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中医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首席科学
- 格式:docx
- 大小:32.67 KB
- 文档页数:20
关于辨证求因认知进路推理模式的研究贾春华【摘要】目的:在认知科学背景下探寻辨证求因认知进路的推理模式。
方法:首先回顾中医的核心理论———辨证论治的研究出现的思维转向,揭示认知科学语境下类比推理、溯因推理、最佳说明的推理在科学发现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分析辨证求因认知进路的逻辑结构,比较“取象比类与类比、隐喻”“司外揣内与溯因推理”“审证求因目的与最佳说明推理”的异同。
结果:辨证求因认知进路中的思维结构与逻辑学所言类比/隐喻、溯因、最佳说明推理相通或相容。
结论:从中医理论的总体特性来看,辨证求因蕴含类比/隐喻推理;从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上来看,辨证求因蕴含溯因推理;从推理与说明先后的角度看,辨证求因蕴含最佳说明推理。
可以从类比推理、溯因推理、最佳说明的推理的角度,展现辨证求因认知进路推理结构。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inference model of seeking the cause of disease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cience.Methods:Firstly,reviewed analogic reasoning,abduction and inference by best expla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g-nitive science,reviewed the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which is the core theory of TCM.Second-ly,analyzed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seeking the cause of disease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en mad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Qu Lei Bi Xiang and analogy or metaphor,between Si Wai Chuai Nei and abduction,between seeking the cause of diseases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inference by best explanation.Results:There are similarities or compatibilities between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seekingthe cause of diseases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ogic/metaphorical reasoning,abduction and in-ference by best explanation.Conclusion:The process of seeking the cause of diseases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ontains analogic or metaphorical reasoning,abduction from methodology of TCM s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s,as well as best explanation,which reveal the inference structur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5页(P1435-1438,1442)【关键词】辨证求因;辨证论治;类比/隐喻推理;溯因推理;最佳说明的推理【作者】贾春华【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8;R229辨证求因亦称审证求因,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综合、推求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而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2), 339-343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ceshttps:///10.12677/ces.2021.92052从中医临床思维探讨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杜丽坤1*,栗佳2,任那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收稿日期:2020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8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16日摘要中医内科学是为中医学五年制、七年制本科生设立的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其他各课程为基础,重点阐述了内科五十余种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诊断、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的整体运用,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病症时,如何运用中医思维进行判断分析成为一个难题。
本文将针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现状及如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培养临床思维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中医临床思维提供对策。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临床思维The Teaching Method of TCM InternalMedicine Was Discussed from ClinicalThinkingLikun Du1*, Jia Li2, Na Ren1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Dec. 16th, 2020; accepted: Apr. 8th, 2021; published: Apr. 16th, 2021Abstract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of five or *通讯作者。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和相似之处。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汲取营养,以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能力和限度。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审视中医,从多个方面论述中医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中医注重从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预防为主的生活方式,以及注重实践检验的思维方式。
这些都与自然辩证法的原则和精神相一致。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医具有科学性,是值得研究和信赖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承载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在漫长岁月中与疾病不断抗争的生动见证。
它汇聚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智慧,为医疗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医学逐渐形成了完善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医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领域的综合科学,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这一重要的医学文献,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难经》作为一部古典医籍,由秦越人撰写,成书于汉之前,内容涵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之处。
同样重要的是,张仲景在两汉时期写成了《伤寒论》,这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辩证论的第一部专书,为后世临床实践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后,还有一些流传后世的医学专著相继问世。
