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看你听说的屯堡事哪儿了

看你听说的屯堡事哪儿了

看你听说的屯堡事哪儿了
看你听说的屯堡事哪儿了

元朝时,“安顺”一名首次出现在地方典籍之中。“安顺”二字, 在统治者看来当为”招安顺服”、“达安从顺”之意, 让这一方的人民永远臣服于元朝的权威之下。在黔中腹地的大山深处,距省会50余公里,以安顺为中心,方圆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被称为老汉人的屯堡人,六百余年来,屯堡人固执地坚守着大明朝的祖制。

屯堡人是明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明初征南入黔,响应朝廷号召,“屯田戌边”。

走进沧桑的屯堡村寨,你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竟然还会有这样一种文化的存在。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在语言、服饰、建设、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着、固守着六百年前的梦。翻开《安顺府志,风俗志》,即有“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的历史记载,这已经是历史对“屯堡人”的定论。屯堡人,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贵州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考察后,把屯堡人定为“凤头苗”,这是一个错误,他把屯堡人看成少数民族了。就连明代的徐霞客先生路过安顺时,也把屯堡人称作“熟苗”。但是千百年来我们屯堡人自己都将视作“老汉人”,很长时间以来屯堡人带着巨大的文化优越感傲然到现在,那究竟是什么使屯堡人至始至终都严格将自己与当地土著民族区分开来的呢?他们凭借的文化根基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建筑、服饰、地戏等方面浅谈一下这个问题。

(1)屯堡真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没有人能够对石头有如此深的了解。走进屯堡村寨,脚下踩着的是石头,伸手摸到的是石头,眼睛看到的是石头,大到围绕屯堡的城墙和碉堡,小到磕盐的盐罐,是石头、都是石头。就连当地屯堡山歌都会这样唱道“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从民居建筑到生活器具,屯堡人将石头艺术发挥到了极至;那为什么屯堡人会如此热衷于石头的运用呢? a安顺一带多山多树, 岩石以沉积岩为主。其石材薄厚多样, 硬度适中。屯堡人选择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 那是为生存而作出的明智决定。b他们深知, 军事镇压并未带来永久的和平, 环顾左右,反抗之事不绝,石头的坚固对于构筑屯堡人军事性质的村落“屯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汉苗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以及一系列的“烧屯事件”的发生,使得屯堡人选择石头为设村筑寨的原料,这同时也是这么多的屯堡村寨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虽然屯堡建筑与当地与少数民族的建筑很相似,但是如果你仔细发现的话还是存在着许多细微差别的。a屯堡建筑的选地讲究风水堪舆。靠山不近山, 临水不傍水, 地势干燥, 视野开阔, 水源方便。左右有大山“关拦”,坐向以南北为宜, 要符合“前朱雀, 后玄武, 左青龙, 右白虎”,“山关人丁水管财”的五行学说要求。b不仅从明到清, 就算是现在大大小小屯堡人的住房也很注重装饰, 这是屯堡人延续江南遗风注重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屯堡建筑真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蹬上石碉堡,放眼看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雄伟的大八字朝门,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石板铺成的天井,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这一切,无不令人感叹屯堡人在建筑上确实对石头有一种深沉的理解。通过在基石、门窗、柱枋、屋面等建筑体上雕镌, 不仅美化了住居,也从图案使用上寄寓了对生活的企望以及伦理教化的需要。.

屯堡人的住房很注重装饰, 这是屯堡人延续江南遗风注重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在基石、门窗、柱枋、屋面等建筑体上雕镌, 不仅美化了住居,也从图案使用上寄寓了对生活的企望以及伦理教化的需要。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以流行的释道文化为补充敕奉征南是屯堡人高傲的最大资本。

(2)在服饰方面,屯堡妇女保持祖制,来到屯堡,你会惊奇地发现屯堡妇女的日常服饰,竟与电视剧《桔子红了》里潘虹、周迅扮演角色的装扮如出一辙,大袖长袍尖头绣花鞋,在头饰上,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典型的凤阳汉装风格。

依旧是宝蓝色的长衣大袖,精致的花边体现了江南刺绣的神韵;一双尖头的绣花鞋,透着屯堡妇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贵。屯堡妇女的服饰已成为研究明代服饰的活资料。《安顺府志》会看到这样的记载,“妇女以银索绾髻分三绺,长簪凤阳妆也”。女人的发型仍然是“三绺头”,三绺头是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的发型,所以后来汉族移民和清政府官吏又称屯堡人为“凤头笄”、“凤头鸡”、“凤头苗”。这样的称谓反映了屯堡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少数民族一样受到歧视。虽然如此,屯堡人心态依然有优越感自认为是汉族道统的心态仍然存在。

