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_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5
2024《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诸侯国及其纷争原因。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以及战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重要人物。
4.培养学生合作探讨、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诸侯国。
2.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和著名战役。
3.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迹。
三、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时期,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2.学习新课(1)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诸侯国的兴起、分封制的瓦解等。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如频繁的战争、兼并战争等。
(3)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如城濮之战、马陵道之战等。
(4)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如齐桓公、晋文公、孙武等。
3.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探讨:①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
(2)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2)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分析其战争过程及影响。
3.选择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介绍其事迹及历史地位。
六、教学反思1.对部分学生的引导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有那么多的诸侯国吗?”“对了,这是因为周王室的权威减弱,各个诸侯国开始崛起,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分封制。
”(2)分析战争特点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战争有什么不同?”“是的,那个时期的战争非常频繁,而且很多都是为了兼并别的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秋战国的纷争篇一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⑴齐国和晋国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⑴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战争是好事还是坏事?说出你的理由。
⑴说出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4、讨论分析改革与强国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
2、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学习探讨改革与强兵富国之间联系?【学习重点】齐国和晋国的称霸【学习难点】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知识结构:一、春秋争霸1、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3、城濮之战:晋文公二、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展示内容:一、故事导入法。
以“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导入。
二、自主学习任务一:通过看课本p30-p32,完成以下问题1.东周分为和。
2.春秋时期主要霸主、、。
3.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4.描述晋楚争霸情况。
5.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
任务二:通过看课本p33-p34完成以下问题1.说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主要兼并战争、、3.长平之战时间、交战双方、作用。
巩固达标:1.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发展本国势力的是()a.晋文公b.楚庄公c.齐桓公d.越王勾践2.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标志是()a.打败周围的诸侯国b.周围诸侯国臣服齐国c.各诸侯王参加会盟d.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3.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是()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d.管仲改革壮大力量4.下列成语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a.纸上谈兵b.朝秦暮楚c.卧薪尝胆d.退避三舍5.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a.齐和秦b.燕和楚c.韩和赵d.赵和楚6.下列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①“田氏代齐”②三家分晋③桂陵之战④马陵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下列即属于春秋时期又存在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a.齐国b.晋国c.楚国d.赵国8.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实目的是()a.赢得周天子的信任b.表白自己无政治企图c.提高齐国的政治影响d.维护周天子的地位9.阅读上列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假,一匡天下”——《论语》请回答:⑴桓人霸诸侯成功是在什么时间?⑴管仲在齐桓公称霸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归纳生成一、春秋争霸1、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春秋战国的纷争说课稿(通用11篇)春秋战国的纷争说课稿 1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春秋战国的纷争》。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环节进行分析。
一、首先说教材,这一环节包括三部分内容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初一历史第六课的内容。
从社会形态更替的角度来看,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相关内容,即将过渡到后面的封建社会。
而这个过渡是通过“春秋战国的纷争”来完成的,所以,本课在教材中承上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时期以及发生在这一时期的重大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以春秋战国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为平台,以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为基石,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比较,达到开阔视野和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使学生们懂得国家强大要靠改革,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强大而发奋学习;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重点:是齐桓公称霸、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
原因是齐桓公称霸是春秋时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典型代表,而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分别反映了春秋战国时的战争时代特点。
难点:是如何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
原因是表面现象都是战争,其实质是争霸和兼并,对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下面我们进行学情分析这一环节。
从思维发展规律上看,初一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需要我们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们的历史知识阅读面比较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成语故事,以形成新的知识点,既锻炼思维能力,又开阔眼界。
三、说教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选择了以下几种教法。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了解西周和东周时期,周天子地位的变化;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贱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2)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讨论法、讲故事、图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1、了解和掌握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
2、了解这些战争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东周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思考一下:为什么叫做东周?东周一般分为哪两个时期?(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东周与西周相比,周天子到底有怎样的变化呢?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平王东迁后,还有3直辖的人口所周天子地位的变化:西周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能力方面: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方面: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二、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三、教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二、春秋五霸1、诸侯争霸的实质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2、春秋五霸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3、齐桓公称霸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4、晋楚争霸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5、争霸战争的作用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二、战国七雄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板书设计。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二、重点、难点1、本课重点:齐晋争霸2、本课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三、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由阅读法、故事法学习方法:阅读、讨论、探究、比较五、教学过程:幻灯片1 《春秋战国的纷争》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导入:西周是谁建立的?都城在哪?(周武王,镐京)西周又是怎样灭亡的?(p30导入框,指导学生阅读)幻灯片2:《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讲的是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下令奖赏一千两金子,(成语:一笑千金)后来听信了一个马屁精的鬼主意,叫人点起了烽火台,结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这个故事跟我们小时候听的什么故事类似?(狼来了)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做人要有诚信,昏君会误国。
