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大学物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共48页
- 格式:ppt
- 大小:5.32 MB
- 文档页数:48
1 一束光强为20I 的自然光入射到两个叠在一起的偏振片上,问: (1)最大透过光强为多少?0I (2)最小透过光强为多少? 0 (3)若透射光强度为最大透射光强的410I ,则两块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θ为多少? 0I cos^2=1/40I cos θ=1/2 θ=π/32、如图1所示,一块玻璃片上滴一油滴,当油滴展开成油墨时,在波长600nm 的单色光正入射下,从反射光中观察到油膜形成的干涉条纹。
设油的折射率20.11=n ,玻璃折射率50.12=n ,试问: (1)油滴外围(最薄处)区域对应于亮区还是暗区,为什么?(2)如果总共可以观察到5条明纹,且中心为明纹,问中心点油膜厚h 为多少?图1解:(1)因为空气折射率为n=1,21n n n <<, 油膜上下表面均有半波 损失,因此油膜上下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e n 12=δ,其中e为薄膜的厚度,油滴外围(最薄处)区域e =0,所以光程差为 零,所以为亮区。
(2)油膜表面总共可以观察到5条明纹,除去边上的零级亮纹,则中心处亮纹的级次为4,即有λ421=h n则,m n h 61102-==λ3、一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相距为1.0mm 的双缝上,在距双缝2.5m 的光屏上出现干涉条纹。
测得相邻两条明纹中心的间距为2.0mm ,求入射光的波长。
d sin θ=k λ;d Δθ=λ;d=1×10^-3;D=2.5;x=2.0×10^-3;tan Δθ=sin Δθ=x/D=λ/d; λ=dx/D=8×10^-74、如图所示的单缝衍射实验中,缝宽m a 4100.6-⨯=,透镜焦距m f 4.0=,光屏上坐标m x 3104.1-⨯=的P 点为明纹,入射光为白光光谱(波长范围400nm~750nm )中某一单色光。
求:(1)入射光的波长可能是?(2)相对于P 点,缝所截取的波阵面分成半波带的个数? 解:(1)P 点为明纹的条件是2)12(sin λθ+=k a ,x 相对于f 而言是小量,因此,θ角是小角度,fx=≈θθtan sin 。
第八篇量子理论依我看来,当今的物理学理论中,有可能在未来的终极理论中保留下来的部分是量子力学。
温伯格Nobel物理学奖得主在望远镜看不到的地方,显微镜开始起作用了。
这两者哪一个有更大的视界呢?维克多•雨果正像一个粒子有可能处于这样一个量子态,在这个态中既不是明确地在这里也不是明确地在那里” 一个粒子也有可能处于一个态,在这个态中既不能明确地说它是电子也不能明确地说它是中微子,只有当我们测量到某些区别二者的特性(比如电荷)之后才能把它们分辨出来。
温伯格,S Weinberg,物理学家”从根本上说,量子理论的统计表现是由于这一理论所描述的物理体系还不完备。
爱因斯坦它们全都同样古怪。
费曼对亚原子粒子的描述第18章波粒二象性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世纪之交的年代里, 经典物理学理论一方面被认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但 是,另一方面又有一系列重大的实验发现无法用经典物理学 的理论来解释。
这种情况迫使物理学家跳出经典物理学的传 统框框,去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其中对热辐射和原子辐射给 经典物理学带来的困境进行的探索导致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18.1辐射之谜黑体辐射在19世纪,冶金高温测量技术和天文学研究等方面的需 要,促使人们对热幅射进行深入的研究。
热辐射依靠热运动 来维持辐射的能量来源。
到19世纪末,人们已经认识到,热 式中C 1与C 2是两个经验参数,T 为平衡时的温度。
除了低频部 分之外,这个公式与实验符合得不错。
瑞利(J. W. Rayleigh)于1900用经典电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来处理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导出了一个确切的公式,后 来,金斯修正了其中的一个错误,这个公式就被称为瑞利 一金斯公式: 辐射与光辐射都是电磁波, 并且开始研究热辐射的能量在不同频率中的分布问题, 特别对黑体辐射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上和实验上的探讨。
所谓 的黑体指的是这样一种物体,它的表面对入射的 电磁波具有完全吸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