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和月球第2课时(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4.71 MB
- 文档页数:33
太阳和月球(第2课时)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第2课时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
2、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
(二)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学生形成强大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历程以及中国的“嫦娥工程”实施情况,使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月球、开发月球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月球表面特征和月面上的环形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会利用月球的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
三、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的第二课时。
是学习了太阳这颗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的基本情况后,继而要了解的离地球最近的也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
本节课教学对后面即将要了解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宇宙知识以及探究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等内容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及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向往和神秘感。
小学《科学》中对月球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这就奠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础。
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对月球表面各种现象难以解释。
但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天文和自然现象也比较感兴趣。
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已经知道了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教学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利用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学生的讨论、问答、总结、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1太阳和月球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月球表面的特殊地貌。
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独立思维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知道人类对月球探索的历程,激发爱国热情,激发探月渴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月球表面的特殊地貌以及表面状况。
三.设计思路
以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为线索,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奥秘,利用多种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嫦娥”引入
1、望月
我国古人对月亮的观察限于条件的简陋,只能用肉眼观察,由此出现了很多优美的诗句,你知道哪些?
我们也学古人望月,用优美的诗句说出你对月亮的感受。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探月
为了更清楚地看到月亮,我们用望远镜或者卫星探测器观察月球。
根据“嫦娥一号”卫星探测器发回地资料,完成相应的问题。
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思考:每天都有数十亿的小型天体向地球撞来,而且地球的体积要比月球大得多的多,那为什么地球就能完好无损呢?
3、登月
月球表面真的没有空气吗?月球上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让我们跟随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美国的阿姆斯特朗一起去感受月球上的世界。
(视频资料)
看了刚才的资料,月球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
思考:我们可以在月球居住吗?那将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你能想像出来吗?
新课教学
学生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识月球了吗?对月球你还想探索哪些知识呢?。