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
注:本文仅为辅助写作,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所得,文章仅供参考。
一、引言音乐,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在历史长河中发展了数千年,代代相传,衍生出了许多风格优美、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成为了拥有丰富内涵和浓郁艺术气息的文化宝藏。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通过《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案的编写和推广,能够有效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元文化交流和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风貌备受人们的喜欢。
少数民族音乐既有量大、种类多、地域广、文化多样的特点,同时也有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风格。
1、多元化风格中国境内存在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音乐艺术。
少数民族音乐由于在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音乐表现形式、曲调风格、歌唱技巧和乐器演奏方面都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2、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少数民族音乐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
无论是蒙古族的“呼麦”、藏族的“颂唱”、朝鲜族的“阿里郎”还是壮族的“山歌”,它们的表达方式多样化、节奏感强烈,同时也揭示了不同族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信仰文化等等。
三、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现状分析尽管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十分显著,但却存在着许多传承上的困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多元化文化形态的出现,少数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不到很好地保护与传承。
在少数民族群体中,普遍存在缺乏音乐人才的问题,同时很多少数民族音乐曲目仅限于口传习俗,民间音乐教育机构也很少。
这些问题导致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困境和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威胁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四、《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案针对以上问题,一份名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教案得以编写和推广。
论贵州苗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者:何莎莎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11期【摘要】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当中,苗族文化是重要的分支。
苗族民间音乐也是民族民间音乐当中的一朵奇葩。
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文化的交融也在加快,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因此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对苗族音乐传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传承机制,增强苗族音乐的影响力并积极创新。
要将苗族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从而创作出真正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苗族音乐,使苗族音乐获得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本文以贵州苗族民间音乐为例,探索分析与苗歌相关的民族文化,分析苗歌歌曲的特征,分析探讨保护苗歌的方法与途径,以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贵州;苗族;民歌;传承发展;创新;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一、贵州苗族民歌简介根据传统的分类以及实际的作用,贵州苗族民歌具体可分为飞歌、酒歌、鼓歌等不同的类型。
以歌曲形式作为依据,则可以将其分为古歌、酒歌、劳动歌等。
在查找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考察情况,按照苗族民众的风俗习惯,可以整体将苗族民歌划分为下述类型。
(一)飞歌飞歌是苗族歌曲当中最有特色的一类歌曲,也是苗族民歌艺术当中的珍宝,一般在迎送宾客或者召唤情人时演唱。
飞歌的种类十分丰富,根据其用途又可分为喊歌、山歌等。
在不同场景中演唱的飞歌,节奏和形式也不同,比如,在野外演唱的飞歌,声调相对较为高昂,节奏也比较活泼,演唱时的音域也比较宽广,乐句结尾处的织体以单声部和多声部为主。
单声部织体通常采用男女声对唱的形式,感染力极强,一般在迎送宾客等场景中运用。
演唱者通常根據现场的情绪即编即唱,内容以表达感谢和颂扬为主。
(二)情歌在贵州苗族民歌当中,情歌的种类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其称谓也不一样,具体包括“野外情歌”“坐姑娘”“采花”等。
情歌的演唱者以未婚男女为主,歌曲的内容多为表达爱慕之情。
贵州苗族民间音乐的文化解读袁 源(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3)摘要:苗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
苗族民间音乐多姿多彩,是民族文化艺术的奇葩。
苗族人用歌乐形式来交流思想和表现感情、讴歌美好生活,传承历史与文化,因此,解读植根于生活的苗族民间音乐,对更好地把握苗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苗族;民间音乐;文化解读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09)04-0007-03收稿日期:2009-9-18作者简介:袁源(1980-),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贵州黔东南素有 歌舞之乡的美誉。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被迫迁入大山深处,他们大都分散居住在群山峻岭、深山峡谷之中。
