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扬琴的历史及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扬琴演奏技巧简论摘要:扬琴因其明亮清脆的音色,在明末清初传入我国以后被民间演奏艺人和专业琴师所亲睐,并被广大劳动人民接受,因此在我国慢慢流传起来,但因为其发展的特殊性和国内艺术界的特点,扬琴并没有取得有实质意义的突破性发展,只是当新中国成立以后,扬琴在发展过程中被著名的流派艺术家通过结合民间戏剧、曲艺和说唱技术等综合发展之后才在流传和演奏的时间过程中获得了新生,被广泛认可,并且根据我国地域特色的不同和区域民间艺术的特点形成了扬琴流派,并且各自流派在发展中结合当地民间音乐的特色,不断加工和传承,想着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人群关于文化的需求,并且扬琴的演奏形式被不断创新,使得杨琴向系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的方向不断发展。
关键词:扬琴演奏;艺术流派;技法引言扬琴是在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我国的,其地域历史可追溯于波斯帝国,也就是属于阿拉伯乐器序列,但扬琴自传入我国直到20世纪中叶,其发展一直很缓慢,虽然民间演奏艺术家对扬琴的使用和改造在一直进行中,但始终没有成为我国的主流乐器。
这种状况指导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扬琴演奏艺术家和理论学家以及扬琴技师在广泛借鉴我国其他民族主流乐器的基础上,对扬琴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创新,同时在扬琴演奏作品和演奏技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自此以后我国的扬琴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的扬琴已经在世界民族艺术的领域取得比较辉煌的成就。
上面提到扬琴在十六世纪传入我国以后发展一直很缓慢,其原因在于当时的扬琴亲体只有两排吗条,同时扬琴的共鸣腔体较小,没有后来衍化配备的变音槽等附件,因此其音量小并且音域狭窄,转调困难,导致其音色不理想,因此在当时的职业音乐家那里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同时上层社会尤其是王室对于杨琴的异域身份也很排斥,在上层社会缺乏市场,因此扬琴只能在民家的曲艺伴奏或者是弹唱中被使用,作为乐器,其实身份不高,虽然如此,在民间关于杨琴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中,扬琴并没有止步,在民间艺术家的接力传承中,扬琴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变音槽的演变比较能够说明问题。
扬琴演奏的音乐美之来源扬琴是一种古老的弹弦乐器,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在传入西方后逐渐发展为现代的钢琴。
扬琴演奏,作为一种古老而优美的音乐形式,涵盖了丰富、深邃的音乐美,让人们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扬琴演奏的音乐美源自于多方面。
首先是音乐的美感。
扬琴演奏的特色音色清脆、细腻、丰富,演奏出的音乐不仅具有悦耳动听的美感,而且跟其他任何一种乐器的演奏相比,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气息。
扬琴演奏者通过手指的轻扫和按压琴弦,产生富有变化的音效,从而营造出魅力四射的音乐世界。
扬琴的音色清澈婉转,具有温柔、细腻的情感。
琴声宛若泉涌流水、桃花潭水清浅,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而且,扬琴演奏常常饱含情感,听众能够通过它感受到演奏者深情演奏中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是音乐的文化美。
扬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扬琴的演奏风格精致细腻,对表现情感和展示文化有着极大的优势。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扬琴具有独特的地位。
它的音色和演奏风格代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气息。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扬琴常常作为演出的重要乐器之一,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它的身影。
扬琴演奏的音乐美通过精美的演奏技艺、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听众,催生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审美观念。
在扬琴演奏的音乐美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演奏者本人的修养美。
扬琴演奏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需要演奏者有扎实的演奏技术,还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美。
在扬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全神贯注,才能充分发挥出扬琴演奏的音乐美。
此外,扬琴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内心修养,使演奏更加自然、随遇而安。
仅靠技术的高超是不够的,演奏者还需要在坚忍不拔、意志坚强的方面有所突破。
综上所述,扬琴演奏的音乐美,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音乐的美感、音乐的文化美和演奏者的修养美。
这些元素穿插在一起,形成了扬琴演奏的独特魅力。
