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技术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
肺段隔离症多排螺旋CT诊断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多排螺旋CT在肺段隔离症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到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并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肺段隔离症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配合使用血管成像技术对其病变供血动脉进行筛查,将其与病理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6例肺段隔离症均位于肺下叶后内基底段,5例位于左下肺,1例位于右下肺;其中2例为实质性肿块,3例为囊实性肿块,1例为囊性肿块;其中5例为肺叶内型,1例为肺叶外型,6例均可发现异常供血动脉血管。
结论在肺段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有其无创性特征,且能够清晰显示其病灶特点,分辨其异常供血动脉血管的走向、分支及起源,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肺段隔离症;多排螺旋CT;血管;诊断;损伤肺段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属于肺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是临床较为少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
主要由在胚胎时期人体部分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分离后单独发育所造成,又称作支气管肺段隔离症。
最早于1946年由Pryce提出[1]。
一般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但在影像学上则表现为多形型阴影的放射学征象[2]。
临床上对其诊断主要采取血管造影方式,但对人体创伤比较大。
伴随着当前医疗科技的迅猛发展,多排螺旋CT的产生与发展为血管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临床上也有大量报告对多排螺旋CT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诊断价值比较高,且有其无创性优势[3]。
基于此,为进一步分析多排螺旋CT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近年来来我院接受治疗并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肺段隔离症的6例患者CT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与诊断。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09年3月到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肺段隔离症的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多层螺旋CT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主动脉造影证实的肺段隔离症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10例肺段隔离症均位于双肺下叶后内基底段,7例位于左下肺,3例位于右下肺;其中CT表现6例为实质性肿块,2例为囊实性肿块,2例为囊性肿块,6例肿块周围可见肺气肿;10例均可发现异常供血动脉。
结论肺段隔離症的主要CT表现为实性肿块、囊性或囊实性肿块,MSCT增强扫描,发现异常供血动脉在诊断上有定性价值。
标签:肺段隔离症;MSCT;血管;诊断肺段隔离症为先天性发育异常,一部分肺组织与正常肺分离,单独发育并接受体循环血液供应。
从常规的X线检查,动脉造影,常规CT到MSCT,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肺段隔离症的认识和定性诊断越来越容易,现对10例经手术病理、主动脉造影证实的肺段隔离症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提高对此病的诊断。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10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或主动脉造影证实。
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
年龄25~58岁,平均40.2岁。
其中7例有反复咯血或感染发烧病史,3例为体检发现,无临床症状。
1.2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行胸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设备16层螺旋CT,扫描条件120 kV,200 mAs,螺距1.375∶1,进床速度27.5 mm/rot,所有病例均行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总量80 mL,注射速率3 mL/s,延迟扫描时间30 s。
数据经1.25 mm层厚,1.25 mm间隔重建,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法和最大密度投影法。
2 结果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10例病例均位于双肺下叶后内基底段,其中7例位于左下肺,3例位于右下肺,8例为肺叶内型,2例为肺叶外型。
其中6例为实质性肿块,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2例为囊实性肿块,CT平扫为肺内片影及团块状影,其内有含气囊腔,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2例为囊性肿块,囊肿内可见气液平面,增强后无强化;6例肿块周围可见局限性肺气肿。
多层螺旋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者:林锡洲来源:《中外医疗》2018年第21期[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胸部X射线进行检查,观察组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检查准确率。
结果观察组检查准确率为96.00%,对照组检查准确率为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00 0,P[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胸部X射线;应用价值;准确率[中图分类号] R730.44;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7(c)-0182-03Multi-slice Spiral CT in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LIN Xi-zhouDepartment of Imagi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City Shanwei, Shanwei,Guangdong Province, 5166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100 lung cancer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7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5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examined with chest X-ray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ok multilayer spirals. CT examination,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accurac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accurac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00%, and the accuracy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64.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32.000 0, P[Key words] Multi-slice spiral CT; Chest X-ray; Application value; Accuracy肺癌是危害人類生命常见肿瘤之一[1],治疗难度大,且治疗不及时,病情恶化快,有着极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工业发展迅速国家,肺癌患病率逐年上涨,而手术治疗已不能成功治疗该疾病。