这些典籍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以及经络学说等。
附件2编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书建设单位名称:学科名称:学科带头人:单位负责人: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二○一二年四月填表说明:1、《申报书》封皮右上角的编号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填写;其余各项由申报学科填写如不够,可加附页。
2、本《申报书》所列内容必须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表达要简单、明确。
对于填写内容含糊不清,不合要求,填报不全者,不予受理。
3、建设单位是指学科所在单位,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级以上中医药教育、科研和医疗机构。
4、《申报书》中的各项内容为本学科内的实际情况,不可将其它学科的情况或不相关内容纳入本学科。
5、《申报书》中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指在本学科研究方向上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第6、7学年攻读硕士学位的七年制学生。
6、《申报书》中的论文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的与本学科研究方向一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论著是指正式出版发行、与本学科研究方向一致的、具有国际(ISBN)连续出版刊物编号的学术著作。
7、《申报书》中的“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等内容所涉及的时间统一界定为2007年1月至今。
8、申报时请将学科相关的重要支撑材料以及论文题目目录、专著书名目录、规章制度的名称目录等作为附件附于《申报书》后上报。
9、《申报书》一式七份、电子版一份,其中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办公室《申报书》一式六份、电子版一份发送至********************.cn,其余留存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
《申报书》一律不退回,请申报单位自留底稿。
10、《申报书》请用A4纸打印,要求字迹清晰。
并加盖学科建设单位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公章,同时签署意见和签名。
三、学科研究方向— 17 —— 18 —— 19 —。
欢迎共阅项目名称: 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首席科学家: 王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起止年限: 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预期目标1.23.关等角度,4.-脏腑经络辨识法、整体动态辨识法、多维辨识法,建立适合国人的常态与动态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人机结合的数字化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系统。
(二)五年预期目标1.理论方面(1)形成中医原创思维的现代表述理论体系,使注重整体观和形象思维的中医学获得创新发展,对接科学前沿。
(2)阐明中医辨证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思维特征和中医临床认知过程的行为机制及脑神经机制,使中医认知思维得到实证依据,创新中医学的认知理论,构建中医思维的认知系统。
(3)系统总结中医对健康状态的认识,提炼健康状态的要素,构建专门的中医健康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服务。
2.方法与技术方面(1)修订中医体质量表,形成中医体质分类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2(3(4(5(6)(7(8检查诊断辨识、客观检查诊断辨识的中医健康状态多维辨识方法。
3.基地建设(1)发展壮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中医诊断重点研究室、中西医结合重点研究室。
(2)充实发展广东等地的“治未病”中心、北京同仁医院的体检中心。
(3)形成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联合的科研基地网络。
4.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1)开发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软件及硬件系统。
(2)制定、修订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相关量表。
(3)修订中医健康状态体质辨识标准。
(4篇。
(5(6(7(一)总体思路律和法则;和应用层面;理论层面包含“思维升华”和“认知实证”两要素,应用层面包含“体质辨识法”、“自我报告-脏腑经络辨识法”、“整体动态辨识法”及“多维辨识法”四要素。
通过整理提升中医原创思维,并应用认知科学方法加以验证,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体质辨识、自我报告-脏腑经络辨识、整体动态辨识、多维辨识,形成多种健康状态评估系统,可以直接为评估国人健康提供服务。
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发展重要小贴士为了方便广大用户,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现已推出网络培训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学习,还能享受特惠专享价。
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作者:于美丽,车方远,高翔,陈卓,徐浩⊙编辑:小余辨证论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与病性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
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立法处方、诊疗疾病的关键环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开展,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丰富多样的辨证方法体系。
本文对中医辨证方法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1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历史沿革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历代医家不断推动着该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丰富的辨证学内容,为后世各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并在《金匮要略》中奠定了“脏腑辨证”的基础,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构建了传统辨证方法体系,使中医学在辨证方面的认识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迄今为止,中医传统辨证方法在指导临床实践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通过综合分析四诊取得的资料,探求病性、病位、病势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总体上概括证候实质,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存在相关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指出诊病之要应首辨阴阳,为八纲辨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开始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医林绳墨》曰:“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
至明代,八纲辨证最终形成。
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曰:“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治之庶无误差。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简介1、背景与意义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