古代中国的乐器发展及其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音乐乃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它常常被视为是天人合一的象征,是人类情感与精神的表达。
因此,在古代中华文明中,音乐乐器的发展历程也是极为漫长的。
本文就古代中国的乐器发展及其文化背景进行探析。
一、古代中国乐器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音乐文化的国度。
在《尚书》中就有“时间乃和,和以时乐”等关于音乐的记载。
尤其是在周朝时期,乐器的使用已经十分广泛,音乐文化也逐渐成为了周朝的一部分。
汉朝时期,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记载了“五音”,指的就是调息、升降、重轻、短长、缓急,而这五音也被逐渐发展成了五声音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乐器自然也在不断的演进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文化的历程中,乐器的发展与演进也一直贯穿其中。
它的文化背景既与古代宗教信仰、也与宫廷文化等密不可分。
乐器的使用也分为宗教音乐和娱乐音乐两种。
在古代宗教场合中,乐器在神祀、不祥鬼神等场合起到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净化灵魂的作用;而在宫廷中,则是作为帝王统治的象征,用乐器来表达其统治和威严。
二、主要的乐器种类1、弦乐器弦乐器是古代乐器演进的一大类。
最早的中国弦乐器就是箜篌,箜篌是很早就出现的传统乐器,最初是由两个竹子组成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所见的弦乐器。
在古代,箜篌在宫廷乐队和宴会上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中期的唐朝,弦乐器中又出现了一种叫做梵琴的乐器,它在中国音乐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后来的宋元时期,弹拨乐器开始盛行,琵琶、扬琴、古筝等也逐渐出现,并且受到了长期的发展和传承。
2、管乐器管乐器也是中国古代乐器的一种。
最早的管乐器是短笛,也叫细簫,古代的人们用竹子或者青铜来制造。
在汉朝时期,短笛又演变出了另一种乐器——曲笛,这种乐器直接演奏出旋律,令人感到非常舒适。
唐代出现的大笛、长笛等乐器,在音量、音质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改善。
在古代,管乐器也与文化艺术密切相关,它在诗歌朗诵、风俗民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国传统乐器的历史中国传统乐器作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
这些乐器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也见证了中国音乐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从古代音乐文化的起源、传统乐器的分类和流派以及乐器的演奏技巧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乐器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音乐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乐器是以鸣乐为主,如石鼓、石钺等,这些乐器在古代部落社会中被用于宗教祭祀、农业生产和战争活动中。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开始逐渐发展,乐舞由祭祀活动转变为娱乐表演,乐器也逐渐多样化,如筑、钹、铙、箜篌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雅乐成为贵族社会的象征,乐器的种类和使用方式进一步丰富。
二、传统乐器的分类和流派中国传统乐器可以按照乐器的材料、演奏方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弹拨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和弦鸣乐器。
弹拨乐器包括琵琶、古筝、扬琴等,它们以弹奏琴弦发出音乐声音。
吹奏乐器包括笛子、唢呐、葫芦丝等,演奏时通过口吹或吹气发声。
打击乐器则以敲击或击打动作产生声音,如钟鼓、排鼓、钹等。
弦鸣乐器以拨弦发声,如二胡、中胡、板胡等。
此外,中国传统乐器还有各自的流派和风格。
例如,京剧音乐中常用的梆笛和豎琴是以京剧为主要表演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流派。
古筝则有北派和南派之分,两者在演奏方式、音色表现等方面有所差异。
每种传统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乐器流派。
三、乐器的演奏技巧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是传统音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技巧要求。
以古筝为例,演奏时需要用拇指、食指、中指等指法,同时掌握双手的力度和节奏,以创造出丰富而优美的音乐效果。
而笛子则需要演奏者通过变换气息和吹口的技巧来掌握音调和音色的变化。
此外,乐器演奏者还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表现力,以将乐谱中的音符转化为饱含情感的音乐表达。
扬琴止音器介绍与发展 扬琴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演奏扬琴时,除了需要掌握指法和乐曲技巧外,还需要使用一种叫做止音器的装置。止音器是一种用来控制琴弦发音的装置,它能够让琴音更加纯净、清晰,同时也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控制音色和音乐表达。本文将介绍扬琴止音器的发展历程和使用情况。
