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下)-3页精选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扬琴在我国的发展探究作者:沈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4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扬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扬琴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创作者。
本文首先阐述了扬琴在我国经历的改良和发展,然后阐释了四大扬琴流派各自的艺术特征,以期为促进我国扬琴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扬琴;改良;发展;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63-01一、新中国扬琴发展的改良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由于缺乏职业音乐家的指导,中国扬琴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当时中国扬琴普遍只有两排码条,共鸣腔体很小,没有配置滚轴(或滚珠)和变音槽等附件,这类扬琴音数少、音域窄、音量小、转调有限、调音困难、音色不理想以及演奏方法随意,因此应用非常有限。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的繁荣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中国扬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律吕式大扬琴”的研制成功,宣告中国扬琴进入全面改良期。
这一时期扬琴的音量和音域得到了扩大,半音得以增加,音色得以丰富,同时整体结构和音位排列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新中国扬琴发展的繁荣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扬琴也进入了流派交融、技艺综合的全面繁荣期。
随着北京民族乐器厂将现代扬琴进行批量生产,扬琴艺术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流行起来。
这一时期扬琴的演奏技巧日趋成熟,创造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九十年代后期,中国扬琴进入更加繁荣的新阶段:首先,扬琴的形制不断完善,“402”扬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其次,扬琴作品创作题材和技巧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出现了如《离骚》、《屈原祭江》、《凤凰于飞》、《青年叙事曲》和《川江音画》等一大批优秀的扬琴作用;最后,扬琴的音响上产生了丰富的和声效果,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
三、四大扬琴流派的艺术特征(一)演奏工具和传统竹法广大音乐扬琴的演奏工具为广东音乐琴竹,属于软性琴竹类,其特点是竹头轻、竹身软薄长,演奏的特色为欢快、流畅和华丽;江南丝竹扬琴的演奏工具为江南丝竹琴竹,属于软性琴竹类,其特点是竹头轻、短,稍弯,演奏的特色为细腻和委婉;东北扬琴的演奏工具为东北扬琴琴竹,属于中性琴竹类,其特点是竹身较软薄,较短,具有弹性,演奏的特色为韵味浓郁和吟揉怆凉;四川扬琴的演奏工具为四川扬琴琴竹,属于硬性琴竹类,其特点是竹头最宽、竹身最短、最硬,演奏的特色为刚劲、热烈、粗犷和豪放。
杨竟明先生与乐器改革作者:任守一杨小明来源:《乐器》 2019年第3期一、扬琴的改革杨竟明先生改革扬琴的思想起源于1939年,在重庆前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出现了一支35人的民族乐队,当时这支乐队演奏的曲目为《风云际会》,是由张定和先生与黄锦培先生合作创作的描写二战时反侵略战争为内容的作品,扬琴分谱除很少的单音主题的旋律外都是各种双声部和音、对位及琶音,分解和弦等技法,当时的双八音型扬琴和后来的双十型扬琴,很难达到演奏要求,当然主要是乐器的问题。
从1939年到1959年这二十年中,由于扬琴的落后(不能转调,调音复杂、音域窄)给扬琴界造成了很多困难。
当时扬琴也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杨竞明先生从上世纪40年代即开始着手改革扬琴,当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他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但他仍然先后设计、绘制了多张图纸。
1949年,杨竟明先生被调到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筹建一支民族管弦乐队,当时人力、物力、财力都有充分保证,杨先生多年改革扬琴的愿望得以实施。
