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学习整理笔记之十三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这部经典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庸》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感悟。
“中庸”一词,在常人的理解中,往往被误解为平庸、折中、调和。
然而,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中庸”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它并非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简单地取中间值,而是一种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境界。
这种境界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能够把握好分寸,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书中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与天道的关系。
所谓天命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就是“性”,顺着本性行事就是“道”,而按照“道”的原则修养自身就是“教”。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性,而遵循天性去行事就是符合天道的。
然而,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欲望的干扰,我们往往会偏离正道。
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来恢复和保持天性中的纯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段对于“中”与“和”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
当我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内心处于一种平静、均衡的状态,这就是“中”。
而当这些情感表现出来时,能够恰到好处、符合节度,这就是“和”。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则是通行天下的准则。
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也能够生长繁育。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当遇到事情时,不要过于激动或消沉,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中庸》还强调了“诚”的重要性。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是天道的本质,追求“诚”则是人道的法则。
【读书心得】《中庸》13章:道不远人,忠恕违道不远~经典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参考译文•孔子说:道从不远离人,人如果为求道而远离人,那是无法得道的。
•《诗经》上说:“砍斧柄啊砍斧柄,标准就在手旁边。
”手握斧柄去砍伐斧柄,定睛一看,每次砍出的斧柄还是和标准有所差距。
所以说人也一样,应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使之改正(与君子标准逐渐契合)才是目标。
•“忠恕”虽然是违背中庸之道的,但离中庸之道不远。
“忠恕”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被施于的,就不要强加于他人。
•君子行“忠恕”之道有四个方面,我自己却一个都没能做到。
作为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能做到;作为臣子应该对君主做到的,我没能做到;作为弟弟应该对兄长做到的,我没能做到;做为朋友应该先对朋友有所施予的,我也没能做到。
•中庸之道的德行与言语,有施行不足的,不敢不勤勉努力;有施行过量的,不敢无休止放任。
言语的时候要考虑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的时候要考虑符合自己的言语,知行合一。
如果这样,君子怎么能做不到正心修身、与道偕行呢。
读书随笔•关键词:道不远人,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君子胡不慥慥尔•道从来不远离人,此处“人”可以理解为“人事”或“人性”,即道就在人事之中,亦在人性之中,远离人事或人性而求的道是空道,是无法得到真道的;因此真正的道不但要自觉,还要觉他,不但要自立,还要立人,不但要自度,还要度人。
•手握斧柄砍斧柄,但每次砍出来的结果似乎与标准并不完全一样,孔子拿《诗经》中的言语来比喻人的修身,虽然君子有一个标准,但是每个人的状况并不一样,因此需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最终使其改正,培养成为君子才是目标。
Half of fate is in God's hands, and the other half is in his own hand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儒家《中庸》读书笔记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这部经典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对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乃至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读完《中庸》,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中庸之道,并非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种“和稀泥”、“走中间路线”,而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境界。
它强调在处理事情时,要避免过度和不及,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状态。
书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告诉我们,在情绪未表露出来时,内心保持平静,这就是“中”;当情绪表现出来时,能够适度、有节制,这就是“和”。
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能生长繁育。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管理。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情绪所左右,要么过度压抑,要么过度放纵,导致内心的失衡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而中庸之道提醒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强调“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和自律。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准则,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修养不仅仅是在人前表现得彬彬有礼,更在于在独处时能够自我约束。
如今的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只有做到慎独,才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同时,《中庸》还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一种求知和实践的方法。
我们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思考,谨慎地辨别是非,最后坚定地将所学付诸实践。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
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之道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原则,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论语中尧曰、杨柳青两篇组成。
本文旨在对《中庸》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并记录下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第一章:中和之道《中庸》第一章开篇即提到“中和之道”,这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所谓“中”,就是指偏离极端的折中之道;而“和”则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实现和谐、平衡与公平。
人们常常将中和之道与“思为是非之始,谓之温故而知新”相联系,意味着我们要反思过去的经验,不断学习进取,以实现内外的平衡。
第二章:诚与修身《中庸》第二章提到了“诚”和“修身”之间的关系。
诚者,直接和真实;修身则是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实现自我完善。
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在修身方面取得进步。
这种修身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自我剖析,然后做出积极的改变。