女人们的正统装束是三绺头,戴银耳环,年青的已婚妇女包白帕,老年妇女包青帕,身穿斜襟右衽的蓝色长衣大袖,一副大明朝江南汉族女子的风韵。走进屯堡,随处可看到蓝色长衫宽衣大袖服饰打扮的地地道道的老汉族,至今依然保持着600年前明朝江南一带的“凤阳汉装”古典服饰,“头上一个罩罩,耳边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展现出大明朝江南女子的独特风韵。

大量的汉族屯军和移民,将当时的各种江南文化带人安顺,在远离汉族主流文化辐射的异域环境中,屯堡人可以维持和强化族群观念,加强自我防卫、自我保护的同时,也坚定了对自我文化的肯定和维护,使旧时的江南文化在屯堡这个特殊的区域环境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而作为江南文化载体之一的屯堡妇女服饰,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汉文化因子,处处沁透着深厚的汉民族文化之美。

(4)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地戏,地戏顾名思意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走进屯堡,可以欣赏到粗犷奔放的、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屯堡地戏。

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它是由征南大军带入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更多的成份是娱神,用这一种傩仪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

关于地戏的起源,它来源于明代的军傩,军傩起源于宋代,而傩的历史则可追溯到远古的殷商时期,在那时傩是一种祭典,一种祈神佑福的方式,最早专司傩仪的是殷代的“方相式”。随着历史的变迁,军傩这一种军队专司的仪典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屯堡人娱神娱人的地戏。

地戏演的全是忠臣义士,演的全是报国杀敌的英雄故事,因此地戏是武戏。屯堡人遵祖训“下马不下鞍”,供这一种戏剧形式,学习武艺,熟练韬略,倡导英雄义气,加强内部团结。

地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唱和舞。演员头戴精美的“脸子”,腰围鲜艳的彩裙,身背战旗,持戈扬戟,在一鼓一锣的伴奏下着粗犷、原始、拙朴的跳跃,间杂高亢嘶哑的唱腔,远古战争的场面历历在目,演员由人而神,观者的思绪已飘向历史的空间。

(5)在信仰上屯体堡人是虔诚而复杂的,佛道儒巫齐信,并没有专奉而至高无上的神,如果要说有,那恐怕就数“求苦救难、保平安、求财运、求子嗣”的观音菩萨了。屯堡人具有极其浓厚的宗教意识,信奉佛教、道教,各村寨均建有寺庙,寺庙内佛道各教无严格区别,有的地方还与民间俗神结合成诸教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屯堡人家的堂屋中,都设有神龛,在中间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神牌,两旁的“神讳”则是儒、释、道、神齐备。儒有孔夫子、孟夫子;释有释迦牟尼、观世音;道有老子、张三丰、玉皇大帝;神有关帝、岳圣、汪公、牛马二王。是屯堡人宗教文化心态的一种复杂体现。

屯堡的宗教活动主要有正月初九的玉皇会,正月十六迎汪公,六月初六土地会,六月二十四敬雷神,等等。这些活动中,以迎汪公最具屯堡特色。

(6)表现在语言上,早期的屯堡方言是指明代随着“太祖平滇”战争所所带来的大规模“征南”和“填南”移民在贵州安顺一带今天的屯堡村寨所操的语言。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它是明代的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专家把它

称为“安顺屯堡发言”。屯堡人的语言习惯上,也保留着明清江南一带的风格,如称小姑娘为小孃孃,年岁较大的为大孃孃,语音中,带卷舌音的字较多。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也无疑随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得到发展,在屯堡文化中,语言也是其不同于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天的屯堡方言较之周边的方言保持了许多明代时期移民口语的底层成分,因为这些底层成分的积淀和发展使得屯堡方言显示出不同于周边方言的独特风貌。屯堡文化得以在清代及其以后的岁月中留存至今的原因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作为文化载体的屯堡方言保留明代底层成分的外部原因。

(7)云峰八寨景区位于安顺市区以南十八公里处。由云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在方圆十一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八个村寨按军事防御的需要错落分布,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江南民居风格的三合院、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八寨中的云山屯、本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山屯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安顺境内主要分天龙屯堡和云峰屯堡,天龙屯堡主要是广告做得到位,外国游客量比较大。而云峰屯堡再宣传方面差一些不过要说开发得比较完善的是天龙屯堡,因为这里基本上形成一条龙旅游路线和服务了。云峰屯堡的优势在于屯堡保存得比较完善,寨子里面比较古色古香。其实同一条路线上还有旧州屯堡,不过还没有怎么开发。