从1953年开始,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1954年建立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乐队中的扬琴首先用了试制的横半纵二鼎立式,经过试用演奏很不方便,并增加了演奏的难度。
1955年,杨竟明先生以横五纵二列式为重点作为研究方向,明确要解决转调问题,扩大音域的问题,要恢复传统扬琴音阶纵列式。
如果再将音阶横列式扩大一组就可达三个八度,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扬琴音阶纵横结合的排列是可行的,如何处理和发展纵横结合式,是我国扬琴改革成败的关键。
杨先生在明确了以上一系列的革新目标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细节的改革。
杨先生在他从事扬琴专业之前毕业于重庆高级工业党校机械专业,他运用所学知识对民族乐器的各项改革均有独创精神。
他任乐器改革组组长期间,组织带领大家从二胡的机械轴到排笙(获奖)至民族排鼓、云锣、低音乐器、木琴等改革均做出突出成绩,可以说重新武装了整个民族乐队。
在改革扬琴的艰苦岁月里,他经历了设计试制、实践、失败、再设计、再试制、再实践、直至成功的系统反复,终于在1959年底取得成功,成功的内容为:五二多码并列式、分层滚轴板、转调半音槽。
扬琴的起源与演变扬琴原系古波斯乐器,十四世纪盛行于欧洲。
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传入中国,最初流行于广东沿海一带,后来逐渐遍及内地。
经过历代艺师的不断改进,成为自身独具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中国乐器。
传统扬琴有“八音”(f—c2,实发24音)、“双十型”(d1—d3,实发30音)和“双十二型”(c—e3,实发36音)等型制。
存在音域窄、音量小、调音难和不能转调等缺陷,表现力有限。
五十年代后,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密切合作,在保留传统和“横五纵二”音位规律的基础上,相继研制出三种类型的改良扬琴:1.变音扬琴。
它通过变化音阶中的半音关系进行转调。
有“大、小转调杨琴”、“转盘转调杨琴”、“扳键转调扬琴”、“401型杨琴”和“401改进型扬琴”、“蝶式扬琴”等。
2.十二平均律扬琴。
它利用健全平均律中的半音进行转调。
有“律吕式大扬琴”、“501型扬琴”、“红旗十二平均律扬琴”、“八一型扬琴”和“全律活码大扬琴”。
3.电扬琴。
它通过拾音器将振动声波变为电讯号,经放大器美化音色,由扬声器发出琴声。
有“电扬琴”和“多用电扬琴”。
同时,相继研制出“踏板式止音器”、“银色扬琴缠弦”、“新式扬琴铜弦”、“扬琴多功能练功槌”、“滑音指套”、翔龙系列新式单音、和音琴笕、便携式高级琴盒等。
在上述扬琴中,除电扬琴系特色乐器外,其余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音域宽广、音质优美、音响宏亮、调音迅速和转调方便等优点。
经过反复实践,现阶段我国各文艺团体的艺术院校广泛采用的是“401型扬琴”及其改进型和“501型扬琴”。
“红旗十二平均律扬琴”、“八一型扬琴”和“蝶式扬琴”亦在部分省市生根开花。
中国扬琴从形制、结构、音列、音色到制作工艺已逐步进入科学和规范化的轨道,日臻完善。
∙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无论用于独奏、伴奏还是合奏,扬琴的音色特点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扬琴又称"洋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刚柔并济;但个性又不是很强,因此容易与其他乐器融合。
中国传统掦琴的技艺及流派分析扬琴,自明代后期传人中国,经过几百年的革新与发展,跻身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并随着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
经过前辈乐师的不断积累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及风格的扬琴流派,其中以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最具代表性。
1981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上,参会专家一致通过,将上述四个扬琴流派称为中国传统扬琴音乐的四大流派,它们在扬琴、创作领域、演奏技巧等方面影响较大,发展也较为迅速。
一、广东扬琴流派广东音乐,形成于明末清初,其前身是粤剧中的“过场音乐”。
其发源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19世纪中后期在广州流行。
20世纪初期,广东音乐发展为独立器乐合奏,成为了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新兴剧种。
