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42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 燃烧的定义回忆木炭、红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发光、放热、生成新物质。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注意:(1)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2)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3)并不是所有的物质燃烧都有火焰产生,那些不易挥发的、不易分解的固体,如红磷、铁丝等燃烧时就没有火焰。
2. 燃烧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人们利用可燃物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热来照明、取暖、烧煮食物、冶炼钢铁等,燃烧能够造福于人类,但是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据2000年到2006年统计,每年大约有5万人次死于火灾,随着人数的增长,科学的进步,现在已经降低到2-4万人次,每年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3. 燃烧的条件先来看一个实验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说明:(1)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否则燃烧不能发生;(2)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燃烧本身是一个化学反应,燃烧的条件实质就是化学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反应条件。
4.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不充足)(2)物质完全燃烧的条件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燃料完全燃烧的意义1)增加能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2)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燃料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不仅污染环境,还危害人体健康。
当固体燃料不充分燃烧时还会增加烟尘的排放而加重环境污染。
注意:虽然燃烧需要足量的空气或氧气,但这些气体的通入量也要适当,否则,过量的气体会带走部分热量,同样会造成浪费。
5.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管道煤气泄漏等都会增加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
第4章理解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2.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3.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
【学习重点】燃烧发生的条件【学习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92-93,P96-98完成预习思考题:1.燃烧是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2);(3)。
3.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4.灭火的方法有三种:(1)。
(2)。
(3)。
【课堂导学】一、组内助学,小组展示二、精讲点拨活动一:烧不坏的手帕,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注意: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时只需满足一个条件即可。
活动二: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只可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切不可降低着火点。
总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1.物质具有可燃物 1. 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2.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2. 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3.温度达到着火点 3. 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满足一个即可)【课堂检测】1.以下关于燃烧的表达准确的是()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2.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A.木柴是易燃物B.温度易达到着火点C.散热的速率快D.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3.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B.隔离空气C.隔离可燃物D.开辟运水的道路4.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D.打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5.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D.纸比煤的密度小6.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应选用的方法是()A.点燃,观察气体是否可燃B.用燃着的木条C.用天平称量D.用澄清石灰水7.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8.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9.以下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准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10.有些燃料的燃烧在产生能量的同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以下燃料中,被认为是最清洁燃料的是()A.煤B.石油C.乙醇D.氢气。
燃烧的化学原理和应用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是指一种氧化反应,即化合物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和光。
燃烧的化学原理非常重要,因为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如燃料的燃烧、火灾、能源利用等。
一、燃烧反应的基本原理燃烧反应是通过氧化反应而产生的,其物质发生变化,放出热和光。
在化学方程式中,燃烧通常用氧气作为氧化剂,而燃料则为还原剂。
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燃料+氧气→氧化产物+热能。
为了启动燃烧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能量,这称为点火能。
燃烧的点火温度在不同的燃料中有所不同,如木材的点火温度大约为400-500°C,而石油的点火温度则高达200°C以上。
燃烧总是伴随着氧化产物的生成。
如果燃料是碳氢化合物,则氧化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如果燃料是含硫的物质,则氧化产物为二氧化硫和水。
如果燃料是金属,氧化产物为金属氧化物。
化学方程式表示:C3H8+5O2→3CO2+4H2O。
二、燃烧反应的应用燃烧反应广泛用于各种领域,其中最常见的是燃料的燃烧。
在燃料燃烧过程中,热能被释放出来,可以驱动发电机、汽车引擎等。
燃油车就是利用燃料燃烧来产生动力的。
在火箭中,燃料燃烧提供了推动力,使火箭进入太空。
大多数能源都来自燃烧反应。
许多电力站使用燃料燃烧发电,包括化石燃料和核能燃料。
化石燃料是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燃烧产生的热能,其主要成分为碳、氢和氧。
使用燃料燃烧来发电,将其中的化能转化为电能。
另一个广泛应用燃烧反应的领域是照明。
照明产生的光通常是通过燃料燃烧的方式来产生。
例如,灯泡中的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能和光能,使灯丝发光,这就是电燃烧。
气体燃烧也被用来发光。
例如,以太明的黄色火焰是由燃料气体燃烧的结果。
三、燃烧反应的环保问题尽管燃烧反应为许多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热能和驱动力,但它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燃料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会对大气和水资源造成负面影响,并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2)能够描述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现象和区别。
(3)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
(2)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坩埚钳、蜡烛、木条、煤块、小石块、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热水、白磷、红磷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燃烧可能带来的危害。
2、讲授新课(1)燃烧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总结燃烧的共同特征,得出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一:分别将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两支蜡烛点燃,其中一支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三:在一个盛有热水的水槽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和一小块红磷,观察现象。
然后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通过讲解和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现象和产物。
例如,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完全燃烧;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是不完全燃烧。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认识燃烧反应的特征和能量变化。
3、了解常见的燃料及其利用,增强环保和节能意识。
二、学习重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三、学习难点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2、对燃料充分燃烧的理解和应用。
四、知识梳理(一)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能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2、氧气(或空气)燃烧需要助燃剂,一般情况下是氧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
(三)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例如: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
2、隔绝氧气(或空气)例如: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使锅内的油与氧气隔绝。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例如:房屋着火时,用水灭火,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四)燃烧反应的特征1、发光、发热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光能和热能。
2、化学反应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五)能量变化燃烧通常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六)常见的燃料1、化石燃料(1)煤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少量的氢、氮、硫、氧等元素。
(2)石油主要由各种碳氢化合物组成。
(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₄)。
2、新能源(1)氢能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
(2)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风能清洁、可再生。
(七)燃料的充分燃烧1、意义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2、条件(1)要有足够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五、实验探究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用品:红磷、白磷、热水、烧杯、薄铜片、氧气等。
实验步骤:1、在薄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和白磷。
2、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