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中庸之道
- 格式:pdf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10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中庸之道》互动探究语段赏析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赏析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世的方法。
这一道德规范被孔子视为美德,“其至矣乎”。
那么,什么是中庸?从孔子提出之后,儒学后人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
其核心就是要求人们要能把握一个恰当的限度,来保持事物的平衡。
例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从而达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境界,进而使社会秩序稳定,在高位的人不骄横,处于下层的老百姓不反叛,最终实现对立的平衡以及矛盾的调和。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中庸的确是一种高境界,但在现实中聪明的人很多,中庸的人少见。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庸从人们的思想上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赏析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
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没做到要好一些,其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
有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做到更糟糕得多,危害也大得多。
当然,为人处世最好是做得恰到好处,不“左倾”也不“右倾”,不过分也无不及。
既要遵循做人的原则,又要在处理具体事务中有灵活的方法,有通权达变的技巧。
中庸之道具体内容是什么?3.具体内容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
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
《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
综观斯两章,五达道备焉。
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
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
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2)三达德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
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
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中庸之道》课文解读和练习详解《中庸之道》课文解读和练习详解中庸之道<课文理解>本章阐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态度和保持社会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所以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
宋代时,专门把孔子关于“中庸”的一些论述集中加以评论阐述,作为“四书”之一。
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含,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课文解读>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
又如“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以恰当评价,等。
三、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略)<文言练习>四、读下面一段古文,参照注文(小字部分)和工具书,解释画线词语,并回答问题。
1、陈的始祖是谁?这个人和周武王有什么关系?陈和舜之间有什么关系?2、陈在哪里找到了肃慎氏之矢?这种箭有什么来历?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
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
一、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二、中庸之道,汉语成语,拼音是zhōng yōng zhīdào,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
三、中庸之道近义词:不偏不倚
四、中庸之道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五、中庸之道出处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六、中庸之道的相关论述
⑴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后来的儒家学者不断的去完善和加以注释,将“中庸”的思想逐渐的扩大。
⑵中庸的一个核心也是来自于孔子,就是要求我们把握一个适度的限度,让事物达到一个平衡,达到一种合理和适度。
⑶让社会都能更加稳定,让位居高傲者不放纵,让位居低层者不背叛不误入歧途,让自己的生命无论处在什么样的阶段,都能达到一个平
衡,调和自我人生的一个矛盾,这就是中庸的最好的状态,而中庸也是我们人生最好的一个姿态。
在《论语》中说,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