12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0月 第3卷第19期据不孕的发病原因,可将其分成男性不孕与女性不孕。
关于女性不孕,可能与输卵管异常、排卵障碍、免疫性因素等有关,也有一些病人并不了解病因[3]。
近些年,大量资料表示,女性不孕症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对女性朋友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且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
因此,临床应该重视不孕症的诊治。
输卵管,作为早期卵子受精的重要场所,若是发生阻塞、通而不畅等情况,对其生理功能直接造成影响,对精子与卵子以及受精卵的输送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导致女性不孕。
因此,我们在诊断不孕症时,应该尤其注意输卵管的情况,分析其是否通畅及通畅程度,辅助诊断。
目前,腹腔镜检查是诊断输卵管通畅度的一个金标准,但是,成本高,操作难度较大,检查时,一般需要麻醉,且病人需要住院,有时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超声诊断(ultrasonic diagnosis)是一种新型诊断技术,是将超声技术用于人体,经测量了解生理或者组织结构的数据或形态,发现疾病,并且做出相应提示的诊断办法。
超声诊断,具有直观、方便、无痛、无创等特点,且其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并称为4大医学影像技术。
输卵管超声造影,是最近这些年发展起来的子宫输卵管检查技术,将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剂注入,动态观察输卵管的行走路线与通畅程度,判断输卵管积水情况,并且配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准确判断输卵管通畅程度。
经阴道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实用性强,而且无射线损伤,操作性强,便于掌握,能够准确判断输卵管及子宫情况,辅助诊断不孕症,应用价值高。
综上,经阴道实时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诊断不孕症的检出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沈翠.经阴道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在不孕症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8):69-70.[2]阚晓纯,白伟伟,张卫红,徐建群,孙红光.子宫输卵管实时三维超声造影与腹腔镜通染液检查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对比研究[J].现代医学,2018,46(05):541-545.[3]刘晓峰.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在不孕症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9):36-37.所谓的肺隔离症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先天性肺部发育畸形,通常是由体循环动脉供血部分发生异常,从而使该部分组织形成囊肿,同时这部分组织又与支气管相通,从而对患者造成反复局部感染,在不相通的时候则不会有任何不良症状。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王玉民;罗明星;韩洪民【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支气管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及后处理技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气管肺隔离症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显示异常的供血动脉是本病诊断的关键.结论 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的重建后处理图像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全貌,是本病诊断的最佳方法.【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5)006【总页数】2页(P437-438)【关键词】支气管肺隔离症;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后处理【作者】王玉民;罗明星;韩洪民【作者单位】沾化县人民医院介入科,滨州,256800;沾化县人民医院介入科,滨州,256800;沾化县人民医院介入科,滨州,25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支气管肺隔离症(亦称肺隔离症)是支气管肺组织发育异常所致,部分胚胎肺组织与正常支气管肺组织隔离,由源于主动脉的一支异常动脉供血,而无肺功能的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异常[1],临床较为少见。
现将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支气管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全面的医学影像学资料。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2~56岁,平均年龄24.6岁。
临床有反复发热、咳嗽、胸痛病史8例,有咯血史2例,4例无症状,健康查体时发现。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病变部位:13例均发生在下肺后基底段,其中左肺11例,右肺2例,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多见,与文献报道一致。
1.2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重建后处理应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16CT扫描仪。
先行普通平扫,层厚10 mm,初步确定病变范围。
然后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腹腔干开口处,采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剂量1.5 ml/kg体重。
多层螺旋CT及各种后处理技术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肺段隔离症肺段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是一种先天性肺发育异常,临床少见,其主要病理特点为发育正常的肺组织与支气管树无正常连接,并由体循环供血。