俗语说,饭养身,歌养心。
苗歌成了他们丰富生活、交流思想和感情、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独有表达方式。
因此,苗族民间音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以歌传文的独特表达方式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艺术功能。
一般认为,艺术具有三大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审美功能。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一般来说多注重娱乐功能,强调乐音运动对耳朵的满足和享受。
但苗族音乐却是一个例外,它对苗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功能往往大于娱乐审美功能。
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创书面文字的民族,他们的各种艺术形式就承担了文化传承的功能,苗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门类之一,承载着丰富独特的苗族历史文化。
苗歌是苗族人民对自已的生活方式或生产方式的经验总结,它是苗族文化的有形表现。
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口相传,除了这种口头文学以外,苗歌作为特殊的听觉艺术,在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以歌传文成为苗族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
苗歌主要以歌谣为主,关于描绘苗族生活的歌谣有很多,苗族古歌、飞歌、游方歌、情歌、婚嫁歌、叙事歌、苦歌、反歌、丧葬歌等等。
这些歌谣以它们鲜明的旋律、流畅的曲调、深厚的意境来表现苗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苗族的生活文化史。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之间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
苗族音乐以独具特色的芦笙、芦笛和竹笛等器乐为主,展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布依族音乐则以独特的竹笛、芦笙和口弦等乐器为主,节奏欢快、歌词含义深刻。
侗族音乐则以清脆悠扬的侗族竹筒琴和侗族竹笙为主,讴歌大自然和劳动生活。
瑶族音乐多以瑶族竹笙和瑶族唢呐为主要表现形式,节奏独特、韵味深厚。
壮族音乐则以壮族双声部民歌和牛角琴为主,以壮族歌谣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了各民族的独特魅力,其传承与发展也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着历史遗产的也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贵州、民族音乐、文化、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壮族、多样性、传承、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概述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了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壮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风貌。
贵州民族音乐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调子和动感的节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布依族音乐则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节奏感。
侗族音乐注重情感表达,瑶族音乐则以其神秘的音乐元素和独特的舞蹈形式而备受瞩目。
壮族音乐则是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贵州文化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贵州文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推动贵州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精神,是贵州文化传统的珍贵财富。
通过对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承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贵州民族文化,促进贵州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苗族音乐文化苗族民歌是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浅析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作者:张欣越王伟来源:《音乐生活》2024年第01期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据统计这里分布着56个民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缩小版”。
这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特点,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各不相同,又有相似之处。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魅力,每个民族的音乐也别具一格,营造不同的音乐美,音乐都是相通的,人们总能通过聆听音乐,感受到其精神层面的意义是什么。
贵州多民族的这个特点对于我们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有重要的资源。
一、彝族的民族文化彝族是我国历史最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一,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彝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文字、礼仪、诗歌、舞蹈、音乐等。
彝族的文字主要有彝文和汉文两种,其中彝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其中贵州毕节和六盘水这两个地方的彝族分布最为广泛。