历经六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屯堡人依旧沿袭传统的江南生活习俗,在长顺至安顺一带耕耘劳作、繁衍生息,过着世代为农的田园生活。他们采用先进的江南农耕技术和耕作工具,创造了屯田戍边的辉煌历史,推动了贵州乃至西部边疆的开发,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明——屯堡文化。

屯堡人,六百年凝聚的一个迷,六百年织就的一个魂。正是有了明代的西南“屯戌之师”,才产生了世间“绝品”的屯堡文化。今天的屯堡人仍旧身穿大明朝的长衣大袖;仍旧跳着大明朝的军傩(地戏);仍旧沉眠于老祖宗“插标为界,跑马圈地”的荣耀之中。

屯堡文化研究评述

屯堡文化研究评述 吴羽龚文静张定贵彭菁宋吉雨 安顺屯堡,溯其源,肇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明初定,朱元璋诏傅友德率3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征讨云南元梁王的“调北征南”的政治军事行动。待残余势力平定,为巩固边陲,控扼云南,朱元璋在包括如今黔中安顺一带的云贵地区广置卫所,设屯立堡,推行屯田制度,令军士戍守屯耕。迨清代康熙年间屯田制废止,军人转变为民,屯军驻扎之地,遗风渐行渐远,及至今日不少地方仅存其名。而黔中地区即便屯田制瓦解及其后朝代更替,不仅地名称谓依旧,且其文化中大明遗风犹在,江淮古韵仍存。600多年来,屯堡生生不息地承袭着明代江南地区的诸多传统习俗,执着地承继着儒家忠、孝、仁、勇、礼、义、廉、耻的价值理念,形成了汉民族独特的亚文化系统。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发展,具有独特性、惟一性的安顺屯堡文化由于内蕴的文化丰度和厚度,使其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文学等诸多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同时,屯堡文化随着从地域文化向旅游经济文化的提升,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也日益凸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屯堡文化对贵州的一体多元文化的格局和特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黔中地区文化重要的成份和深层的底蕴。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80年代中期,屯堡文化才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外显特征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地方化凸现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不断升温的同时,屯堡文化也作为强势文化在迁徙环境下传承、变异、建构的典型范例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在现代化与市场化的强劲冲击下,屯堡文化已出现衰变现象,屯堡文化研究也有可能丧失原初形态及意蕴,这些情况增加了研究的现实性和紧迫感,某种意义上甚至有抢救研究的必要。 到目前为止屯堡文化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少,但大多是对屯堡文化外显事象和屯堡表浅层面的研究,并存在大量重复研究的情况,对屯堡文化研究的具体情况也缺乏系统的研究。虽然贵州民族学院孙兆霞、中央民族大学徐杰瞬教授、贵州民族研究所蒋立松等人曾经做过简单的梳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分析研究。安顺财校退休教师杜应国先生对屯堡文化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但与本课题到视野也有一定的区别。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拟对80年代以来屯堡文化研究文献进行尽可能的收集和整理,将收集到的各类书籍、文章等进行分析,得出屯堡文化研究的大致情况和特点研究的总体状况,对研究特点等进行学理性的分析研究,促进研究资料、成果的相互利用,选择更好的视野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为今后的屯堡文化研究视野、方法等提供线索,为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和屯堡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笔者通过各种方法对屯堡文化的书籍(含屯堡文化研究专著和著作中包含屯堡文化研究内容的章节)、期刊论文、学会论文、硕士或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进