第三章:仁与道德第三章是《中庸》中讨论的又一个重要主题:“仁”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观念。
《中庸》指出,“仁”是儒家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实践正义和关爱他人的精神特质。
通过追求仁的境界,人们可以实现道德的完善,促进社会和谐。
同时,仁也是一个智慧和勇气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第四章:知和行的关系第四章探讨了知识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中庸》认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将其运用到实践生活中。
知识的完美体现在于将道理付诸于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完善自己。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
第五章: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最后,第五章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人们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同时,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就,更应该为了造福他人和社会。
因此,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总结:《中庸》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读《中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和之道、诚与修身、仁与道德、知和行的关系,以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我们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中庸》第十三章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1、子日:“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①’执柯以伐柯,睨②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
改而止。
”3、“忠恕违道不远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④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⑤?”(第13章)注释:①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
伐柯,砍削斧柄。
柯,斧柄。
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
②睨:斜视。
③违道:离道。
违,离。
④庸:平常。
⑤胡:何、怎么。
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1、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
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2、“《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
’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
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3、“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
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4、“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
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
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
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题解: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
换言之,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行走,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欢迎所有的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走一样。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这部著作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哲理,读完之后,让我深受启发。
“中庸”一词,并非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种平庸、折中、毫无原则的意思。
在《中庸》里,它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和境界。
它强调的是在处理事情和为人处世中,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或不及。
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告诉我们,人的天性是由天命所赋予的,遵循天性而行就是道,修养道德、遵循道的原则去教育和规范自己就是教。
这让我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和禀赋,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本性。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和修炼,找回那份本真,遵循内心的声音去行事。
书中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段对“中”与“和”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
当我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内心处于一种平静、均衡的状态,这就是“中”。
而当这些情感表现出来时,能够恰到好处、符合节度,这就是“和”。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也能生长繁育。
这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过度地左右我们的行为,做到心态平和、处事有度。
在为人处世方面,《中庸》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它强调“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这就是说,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中庸选读知识点总结一、中庸的基本思想1. 中庸的定义中庸,即“中正之道”,是指恪守中道之道,不偏不倚,不过不不足,是一种合乎道义的行为准则。
《中庸》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境界,既不向左偏,也不向右倾,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2. 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的核心思想是提倡“诚信”、“中正”和“均衡”,即在言行思想和心态上保持恪守中道之道,以求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3. 中庸的意义和作用中庸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端正心态,控制情绪,做到言行一致,处事从容,保持心灵健康,追求道德境界,达到心灵净化,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中庸的主要内容1. “中”与“庸”的关系“中”,即恪守中道之道,“庸”,即平衡,是指一种不偏不倚,不过不不足的行为准则。
《中庸》认为,“中”是内在的品德境界,而“庸”则是外在的行为举止,二者相辅相成。
2. 中庸思想的核心观点(1)诚信:《中庸》提倡诚信为第一要务,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只有把诚信当作一种生活态度,才能保持中庸之道,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2)中正:《中庸》强调中正是一种内在品德境界,是做人的准则,是处世的态度。
只有做到中正,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取得真正的成功。
(3)均衡:《中庸》认为,在一切行为和处世态度上都要保持均衡,既不过分,也不不足,否则会导致极端。
3. 中庸思想的实践方法中庸思想提倡通过四个方面来实践:(1)修身:即通过自我修养,学习修身,并且通过不断的修身来达到诚信,中正和均衡的境界。
(2)齐家:即通过家庭教育,使家庭和睦安定,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和谐共存,来实践中庸。
(3)治国:即通过对国家和民族的治理,使国家安定有序,百姓和谐共生,来实践中庸。
(4)平天下:即通过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实现全人类的和谐共存,来实践中庸。