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做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010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2、目标与任务973计划的战略目标: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973计划的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3、定位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形成合理布局,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
在973计划项目的安排过程中,我们加强对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分析和战略研究,围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自然资源及其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未来,面向科学前沿,开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二、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1、背景与意义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国家科技计划。
项目名称: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首席科学家: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1.运用文献信息方法、哲学方法、思维科学方法,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挖掘总结中医学以“象”思维为代表的思维方法,阐明以“象思维”为基本模式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总结其在中医理论构建和临床实践中的运用规律与法则;完成当前中医科研、临床、教学实践对中医原创思维的应用现状调研,开展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的科学诠释,为未来中医学术发展提供参考。
2.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阐释中医思维的科学内涵,从行为和神经活动水平描述中医思维及其应用于临床的认知过程,阐明中医思维的认知特点,研究中医思维的认知机制、神经机制及其受经验调控的机制,构建中医思维的认知系统,创新中医学的认知理论。
3.阐释中医健康状态的概念,明确未病、欲病、已病的内涵。
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五脏相关等角度,提炼中医关于健康状态的要素,建立中医健康学理论。
与现代医学对健康状态的认识进行比较,实现中西医学在健康状态认识层面的通约和互补。
4.多学科交叉发展中医健康状态测量方法,研究开发中医健康状态的体质辨识法、自我报告-脏腑经络辨识法、整体动态辨识法、多维辨识法,建立适合国人的常态与动态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人机结合的数字化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系统。
(二)五年预期目标1.理论方面(1)形成中医原创思维的现代表述理论体系,使注重整体观和形象思维的中医学获得创新发展,对接科学前沿。
(2)阐明中医辨证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思维特征和中医临床认知过程的行为机制及脑神经机制,使中医认知思维得到实证依据,创新中医学的认知理论,构建中医思维的认知系统。
(3)系统总结中医对健康状态的认识,提炼健康状态的要素,构建专门的中医健康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服务。
2.方法与技术方面(1)修订中医体质量表,形成中医体质分类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项目名称: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首席科学家: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1.运用文献信息方法、哲学方法、思维科学方法,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挖掘总结中医学以“象”思维为代表的思维方法,阐明以“象思维”为基本模式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总结其在中医理论构建和临床实践中的运用规律与法则;完成当前中医科研、临床、教学实践对中医原创思维的应用现状调研,开展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的科学诠释,为未来中医学术发展提供参考。
2.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阐释中医思维的科学内涵,从行为和神经活动水平描述中医思维及其应用于临床的认知过程,阐明中医思维的认知特点,研究中医思维的认知机制、神经机制及其受经验调控的机制,构建中医思维的认知系统,创新中医学的认知理论。
3.阐释中医健康状态的概念,明确未病、欲病、已病的内涵。
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五脏相关等角度,提炼中医关于健康状态的要素,建立中医健康学理论。
与现代医学对健康状态的认识进行比较,实现中西医学在健康状态认识层面的通约和互补。
4.多学科交叉发展中医健康状态测量方法,研究开发中医健康状态的体质辨识法、自我报告-脏腑经络辨识法、整体动态辨识法、多维辨识法,建立适合国人的常态与动态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人机结合的数字化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系统。
(二)五年预期目标1.理论方面(1)形成中医原创思维的现代表述理论体系,使注重整体观和形象思维的中医学获得创新发展,对接科学前沿。
(2)阐明中医辨证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思维特征和中医临床认知过程的行为机制及脑神经机制,使中医认知思维得到实证依据,创新中医学的认知理论,构建中医思维的认知系统。
(3)系统总结中医对健康状态的认识,提炼健康状态的要素,构建专门的中医健康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服务。
2.方法与技术方面(1)修订中医体质量表,形成中医体质分类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2)揭示体质偏颇的影响因素和易患疾病风险因子,建立健康状态风险评估体系。
(3)运用高通量技术绘制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的体质类型“图谱”,进而从全基因组水平判定不同的体质状态。
再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找出各种体质“图谱”中特征性的“印迹”,为中医健康状态体质微观辨识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4)建立计算机辅助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实现对各种体质的计算机信息集成。
(5)研制中医健康状态测评量表,为整体、多维、动态评估中医健康状态提供测量工具。
(6)通过数字化信息提取、识别与集成,开展四诊合参健康信息研究以及经络测量方法研究,对脏腑经络功能状态进行辨识。
(7)设计并建立契合中医辨证思维的智能辨识算法模型,整合健康状态参数系统和计算模型的研究成果,构建适合临床应用的健康状态辨识系统;通过验证性试验研究,对模型进一步训练和优化,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搭建可靠、可行、可拓展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学平台。
(8)基于中医学健康相关理论,以“形神一体”观为指导,建立包括症状量化诊断辨识、体格检查诊断辨识、客观检查诊断辨识的中医健康状态多维辨识方法。
3.基地建设(1)发展壮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中医诊断重点研究室、中西医结合重点研究室。
(2)充实发展广东等地的“治未病”中心、北京同仁医院的体检中心。
(3)形成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联合的科研基地网络。
4.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1)开发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软件及硬件系统。
(2)制定、修订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相关量表。
(3)修订中医健康状态体质辨识标准。
(4)出版专着3-4部,发表SCI学术论文12-15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110篇。
(5)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或报告12-15次。
(6)申报专利5-6项。
(7)培养博士研究生25-30名、硕士研究生25-3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4名,并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