一、扬琴止音器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各种方法来控制弦乐器的音色和音量。在扬琴出现之前,中国古代的箜篌、琵琶等乐器也有各种样式的止音器。随着扬琴的兴起,止音器也逐渐被引入到扬琴演奏中。最早的扬琴止音器是用木头或者兽骨制作的,形状简单,效果有限。由于材料和工艺的限制,这种止音器很难达到理想的音色效果,演奏者也难以控制音色和音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音乐艺术的发展,扬琴止音器的制作材料和工艺逐渐得到改进。在中国古代的乐器制作技艺中,黄鹤流传下来的制作扬琴的技术一直居于最高级的地位,在其中的止音器制作上也有着很高的造诣。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扬琴止音器逐渐变得精致、美观、实用。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扬琴止音器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改良,不再仅仅是为了实现音色效果,还追求漂亮的外观和更加精准的调音效果。目前,中国各地的扬琴止音器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如京派、苏派、湘派等。每个地方的扬琴止音器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和风格,为扬琴演奏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表现力。
二、扬琴止音器的作用和分类 扬琴止音器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琴弦的发声,使琴音更加纯净、清晰。它还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控制音色和音量,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表达。
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和音乐风格,扬琴止音器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扬琴止音器是平板式的,在琴弦上方设置一个平板,用手指按压平板上的按钮,可以控制琴弦的振动,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色音量。这种止音器比较简单实用,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还有一种叫做弓式的扬琴止音器,它的形状像小提琴的弓,可以通过手指的推拉来控制弦乐的振动。这种止音器适用于一些需要复杂技巧和音乐表达的曲目,比如古典音乐和异域音乐等。
浅谈“江南丝竹”中扬琴的演奏技法作者:颜子雄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3期摘要:扬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乐器,它是在16世纪末从波斯传入到我国的广东沿海一带,并在那里得到了发展。
到了清代后期,民间音乐逐渐兴起,扬琴也随之被引进到许多民间器乐的演奏当中,成为了一件具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
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积累,扬琴也衍生出许多流派的演奏技巧与演奏风格。
其中江南丝竹是对扬琴的演奏影响较大的流派。
本文将以扬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江南丝竹的历史渊源,简述一下扬琴演奏的技巧,以及它往后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江南丝竹扬琴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075-03一、江南丝竹的简述(一)江南丝竹的历史与发展在江南丝竹的发展历史中,主要经历了从古代的“丝竹”到“丝竹乐”,再发展成为现代的“江南丝竹”。
它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变化与创新所形成的。
“丝竹”这一名词的出现,早在秦汉时期的《礼记乐记第九》中记载道:“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这里的“金石”与“丝竹”都是当时乐器的基本制作材料,与先秦时代出现的“八音分类法”有关,所以称为“乐之器也”。
“丝竹”类的乐器,其材质主要以“丝”与“竹”为主,代表乐器有箫、竽、笙、竹笛等。
到了汉代,相和歌的出现,其一开始为无伴奏的“弹歌”形式,然后发展到由人声伴唱的“徒歌”形式,再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相和歌”,其主要形式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文中提到的“丝竹”是指一种乐器的组合演奏类型,后来慢慢发展为现在所说的“丝竹乐”。
元明时期,中国传统乐器合奏类型有了一个大的方向分类,一种是由金石之乐发展成的“锣鼓乐”与“鼓吹乐”;而“丝竹”乐则发展成了“弦索乐”与“丝竹乐”。
明清以来“丝竹乐”在中国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程度的流传,演奏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由于受到当地环境与人文习俗的影响,各地的“丝竹乐”样式也层出不穷。
扬琴记叙文
介绍
扬琴是中国传统的弦乐乐器,其优美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为你讲述一个关于扬琴的故事。
家传的扬琴
一段绵延三代的故事
1.祖父的传承
2.父亲的坚持
3.我对扬琴的热爱
扬琴的历史渊源
1.古代的琴类乐器
2.扬琴创制与发展
3.扬琴的传播与流行
扬琴的魅力
异彩纷呈的音色
1.声音的独特性
2.扬琴音色的表现力
独特的演奏技巧
1.手指的灵活性与技巧
2.左右手的协调演奏
文化与艺术的结合
1.扬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
