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87.68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类感染病,其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规范成人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专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制定了《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一、念珠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念珠菌病主要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化疗、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各地区的发病率存在差异,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影响发病率的因素包括气候、环境、医疗水平和免疫强度等。
二、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念珠菌病在临床上表现多样,包括白色念珠样斑点、阴道炎、口腔炎、皮肤病变等。
严重感染时也可引发内脏器官损害,如肺炎、败血症和脑膜炎等。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三、念珠菌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专家共识,诊断念珠菌病应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结果。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真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基因检测和生物碱检测等。
组织病理学对于确定病变属于念珠菌感染还是其他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四、念珠菌病的治疗原则治疗念珠菌病的原则包括抗真菌治疗和免疫修复治疗。
对于念珠菌病的抗真菌药物,常用的有两类,包括多唑类和三唑类药物。
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五、念珠菌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与控制念珠菌病的措施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感染风险,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等。
此外,切实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如严格消毒、手卫生和装备管理,也是防控念珠菌病的重要环节。
六、念珠菌病的随访和复查对于念珠菌病患者,必须进行长期随访和复查,确保病情稳定和病原菌的根除。
在随访期间,定期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及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总之,通过制定《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规范成人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Vol.41No.4Apr.202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的流行病学和治疗进展刘琳,王慧,刘宁宁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200025[摘要]随着器官移植等现代医学手段的大量开展、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多。
侵袭性真菌感染在此类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高,已成为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致死的直接原因。
念珠菌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首要致病真菌,它可侵入人体皮下组织、黏膜和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而在血液中播散。
念珠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念珠菌血症和深部念珠菌病,常预后不佳。
目前,针对免疫力低下人群侵袭性念珠菌(invasive Candida,IC)感染的治疗方法仍以抗真菌感染为主,药物治疗是有效途径之一。
临床常规抗真菌药物包括多烯类、唑类和棘白菌素类。
其中,棘白菌素类是治疗IC的首选药物。
然而,现有的治疗手段未能改善IC感染患者的预后,长期使用所致的耐药现象频发。
目前可用的抗真菌药物数量极其有限。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药物联合治疗、辅助免疫治疗、光动力治疗和激光治疗等为治疗IC感染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文就免疫力低下人群容易出现的IC感染的流行病学和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深入讨论了国内外IC感染在重症住院患者、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实体器官移植患者、新生儿、老年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的发病率、死亡率,主要致病念珠菌的菌种分布,以及新的研究方案的治疗潜力和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免疫力低下人群;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抗念珠菌感染[DOI]10.3969/j.issn.1674-8115.2021.04.018[中图分类号]R117[文献标志码]AAdvances in 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of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in the immunocompromised populationLIU Lin,WANG Hui,LIU Ning-ningSchool of Public Health,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25,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such as organ transplantation,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and immunosuppressants and the prolongation of human life span,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low immunity is increasing.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are increasing in these population.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has become the direct cause of death of critical diseases,such as malignant tumor and organ transplantation.Candida is the primary pathogenic fungi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t can infect human subcutaneous tissue,mucous membrane, other tissues and organs of the whole body,and then spread in the blood.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andida infection are candidemia and deep candidiasis,and the prognosis is often poor.At present,antifungal infection is still the main treatment for invasive Candida(IC)in immunocompromised population,and drug treatmen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Clinical conventional antifungal drugs include polyenes,azoles and echinocandins.Among them, echinocandins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IC.However,the existing treatments fail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C infection,and drug resistance caused by long-term use frequently occurr.At present,the number of antifungal drugs available is extremely limited.Therefore,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drug combination therapy,adjuvant immunotherapy,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laser therapy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C.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of IC infetcion in the population with low immunity.In this paper,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IC infection in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solid organ transplant patients,neonates,the elderly,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infected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ain pathogenic Candida species,as well as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new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in depth.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was proposed.[Key words]immunocompromised population;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epidemiology;anti-Candida infection综述[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C2000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30086,81572053,81971993,31900129),中国科学院重点研究计划(ZDRW-ZS-2017-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大科技创新计划(2019-01-07-00-01-E00059),上海高校青年东方学者计划(QD2018016),上海浦江计划(18PJ14066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研究基金(YG2020YQ06,YG2019QNB3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SSMU-ZLCX20180302)。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
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的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中,念珠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预后不佳。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后。
1 病原学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真菌。
临床上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而非白念珠菌致病菌种多达16种以上,其中以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较为常见。
2 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侵袭性念珠菌病是一个由定植、感染到发病的连续过程,多发生于抗细菌药物使用所致多部位、高强度念珠菌定植,并伴有生理屏障(解剖屏障、功能屏障和微生物屏障)破坏,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虽然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病种、不同患者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各不相同,但危险因素评估对促进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意义重大。
3 流行病学侵袭性念珠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患病率为(2.1~21.0)/10万,病死率达40%~60%。
侵袭性念珠菌病以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最为常见,白念珠菌占65%~70%,但近年来在ICU、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高于白念珠菌。
4 病原学诊断4.1 直接镜检可直接镜检的标本包括无菌体液、痰、尿、粪便、分泌物或脓液及活检组织等。
4.2 真菌培养与鉴定由于念珠菌为人体开放腔道如口腔或胃肠道的常居菌,因此从痰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念珠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4.3 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念珠菌属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的标准参考方法为肉汤稀释法,且应使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如RPMI1640)。
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升级,现代外科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外科手术后的感染问题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影响极大。
外科手术重症患者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率和死亡率已成为患者治疗最大的挑战之一。
而侵袭性真菌感
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长时间使用
抗生素以及使用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相关。
目前,国内外关于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患者实施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为医疗工作者制定预防和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
的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对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相关建议。
三、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在某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重症患者
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查和检测。
3. 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真菌感染相关信息等。
4. 检测内容:采集患者的血液、痰液、口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真菌检测和鉴定。
5. 数据统计: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因素和流行病学特征。
四、研究意义
通过对普通外科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可以更科学地制定针对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和康复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侵袭性热带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范欣;徐英春【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4(009)006【摘要】全球范围内,随着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其中念珠菌感染占到绝大多数.目前热带念珠菌已经成为非白念珠菌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我国热带念珠菌的临床分离率及对氟康唑及伏立康唑的耐药率都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相比于白念珠菌,关于热带念珠菌的研究及相关临床信息相对较少.该文就侵袭性热带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全面的综述.【总页数】5页(P368-372)【作者】范欣;徐英春【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3【相关文献】1.侵袭性光滑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以及药物敏感性 [J], 侯欣;徐英春;赵玉沛2.中国侵袭性真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重症监护室侵袭性酵母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唑类药物敏感性的变迁 [J], 井然; 冯羡菊; 胡志东; 潘玉红; 褚云卓; 梅亚宁; 刘文恩; 杨青; 苏丹虹; 邹桂玲; 俞云松; 侯欣; 刘丽文; 胡辛兰; 周铁丽; 张嵘; 喻华; 邵海枫; 倪语星; 王勇; 宋秀兰; 侯铁英; 肖盟; 吕火祥; 徐修礼; 张智洁; 贾伟; 李克诚; 马玲; 李国雄; 邓林强; 孟灵; 宋卫青; 康梅; 徐元宏; 王晶; 许小敏; 张琼; 章强强; 杨滨; 雷金娥; 徐英春; 陈淑兰; 李若瑜; 罗燕萍; 孙自镛; 廖康3.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的流行病学和治疗进展 [J], 刘琳;王慧;刘宁宁4.川南地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分析 [J], 徐灵玲;曾章锐;丁银环;杨葵5.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的流行病学和治疗进展 [J], 李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