三、中庸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 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运用于教育、企业管理、政治治理、国际交往等各个领域。
中庸第十三、十四、十五章的心得体会
第十三章心得体会:
无为无不治
“为无为”这就是道,做了,但内心不认为自己做了。
《道德经》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做了很多事(有为),但做了之后心里没有认为自己有所作为(无为),为了教育众人,说了很多道理(有言),但心里没有认为自己说了道理(无言)。
《金刚经》所说:“如来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度无度,就是佛菩萨的境界,就是如来,如来就是道。
为无为,则无所不为;施恩不图报终为“大报”。
第十四章心得体会:
守中则无殆
守中,就是《中庸》所说“致中和”,就是不偏不倚,不多不少,刚刚好。
守中就是道,不守中(过之或不及)就不是道。
《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就像风箱,它里面是空虚的,但不枯竭,你越鼓动它,风越多。
话说得太多,气数不佳。
多言数穷,但不是叫你不说话,是要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一言不发,这叫守中。
像风箱,需要时便鼓动成风,助人成事;
不需要时便悠然而止,该动则动,不该动则静,就是守中。
第十五章心得体会:
我不与谁争,则人人不跟我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有三宝,“曰俭曰慈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争。
周总理一生为国为民,不争权不夺利,他为人人,人人为他,万世景仰。
若不争,人知足,《易经》说:“知足者富”,不争反而多得,这就是道。
《中庸》读书笔记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希望大家喜欢!《中庸》读书笔记篇一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
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
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
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后裔子思所作。
这部经典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读完之后,让我深受启发。
中庸之道,并非是很多人误解的那种“和稀泥”“走中间路线”,而是一种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
它强调的是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不被极端的情绪和行为所左右。
书中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人的本性与遵循本性行事之间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但如何在后天的生活中遵循这种天性,走上正确的道路,就需要不断地修身养性和学习。
这让我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影响,偏离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
而中庸之道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回归自己的本性,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段对于情绪的阐述非常深刻。
它告诉我们,在情绪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内心处于一种平静、安宁的状态,这就是“中”。
而当情绪产生后,能够适度地表达,符合节度,这就是“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情绪的失控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伤害到他人。
学会控制情绪,让喜怒哀乐都能在合理的范围内表达,是达到和谐人际关系和内心平静的关键。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致中和”,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处于一种有序、和谐的状态,万物也能够得以生长和发展。
中庸之道还强调“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让我明白了,君子能够遵循中庸之道,是因为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把握分寸,做出恰当的选择。
而小人违背中庸之道,往往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为了一时的利益或者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而那些能够坚守道德底线,以中庸之道规范自己行为的人,往往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第1篇《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子思所著,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本书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
以下是对《中庸》部分章节的摘抄与笔记。
一、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摘抄笔记:1. 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即天命。
2. 率性之谓道:按照本性去行动,这就是道。
3. 修道之谓教:研究并实践道,这就是教。
4.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是不可离开的,离开了就不是道。
5.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在没有人看见和听见的地方也要谨慎,保持敬畏之心。
6.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无论在隐秘之处还是在细微之处,都可以看出君子的品德。
7. 故君子慎其独也:因此,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二、第二章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抄笔记: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在没有发作出来的时候,称为中。
2.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感发作时能够适度,称为和。
3.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的大本,即根本原则。
4.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即普遍适用的原则。
5.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发育。
三、第三章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摘抄笔记:1. 仲尼曰:孔子说。
2.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坚持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之道。
3. 君子而时中:君子能够根据时机适度行事。
4. 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无所顾忌,任意行事。
四、第四章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摘抄笔记:1. 子曰:孔子说。
2.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达到了极致。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十三)下一章(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原文】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3)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10),反求诸其身。
”(第14章)【注释】(1)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
素,平素。
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
(2)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
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3)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
入,处于。
(4)陵:欺侮。
(5)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
(6)尤:抱怨。
(7)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
易,平安。
(8)俟(si)命:等待天命。
(9)射:指射箭。
(10)正(zheng)鹄(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
【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