幻灯片3:《周平王迁都洛》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幻灯片4:《春秋战国的分期》幻灯片5:《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看出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的共主,但王室力量已严重衰微,权威一落千丈,(p30)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各诸侯国为了抢夺土地、人口,争夺政治上的特权,不断发动战争,迫使弱小的诸侯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及特点;(2)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3)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原因;(2)运用地图和图表,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疆域变化;(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团队意识;(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身份及主要事迹;(2)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
2.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原因及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西周的衰落;(2)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时期?它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身份及主要事迹;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原因及影响;4. 地图学习:(1)让学生观察春秋战国时期疆域变化地图,了解各国势力范围;(2)教师讲解地图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5. 历史人物评价:(1)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如齐桓公、晋文公等;(2)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特点、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身份及主要事迹,掌握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疆域变化。
我们学会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2)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主要事迹;(3)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和社会变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位置;(2)运用历史资料,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兴衰过程;(3)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败;(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主要事迹;(2)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和社会变革。
2.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原因和影响;(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兴起与衰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春秋战国时期吗?能简要介绍一下吗?(2)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充满了战争与变革,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时期的故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主要事迹;(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和社会变革;(3)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地图分析:(1)让学生观察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2)分析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战争原因;(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后作业:(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第一篇:《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
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
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
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过程,采用分组导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①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②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以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的目的;④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直观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目标,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③认识到分解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教学重点:①因为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而且其过程在诸侯国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齐桓公称霸作为一个重点。
②城濮之战,长平之战为代表的战役对于争霸局面和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为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课前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并由教师向学生阐明: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一)东周的两个分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东周的分期由教师讲述图示二个分期:(可用多媒体,也可板书)看P30注释①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引导学生联系4、5课内容提问:我们已学习了奴隶社会的几个朝代?每一朝代的时间及特点?老师可将学生发言情况副板书,有条件的用课件展示,形成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的完整概念。
春秋战国的纷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2)能够阅读并分析相关的古文文献,如《左传》、《史记》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古文文献,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尊重;(3)培养学生对和平、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2. 相关的古文文献阅读和分析;3. 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背景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古文文献的理解和分析;2. 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评价。
四、教学准备1. 古文文献的阅读材料,如《左传》、《史记》等;2.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
2. 课堂讲解:(1)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2)分析相关的古文文献,如《左传》、《史记》等;(3)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2)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古文文献,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特点和影响;(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和评价。
4. 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2)引导全班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和评价;(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后作业:(2)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古文文献,深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了解西周和东周时期,周天子地位的变化;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贱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
(2)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讨论法、讲故事、图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春秋大国争霸
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
2、了解这些战争在历史上的
作用。
西周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东周)春秋时:诸侯不再听
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诸侯争霸成为历史潮流。
看图说故事:
看图说史
4. 晋文公终成霸主3.晋军“退避三舍”
2. 楚成王的礼待1. 重耳流亡
齐国和晋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历史启示?
二、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2、重要战役
①桂陵之战(齐国、魏国)②马陵之战(齐国、魏国)
③长平之战(秦国、赵国)(围魏救赵)(增兵减灶)(纸上谈兵)
连线(把下列成语与有关事件或战
争用线连接起来)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吴越争霸长平之战城濮之战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东周
前221
前770
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城濮之战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长平之战
齐、楚、秦、燕、赵、魏、韩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