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 学生:XXX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但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 (一)侗族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 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 况令人担忧。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刻: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如今的必修课,它要紧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所以唱出的歌也基本上取自日子反映日子,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看、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普通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励,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别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降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励)普通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具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操纵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所以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要紧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日子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眨眼,别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味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小姐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别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要紧表如今: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足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如今他们惟独在传统节日、喜庆的生活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要紧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拢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少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励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咨询,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特别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个地方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差不多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乏的感受,向来连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概述贵州安顺地区屯堡聚落历史成因和由军事移民所产生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传统风水思想等方面,分析它的建筑空间组成、建筑类型、结构和构造等特点。 关键词:“安顺、屯堡建筑、屯堡居民、本土化” 1.屯堡聚落的历史成因 屯堡聚落集中于贵州中部及西南部,此地可北通四川,东连湖南。自元 代开设驿路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战略地位逐渐显现。明初平定云南 的30万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在明朝的卫所制度下屯田驻守。逐渐形成了今 天的屯堡移民聚落。黔中地区特有的战略地位及自然地理环境是屯堡这种聚 落形式落户于此最根本原因。 屯堡人生活习俗世代相传,不仅语言、服饰、长期保留明代的特征,而 且有演地戏、跳花灯、抬汪公、祭五显等习俗,建筑风格也保持了古代江南 遗风。屯堡移民在完成护路任务的同时,面对恶劣的环境必然寻求自我保护 及随时调节自我适应机能,形成一个个在当地民族环绕之下的移民孤岛,在 各种因素的促成之下最终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屯堡聚落及其文化,也形成了与 当地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2. 安顺屯堡的建筑特点 2.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用。 屯堡建筑中对石材运用极广,基础、地面、墙体、外窗、石库门、排水、屋 面,几乎所有室外部分都用石材建成。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石头的路面 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的缸”, 置身其中,目光所及几乎完全是一个石头的世界。 2.2.1安顺一带多石山,少茂林。石材薄厚多样,岩石开采不需十分复 杂的技术,所以当地居民多以石筑居。屯堡军民涌入后,直接传承并带动了 这种以石筑居的形式。屯堡建筑也采用当地的石材,以代替砖、瓦,甚至木 料部件,再以传统的木结构体系支撑,形成了在营造思想上与江淮民居一脉 相承,但外形上却风格迥异的屯堡建筑。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区历史文化村镇发展研究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区历史文化村镇发展研究安顺,地处黔中腹地,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的美誉。明初,太祖朱元璋为平定西南以梁王为首的元朝残余势力,发动了三十万大军进行“调北征南”,讨灭梁王势力后,为巩固统治,随即将部分征南大军就地留驻成立卫所,开展军屯。后明廷为经略西南计,又组织了数量庞大的江淮、湖广、四川等地汉民入黔进行“调北填南”的商屯、民屯。 这些因明王朝国家政策性移民而进入贵州、进入安顺的汉人,就是安顺屯堡人的最初来源,由他们从家乡带来的文化,在与安顺本土文化及后来进入安顺地 区的文化交融后,经过600余年的发酵,形成了今天的安顺屯堡文化。本文主要对安顺屯堡文化区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独具特色的屯堡聚落、民风民俗进行了研究,并在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安顺屯堡的保护与利用展开了讨论。第一部分,梳理了安顺屯堡文化区历史发展脉络,对屯堡族群的源流、屯堡文化区的形成一一进行分析。 发现屯堡族群主要是由国家政策性移民“调北征南”、“调北填南”以及后来宦游、经商定居安顺的汉民构成,这个过程从明洪武开始一直延续了六百年。这期间,安顺的行政建置随着朝代更迭不断变化,来自不同族源地的汉民带来的形 色各异的文化在这一区域交融,逐渐形成了安顺屯堡文化区,因为其地理单元的 相对封闭性和明清两朝出于政治及战略考量,屯堡文化区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第二部分,介绍了屯堡聚落集中分布的安顺市的地理环境,从其地理环境的客观 因素及不同屯堡对于聚落功能的侧重差异,进行了屯堡选址偏好的研究。 另,就点、线、面三个层次对屯堡聚落的布局特点进行了分析,挖掘屯堡聚落布局在防御功能上的匠心独运。为适应安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增强防御功能,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贵州省桐梓县麚角山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转载) 作者:谢先林 更多苗族资讯来自神州苗族网:https://www.doczj.com/doc/7b3009255.html, 1.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监察御史裴承祖上奏朝廷: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诸种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知诗书之教。 2.明正德三年到五年(公元1508~1510年),王阳明贬谪贵州,在龙场书院讲学,苗、彝人民环观听讲者甚众。 3.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题准贵州各属大学取进苗生5名,中学3名,小学2名。均属各学肄业,廪额大学2名,中小学1名。次年,题准贵州各属苗生分大中小学,定入学补禀额数。 4.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廷饬令贵州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设立义学,有的还直接命名训苗义学,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全省兴设义学301所。 5.清康熙四十五(公元1706年),题准贵州仲家,苗民子弟一体入学肄业。 6.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苗学童为新童。 7.州等处苗疆义学,化导苗民子弟。并对设立苗疆义学的目的、计划、经费、教育内容、管理办法等提出具体措施。 8.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规定贵州各属苗民岁科两考试者,仍与汉童合考,不必分立新童取进,取消了科举考试与入学

