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巴龙扬琴和中国扬琴起源与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扬琴的基本知识扬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起源于中国。
它是一种有弦乐器,由音箱、琴弦和弦轴组成。
扬琴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古筝、古琴和箜篌等。
然而,在中国,通常称为扬琴。
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扬琴通常有21根弦,每根弦都代表着不同的音调。
弦轴用来调整每根弦的音高。
弦轴有时也被称为琴码。
扬琴的音箱是由木材制成的,通常是红木或柚木。
音箱的形状和尺寸对于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量非常重要。
在演奏扬琴时,演奏者使用双手同时弹奏琴弦。
左手用来按下琴弦产生音高,右手用来弹奏琴弦产生音色。
演奏者可以使用指尖、指甲或指套来弹奏琴弦。
扬琴的音色柔和而悠扬,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扬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在古代,扬琴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乐器,常常被皇室和贵族所喜爱。
扬琴也经常用于宫廷音乐和宴会娱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扬琴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如今,扬琴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钟爱之乐器。
许多国际音乐比赛和音乐节上,扬琴都是重要的演奏乐器之一。
对于想要学习扬琴的人来说,了解扬琴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学习扬琴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手指技巧。
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控制琴弦和产生美妙的音色。
手指技巧则是演奏扬琴的关键,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指法训练来提高。
了解扬琴的音阶和音符也是学习扬琴的基本知识之一。
扬琴的音阶和音符与其他乐器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悉和掌握。
同时,学习扬琴还需要了解一些乐曲和曲谱,以便能够进行演奏和表演。
学习扬琴需要耐心和毅力。
初学者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手指疼痛和琴弦调音等。
然而,只要坚持下去,不断练习,就能够逐渐掌握扬琴的技巧和演奏方法。
扬琴是一种美妙的乐器,它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通过学习扬琴,人们可以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放松。
无论是作为一种爱好还是专业的音乐表演,扬琴都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探索的乐器。
丝绸之路中的扬琴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扬琴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也在丝绸之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扬琴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也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扬琴的起源、传播、演奏特点和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扬琴的起源和传播扬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典型弹拨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扬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商代,最初是由牢笙演变而来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扬琴逐渐成为了古代中国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
而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扬琴也开始在中国与西方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传播开来。
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扬琴随着中国丝绸和其他商品一起被运往西方,并在中亚、南亚和中东等地区传播开来。
扬琴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和技法。
扬琴的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在波斯、阿拉伯和印度等地区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二、扬琴的演奏特点扬琴是一种独特而多变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独特,有着美丽的外观和丰富的音色。
扬琴的演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扬琴的演奏手法,其采用了古琴的扫弦和弹拨手法,演奏时既可以拨弦,也可以用指甲扫弦,这种演奏手法给听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感受。