许多地域都有彝族村寨存在,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彝族人口多,致使当地汉族人都被彝化了,原本应该说本民族语言的汉族人,在彝族人多汉族人少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会说彝族语言,还会唱彝族歌曲。
比如,你走进贵州毕节,周围的彝族同胞实在是太强大了,他们都会说彝语,还会唱彝族歌曲,甚至一些汉族同胞在彝族同胞的影响和感召下学会了彝语,还能歌善舞,比一些没有接触过彝族文化、彝族语言的彝族同胞还了解彝族歌曲、彝族的节日,说起来头头是道[1]。
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有火把节、彝族年、庆年日等。
彝族还是一个酷爱诗歌的民族,所以很多歌曲的创作来源于诗歌、诗经等。
其中彝族的铃铛舞和竹竿舞,被当地人一直传承至今,可以说历史悠久、声名远扬,影响相当大。
彝族的音乐文化无疑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独特、最富表现力的文化元素之一,它的多样性和深远性使得彝族的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并深深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和价值观。
彝族民歌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彝族传统音乐形式。
它通常以彝族的母语演唱,从日常生活琐事到古老的传统故事,从甜蜜的情歌到悲伤的挽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既有深情款款的抒情诗篇,也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布依族音乐文化布依族音乐,是我国布依族的传统音乐。
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
布依族有3个土语区。
由于各聚居区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土语乡音以及与相邻民族的文化交流等各种条件的差异,流传于各土语区的民歌呈现出形式多样、彩各异的特点。
第1土语区,包括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即红水河以北的蒙江、峨江、北盘江流域一带,这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区,在民间音乐方面保留着本民族的原有风貌。
这个地区的民歌以二声部的大歌、小歌和单声部的大调、小调最有特。
民间歌曲的类型大歌、小歌大歌大歌、小歌大歌多在庄重的聚会场合演唱,内容为迎送宾客、祝颂丰年、摆古叙事等。
用大嗓演唱,情绪开朗、豪放而庄重。
一般由歌头、正歌、歌尾3部分组成,歌词结构为5字4句的主体歌词后面加两句延意的补充,然后再反复前4句结束。
小歌多在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演唱,内容多为情歌,用小嗓演唱,感情内在、真挚,音调柔和婉转,结构短小整齐,多以4句为一首,单二部曲式,分成独唱和重唱两个段落。
大歌、小歌两个声部的结合在民间世代相传,有约定俗成的3条规则:音上要求“上脆下莽”,旋律线要求“公母分明”,音程关系要求“两音相糍”像糍粑似地粘合之意,因而两个声部多为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等比较窄的音程,有时甚至整个乐句出现连续的平行二度,加之增四度音程的频繁出现,这种富有动力的音程结合和序进,形成其多声结构的重要特。
如下例:大调结构为上下句体,节奏平和,速度舒缓,旋律多为级进,演唱时常用滑音、波音和颤音。
流行于望谟的“尤阿勒”、“马保罗”亦属大调一类。
小调基本上是一个乐句的多次变化重复。
常以最低音起唱,作阶梯式(或波浪式)上行到最高音;旋律进行比较自由,常随歌词和情绪的变化而流动;结尾多用假声和颤音。
情绪开朗,富于风趣。
唱时以笔管(一种横吹单簧竹管乐器)伴奏,故名。
多用汉语演唱,有前奏、间奏、结尾的4乐句乐段结构,徵调式。
曲调流畅优美,有时伴奏者运用变奏手法,与歌声形成复调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贵州黔东南苗族大歌教案及民族文化共享。
这不仅是一项教学活动,更是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将逐步介绍幼儿园中如何开展这一教案,并共享民族文化的魅力。
1. 贵州黔东南苗族大歌教案简介在幼儿园中,贵州黔东南苗族大歌教案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大歌是苗族的一种传统歌曲形式,通常由一群人合唱,歌词多为苗语,歌谣中传达着苗族人民的情感、生活、历史和文化。
而在幼儿园中,通过教导幼儿学唱苗族大歌,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更可以让他们了解和感受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实施教案的具体步骤在实施贵州黔东南苗族大歌教案时,首先需要准备好适合幼儿学唱的苗族大歌音乐资料。
老师可以向幼儿介绍苗族大歌的背景和特点,让他们对苗族文化有基本的了解。
老师可以带领幼儿学习苗族大歌的歌词和曲调,并进行集体唱歌的训练。
在学唱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增加歌曲的难度,让幼儿对苗族大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3. 民族文化共享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贵州黔东南苗族大歌教案及民族文化共享,幼儿可以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更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这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的珍贵传统和艺术。
4. 我对贵州黔东南苗族大歌教案及民族文化共享的理解与观点作为文章写手,我深深感受到贵州黔东南苗族大歌教案及民族文化共享的重要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的精髓,更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应该在更多的地方推广和实施这样的教学内容,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了解和感受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通过以上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贵州黔东南苗族大歌教案及民族文化共享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推广意义。
这不仅是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