2.扬琴的现代演绎与创新
扬琴的演奏与学习
传统的演奏方式
1.坐姿和手势
2.弹奏技巧与乐曲选择
现代的学习方法
1.电子教学资源的利用
2.网络学琴的便利与挑战
一个扬琴演奏家的故事
决心追逐梦想
1.平凡的起点
2.持之以恒的努力
艺术之路的曲折与收获
1.演奏经历与成就
2.对扬琴的坚持与热爱
结语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扬琴的故事,展示了扬琴作为传统音乐乐器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
同时,也介绍了扬琴演奏与学习的传统和现代方法,并通过一个扬琴演奏家的故事,体现了扬琴艺术之路的曲折与收获。
扬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历史发展还是现代创新,都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扬琴都将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承与发扬。
扬琴戏大全简介扬琴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扬州为发源地,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是通过扬琴伴奏、演唱和动作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音乐和戏剧的结合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扬琴戏以其特有的旋律、唱腔和曲调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之王”。
起源和发展扬琴戏起源于明代,最早出现在扬州地区。
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期,扬琴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
扬琴戏是在京剧、评剧等戏曲剧种发展之前形成的,对这些剧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扬琴戏的特点扬琴伴奏扬琴戏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使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扬琴是一种四弦弦乐器,形似古琴,但音域稍高,音色明亮悦耳。
扬琴伴奏的旋律丰富多样,能够表现出各种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
女性艺人主演扬琴戏的演出阵容中,女性艺人居多。
女性演员扮演男性角色,称为“旦角”,并且旦角在扬琴戏中的形象多样,包括青衣、花旦、红旦等。
这些旦角形象的刻画,需要演员们综合运用歌唱、舞蹈和表演等艺术手段来展现。
主题多样化扬琴戏的剧本内容多样化,涵盖了历史传说、寓言故事、家庭琐事等各个方面。
扬琴戏作品中的主题涉及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其深入人心的剧情,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著名的扬琴戏剧目《梁祝》《梁祝》是扬琴戏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爱情传说”,扬琴戏版本将其演绎得引人入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厢记》《西厢记》是一部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的扬琴戏剧目。
该剧通过扬琴伴奏,将唱腔与动作表演相结合,展现出了主人公之间的深情和坚贞爱情。
《龙凤呈祥》《龙凤呈祥》是扬琴戏中的一部历史题材剧目,讲述了明代建立的故事。
该剧的精彩演绎以及扬琴的伴奏,使观众仿佛穿越到了明代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现代扬琴戏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扬琴戏在现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一些扬琴戏剧团开始尝试与其他戏曲剧种和音乐形式的融合,例如与京剧、豫剧等的合作。
以《金翎思·满乡随想》为例简述传统扬琴音乐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金翎思·满乡随想》《金翎思·满乡随想》是中国传统扬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是扬琴演奏家赵季平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以悠扬优美的旋律和婉转动人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扬琴音乐的珍品之一。
曲子以翩翩起舞的金翎鸟和广袤的乡野为主题,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活的淳朴。
整首曲子情感饱满,旋律跌宕起伏,给人以宁静悠扬的美感。
演奏时,扬琴演奏家需要准确把握每一个音符的节奏和力度,以表现出曲子的深情与激情。
《金翎思·满乡随想》不仅在曲调上有独特的个性,更在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上展现出传统扬琴音乐的精髓。
通过演奏这首曲子,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扬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1.2 说明传统扬琴音乐的重要性传统扬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内涵。
传统扬琴音乐在演奏形式、曲式特点和演奏技巧上具有独特性,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