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读解】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
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合、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中庸》读书笔记提起《中庸》,以前总觉得这是一本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的古籍。
然而,当真正静下心来研读,却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贴近生活、引人深思的智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先哲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书中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语句,在反复品味之后,竟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的角落。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中和”的阐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次家庭聚会,亲戚们聚在一起,热闹非凡。
大人们在客厅里谈笑风生,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
我坐在沙发的一角,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表妹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那天她特别兴奋,在客厅里跑来跑去,不小心撞倒了茶几上的一个花瓶。
花瓶瞬间摔得粉碎,客厅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表妹吓得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这时,大家的反应各不相同。
舅舅立刻皱起了眉头,大声呵斥表妹:“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表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委屈得快要哭出来。
舅妈则赶紧跑过去,把表妹拉到身边,轻声安慰:“没事没事,宝贝别怕,只是个花瓶而已。
”而姥姥则不紧不慢地说:“哎呀,小孩子嘛,难免会犯错,别太凶她了。
”这一幕让我陷入了思考。
舅舅的愤怒是一种过度的反应,可能会让表妹感到恐惧和自责;舅妈过度的宽容,也许会让表妹觉得自己的错误无关紧要;而姥姥的态度则显得比较平和。
这不正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和“发而皆中节”的体现吗?舅舅的“怒”发得过了头,舅妈则几乎没有“怒”,姥姥的表现相对来说更符合“中节”。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像姥姥那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过分激动,也不过分压抑,以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事情,或许就能达到“和”的境界。
再想想自己,平时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也常常会控制不好情绪。
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灰心丧气很久;和朋友发生小争执时,会忍不住发脾气。
现在想来,这些都是没有做到“中和”的表现。
《中庸》里还提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百日成长计划13课心得体会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一节:认清自我定位。
在参与中庸百日成长计划的第13课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认清自我定位的重要性。
中庸第十三课听后感简书中庸第十三课是我在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学习的一节课程,这节课让我对中庸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听课,我对中庸思想的内涵、特点以及应用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了解到中庸思想的内涵是指“中”和“庸”,即中和不极端、庸平和不偏僻。
中庸思想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上的,它强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和谐,并试图在对待问题和处理事物时做到尽可能的平衡和适度。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而中庸思想恰恰能够提供一个对问题进行解决并实现全面发展的思路。
其次,中庸思想的特点是求于中庸,也就是追求平衡和适度。
中庸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它试图在这三种关系中找到平衡点,以便实现和谐和发展。
在我看来,中庸思想的平衡和适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避免极端和偏离,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理性和客观。
最后,中庸思想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中庸思想不仅可以用于个人修养和自我发展,也可以用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建设。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弥补和改进;在家庭方面,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家庭关系和家庭问题,使家庭和谐健康;在社会方面,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处理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在国家方面,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国家问题和国际关系,使国家强大和繁荣。
通过学习中庸思想,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和多样的问题,而中庸思想恰恰能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实现全面发展的思路。
但是,我们在应用中庸思想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不能滥用中庸思想,即不能过分追求中庸而忽视其他因素。
其次,我们要注意中庸思想的辩证性,即在追求中和庸平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我们要注意中庸思想的实践性,即把它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庸与赢得客户的72个机会第13课感悟【最新版】目录1.《中庸》与赢得客户的 72 个机会的关系2.如何通过《中庸》的智慧来突破与客户关系的瓶颈3.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将一身的本事快速兑现为价值正文《中庸》是一部古代儒家经典,它提倡的是一种中正之道,即在各种事物中寻求平衡和谐。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商务领域,如何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合作,是许多专业人士关注的问题。
而《中庸》的智慧,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中庸》强调的是中正之道,这一理念可以运用到与客户的关系中。
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过于追求利益,也不能过于迁就客户。
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我们才能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合作。
其次,《中庸》的智慧还可以帮助我们突破与客户关系的瓶颈。
在与客户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境,比如被客户拒绝、无法理解客户的需求等。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中庸》的智慧,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化解这些困境。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来提供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更好地应对客户的拒绝和压力。
最后,通过学习《中庸》,我们还可以将自己的本事快速兑现为价值。
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同时,我们也需要善于运用《中庸》的智慧,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自己的本事快速兑现为价值,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合作。
总的来说,《中庸》与赢得客户的 72 个机会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