其次是扬琴的音色,它有着清脆悦耳的音色,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适合表现各种音乐作品的韵味和情感。
最后是扬琴的音域宽广,既能演奏高亢明亮的旋律,也能演奏低沉厚重的音色,非常适合演奏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三、扬琴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扬琴在丝绸之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重要使者,也吸收了中亚、南亚和中东等地区的音乐文化元素,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具体来说,扬琴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最后是扬琴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扬琴被引入国外之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浅析扬琴的源流及其音列变化的特点作者:江利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13期摘要:扬琴于清朝康熙年间自西洋传入我国,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与革新,它已逐渐融入中国民族音乐之中。
目前,音域较为宽广的扬琴种类,当属戴茹教授监制的502型扬琴。
关键词:洋琴音列型号音域一、扬琴的源流扬琴的中文名叫“YangQin”,英文名叫“dulcimer”,它又被人称之为“洋琴”、“打琴”和“蝴蝶琴”。
据说扬琴是在十四世纪由中东地区的波斯(现今的伊朗)、阿拉伯地区的古击弦乐器——德西玛(dulcimer)在欧洲地区流行而被广泛流传的。
对于扬琴传入我国的说法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扬琴起源于我国的古代乐器之一“筑”,主要是因为“筑”是用竹制琴键击弦而发音,这与我们的扬琴发音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但是仅仅凭借这一点就说扬琴的前身来源于“筑”未免显得有点站不住脚,因为初期的“筑”形体像“筝”且呈细长棒状行,它是以右手持竹尺发音,左手在演奏时按弦一端发音的一种乐器。
下面我们可以就扬琴与筑在形体、材料、用弦、弦数、音阶特点及演奏方法上来进行对比。
首先从各自的形体来进行分析,筑呈细长棒状形,形体与筝相似,而扬琴形体却呈梯形。
从材料上来看,筑字由“竹”字头书写,与竹子有着一定的联系,据音乐文献上的记载筑身就是由竹制而成,而扬琴除了琴键是由竹子制作,琴身和琴架却全部是由木材制作而成。
从用弦上来看,筑使用的是丝弦,而扬琴是用金属弦。
弦数上两者的差别就大了,筑上安装的弦数远不及扬琴上的六分之一。
两者在音阶特点上,筑使用的是我们民族乐器常用的五声音阶,而扬琴使用的却是西方常用的七声音阶。
从演奏方法上来看,筑是以右手持竹尺敲击琴弦来发音,左手主要负责按压琴弦的一端,两手的分工与演奏手法是完全不同的,反观扬琴则是双手持琴键击弦发音,两手同时演奏而成,两手演奏的发声方法是统一和相同的。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筑和扬琴有着极大的差别。
扬琴早期有着“洋琴”的俗称,“扬”字又和“洋”字有着相似的读音,因此这和扬琴自外洋传入我国有关联。
扬琴国外研究报告1. 引言扬琴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起源于中国。
近年来,扬琴在国外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本文将梳理扬琴在国外的研究现状,包括扬琴的起源与历史、演奏技巧、音色特点以及国外研究者的观点和成果。
2. 扬琴的起源与历史扬琴最早出现在中国,据考古发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扬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广泛用于宫廷音乐、民间乐曲等。
然而,在国外的研究中,扬琴的起源和历史相对较少被提及。
有限的研究表明,扬琴可能通过交流和贸易传播到印度、伊朗等地,进一步影响了其当地的音乐文化。
3. 演奏技巧扬琴的演奏技巧在国外的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者在探索扬琴演奏技巧时,发现扬琴具有独特的弹奏技法和手指技巧。
其中,扬琴的流派和曲目选择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不同地区的扬琴演奏有着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4. 音色特点扬琴的音色特点也是国外研究的关注点之一。
扬琴的音色较为清亮,能够表现出细腻的情感。
研究者通过频谱分析和音频处理等手段,深入研究了扬琴的声音特点和共振机制,对于扬琴音色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5. 国外研究者的观点和成果国外研究者对于扬琴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
一些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深入探讨了扬琴的起源、历史演进和传承。
另外一些研究者专注于扬琴演奏技巧和表现风格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声学学、心理学等角度出发,对扬琴音色和演奏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6. 结语扬琴国外研究的兴起为我们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对扬琴的认识。