名额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 9.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议准裁撤社学之师,取消对少数民族加额取进科举的照顾。 10.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松桃苗族贺增龄考取庚子辛丑科举人,成为松桃苗族中的第一位举人。贺增龄后任松桃书院山长,对教育本地汉苗子弟有所贡献。 11.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美国基督循道公会在威宁石门坎创办光华小学。美国基督教内地会在威宁葛布(今属赫章)创办光华小学。 12.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中华基督教内地会美籍传教士党居仁到安顺少数民族地区传教,并设学校于柴家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13.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循道公会西南教区苗疆部设立专门管理苗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委员会。该会以石门坎光华小学为中心本部,逐步地向石门坎周围地区推广、扩大办学,其他地区发展的学校为光华小学第××分校。 民国年间 1.1912年,麻江县苗族青年吴厚安考入贵州陆军讲武堂,毕业后,任黔军旅长、师长等职,并捐资兴办都匀五中。吴厚安解放后任贵州农林厅厅长。 2.1913年4月30日,《贵州公报》有苗民兴学的报道:平越县(今福泉市)西乡王卡、江边等寨苗民各捐树木、砖瓦等,在大麻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杜应国 屯堡文化研究概述 屯堡文化——作为黔中安顺所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浮出水面,进入研究视野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持续升温的势头。其间,安顺地戏于1986年赴法国和西班牙的演出及演出所引起的社会轰动,可以说是形成屯堡文化研究热的一大契机,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学者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射于其上。多年来沉寂无闻的屯堡文化迎来了它的第一波研究热。不过,如今已鲜为人知的是,地戏出国及其所引起的轰动,这本身就是贵州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努力推动的一个结果。(1)学术研究能够引出如此出人意料的社会效应——这样的结果,不仅扩大了屯堡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反过来鼓舞了学者研究的热情。于是,自地戏出国前后的八十年代中期起,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如沈福馨先生的《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安顺地戏》,高仑先生的《贵州地戏简史》,以及由沈福馨、帅学剑等编著的《安顺地戏论文集》,顾朴光先生的《中国傩戏调查报告》等。这是贵州学术界在屯堡文化研究方面最早收获的一批果实。正是在这批奠基性成果的基础上,包括地戏在内的屯堡文化研究迎来了九十年代之后的热闹局面,地方文化学者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本土研究队伍大幅扩展。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末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迅猛到来,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紧张、冲突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具有强烈地方性特征的屯堡文化现象,也吸引了一些非本土学者(海外、省外及台湾地区)的注目。在他们的参与和推动下,一批以屯堡村落及其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内容的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先后在安顺展开,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格局,那就是有关院校及专业研究机构人员的参与、介入和与地方文化学者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研究格局,不仅使内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而且还带来了方法的更新和视野的开阔,既丰富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学理资源,又提高了专业研究的水准,因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其主要学术成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2) 第一、通过对史籍典册和现存地方文献的梳理、考证,追溯屯堡现象及其风尚习俗的来源、形成。其中,包括对一些文献涉及的指称、描述如“屯堡人”、“屯田子”、“里民子”等等的称谓,以及对“凤头鸡”、“凤头苗”、“老汉人”等他称与自称的来源、蕴涵等具体问题,进行考证、辩析,力图从现代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屯堡人的族属身份作进一步的确认。同时,研究者们还对安顺屯堡的分布格局及其人文地理特征、明代军屯官兵的籍贯和屯堡移民主体的来源及其文化渊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尽管由于年代久远,文献匮乏,有关屯堡人的来源、形成与流变过程等等的记载,基本上属于空白,几无可供征引的第一手资料,但通过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还是颇令人瞩目的。这方面的代表性著述有: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屯堡人”专节)、黄才贵《影印在老照片中的文化》、琢田诚之(日)《对于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黄才贵译)、陈训明《安顺屯堡人主体由来新探》、蒋立松《从汪公民间信仰看屯堡人的主体来源》、范增如《明代普定卫戍屯官兵原籍考》、《安顺屯堡分布格局及其原因》、万明《明代徽州汪公入黔考》、袁本良《关于安顺屯堡方言研究之我见》等。 第二、典籍文献和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汇编。在这方面,地方文化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本土学者特有的优势。九十年代以前,有关屯堡文化的研究多以本土学者为主,研究材料大多散见于各种地方文献和地方媒体中。但随着外部学者的介入和屯堡文化研究热的兴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 米粉: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在贵州,糯米饭团还被侗族等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 个,闰年则13 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比如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杂粮食品,威宁荞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聪明的彝族人民却用苦荞制成了佳味食品荞酥。相传荞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给明太祖朱元璋献寿所创制的寿饼,每个重八斤多,饼面图案是九条飞龙围绕一个“寿”字,取“九龙捧寿”之义。朱元璋品尝后连声称赞:“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醉,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杀年猪后,迁取膘肥肉厚者,生切成片,有巴掌大小,然后置一大铁锅,盛清水烧煮至开,将切好的生肉片沿锅边放下,主客围坐,各人面前置一放盐和糊辣椒面的调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锅面,就算煮熟了,将肉片拌上盐和糊辣椒面即食用,主客相互劝酒劝肉,杂以戏谑嘻闹, 酒香肉肥,欢声笑语不绝。