所使用的乐器有“五架头”(也称硬弓组合,即月琴、三弦、二弦、提琴、笛)和“三件头”(又称软弓组合,即高胡、扬琴、秦琴)等形式。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三件头”逐渐取代了“五架头”,扬琴一跃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其后广东扬琴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孕育出广东音乐扬琴流派。
广东音乐扬琴演奏风格活跃、轻快,除了一般扬琴常用的演奏技巧外,更擅长衬音、座音、顿音、八度音程等演奏技法,音乐韵味自成一体,尤其是即兴加花演奏,衬托了旋律的华丽和流畅,体现出一种风格华丽、跌宕起伏的艺术特色。
随着广东音乐扬琴的不断发展,1917年,丘鹤俦编写的《弦歌必读》出版,这是最早涉及到扬琴的出版物。
1920年,丘鹤俦的《琴学新编》(两集)出版,对广东扬琴的技法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竹法十度”说。
同年,易其仁编著的《粤曲扬琴谱》出版。
这些扬琴教材和扬琴曲集的编创,为广东扬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代表乐曲有《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等,这些乐曲也是广东音乐发展过程中早期创作的经典曲目。
涌现了严老烈、丘鹤俦、吕文成等许多名家,他们对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浅析扬琴的源流及其音列变化的特点作者:江利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13期摘要:扬琴于清朝康熙年间自西洋传入我国,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与革新,它已逐渐融入中国民族音乐之中。
目前,音域较为宽广的扬琴种类,当属戴茹教授监制的502型扬琴。
关键词:洋琴音列型号音域一、扬琴的源流扬琴的中文名叫“YangQin”,英文名叫“dulcimer”,它又被人称之为“洋琴”、“打琴”和“蝴蝶琴”。
据说扬琴是在十四世纪由中东地区的波斯(现今的伊朗)、阿拉伯地区的古击弦乐器——德西玛(dulcimer)在欧洲地区流行而被广泛流传的。
对于扬琴传入我国的说法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扬琴起源于我国的古代乐器之一“筑”,主要是因为“筑”是用竹制琴键击弦而发音,这与我们的扬琴发音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但是仅仅凭借这一点就说扬琴的前身来源于“筑”未免显得有点站不住脚,因为初期的“筑”形体像“筝”且呈细长棒状行,它是以右手持竹尺发音,左手在演奏时按弦一端发音的一种乐器。
下面我们可以就扬琴与筑在形体、材料、用弦、弦数、音阶特点及演奏方法上来进行对比。
首先从各自的形体来进行分析,筑呈细长棒状形,形体与筝相似,而扬琴形体却呈梯形。
从材料上来看,筑字由“竹”字头书写,与竹子有着一定的联系,据音乐文献上的记载筑身就是由竹制而成,而扬琴除了琴键是由竹子制作,琴身和琴架却全部是由木材制作而成。
从用弦上来看,筑使用的是丝弦,而扬琴是用金属弦。
弦数上两者的差别就大了,筑上安装的弦数远不及扬琴上的六分之一。
两者在音阶特点上,筑使用的是我们民族乐器常用的五声音阶,而扬琴使用的却是西方常用的七声音阶。
从演奏方法上来看,筑是以右手持竹尺敲击琴弦来发音,左手主要负责按压琴弦的一端,两手的分工与演奏手法是完全不同的,反观扬琴则是双手持琴键击弦发音,两手同时演奏而成,两手演奏的发声方法是统一和相同的。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筑和扬琴有着极大的差别。
扬琴早期有着“洋琴”的俗称,“扬”字又和“洋”字有着相似的读音,因此这和扬琴自外洋传入我国有关联。
中国扬琴的历史及发展中国扬琴的始祖,起源于中东、波斯地区,经欧洲再传入我国。
据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4年版)载:“洋琴,欧洲乐器,公元17、18世纪之交,输入中国之物。
”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1954连版)载:“洋琴,亦名扬琴,打击乐器。
它在14世纪已在欧洲流行(名德西Dulcimer),大概是由阿拉伯、波斯一代传过去的。
明代(1368~1644)自国外传自中国,初流行于广东一带。
”《辞海》、《中国音乐辞典》等有关扬琴的解释中关于扬琴的起源一条,其基本说法大致相同。
--中国扬琴最早通称为洋琴,后又称铜丝琴、蝴蝶琴、扬琴等,这些名称与扬琴的演化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文献资料中所找到的最早的中国扬琴图文记载,是喜名盛昭所著《冲绳与中国技能》一书中:“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礼至琉球,在唱曲时使用了伴奏乐器洋琴(瑶琴)、胡琴等(当时在琉球和广东潮州均把洋琴称作瑶琴)。
”该书中附有小禄里之身穿明代服装,手持两支琴竹击琴弦的演奏图。
图中扬琴(瑶琴)的琴体呈梯形,琴面板上设有两派码,并雕有图案。
这是目前文献资料中能找到的最早的扬琴乐器图和扬琴演奏图;同时也可论证扬琴在1663年前,即明代就传入广东沿海一带。
--清·唐再丰的《中外观法大观图说》(卷12)所载的扬琴图,,琴体呈梯形,有两排码,左码置于琴面五分之二处,使琴码的两侧构成五度音程关系。