通过国外研究者的努力,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扬琴的起源、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
然而,扬琴国外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成果的整合和交流仍然较少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扬琴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1.Smith, J. (2008).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qin. Journal of World Music, 10(2), 45-62.2.Brown, A. (2012). Exploring the Yangqin: Techniques and Performance Sty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ology, 18(3), 87-104.3.Johnson, R. (2015). Acoustic Analysis of Yangqin Tone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157-164.4.Williams, E. (2018). Approaches to Yangqin Performan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Styles. Music Journal,35(4), 112-129.。
扬琴——中国民族乐器介绍扬琴,击弦乐器。
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
相传扬琴的前身是流行西亚地区的一种古击弦乐器,波斯语称“桑图尔”。
后来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和内地。
清初以来多有记述。
清乾隆九年(1744),在澳门设置地方官“澳门同知”,邱光任、张汝霖相继任职,在他们所著《澳门纪略》中记载,那里有一种“铜弦琴”,“削竹叩之,铮铮琮琮然”,即指扬琴,可能是葡萄牙人带到澳门去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康熙至乾隆年间董伟业《竹枝词》均记述扬琴伴奏弹词和俗曲。
清嘉庆年间,麟庆(1791—1846)撰写、汪春泉等绘图的《鸿雪因缘图记》第二册有“同春听筝”图(《中国音乐史图鉴》Ⅴ—77)。
图中一人奏钢琴,即扬琴。
其文字载:“铜琴,刳木作匣,拈铜为丝,敲以细竹,俗称洋琴”。
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
传统扬琴,框架用色木、桦木或榆木制,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胶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图5-2-1)。
长90—97、宽32—41、高5.7—7厘米。
左侧琴头设拴弦钩钉,右侧琴头置弦轴。
面板上开两个圆形音孔,并镶骨雕音窗为饰。
上置两个用竹、红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状条形琴码,左为高音码,右为低音码,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码上的琴弦通过。
面板两侧设红木制直线或锯齿形长条山口,用以架弦。
音箱内对应面板琴码部位胶有音梁,音梁上开四或五个圆形风眼,以使音波对流。
张钢丝弦,高音用裸弦,低音用缠弦。
琴竹又称琴箭、琴签,为两支有弹性的竹制小棰。
常用扬琴有八音(实发二十四音)、十音(实发三十音)、十二音(实发三十六音)三种。
又称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
音域分别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演奏时,琴置于架上,左右手各执一琴竹分别敲击在条码两侧的弦上。
竹法(即演奏技巧)有单音、左、右弹轮、双音、长轮(密竹)滚奏、衬音、顿音、琶音、拨弦、上下滑音、泛音擅长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
中外扬琴的区别中外扬琴的比较本文重点对欧洲扬琴、中国扬琴进行了比较,因为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在各种形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西亚一南亚扬琴与中国扬琴有某种程度的近似,或者说它是介于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之间。
乐登的比较:欧洲音乐会扬琴、中国变音扬琴和西亚一南亚活马式扬琴是三大体系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扬琴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6世纪末传入我国,很快被中华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和音乐文化所同化,成为一件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弹拨乐器。
同时,扬琴还具有广泛的世界性。
下面是对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的比较:1.西亚一南亚扬琴琴体的扩大不十分显著。
欧洲音乐会扬琴和中国变音扬琴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扩大,不同的是,音乐会扬琴更多地向纵的方面扩大(纵向马子18个,变音扬琴13个),而变音扬琴则向横的方面扩大(横向马子有4个,音乐会扬琴仅有2个)。
由此产生的差别是,横向马条少的音乐会扬琴可以更好地选择击弦点,提高音色的质量,而横向马条较多的变音扬琴则在这方面受到限制。
2.欧洲的音乐会扬琴能自如地演奏12个调性的音乐,巾国的变音扬琴则以演奏C、G、F、D4个宫调为主,兼顾其它调。