图案与苗族历史

图案文化内涵浅析 一、蝴蝶: 1、纵观“苗族”图案,无不处处体现吉祥。如其:“喜雀闹梅”、“燕子双飞”、“小鸟含花”、“蝴蝶展翅”、“花团锦簇”等图案皆以小型动植物“花卉、小鸟、蝴蝶”入图,构图自然和谐,形象生动流畅,色彩夸张,洋溢出一种独特的祥和艺术风格,充分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的内心渴望和生活追求,是研究本地苗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苗族图案中本来还有许多小型经典图案,在小花、小鸟、蝴蝶的背后,每个图案都有一个小故事,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现已无法考证了。 2、苗族图案中的蝴蝶与小花一样,蝴蝶是必有的图案。因为蝴蝶轻盈娇小,能在山水花草自由飞翔,而颜色娇丽,易与人和自然亲和、易亲近,这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中渴望自由,信奉自然,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3、不管在银饰上还是在服饰上,出现最多的就是蝴蝶。传说我们的祖先就是蝴蝶,(我们称为)‘蝴蝶妈妈’”。苗族服饰中出现了很多枫叶和蝴蝶。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一只从枫树心变来的蝴蝶。后来这只蝴蝶生了12个蛋,它们孵化出了世间万物,包括人类和动物。他们就为蝴蝶是他们的母亲,枫木是他们的先祖”。

4、太阳普照大地,大地生了植物;有了枫树,枫树孕育蝴蝶;蝴蝶养育了人类始祖姜央和苗族的文明始祖蚩尤。苗族太阳崇拜、蝴蝶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寓示生命生生不息、健康成长、兴旺发达。 5、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图案对龙合蝴蝶题材的偏爱来自苗族人民对自身起源的朦胧认识和对祖先的图腾崇拜。在苗族聚居的地区,关于自身起源问题的解释是通过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的。符号论美学认为,神话与宗教同源,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并且提出“神话从一开始起就是潜在的宗教”。神话故事的情节无一例外地传达出人类意识的发展和自我信赖的展现,尤其是对自身起源的幻想,以及将自身起源依托 于某种神力的神化。在苗族的神话传说中,是由枫树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了十二个蛋,请一种名叫“脊宇”的鸟来孵化,生出苗族的祖公姜央、雷公、龙、象、水牛、虎、蛇、蜈蚣等十二个兄弟。后来在姜央与雷公的争斗中,龙、虎、蜈蚣都帮助姜央作战,降服雷公,龙还帮助人类架云梯取金银,成就了人类最终的胜利。在这些传说中,苗族起源的根本和图腾的代表物有枫树、蝴蝶、鸟、龙等,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到苗族历史上的动物图腾崇拜是与万物有灵的观念共存的。在这里,蝴蝶和龙的形象作为一种表达原始先人情感需求的具有创造性的艺 术符号频频出现在苗族的服装服饰中,成为苗族祖先和吉祥涵义的代名词。 6、“蝴蝶妈妈”刺绣图案主要在女服的两袖和围腰上。传说蝴蝶妈妈是由枫树心变的,所以蝴蝶妈妈居于枫树之上,这图案被苗家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

浅谈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建筑文化 摘要: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600 年前的文化因子,这种屯堡文化为古代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安顺屯堡文化也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目前,屯堡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趋于深入和系统。 关键字:贵州安顺屯堡,屯堡文化,建筑文化,建筑风格 正文: 一、安顺屯堡文化由来: 安顺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的。乃至全国文明中的奇葩。他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人的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二、安顺屯堡建筑风格 1. 安顺屯堡建筑材料 安顺屯堡建筑材料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居民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_赵星