以往诊断该病的金标准是dsa 检查显示体循环供血动脉,该检查方法为有创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且无法同时显示肺内病变。
多层螺旋ct快速容积数据采集及各种扫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显示提供了直观、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提高了术前诊断准确率。
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临床病理证实的5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 及各种后处理图像,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各种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2006年4月至2013年1月间在我院行多层螺旋ct 检查确诊为肺隔离症并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20-46岁,所有病例均行胸部薄层容积增强ct 扫描,采用mpr,mip,vr重建技术重建图像。
1.2检查方法所有病例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philips brilliance 64及ge宝石能谱ct扫描,经肘静脉高压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370mgi/ml)80-100ml,注射速率3.5ml/s,常规胸部双期扫描,采用bolus tracking触发扫描,动脉期触发阈值为100hu,仰卧位,头先进,螺旋方式扫描,120kv,250mas,螺距0.8,重建层厚0.625-1.25mm传工作站分别采用mpr,mip,vr 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
2结果2.1平扫与增强ct表现5例肺隔离症均为单侧,病变位于左肺下叶3例,右肺下叶2例,5例均位于后基底段,平扫表现为下叶后基底段类圆型3例,不规则型2例,软组织密度影2例,囊性密度3例,病变境界较清楚,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并见有与肺内血管走形不一致的粗大血管显示(图1),连续上下层面观察,粗大血管与主动脉相连。
11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0月 第3卷第19期
肺段隔离症是比较少见的一种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其病理特点为正常支气管和病变分支未交通,和正常的肺组织分离,一般没有肺功能等[1]。
而在患病初期由于症状不够明显,很多患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或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后,就诊时采发现。
然而普通X线平片对本病诊断价值有限,故应采用合理综合的诊断方法,以早期发现疾病。
多层螺旋CT在检查肺段隔离症时,具有一定的便捷性、特异性、敏感性,鉴于此,本次研究旨为探究在诊断肺段隔离中多层螺旋CT的临床价值,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2月—2019年3月期间的28例肺段隔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组(n=14例)、对照组(n=14例),研究组:性别:男8例、女6例,年龄:16~41岁。
对照组:性别:男7例、女7例,年龄:16~40岁。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普通X线平片检查,分别摄取后前位胸片及左(右)侧位胸片。
研究组: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
使用64排螺旋CT机,用连续容积的扫描方式,增强扫描采用美国MEDRAD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部静脉注射的方式,根据患者体重,分别为患者注射70~90毫升不同剂量的碘帕醇,使用3毫升/秒速度,和30毫升0.9%的氯化钠的注射液进行注射前后冲洗。
采用自动触发模式,将感兴趣的区域放置在脉降主动脉当中。
注射对比剂之后,在动脉阈值达到120Hu时,自动触发扫描,扫描的范围是自患者的胸廓入口向患者的肝脏上缘进行扫描。
扫描完成之后,把图像传输到工作站内,采用MPR(二维多平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VR(体积再现技术)等模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1)诊断准确率: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诊断准确率=诊断的例数/总例数×100%。
(2)观察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的影像展示。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22.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和资料
多层螺旋CT技术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武建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肺段隔离症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及其周边临近兄弟医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就诊的28例肺段隔离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14例,X线平面检查)、研究组(n=14例,多层螺旋CT),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全部患者均为肺叶内型。
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可以获得高分辨率图像,清晰显示病变肺组织异常边缘、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为明确诊断的基础。
结论:在诊断肺段隔离症中,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以此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值得应用到临床中。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技术;肺段隔离症;准确率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19-0118-02
于对脏器病灶的检查中[3]。
而超声“萤火虫”成像是在超声基础上进行技术提升,此技术将常规超声检测到的信号和数据进行再次处理,以“黑化”的背景效果来显现出来,通过此技术可以将滤波后的微小钙化显示出来,然后将此技术处理所得到的图像同常规超声图像进行复核并蓝化,使微小钙化在蓝色北京中凸显出来成像[4]。
这种微小钙化在蓝色背景下和傍晚夜空中的萤火虫画面非常相似,所以,将这种技术命名为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
此技术可提高对微小钙化的准确度。
可为早期乳腺癌以及乳腺病变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5]。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高于常规超声。
综上所述,超声“萤火虫”在诊断微小钙化灶中相较于常规超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清晰的显示微小钙化灶,有助于发现早期乳腺癌,由于操作技术、人为因素等原因影响,此检测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敏,张步林,何冰玲,等.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在乳腺肿块微钙化检出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08):690-693.
