述技术及描述流程阶段,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集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将地质、地震、测井、生产测试(试井)及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使测井分析由单井扩展至一个区块的全面分析和评价;90年代为快速发展阶段,以剩余油分布为研究核心,通过建立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和运用随机模拟技术,使描述和预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
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发展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井间地震技术和四维地震技术监测油藏开采动态等。
图2参13关键词:油藏描述技术;发展阶段;三维地质模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油气藏;预测;评价一、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油藏描述亦称为储集层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Descrip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随后把三维地震处理、声阻抗以及垂直地震剖面(VSP)等引用于测井研究,并结合高分辨率地层倾角、岩性密度测井、能谱测井等最新技术,在印度尼西亚及中国新疆地区进行了实际应用,对油藏进行综合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法国埃尔夫(ELF)公司及法国石油研究院方拉伯(Franlab)公司也开始在油藏描述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980年,由美国阿特拉斯测井公司费特尔(Fertl)博士主持领导的油藏描述研究工作在油田动态监测(TDT测井)、最终采收率评价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国的油藏描述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计算机尚未广泛应用,在地层对比、构造、沉积等地质研究中,尽管是人工解释测井曲线数据、物探资料,手工绘制各种地质图(剖面图、平面图)、栅状图,甚至以实体模型来表现油藏地质特征,但所做的工作无疑应属油藏描述的范畴。
实习录井工作总结篇一:我的录井实习生活总结我的录井实习生活总结录井技术是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中最基本的技术, 是发现、评估油气藏最及时、最直接的手段,具有获取地下信息及时、多样,分析解释快捷的特点。
录井包括岩屑录井、钻时录井、荧光录井等。
录井作业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井口和钻台上要安装H2S监测器,停钻时尤其可能出现井喷或造成H2S逸散事故的发生。
通过老师讲解录井的相关知识,我对录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录井流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通过参观录井仪器平台,对录井仪器和录井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个月内,作为一名录井地质工实习工,我接触了大量的录井知识,并作了许多的实习记录,对录井仪器、设备、钻井工艺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同时还及时的学习了一些相关资料的整理,测井资料的读取及定向测量仪的原理。
录井工作大体上分为三部分:录井前、录井中和录井后。
录井前主要是为录井做一些准备工作;录井中主要进行如岩屑录井,荧光录井等各种录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录井后主要是完井,测井,固井等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在师傅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大概了解了录井工艺流程;油气田钻井工艺及钻井设备等,并且对于各个一线工作岗位任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实习之前,自己只懂得钻井工程上的一些理论知识,如钻井的程序,在每个程序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岩屑,泵排量等能反映什么问题,但了解的也仅仅是皮毛而已,几乎没有见过工程上的实物,比如井架、泥浆池、钻台更没见过实际中钻井是如何进行的,钻工们是如何操作的。
为了能够顺利快速的完成每一项工作,我做了一个总结: 1、每天按时上班,不懂得地方,及时请教队长。
2、在时间宽余的情况下,多向队长了解与录井相关的知识如钻井方面,测井方面的,固井方面以及石油行业的其他单位,必要时做简单的记录以便有个系统的了解。
3、在非工作时间多向钻工师傅们请教有关钻井方面的具体知识和操作以及钻井行业的待遇和发展前景。
对于我来说:生产实习是将来工作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