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时1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化学常见的燃烧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常见物质的燃烧过程;
3. 知道如何安全地处理火源和燃烧物。
教学重点:
1.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 燃烧的反应过程;
3. 火灾的预防和应对。
教学难点:
1. 燃烧和氧化的区别;
2. 火焰颜色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
1. 燃烧反应演示实验装置;
2. 火灾的预防措施展示图片;
3. 安全知识教育宣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燃烧的概念,并让学生脑洞开启,思考燃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燃烧反应演示实验(15分钟)
进行燃烧反应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征和发生过程,引导学生探讨燃烧和氧化的区别。
三、学习燃烧的常见物质(15分钟)
介绍常见物质的燃烧特点,如木材、纸张、煤炭等,展示不同物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及燃烧产物。
四、火灾预防知识(10分钟)
讲解火灾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火源和防范火灾的发生。
五、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燃烧的特征、常见物质的燃烧过程以及火灾的预防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写一份关于燃烧的实验报告或整理火灾应急逃生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掌握常见物质的燃烧过程,同时学会如何预防和应对火灾,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条件。
认识灭火的原理;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2.联系实际,会分析促然的方法3.联系实际,辨证地认识燃烧的利与弊理解实际生活中除弊兴利实例【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学习难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自学导航】阅读教材92页,完成以下问题:探究一: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1.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燃烧实例2.回顾木炭、镁条、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是否一定有火焰)及实质。
3.概括出物质燃烧的共同特征和反应实质。
特征--实质--4.得出“燃烧”的定义注意:⑴.燃烧是否一定有火焰思考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一定有氧气参与B.燃烧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C.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D.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探究二:探究燃烧的条件1.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煤能燃烧,而玻璃不能燃烧。
(2)实验室如何熄灭酒精灯?它应用了什么道理。
(3)堆放的杂物着火时,通常泼水可以熄灭,为什么?油锅加热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油就会着火2.归纳总结: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的条件(火三角):即:(1) (物质具有可燃性);(2) ;(3) 。
注意: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燃烧,缺一不可思考2.使物质燃烧应具备的条件()A.只要有充分的氧气B.只要是可燃物质C.只要是可燃物达到了一定的温度D.可燃物达到了一定的温度,并有充足的氧气思考3.古代人“钻木取火”利用了什么原理?并谈谈你对火的认识。
思考4.燃烧的利与弊:1.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1)如图所示实验(2)现象;(3)结论;证明石蜡中含有元素。
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分析3.燃料完全燃烧的意义因为燃料完全燃烧放出,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燃料完全燃烧对、,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完全燃烧的措施①增大氧气的②增大可燃物跟氧气的5.使可燃物剧烈燃烧的因素:①增大氧气的②增大可燃物跟氧气的例如:比较、分析、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外界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请参照示例归纳反应规律:6.一氧化碳⑴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介绍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引起爆炸现象和防火与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教材采纳从实验观看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能够通过亲躯体验和摸索把握知识。
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一个有味的实验,来说明什么缘故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进一步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CO的产生及其危害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树立内因是变化的依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明白得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预备】酒精、蜡烛、烧杯、蒸馏水、手帕、打火机、酒精灯、坩埚钳、多媒体。
【新课引入】今天天气专门冷,我们想到需要什么?(火)如何才能产生火呢?(物质燃烧)。
火是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煤、石油、天然气、酒精等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燃料。
本节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板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提问】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许多燃烧的事例,把你感爱好的燃烧现象填写到92页表4-1中。
【交流】学生填表:教材92页表4-1。
【设疑】这些燃烧各有不同,对人类有的有利,有的不利,但都有共同之处:(特点)发光、发热,(实质)化学反应。
【交流】一、燃烧的条件1.概念: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初中化学燃烧的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燃烧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 掌握化学燃烧的条件;
3. 能够简单解释化学燃烧的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燃烧的条件和特点;
2. 化学燃烧过程中的反应方程式。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洋葱、燃烧管、明火、硫黄粉末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燃烧现象的思考;
2. 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燃烧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化学燃烧的探讨。
二、讲解(10分钟)
1. 通过PPT介绍化学燃烧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 分析化学燃烧的条件:氧气、燃料和点燃温度;
3. 举例说明化学燃烧的过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 展示燃烧现象的实验:使用硫黄粉末实验,让学生观察硫黄粉末燃烧的过程;
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化学燃烧的特点和条件。
四、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化学燃烧与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写一份简单的化学燃烧反应方程式。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化学燃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化学燃烧的条件,并能够简单解释化学燃烧的过程。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验演示和生活案例,帮助学生
深入理解化学燃烧的原理和应用。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燃烧教案
主题:常见物质的燃烧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见物质如何燃烧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产物及其性质;
3. 能够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
二、教学重点
1. 常见物质的燃烧原理;
2. 常见物质的燃烧产物及其性质。
三、教学内容
1. 常见物质的燃烧原理;
2. 常见物质的燃烧产物及其性质;
3. 实验:观察不同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让学生观看燃烧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
2. 理论讲解(15分钟)
通过课件或板书,简要介绍常见物质的燃烧原理,燃烧产物及其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