为适应普遍采用十二平均律的欧洲专业音乐的需要,音乐会扬琴已经打破传统扬琴调性方面的局限,为音乐在调性、调式方面的复杂化和充分扩展、转换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中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民族乐器尤其是扬琴这件世界性的乐器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中外扬琴艺术交流也越来越受到国内音乐届的关注。
关于中外扬琴,国内的主要研究有:徐平心《中外扬琴的发展与比较》,赵艳芳《再论中国扬琴的文化内涵——世界性和中国品格》,李立《试论匈牙利大扬琴Cimbalom和中国扬琴的差异》等。
下面对扬琴名曲做进一步的解析,让大家对扬琴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1.欢乐歌:江南丝竹合奏曲。
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
世界各扬琴体系的异同比较中国民族乐器中的扬琴,是唯一一件兼具世界性的乐器。
许多国家都有扬琴,而中国扬琴是明朝时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的友好往来,以“萨泰里琴”之名传入的。
虽然同“宗”,但由于不同“源”,中国扬琴与别的国家的扬琴在外形、音色、音域、音位上都不同,就连扬琴的重量、敲击琴弦用的工具、握法也都不同样。
以下将从扬琴的型制构造和演奏工具、演奏技巧、流传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来进行比较。
1. 型制构造上的比较(1)中国扬琴分传统扬琴和现代扬琴。
传统扬琴的琴身较小,只有两排琴码,因此它的音域很窄,只有两个八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扬琴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扬竞明改革研制的401扬琴、“十二平均律扬琴”(广州)、“全律活马大扬琴”(天津)和“501型扬琴”(北京)红旗牌扬琴以及402扬琴等。
这些扬琴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琴身体积扩大了,有四排码,音位也随之增加了,音域比以前扩大了超过四个八度(g--a3),主要音区半音基本齐全,音量大,音质优美,音色统一。
它的设计美化了音色,更方便定音,转调也便捷了。
(2)国外扬琴中欧洲扬琴具有代表性的是匈牙利的音乐会大扬琴。
它是1874年由匈牙利“斯科达”家族设计研制而成。
它的改革方式是把琴体向纵的深度延长。
从它的名字就知道它的琴身体积很大,音域与中国扬琴大致相同,音量大,能任意转调,它有先进的制音装置,在支架部分有精美的雕刻工艺,它发音浑厚恢宏,演奏具有浓烈的欧洲音乐风格和润饰特征。
西亚——南亚扬琴的形体较小,音域较窄,采用单个活动音码便于临时移动变音,左码两侧为八度音程关系,设两排码,每排码有九至十三个音,音域约三个八度,用较轻木槌击弦,音色响亮而空旷。
其中这一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扬琴是印度扬琴和阿拉伯扬琴。
印度扬琴擅长表现“拉格”的滑音声韵。
它的律制、调式较中国而言比较复杂。
阿拉伯扬琴为二十四平均律,印度扬琴每八度中有22个音,形成和欧洲扬琴完全不同的色彩和风格。
扬琴演奏技法及特色分析1扬琴的历史渊源在中国乐器中,扬琴是唯独兼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击弦乐器。
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广阔,品种繁多,遍及欧洲、亚洲、美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扬琴在我国经过近400年的流传和演变,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因此,它既是各国传统文明的历史沉淀;也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活的肌体。
中国扬琴的始祖,起源于中东波斯地区,经欧洲再传入中国。
扬琴自传入中国后,曾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如“瑶琴”、“蝴蝶琴”、“洋琴”等等,反映了人们对这一乐器不同的认识角度和认知程度。
扬琴演奏以双竹击弦为特点,与中国的鼓,尤其是中国戏曲中板鼓的演奏方式相近。
中国盛产竹子,中国人喜爱竹子,是因为喜爱它的韧性及弹性乃至它所象征的品格和气节。
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中国民族乐器有许多种,如“笛子”、“笙”、二胡的“弓子”、琵琶的“复手”和“品”。
对扬琴“琴竹”的选择反映出了这一中国人的审美传统。
并且,琴竹这一轻而极富弹性的演奏工具的演奏效果也与“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中国经典审美趋向相呼应。
独具特色的中国扬琴演奏技法则在此基础张逐步形成。
2扬琴的演奏技法在我国扬琴表演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到21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始开扬琴独奏表演艺术的先河,并逐渐形成具有地方音韵的演奏风格特点和以独特演奏技法为特征的扬琴表演艺术传统流派。
其中发展水平较高和影响较大的传统扬琴流派有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等,它们的各自特点。
2.1广东音乐扬琴广东扬琴擅长运用加花、衬音、坐音、顿音、颤竹等技法,将旋律烘托得非常华彩爽朗、活泼明快,它和高胡同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
加花:“加花”是我国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族乐器演奏中最重要的手法,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技法。
