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
- 格式:xls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反应。
本文将介绍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一、分类1.非甾体抗炎药(NSDs):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等。
2.硫酸酯类药物:如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等。
3.吲哚美辛类药物:如吲哚美辛、依托考昔等。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二、作用机制1.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下丘脑中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从而使体温下降。
2.镇痛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疼痛区域的炎症反应,减少疼痛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减轻疼痛。
3.抗炎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白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三、临床应用1.疼痛:如头痛、牙痛、肌肉疼痛、关节炎等。
2.发热:如感冒、流感、急性感染等。
3.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四、不良反应1.消化系统:如胃肠道出血、溃疡、肝损伤等。
2.泌尿系统:如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等。
3.血液系统:如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等。
4.心血管系统: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5.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哮喘等。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上述内容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这类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有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合理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具有重要意义。
一、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胃肠道出血: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容易导致胃溃疡和出血。
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更高。
2.胃溃疡:解热镇痛抗炎药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作用,从而导致胃溃疡的形成。
解热、镇痛、抗炎药1.NSAID 作用特点:通过抑制环氧酶COX,减少炎症介质,抑制前列腺素(致痛物质)和血栓素的合成;解热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
2.COX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
COX-2 引起炎症反应。
COX-1 在人体组织存在,胃壁COX-1促进胃壁血流、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血小板COX-1使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
肾组织同时具有COX-1和COX-2,共同维护生理功能。
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主要药品适应证(1)吲哚美辛用于缓解风湿病炎症疼痛及骨骼肌损伤,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经等疼痛、高热。
(2)双氯芬酸用于关节炎、软组织风湿所致疼痛,创伤、术后的疼痛、牙痛、解热、痛经及拔牙后止痛。
(3)布洛芬用于缓解各种关节肿痛、运动后疼痛;手术后、创伤后、牙痛、头痛、原发性疼痛等;有解热作用。
(4)塞来昔布,属于选择性COX-2抑制剂,导致的胃肠道溃疡及出血风险较其他低,适用于有消化性溃疡、肠道溃疡、胃肠道出血病史者。
典型不良反应(1)非选择性的COX抑制剂:出现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及出血、胃出血、胃穿孔等。
(2)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避免胃肠道的损害,但抑制血管内皮前列腺素生成,促进血栓生成,因而存在心血管不良反应。
(3)其他可见肝坏死、肝衰竭、哮喘、支气管痉挛加重、血小板计数减少、再性障碍性贫血。
塞来昔布有类磺胺过敏反应;尼美舒利可引起肝损伤,表现为肝酶升高、黄疸。
禁忌证(1)大部分 NSAID 可透过胎盘屏障,并由乳汁中分泌,因此禁用于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岁以下儿童禁用尼美舒利。
(2)消化道出血患者禁用阿司匹林;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血液系统异常、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严重心功能异常患者禁用洛索洛芬。
(3)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禁用阿司匹林;有心肌梗死病史或脑卒中病史者禁用塞来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