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传统扬琴音乐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中国音乐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扬琴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的审美情趣、生活气息和思想观念。
传统扬琴音乐还承载了大量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感与意境,通过音乐表达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统扬琴音乐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对当代音乐的影响和启发。
许多现代音乐家和作曲家从传统扬琴音乐中汲取灵感,创新出许多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
传统扬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关乎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更关乎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
传统扬琴音乐作为中国音乐传统的珍贵遗产,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更体现在对当代音乐的启发与影响上。
传统扬琴音乐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以期将其珍贵的文化价值传承给后人。
中国扬琴的历史及发展
《中国音乐史》(1934年版)载:“洋琴,欧洲乐器,公元17、1
8世纪之交,输入中国之物。”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1
954连版)载:“洋琴,亦名扬琴,打击乐器。它在14世纪已在欧洲流行
(名德西Dulcimer),大概是由阿拉伯、波斯一代传过去的。明代(1368~
1644)自国外传自中国,初流行于广东一带。”《辞海》、《中国音乐辞
典》等相关扬琴的解释中关于扬琴的起源一条,其基本说法大致相同。
--中国扬琴最早通称为洋琴,后又称铜丝琴、蝴蝶琴、扬琴等,这些名称
与扬琴的演化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文献资料中所找到的最早的中国扬琴图文记载,是喜名盛昭所著《冲
绳与中国技能》一书中:“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礼至琉球,在唱曲时
使用了伴奏乐器洋琴(瑶琴)、胡琴等(当时在琉球和广东潮州均把洋琴称作
瑶琴)。”该书中附有小禄里之身穿明代服装,手持两支琴竹击琴弦的演奏图。
图中扬琴(瑶琴)的琴体呈梯形,琴面板上设有两派码,并雕有图案。这是当
前文献资料中能找到的最早的扬琴乐器图和扬琴演奏图;同时也可论证扬琴在
1663年前,即明代就传入广东沿海一带。
--清·唐再丰的《中外观法大观图说》(卷12)所载的扬琴图,,琴体
呈梯形,有两排码,左码置于琴面五分之二处,使琴码的两侧构成五度音程关
系。又据徐珂《清裨类钞》“ 金赤泉听洋琴”条目记载:“乾隆时,钱塘有
金赤泉典焜者好音乐。尝听洋琴而作歌以纪之。……此琴也自大海洋。制度一
变殊几常。取材讵用金铜锌,发音亦自循宫商。图形宛然如便面,中桓铁弦练
百炼。细钉节比排两头,二十六条相贯穿。携来可击不可弹,双锤巧刻青琅轩。
琴师举手指未落,满座肃听心生欢。”这段词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清代扬琴形
制和构造。
--印光任、张汝霜撰《澳门记略》(1751年版)下卷载:“铜丝琴、
削竹扣之、铮铮琮琮。”(树种“铜丝琴”指早期的扬琴为铜丝,故而得名;
“削竹扣之”指击弦工具已采用竹制的琴竹。)从此开始把扬琴的击弦工具由
外来的木制“琴槌”改为竹质的“琴竹”,这是形成扬琴民族化的重大变革之
一。
--到本世纪20年代,双七型扬琴,其琴体呈梯形、蝴蝶型,有两排码,
每排码有七个音,左码为五度音程关系,实发21个音,已成为我国的顶型扬
琴。
一、早期传统扬琴
扬琴传入我国后,长期普及在民间,但是扬琴的表演形式是为歌唱伴奏。前
述《冲绳与中国技能》一书中记载的札至琉球,使臣张学札在歌唱时使用了扬
琴(瑶琴)作为伴奏,并附有小禄里之身穿明代服装,手持两支琴竹演奏扬琴
(瑶琴)的图,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扬琴最早的演奏图。《青稗类钞》“盲女
弹唱”条目载:“盲女弹唱,广州有之,谓之盲女。所唱摸鱼儿,佐以洋琴,
悠扬入听。人家有喜庆事,辄招之。” “花调”条目载:“花调,杭州有之,
介于滩簧评话之间。以五人分角色,用弦子﹑琵琶﹑洋琴﹑鼓板。” “嘉庆
时,江宁有名妓杨福令……工琵琶、扬琴、偶一奏技,听者神移。” 另外,
清·董伟业的《竹枝词》、李声振的《白戏竹枝词》、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中对扬琴均有相关的记载。以上这些文献记载,说明在明末清初时艺妓多携带
扬琴,喜庆堂会应召度曲,自弹自唱;在民间也有作为爱好自娱的。因为扬琴
长期处于民间和社会中下层的自发状态,故可称为“世俗扬琴”。
二、传统扬琴的发展
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城市畸形发展,各地艺人纷纷走入城市。
随着说唱音乐的发展和地方戏曲的兴起,传统扬琴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使扬琴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尤其是各地
的“琴书”,即是因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的,如四川扬琴、云南扬琴、
广西文场、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梅花大鼓等。在各地的地方戏曲
乐队中,如粤剧、潮剧、闽剧、沪剧、粤剧、吕剧、黔剧等,也都使用扬琴作
为主要伴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