“加花”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须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同时,通过“加花”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旋律韵味更加浓郁,表现力更为丰富。
我国扬琴艺术的发展与流派作者:苗燕来源:《神州》2011年第08期摘要:扬琴亦称洋琴,是唯一兼有广泛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乐器。
它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民族文化土壤中不断积累与吸收、发展与创新,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必不可缺的乐器。
扬琴艺术也将走向一个更高层次的新局面。
关键词:扬琴艺术;民族文化;扬琴流派扬琴亦称洋琴,起源于波斯一带,公元十二、十三世纪传到欧洲,在东欧各国流行,约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传教士带到中国。
最初流行于广东沿海地区,后来逐渐流传到全国。
因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扬琴艺术,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唯一兼有广泛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乐器。
一、中国扬琴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扬琴从文献中找到最早图文记载的是在喜名盛昭所著的《冲绳与中国技能》一书中:“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雪札至琉球,在唱曲时使用了伴奏乐器洋琴(瑶琴)——当时在琉球和广东潮州均把洋琴称作瑶琴。
其琴体呈梯形,琴面板上设有两排码,并有雕刻图案。
印光任、张汝霜撰《澳门记略》(1751年版)下卷载:“铜丝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
”“铜丝琴”指早期扬琴的琴弦是铜丝;“削竹扣之”指击弦工具已采用竹制的琴竹。
从此开始把扬琴的击弦工具由外来的“琴槌”改为竹制的“琴竹”,这是形成中国扬琴民族化的重大变革之一。
丘鹤俦《琴学新编》(1921年版)载:“若其形如扇面名扬琴;其形如蝴蝶,则称蝴蝶扬琴。
”文中把“洋”字改为“扬”字,即把“洋琴”改为“扬琴”,从此这件外来的敲击乐器,经明清的流传与演变,到本世纪20年代,已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了。
中国扬琴用琴竹弹击琴弦,其发音悠远,有抑扬之意。
郑宝恒、张子悦于1953年共同研制出律吕式大扬琴,其共鸣箱明显增大,并装置了制音器踏板,音域扩大到四个八度,音色浑厚纯正。
1959年,杨竟明研制出了小转调扬琴、四排码大转调扬琴。
70年代初,又在其基础上改制的401型扬琴,其琴体扩大,音位增加,增设了变音槽,解决了转调的不便和调弦困难的问题,转调后的演奏方法与原来基本相似,具有音色美、音域宽、演奏方便等特点。
中外扬琴艺术的比较研究1. 前言扬琴是一种拨弦乐器,起源于古代中国,现在已成为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环。
自古以来,扬琴一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乐器,而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它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和喜爱。
本文就中外扬琴艺术进行比较研究。
2. 中国扬琴艺术中国扬琴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已成为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音色、演奏技巧、音乐风格等方面,中国扬琴艺术有其独特之处。
2.1 音色中国扬琴在音色方面,有丰富的音响色彩和变化,表现出柔美、婉转、清新、流畅、悠远、深沉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展现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和情感。
例如,传统的古琴曲中经常使用的“泛音”效果,使得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音乐感染力。
2.2 演奏技巧中国扬琴的演奏技巧也非常独特。
以“三弹”、“五弹”等为代表的传统技法,以及“震音”、“抹指”、“滑指”等表现技巧,都使得中国扬琴的演奏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各种音符、音高、结构等要素的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使得演奏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
2.3 音乐风格中国扬琴音乐的风格非常广泛,包括古典、民间、现代等多种类型,而每个类型又包括不同的风格。
例如,古典音乐中的《广陵散》、《流水》等,拉二胡拍打等民间音乐中的《对口戏》、《草原小调》等,以及近代作曲家所创作的《黄河》、《千年之恋》等作品,都是中国扬琴音乐的代表。
3. 外国扬琴艺术在外国,扬琴被称作“琼琴”或者“古筝”。
由于历史、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外国扬琴艺术与中国扬琴艺术有很大差异。
3.1 音色外国扬琴的音色与中国扬琴有所不同。
常见的琼琴和古筝发音较为低沉、浑厚,音色厚重、柔情,并且缺乏一些中国扬琴的流畅和婉转。
3.2 演奏技巧外国扬琴的演奏技巧和中国扬琴也有所不同,例如,琼琴和古筝在弹奏技巧上使用的是弹拨结合的技术,而不像中国扬琴常使用的是指弹技法。
3.3 音乐风格外国扬琴音乐的风格与中国扬琴音乐也有较大差异。
例如,日本的琴艺术是以自由即兴为特色,法国的琴艺术则多以协奏曲或者交响曲为主。
钦巴龙扬琴和中国扬琴起源与区别
作者:黄萍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