DOI:10.13965/https://www.doczj.com/doc/7b3009255.html,ki.gzmzyj10026959.2010.03.019 2010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No.3,2010(第31卷总第133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Vol.31.General.No.133)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 赵星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聚落文化是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各民族对自然环境积极适应的结果。通过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构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体系,揭示其内涵;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类型,揭示其特征,并提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在现代旅游中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为合理开发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组成;类型;特征;持续发展 中国分类号:G12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3-0066-05 Research on Guizhou M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ZHAO Xi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Settlement Culture is products by many factor combined action such as history,society,culture and so on,is result to the natural envirnment positive adapt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system and positions Guizhou Karst M inority’culture scientifically by discussing its composing factors.And then the paper categoriz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ules and probes in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xploiting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rationally. Key words: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Composition,Types,Characteris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聚落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体现了特定地域环境和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等[1]。贵州境内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原始的自然环境、原生的民族文化和原貌的历史遗存是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生活在贵州的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受贵州地理环境多样性的影响,特别是山川的阻隔,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聚落形态[2]。贵州民族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并且由于贵州高原山地峡谷环境的封闭性制约了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其各自长期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出“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特点,这种原生态的多元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形成的多样而又独特的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具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就如朵朵绚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之上,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千岛”。笔者认为,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类型、特征及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揭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在旅游开发中突出聚落文化的区域特点(因为区域景观和文化的差异才是导致客流流动的根本原因[3]),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文化中的优秀内涵。 收稿日期:2010-04-23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基金资金资助项目(黔科合J字LKS[2009]43号)。 [作者]赵星(1978—),女,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讲师,贵州师苑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学。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具造型艺术概述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 具造型艺术概述 王义 明朝初年,为巩固西南边陲,朱元璋派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出征云南。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达鲁定(今安顺)之后,安顺一带便成为明王朝军队的大本营。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第二次南征后,又从江南诸省大量移民来黔。这样,由屯军和移民便构成了安顿一带独特的屯堡。尔后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据《安顺府志——风俗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武教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根据《安平县志——民生态》记载:“屯堡者,屯军居之地名也”。“以其住居地而名之屯堡人”。由此见,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又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平坝)县志——民生志》)。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家谱的记载,足证安顺屯堡人实系“明代屯军之裔嗣”。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明朝皇帝“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举措,不仅实现了明王朝镇压反叛、 巩固统治的军事目的,而且屯军移民带来的江南先进耕作技术,也促进了安顺的发展。当时这部分进驻大军并非是心甘情愿千里迢迢地来贵州的,而是被采取抽丁的方式强迫进军贵州的(有的兵士还携带着家眷)。同时,这也是贵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这批江南水乡汉族移民的到来,无论是对贵州的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到了贵州后就被分为几个移民集团,并分别被安置在不同的民族地区。现在贵州的一些“湖广人”、“南京人”、“穿青人”、“屯堡人”等就是那时划分在不同区域内屯军后裔的称谓。 屯堡人虽然来自中原和江南各省,但同一目的、同一命运、同一生存的需要,人众聚族而居,村寨连缀成片,逐渐形成有别于当地民族和其他汉族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构成安顺多元文化中耐人寻味的一元。 安顺屯堡文化包罗万象、内容纷繁、底蕴深厚,很值得深入研究,由于研究层面有限,本文仅以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具艺术作一简介: 傩(音NUO)是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原始社会先民对图腾、鬼魂及祖先的崇拜,属世界性的文化范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疫病之鬼或“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傩仪、傩舞、傩戏。在民间主要是靠口头传播和行为传录下来的一种民俗事象,统称为傩文化活动。 在整个傩戏文化(祭祀)活动中,傩仪、傩舞、傩戏也不断地完善,其中的傩戏也基本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傩文化艺术表演流派,即宫庭傩(喇嘛傩;现流存于西藏地区)、乡人傩(民傩)、军傩(地戏)的表演艺术。 作为一种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是傩文化(傩戏)的一种载体,是区别于其它祭祀活动中祭祀舞蹈与面具戏的界定,是宗教和艺术相结合、酬神和娱人相结合的原始戏曲形式,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富矿。贵州的“傩戏”面具,作为一种待开发和研究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来说,既是古老的,然而又是新奇的。它蕴含着古老的习俗,体现着一种原始的浑厚与粗犷,有些面具甚至体现出惊心动魄的美。在那千姿百态的面具中,都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各种不同 1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固有文化"。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的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随着对外联系的媒介如交通、通讯等的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的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些新鲜、时髦的