又据徐珂《清裨类钞》“金赤泉听洋琴”条目记载:“乾隆时,钱塘有金赤泉典焜者好音乐。
尝听洋琴而作歌以纪之。
……此琴也自大海洋。
制度一变殊几常。
取材讵用金铜锌,发音亦自循宫商。
图形宛然如便面,中桓铁弦练百炼。
细钉节比排两头,二十六条相贯穿。
携来可击不可弹,双锤巧刻青琅轩。
琴师举手指未落,满座肃听心生欢。
”这段词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清代扬琴形制和构造。
--印光任、张汝霜撰《澳门记略》(1751年版)下卷载:“铜丝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
”(树种“铜丝琴”指早期的扬琴为铜丝,故而得名;“削竹扣之”指击弦工具已采用竹制的琴竹。
论中国扬琴形制演变的文化内涵中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文明古国,无论是在诗词歌赋、宗教礼仪,还是在民俗风情等方面,都曾一度引领并融于世界文化潮流,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艺术魅力。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无疑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促进作用。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的胸襟接纳了许多外来乐器并使之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才形成了今天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作为已经完全中国化的扬琴,从四百多年前进入中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以后是如何进行演变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扬琴形制的演变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是中国扬琴形制演变的“灵魂”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从总体上规定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全貌和品格特征,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向前发展,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中国文化活的灵魂和指导思想。
她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思想深处,在人的思想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其中理所当然地包括中国扬琴。
首先,儒家思想体现在中国扬琴的音位排列上。
儒家思想以“和”为基础,讲究阴阳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阴阳律吕”观念对中国扬琴形制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其《乐论》(上篇)中说“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
在自张子锐将古老的“阴阳律吕”观念引用到扬琴设计中以后,中国扬琴便与十二律吕单位排列方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无论是五十年代初采用律吕式音位排列的“律吕式大扬琴”,还是1959年杨竞明先生研制的“401变音扬琴”,都同样体现着律吕排列的轨道顺序。
在“401变音扬琴”以后,中国扬琴改革大多延续了这种“五度加律吕”的音位排列方式。
其次,儒家思想体现在中国扬琴演奏的音色和音质上。
而音色与音质的要求对扬琴形制的影响无疑是直接的。
扬琴杂谈3.5从音位图的多样性,看中国扬琴的发展扬琴杂谈(紧接 3.4 )3.5从音位图的多样性,看中国扬琴的发展(1)解放前,我国的扬琴都是进口或仿制进口的传统小扬琴,解放后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不息,已有“律吕式大扬琴”、“快速转调扬琴”和“十二平均律扬琴”等的科研成果而形成多种型号的扬琴。
主要区别是在“排码布线”上,即音位图的多样性。
一、“律吕式大扬琴”是建国后最早的扬琴科研成果,是一种新型击弦乐器,它是由扬琴大师、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郑宝恒先生以及张子锐等人于1953年与天津乐器厂合作研制而成的,外形图见封面。
其主要成果:扩大了扬琴的音域,由传统扬琴的一个半八度音域扩大为四个八度的音域,即(G-g3);增长了弦距后,使其音量大有所增;为了控制余音而装置了制音器;为保持音准,采用了钢琴上的螺纹弦轴及多层硬质木料胶合的弦轴板,基本上杜绝了滑轴现象;将传统的固定山口改其为活动山口,方便了调音并保证了音律的准确;在琴弦的长短、粗细和音高三者的关系上作了较合理的初步调整;增加了“异位同音”,便于演奏;用两种固定演奏手法来演奏十二个不同的调,便于同曲调。
