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6.17 MB
- 文档页数:40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李增学;吕大炜;张功成;林年添;王东东;刘海燕;沈怀磊【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1(036)007【摘要】采用沉积学、测井地质学、数学方法以及地震方法等对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进行识别,总结出4种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并利用地震方法对煤层组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逻辑判别法和蜘蛛网图法仍然是较为有效的以定性为基础的半定量化方法,而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则是成功且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但不是通用的模型;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海域区,要综合运用4种方法才能有效地预测含煤地层和识别煤层。
地震反演技术与方法对于识别含煤段、判别含煤地层的分布是十分有效的,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多个地震剖面的研究发现三瞬技术法对于识别较厚煤层交互层【总页数】8页(P1102-1109)【作者】李增学;吕大炜;张功成;林年添;王东东;刘海燕;沈怀磊【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相关文献】1.辽东湾海域古近系沙河街组钙质砂岩成因机制和控制因素 [J], 韩雪芳;刘宗宾;李云鹏;文佳涛;王腾2.鸡东盆地古近系虎林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类型 [J], 夏桂香;王宝君3.渤海海域石臼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生屑白云岩成因 [J], 潘文静;王清斌;刘士磊;冯冲;田德瑞4.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以琼东南盆地为例 [J], 李增学;张功成;王东东;李莹;刘海燕;吕大炜5.辽东湾海域J油田C区块古近系沙河街组流体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J], 韩雪芳;宋洪亮;高红立;文佳涛;王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高频沉积旋回识别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为例张坦;张昌民;瞿建华;朱锐;袁瑞【摘要】由天体轨道周期性变化引起气候改变而被记录在沉积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具有时间域上的等时性特征,是实现高频沉积旋回等时划分与对比的有效途径.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对3口井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将测井曲线经过滤波处理后提取出的短偏心率周期99.0 ka和短斜率周期40.5 ka的滤波曲线,作为五级层序沉积旋回和六级层序沉积旋回的参考曲线,对百口泉组地层进行高频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建立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层沉积旋回对比格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地层保存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旋回主要由偏心率(99.0 ka)和斜率(40.5 ka)周期控制,偏心率和斜率周期引起的地层厚度分别为6.49~7.05和2.56~2.98 m,平均沉积速率为6.76 cm/ka.该研究结果为测井曲线在高频地层层序识别与划分上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为层序地层划分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1)005【总页数】8页(P54-61)【关键词】米兰科维奇旋回;沉积旋回;频谱分析;滤波分析;沉积速率;百口泉组;玛湖凹陷【作者】张坦;张昌民;瞿建华;朱锐;袁瑞【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Milankovitch M[1]提出米兰科维奇理论,指出太阳系各星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在公转和自转时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地轴斜率和岁差参数发生周期性变化,产生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在纬度和季节上的变化,形成地球气候在万年到百万年内局部或全球范围周期性变化[2]。
油藏描述读书报告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
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空间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及其预测。
从其发展过程及所能解决的问题,油藏描述可分为对油气田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两个阶段。
静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动态描述则是静态描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1 静态描述静态描述主要包括:对油田地质构造、储集层几何形态的研究,岩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分布与油气地质储量计算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任务:综合运用测井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地质资料等研究和确定油田地质构造(包括对断层情况的分析研究)及储集层几何形态;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研究油田及盆地的沉积相;准确的计算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并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编制等厚度图、等空隙度图、等渗透率图、等含有饱和度图等;计算油气地质储量;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预测地层压力等。
1.2 动态描述动态描述主要是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产液剖面和注入剖面,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对油气藏的静态描述,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研究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估计油气压力、相对渗透率、油气饱和度,确定生产井的产液剖面、注入井的吸水剖面、监视油气边界的移动,对油气田进行动态描述;进行单井或整个油藏的动态模拟,为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依据。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与展望摘要:按照油藏描述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支科学应用发展的程度,可将油藏描述技术在20世纪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60~70年代为技术积蓄阶段;80年代为确定描述技术及描述流程阶段,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集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将地质、地震、测井、生产测试(试井)及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使测井分析由单井扩展至一个区块的全面分析和评价;90年代为快速发展阶段,以剩余油分布为研究核心,通过建立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和运用随机模拟技术,使描述和预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
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发展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井间地震技术和四维地震技术监测油藏开采动态等。
图2参13关键词:油藏描述技术;发展阶段;三维地质模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油气藏;预测;评价一、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油藏描述亦称为储集层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Descrip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随后把三维地震处理、声阻抗以及垂直地震剖面(VSP)等引用于测井研究,并结合高分辨率地层倾角、岩性密度测井、能谱测井等最新技术,在印度尼西亚及中国新疆地区进行了实际应用,对油藏进行综合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法国埃尔夫(ELF)公司及法国石油研究院方拉伯(Franlab)公司也开始在油藏描述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980年,由美国阿特拉斯测井公司费特尔(Fertl)博士主持领导的油藏描述研究工作在油田动态监测(TDT测井)、最终采收率评价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国的油藏描述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计算机尚未广泛应用,在地层对比、构造、沉积等地质研究中,尽管是人工解释测井曲线数据、物探资料,手工绘制各种地质图(剖面图、平面图)、栅状图,甚至以实体模型来表现油藏地质特征,但所做的工作无疑应属油藏描述的范畴。
大庆长垣以东朝长—双城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特征刘诗宇;胡明毅;潘勇利;戴危艳;孙春燕【摘要】在岩芯观察描述的基础上,依据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等标志,对大庆长垣以东朝长-双城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扶余油层(Kf)发育浅水三角洲相和曲流河相两种沉积相类型,进一步可以划分为5种亚相和11种微相,主要砂体类型为河床边滩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将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并分析了其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垂向上沉积水体表现为由深逐渐变浅再变深的过程,在MSC4下降半旋回至MSC5上升半旋回沉积时期,达到最浅.该时期全区范围内发育河床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河道砂体规模最大,为储集砂体发育的最佳时期.【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5(034)003【总页数】9页(P743-751)【关键词】松辽盆地;朝长—双城地区;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沉积微相【作者】刘诗宇;胡明毅;潘勇利;戴危艳;孙春燕【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北部的重点勘探领域,自钻获工业油流以来,先后发现了升平、宋芳屯、榆树林、肇州和朝阳沟等多个大、中型油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潜力和勘探前景[1--3]。
扶余油层储层主体为河道砂体,单层砂体规模小、埋藏深,而且河道砂体横向变化快,分叉改道现象频繁出现,这些不利因素加大了扶余油层的勘探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