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的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的受众群。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的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的重要工具,还是维系本民族的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这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的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的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的就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的多变的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的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的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的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的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特别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换所存在的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威胁",近年

苗族医药文化 苗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精心整理 苗族医药文化苗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而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者谁?有的学者认为:“刘向《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 百草”“有 悠久;二是起源于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实践。苗族由于生活于药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较早地了解和掌握了植物的知识和药用价值。至今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人都能认识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庭院落房前房后皆种植一些常用药物,形成人们应用草药极为普遍的特点,具有“百草皆药,人人会医”之称,史载楚国巫师经常用苗药作巫具.

《楚辞》中有不少记有被称为“苗药’、的“菖蒲”和“泽兰”,长沙马王堆一、二号汉墓把“泽兰”作为殉葬品,说明了苗药的历史悠久和广泛应用。汉武帝时唐蒙在南越吃到枸酱,问从何来,曰:“道西北(yangke江)”(《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古夜郎境内,《兴仁县志》载:“山产萎(草头加弱),花如流藤,叶如荜茇,子如桑椹。苗家沥其油,醢为酱,味亦辛香。取其叶,裹槟榔食之,谓可辟瘴,苗女持 走遍了全国各地。 糖药针疗法溯源于古老的弓弩上应用的弩药,从弩药的成份上看,主要是古代苗人将“见血封喉”的剧毒药汁敷涂于弩箭尖上,以猎取虎豹等凶猛动物,《宋史?蛮夷列传》载,蛮夷人(主要指苗瑶民族)“其保聚山险者,虽有?田,收谷粟甚少,但以药箭射生,取鸟兽尽,即徙他处。善为药箭,中者大叫,信宿死,得药解之即。”

安顺民族文化

工艺 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已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以其蕴含的民族意识、图腾崇拜、历史文化意韵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族民间工艺。 屯堡花灯: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贵州西路花灯的代表。此外还有安顺苗族服饰、安顺布依族服饰、安顺木雕艺术、安顺石雕艺术、歪寨藤甲胄等。 安顺曲艺 屯堡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古老民间戏曲。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跳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有形载体之一,有历史学、文化学、戏剧学、民俗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屯堡山歌: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屯堡人喜爱的民间艺术之一。屯堡山歌多以七言为句,四句成调。用词遣句宽泛自由,见物抒情,见事生意,善用比兴夸张手法,类型有四句歌、盘歌、疙瘩歌、飘带歌等。 安顺民俗 跳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安顺苗族跳花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月八:是苗、布依、仡佬、侗、彝、土家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六月六:农历六月六日是布依族传统节日,有的称之过小年,布依族六月六节庆活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吃新节:是仡佬族、苗族和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仡佬族吃新节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抬亭子:又叫抬汪公、迎神、迎菩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端午游百病:端午节是全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安顺除吃粽子,佩香囊,家家户户洒扫庭除,挂菖蒲、艾条于门首外,游百病是具有代表性的又一民俗活动。 开斋节: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按回族习俗实行斋戒。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开斋节。 夜郎竹王崇拜:在安顺市镇宁、紫云、西秀区三县(区)交界处,居住一支神秘的苗族,有独特的头饰、服饰,至今老百姓家里都还供奉着夜郎竹王的偶像。竹王崇拜所沉淀的文化现象,已纳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放河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传统中元节,安顺俗称“七月半”,是祭奠祖先和已故亲人的节日。 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遗迹遍布安顺市境,原因源于历史上蜀汉时期闻名于世的诸葛武侯南征史事。后主建兴元年(223)夏,牂牁太守朱裦反。“闻孟获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纵使还复战,七纵七擒”、“获等心服,击牂牁余寇于漏江之南,又去之于磐东、皆克之,南土平定。”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事。 关岭即关索岭的简称,是全国唯一用三国历史人物命名的县。至今,关岭布依族人家供奉的神像仍是关羽大帝。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的“红崖天书”,亦有研究者考为“诸葛武侯碑”。屯堡文化 屯堡(bǔ)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安顺府志——风俗志》《叶氏家谱》有详细记载。屯堡是明代耕战经济在贵州安顺的历史遗存,它所演绎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明代古风,江淮余韵”。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屯堡文化村落群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1年国务院将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