[2]郭莉,赵青,葛妍,等.常规超声及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诊断乳腺肿块微钙化的价值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41(07):839-841.
[3]崔海欧,赵威,王福霞,等.萤火虫技术与高频超声在乳腺癌钙化结节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7):49-50.
[4]徐明芬,林淑芝,蒋萍,等.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对甄选乳腺恶性肿瘤微钙化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05):51-53+59.
[5]田锦,刘政,王福霞,等.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检测乳腺肿块微钙化的临床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2016,38(04):360-361.
119
进行统计,诊断准确率以%表示,如果P <0.05,说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
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n(%)]
组别例数准确误诊研究组1412(85.71)2(14.29)对照组
144(28.57)10(71.43)
P
-<0.05
-2.2 多层螺旋CT 诊断后的影像展示
在采用多层螺旋C T 技术诊断后的影像显示下,28例肺段隔离症患者中,有25例患者隔离症发生于两侧肺下部,左下肺15例,右下肺10例;3例发生在右上肺部。
28例患者都呈现不规则肺部肿块影,其中有3例肿块内部存在着较多的小圆形混杂密度的阴影。
强化表示:18个肿块呈现轻度到中度的强化,有10个肿块强化不够明显,在成像层的厚度是8m m 时,成像的间距是8mm 时,有13例可见到异常的供血动脉情况,有5例患者在增强后异常血管没有明显强化,但是在胸部的主动脉的起始位置局部CT 值却是73.6HU,(图1),在手术之后能够发现在异常血管内含有血栓,另有11例患者可以见到异常供血动脉情况,(图2)但是在将图像的层厚度改成3m m,间距改成1m m 时,通过图像重组,并同M P R 结合观察,则可以将11例患者异常供血动脉呈现出来(图3)。
本研究对象28例患者均是肺叶内型,同时异常供血动脉都来源于胸主动
脉。
图
1
图
2
图3
3 讨论
肺段隔离症,为胚胎期一部分肺组织与正常肺分离单独发育而成,是由异常体循环动脉的胚胎性肺组织而构成的囊性或是实质性肿块,其供血70%来自降主动脉。
分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可见于各年龄组,青年居多,男女发病无大差异。
大多数患者初期无自觉症状[2]。
为了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应采用合理的技术诊断方法,提高诊断准确率,从而使医生为患者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法[3-4]。
在诊断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供血动脉则可以将肺段间离症确定下来。
传统在诊断该疾病中均是采用动脉造影方式,而随着CT 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当中一种较为可靠的非侵袭性的血管成像造影方式,替代了传统的血管造影,当前已经成为了诊断肺段隔离症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
多层螺旋CT 诊断法可以发现病变部位的囊性情况,以及肺部感染情况,由(图1)能够看到右下肺可见一软组织块影,还可以见到肿块内有不规则含气和小钙化阴影。
(图2)能够看出成像间距8mm 成像厚度为8mm 斜位图像与轴位图像可见左下肺有一个不规则的团块影,其内部密度不够均衡,在肿块内部可以见到来源于胸主动脉血管影。
(图3)和(图2)的图像为同一个患者图像,在异常血管上下感兴趣的位置成像厚度是3mm,成像的间距是1mm,其斜位和图像都能明显的看到异常血管来自于主动脉。
本次研究得出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故采用多层螺旋CT 技术中,可以有效地提升诊断影显示效果,从而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清晰的高分辨率图像。
本次研究得出,采用多层螺旋CT 诊断技术在诊断肺段隔离症中,可提高图像分辨率,提升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鹰,陈首名,马方伟.多层螺旋CT 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9(07):16-18+38.[2]周静然,杨峰,余河,叶明.多层螺旋CT 后重组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4,12(05):47-49.[3]李虹成,谢筱虎.多层螺旋CT 与腹部X 线平片在诊断急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9(07):125-127.[4]来炳岩,魏锦辉,徐华.经腹超声及多层螺旋CT 检查对肾上腺腺瘤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CT 和MRI 杂志,
2019(07):107-10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