其存在的问题:由于音律大,所以琴体大而重,在携带方面不太方便;在演奏民族音乐与演奏技法运用协调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很难普及,只是在专业团体、高等艺术院校和大型企业的工会拥有这种扬琴,但它在我国扬琴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功劳。
然而,笔者至今还没有从有关资料上找到这种扬琴的音位图,就连郑宝恒先辈编写的《扬琴演奏艺术》(详见本文的参考资料4)也只是对它的“音位”用文字作了一下简单地说明,;也许是顾名思义,“律吕”是中国古代十二律制,它的纯五度音是用“三分损一法”生成的,高低两音的频率之比为1.5,不便于用十二平均律的音名标出。
这对初次接触这种扬琴者(比如从旧货市场购得)来说,调律就无从下手。
其音位排列规律是按“六律”和“六吕”各自排成一列且互为半度排列的,其实这种扬琴已经将传统的固定山口改为活动山口,也就可调成十二平均律的音阶,完全可以用十二平均律的音名标出其音位图,便于初次接触这种扬琴者调律。
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族乐器的改革并投身于民族乐器改革的事
业中,中国乐器改革在八九十年代进入成熟期,扬琴的乐器改革也趋于成熟。
多种多样的新式扬琴的出现是中国扬琴艺术迅猛发展的累累硕果。
20世纪70年代,更多的扬琴改革家投身于扬琴的开发研制中,发明出一批不同功能特性的新式扬琴,星海音乐学院的陈照华在广州民族乐器厂的协助下,借鉴律吕式大扬琴和“401”变音扬琴的优势与经验,在70年代改良出了五排码红旗牌十二平均律扬琴。
但是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繁琐,无法大量生产而未被推广。
中央音乐学院桂习礼在吸取了前人对扬琴改革的经验教训后,于1978年设计出了“501”型变音扬琴,率先发明使用了变音条码取代了一直使用的变音槽,变音条码能够更便捷地快速改变音高位置,使调音更加准确、方便、快捷,同时扩大了琴体空间,使琴体的压力减低,共鸣箱也有所增大,扬琴音色更加深远悠长。
音码也从四排音码增至五排音码,音位扩大到了四个半八度,从E到c4。
音位图如下:1981年,洪圣茂、郭敏清在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协助下研制出了“81型”扬琴,为四排码条扬琴,音域为G到a3,音位排列按照横向五度、八度,纵向均为大二度的方式排列,半音阶齐全,且转调方便。
音位排列图:“81型”扬琴自身所具有的优点和地域需求也使得它在一定的范围
内流传开来。
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北部广泛使用“401型”扬琴,广州及其周边一带普遍使用“十二平均律扬琴”,而“81型”扬琴也在上海一带区域内广泛流传,中国扬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每种扬琴的使用、演奏方法、曲目选择、技巧技法都不甚相同,各地方都遵从自己当地对扬
琴艺术的理解追求发展传承。
“402型”变音扬琴,是由黄荣富、彭苏中、李江等乐器改良家在“401型”变音扬琴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
与“401型”变音扬琴相比,“402型”变音扬琴降低了四排码条的高度,改变了琴弦对琴体的压力,使得扬琴演奏出来的音色有所改进,更加具有颗粒性,饱满,结实。
并且新增了F、g1、d2、e3,四个音,同时这四个音都有相同音高的替代音位,也就是说在演奏中方便演奏人员在演奏中就近找到合适的音位,这样就提高了演奏速度和技巧的发挥。
中低音区的铜弦也全部换成了银色缠弦,结实耐用、统一美观。
“402型”变音扬琴一推出立刻得到了扬琴界的广泛认可,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彻底改变了之前扬琴界三足鼎立的尴尬局面,并且很好的增进了中国扬琴各地方流派的学术交流与融合,有效的统一规范了扬琴的演奏技法和演奏曲目。
音位图: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音小扬琴、低音大扬琴、电声扬琴、带止音器扬琴等等新式扬琴的出现,是成千上万的扬琴艺术家辛勤劳动、无私付出的艺术硕果,他们为中国扬琴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是扬琴发展变革的核心,音位排列的变化对扬琴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过一代代扬琴爱好者和扬琴改革家们的辛勤开发研制,制造出了各种不同型号的扬琴,他们按照不同的音位排列法排列,各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最终事实证明,五二排列法是最适合中国扬琴使用的音位排列法。
音位排列法的确定以及中国扬琴型号的基本确定,使中国扬琴从一盘散沙逐步走向规范统一。
随着扬琴音位排列不断变化,音码排数的不断增加,对扬琴的演奏艺术,扬琴作品创作,扬琴琴体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变革推动着中国扬琴艺术发展不断走向成熟。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