三、研究方案(一)总体思路提出假说:以“象”为基本模式的中医原创思维在中医理论构建和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的运用规律和法则;健康状态是个体体质对外界影响因素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自然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应答反应,是内外、身心和谐程度的综合体现。
明确要点:围绕假说,按照“两个层面六个要素”的学术思路开展研究,两个层面是指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理论层面包含“思维升华”和“认知实证”两要素,应用层面包含“体质辨识法”、“自我报告-脏腑经络辨识法”、“整体动态辨识法”及“多维辨识法”四要素。
通过整理提升中医原创思维,并应用认知科学方法加以验证,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体质辨识、自我报告-脏腑经络辨识、整体动态辨识、多维辨识,形成多种健康状态评估系统,可以直接为评估国人健康提供服务。
把握主体:在理论层面上,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为指导,基于系统思维,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中梳理出以“象”为基本模式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和方法,阐释其在中医理论构建和临床实践中独特的运用规律和法则(思维升华);②以中医的“象”思维为切入点,运用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阐明中医在认识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思维特点(认知实证)。
在应用层面上,①体质辨识法应用中医体质学理论方法,把握人体相对稳定的健康状态;②自我报告-脏腑经络辨识法构建反映人体即时健康状态的辨识方法;③整体动态辨识法体现宏观、中观、微观三观互动,建立整体状态参数体系,构建健康状态辨识体系;④多维辨识法以“形神一体”理论为指导,从多角度建立反映中医健康状态的辨识方法。
以上四个辨识法从不同视角把握中医健康状态,形成多种健康状态评估系统,可以直接为评估国人健康提供服务。
技术路线图:(二)创新点1.阐明以“象思维”为基本模式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总结其在中医理论构建和临床实践中的运用规律与法则;揭示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认识论基础、理论内涵和科学价值并进行哲学和科学的升华。
2.阐明中医辨证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思维特征和中医具体临床思维过程的行为机制及脑神经机制,使中医认知思维得到实证依据,揭示中医以“象”思维为代表的科学内涵,创新中医学的认知理论,构建中医思维的认知体系。
3.构建体质辨识、自我报告-脏腑经络辨识、整体动态辨识、多维辨识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建立中医健康状态评估系统。
(三)课题设置和课题间的联系项目拟解决三个关键科学问题:一、阐明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认识论基础、理论内涵和科学价值。
二、阐明中医思维的认知机制及其科学内涵。
三、发展中医健康状态测量理论和方法,构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体系。
本项目围绕三个关键科学问题设置相互关联的六个课题:一、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二、中医思维认知科学研究;三、中医健康状态体质辨识法研究;四、中医健康状态自我报告-脏腑经络辨识法研究;五、中医健康状态整体动态辨识法研究;六、中医健康状态多维辨识法研究。
6个课题的内在关系是,通过整理提升中医原创思维,并应用认知科学方法加以验证,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体质辨识、自我报告-脏腑经络辨识、整体动态辨识、多维辨识,形成多种健康状态评估系统,可以直接为评估国人健康提供服务。
课题1: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研究目标:1.阐明以“象思维”为基本模式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总结其在中医理论构建和临床实践中的运用规律与法则。
2.完成当前中医科研、临床、教学实践对中医原创思维的应用现状调研,开展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的科学诠释,为未来中医学术发展提供参考。
主要研究内容:1.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认识论基础研究(1)核心观念研究主要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观念入手,阐明其对原创思维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分析原创思维模式的认识论根源与特点。
(2)基本模式研究包括:象思维的思维活动基本单位(意象概念)研究,象思维概括事物的境遇式、守常式、感应式等基本形式研究,象思维的直觉体悟方法研究,象思维形象直观、功能动态、模糊整体特点研究,象思维的随时律、易简律等基本逻辑规律研究,象思维观象、取象、意象、想象、联想方法研究。
(3)思维模型研究基于中国原创思维的核心观念,从气本论、认识路线和系统模型的角度,研究“阴阳-五行”思维模型,包括阴阳模型(一阴一阳、太少阴阳、三阴三阳等)、五行模型(类比、生克、制化等)。
2 中医理论与实践中的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研究(1)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在中医理论构建中的作用研究基于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认识论基础,结合现代中医原创思维相关研究成果,疏理《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藏象、经络、气化、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养生等重要范畴所体现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重点研究“象”思维模式在上述理论范畴中的具体运用),立足中医学基本原理和术语,阐明中医理论与实践中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与方法。
(2)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对中医各家学说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全面分析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对伤寒、火热、脾胃、攻邪、肾命、温病、汇通等历代中医各家学说创新的积极影响,纵观学术发展历史全过程,厘清和阐明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和思维方法演化机制。
(3)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研究通过选取石淋、黄疸病、消渴病、风水病、真心痛、历节病、癃闭、支饮、带下病、狐惑病等10个(类)诊断指征明确客观的典型病证古代医案分析研究,以中医临床解决具体问题的诊疗实践记录为对象,阐明中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等实践方式的思维过程,辨析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的具体运用原理与规律。
3.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现代应用研究(1)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现代应用调研与分析进行中医科研实践中的原创思维应用研究,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原创思维应用研究,中医教学实践中的原创思维应用研究。
(2)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现代诠释与科学意义研究立足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本体,借助现代科学哲学、思维科学等多门类学科诠释方法,阐明中医原创思维的原理、内容、特征、本质和规律;基本阐明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通识”特征、生成逻辑、辨识模式、推类内涵、形式化系统及其实践规律;系统阐释中医学理论思维、临床思维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中医学术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学术理念和认知特点。
基于中医原创思维模式认识论基础的哲学表达、理论揭示、内涵升华及现代应用调研,比较中医“生成演化”世界观与现代“构成还原”世界观,开展中医“生成论”与现代“构成论”的对照研究,明晰中医学原创思维模式及方法与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区别与关系,阐明其对促进未来科技原始性创新的方法论意义和作用,提出促进中医学和我国科学技术原创性发展的战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