准备不同常见物质(如木材、纸张、酒精等),让学生分组进行燃烧实验,观察不同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分析与讨论(10分钟)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让学生探讨不同常见物质的燃烧过程及产物,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现象的规律。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
五、课堂作业
观察家中的一些物质,了解它们的燃烧特点和性质,写一份观察报告。
六、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验证,有助于深化对常见物质燃烧原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第4章理解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2.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3.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
【学习重点】燃烧发生的条件【学习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92-93,P96-98完成预习思考题:1.燃烧是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2);(3)。
3.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4.灭火的方法有三种:(1)。
(2)。
(3)。
【课堂导学】一、组内助学,小组展示二、精讲点拨活动一:烧不坏的手帕,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注意: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时只需满足一个条件即可。
活动二: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只可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切不可降低着火点。
总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1.物质具有可燃物 1. 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2.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2. 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3.温度达到着火点 3. 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满足一个即可)【课堂检测】1.以下关于燃烧的表达准确的是()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2.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A.木柴是易燃物B.温度易达到着火点C.散热的速率快D.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3.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B.隔离空气C.隔离可燃物D.开辟运水的道路4.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D.打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5.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D.纸比煤的密度小6.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应选用的方法是()A.点燃,观察气体是否可燃B.用燃着的木条C.用天平称量D.用澄清石灰水7.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8.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9.以下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准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10.有些燃料的燃烧在产生能量的同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以下燃料中,被认为是最清洁燃料的是()A.煤B.石油C.乙醇D.氢气。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3、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增强防火、灭火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的原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实验准备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火柴、酒精灯、大烧杯、橡皮塞、集气瓶、烧瓶、白磷、红磷、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蜡烛、打火机等。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
而且在前面学习中对于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和燃烧条件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另外,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学生对于消防、灭火知识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四、教学过程【导入】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给学生观看燃烧与火灾的视频,让学生谈观看后感受。
教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燃烧是一把威力巨大的双刃剑,燃烧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所以认识燃烧是怎样发生的以及怎样防火和灭火,显得非常重要。
【授新课】板书:一、燃烧的条件问题:你能让下列物质燃烧起来吗?纸张、木炭、泥沙、酒精、水、煤炭、石子、玻璃、蜡烛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明燃烧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老师问:可燃物在什么条件才可以燃烧?学生回答可能会五花八门:温度?氧气? 老师不正面给出答数案,故意留下悬念,用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一)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先让学生回忆红磷燃烧的现象,特意强调产生大量白烟,为下面观察实验现象有记忆,同时拿出白磷,对比红磷和白磷的保存方法,介绍白磷极易燃烧,讲解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强调关键词“最低温度”。
2. 改进实验:先把一小块白磷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不燃烧,学生可能回答没温度?没氧气?再把一小块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不燃烧,学生多数都知道没氧气,这时用集气瓶对准冷水中的白磷扣住,观察现象还不燃烧,再用另一个集气瓶盖住热水中的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第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与方法
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与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认识燃烧对人类发展作用,增强防范灾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灭火的原理
难点: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燃烧与灭火现象原因
【教具课件】
酒精、蜡烛、烧杯、蒸馏水、手帕,打火机、酒精灯、坩埚钳,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燃烧与燃烧条件
展示:生活中燃烧图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回忆:镁,蜡烛,木炭,燃烧的现象
学生归纳:燃烧的共同点、学生归纳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举例:灯泡发光发热是否为燃烧?
强调:燃烧一定发光发热,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燃烧为化学反应
引入:燃烧的应用很广泛,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比如我们出去野炊要生火做饭,这时我们就要考虑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火才能生起来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燃烧条件的探究
讨论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
讨论2、具有可燃物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能燃烧?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长时间持续燃烧吗?
讨论3:火柴、木条、煤哪个更容易被点燃?点燃的方法差异?点燃在燃烧中作用?
提问:生火中的煤炉如何点燃?(用着火点低的引燃着火点高的物质)归纳: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强调: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着火点。
观看实验视频,学生说出并解释,解释现象,
分析有没有达到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讨论:
1、烧不坏的手绢为何烧不坏?
2、用燃烧的条件解释“钻木取火”“煽风点火”原理。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展示火灾图片,观看火灾新闻
交流讨论:熄灭蜡烛的方法,以及原理
师生共同小结: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方法:
1、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注意:降低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
练习:用燃烧与灭火的方法解释成语“釜底抽薪”、“杯水车薪”的含义。
自学讨论、填表:
三、火灾中的自救:
(观看火灾自救的视频)学生完成教学案
四、课堂小结
五、完成检测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