摘要:扬琴,从古代开始,这种击弦和拨奏乐器就已经被称为共鸣的乐器。
在世界上分布广阔,文字名称各不相同,但是在演奏时都极具表现力,既能演奏出高雅抒情的情绪,又能演奏出激情奔放的气势。
本文对钦巴龙扬琴和中国扬琴的起源与区别进行分析。
目前扬琴处于蓬勃发展期,还需要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钦巴龙和扬琴;起源;区别
扬琴,起初称为“洋琴”,顾名思义是外来乐器,可以追溯到明朝晚期,当时随着中国和西亚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流行在广东,后来逐渐发展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
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研究、发明和改造,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乐--扬琴。
从扬琴传入我国前,这种击弦和拨奏乐器在世界上就已经分布广阔,种类繁多,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国家都有各自各样的形式存在,不同的文字名称多达几十种,欧洲等国称它为德西玛(Dulcimer),东欧等国称它为钦巴龙(Cimbalom),在南亚西亚一带被称为桑图尔(Saunter意为“百弦”),中东的亚述、波斯等国称它为桑图尔琴(Saunter),其中匈牙利的钦巴龙最具有代表意义。
本文详细介绍钦巴龙扬琴和中国扬琴,两者虽是同宗但又有着很大区别。
一、钦巴龙扬琴
钦巴龙起源于东方最古老的乐器,是用拨奏、敲击的形式演奏。
在“大迁移”时代传播到了欧洲,起初,主要在游戏、宗教仪式中使用。
后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流行起来,上至宫廷贵族,下至乡村农民和街头艺人都在广泛传播使用。
后来传到匈牙利,钦巴龙成为匈牙利民族象征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匈牙利国家命名的乐器—匈牙利扬琴。
钦巴龙在匈牙利古典音乐中首次使用,是在匈牙利歌剧之父艾尔凯尔·费伦茨的歌剧《班克·本》,该歌剧首演取得巨大成功。
后来经过多次改进,发展成现代形式的钦巴龙乐器的第一奠基人是海奔斯特·潘特莱欧,他把原本的两个八度扩展到五个八度,低音为全音阶排列,高音区为半音阶排列,扩大乐器的音域,增加乐曲的表现力。
钦巴龙不仅在匈牙利受欢迎,在欧洲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喜爱,成为一种时髦的乐器。
许多国家著名的作曲家都专门为这种乐器进行创作,如斯特拉文斯基就将钦巴龙收入到他的《有关狐狸,公鸡,猫以及公羊的传说》和爵士乐的世界《拉格泰姆》中。
这种乐器非常合适表达当今时代的精神。
二、中国的扬琴
扬琴除了叫“洋琴”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敲琴、瑶琴、蝴蝶琴、钢丝琴等。
最早的中国史籍记载扬琴是在喜名盛昭所著的《冲绳与中国艺能》中,清代康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祠》也有记载扬琴伴奏词:“四宜轩子半吴音,茗战何妨听夜深。
近日平湖弦索冷,丝铜争唱打洋琴。
”说明扬琴逐渐圹散到中国各地,常用于说唱和戏曲伴奏,最出名是各地“琴书”,如山东琴书、北京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安徽琴书等。
随着民族乐器的發展,扬琴开始作为伴奏、合奏和独奏广泛普及。
初期大量扬琴作品内容比较单一,都是用“革命歌曲”和“样板戏”中片段改编。
由于扬琴音量宏大,音色如同珠落玉盘一般,富有独特的表现力。
专家们开始对扬琴经历制作、演奏、创作、研究等方面的迅速提高,吸收各民族乐器的传统优点,借鉴西洋乐的长处,中西合并,使扬琴技巧在继承传统同时得到创新,赋予了扬琴演奏独特技巧和个性化。
并在音乐创造上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很多作品包括十几首协奏曲被创造出来,对外国音乐的改编也得到进一步丰富。
优秀的扬琴作品层出不穷,如扬琴独奏曲《离骚》、《凤凰于飞》、协奏曲《海峡音诗》、扬琴与乐队《忆事曲》、扬琴与打击乐《林冲夜奔》等,还有一些现代作曲的《觅》、《幻想曲》等。
三、钦巴龙和扬琴的区别
中国扬琴和钦巴龙扬琴是同祖同根的乐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是在乐器制作上。
也有很多类型扬琴,如变调扬琴、转调扬琴、全律活码大扬琴等,目前普遍使用402扬琴,402扬琴比钦巴龙体积略小。
二是形状上,钦巴龙和扬琴都是采用梯形,但是钦巴龙的四条木质支撑架与琴身连在一起但是可以拆卸,而中国扬琴琴架和琴是分开的不是固定连在一起,支架底部配有滚轮以方便移动。
三是消音功能上,钦巴龙有用脚控制的制音器,可以避免余音未结束新的音响又出现的音色不纯净现象,而中国扬琴消音较差,共鸣音响较强,在演奏时余音未消新的余音又出现,在听觉上显得嘈杂,近年来扬琴界在努力改良这方面的问题。
四是钦巴龙的琴槌和中国扬琴的琴竹有所不同。
钦巴龙琴槌包括两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特有的木头种类制作,手柄用阿拉伯树胶制成,阿拉伯树胶结实、轻,而杆则由白桦树制成,白桦树有韧性和弹性,可抗拒敲击带来的损伤。
头部是制作种种声音最重要的部分,使用一层又一层的棉花裹在槌头的外面以改变琴槌的柔软度,最后用棉线缠绕固定。
如果使用不同材质包裹锤头,捆绑的松紧不一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音色。
而扬琴传入中国后,因民族文化背景和审美要求,中国扬琴琴竹就选用竹子,竹子柔韧有弹性且极具中国特色,键头加垫,敲击
琴弦时会发出具有独特的音色,柔美细腻,反竹清脆明亮,在演奏快速音和半音阶时琴竹更加灵活有弹性。
对于这世界上分布如此广泛的乐器,我们目前对扬琴的认知还不够,它依然处于发展期,还需要我们学习和研究。
但是扬琴在中国的发展,并在过去数百年间成为了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重要,而且是缺一不少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